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间艺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413
颗粒名称:
民间艺海
分类号:
I267.1
页数:
16
页码:
36-51
摘要:
本节收录了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文昌閣、天王宝塔锁鱼怪、民居建筑瑰宝——石家大院、魁阁轶闻、楊柳青“文發德”羊肉鋪的發展史、杨柳青药王庙和药王庙小学几篇文章。
关键词:
当代
杨柳青
民间文学
内容
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
宝铭 杨玲
这幅传统题材的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以这它独特的构图展示了古老民俗的文化形态,透现着远古人类(即东海人)的遗传认知观念信息,应该说是远古图腾崇拜遗意的表现。
图中的“虎奶婴儿(霸王),上方飞翔盘旋的大雕,远方的龙女,左边的山神,右方的土地。”正是流传在山东楚霸王诞生的故事传说,按鲍家虎先生《龙生虎奶雕搭棚赏析》一文,正好说明了此图表现的是山东古老民俗的遗意。它为什么会成为杨柳青年画的传统题材?这就不能不从明初迁民移居本土的事说起。明·永乐元年(1403年)诏徙江南九省(苏州、抗州、嘉兴、湖北一带等)富民充实京师,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又诏迁山东、山西、四川、河南、河北滦州等地,移民迁入。杨柳青地区亦有山东人(年画业著名画师齐健隆即此时随祖父、父母由山东登州迁入)迁入,屯地为庄居住。“龙生虎奶雕搭棚”的儿童护符性质的生活民俗就融入本地生活中,渐成民风,贴一张《霸王出世》的年画在儿童居住的屋子里就成为生活的内容、长辈的心愿了。
“龙生虎奶雕搭棚”源于感生神话。按《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水上飞鸟以翼覆践之,姜嫄以为神,初欲弃之因名弃。”这是雕搭棚的由来。在《汉书·高帝纪》载:“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这是龙生附事。至于虎乳之事见《左传》宣公四年记:“初,若敖娶于,生斗伯比;若敖卒,从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夫人使弃林中,虎乳之。之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鲍家虎先生的《龙生虎奶雕搭棚》一文中记载的巴族谭世宗祖谭天飞的传说:“佘氏(据专家考证佘氏即蛇氏)婆婆生下天飞,把他放进庙里,就去讨饭吃。回来时见鹰在庙前打转转飞,里边有个花老虎看着娃。见人来,它们都跑了。娃不光没伤着,嘴边还沾有老虎的奶呢——这叫做龙生凤养虎喂奶呀!”从上述记载和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远古图腾崇拜遗意—一龙、虎、风(雕),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内涵。
从历史上看,明初时期正是一洗元朝,“胡风”旧习殆尽,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得以重新恢复确立的时期。自永乐时期,政局鼎定,社会安稳,经济繁荣,尤其到了正德年间(1488—1520),由于文化机制内部的矛盾运动,明代的城镇生活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巨变。。到了明·万历中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生,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在文化变革中,历史的陈旧日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传统的造型艺术——民间年画也呈现了活跃。杨柳青年画的雕版印刷——“墨老黑”就是在雕版技法上运用“阴阳线刻法”(吸收明暗法)而独树一帜形成面貌的。《霸王出世》图应为明·永乐后期出现的。缘由如下:一是山东移民(第一批者)强烈的故乡(故土难离)情节,把最有意义的远古图腾崇拜意识传继后世,故以图示后人不忘祖先之意;二是虽迁居外地,在生活中还保留了山东人自己的生活习俗—-以“龙生虎奶雕搭棚”的图示作为护佑子孙的福祉,以保护子孙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的兴旺。
笔者在传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研究过程中,以能见到的木版年画种类为依据,分析传统题材人物造型的特点:杨柳青木版年画——“墨老黑”(行业语)这种雕版刷印技术应是早期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特征,理由如下:一一是从人物造型看,显然正体现了明初“灭胡风”、“兴汉唐”、“复旧制”、“体新政”的时代文化特点。二是从表现技法上,凹处为暗凸起为明的明暗法,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显得强硬而不得法。三是从杨柳青年画发展的过程中,从清初康乾时代及以后的存留作品看,显然还没有形成杨柳青年画人物造型的程式化特点和时代特点。四是明显的带有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艺术造型)从宋代到明代的传继风格。《霸王出世》图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霸王出世》图是否明代原版尚不能断定(后世翻刻),但此图的原创稿应在明代出现应是肯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审视,雕版印刷技术和绘画的结合,在杨柳青地域中发展和兴起,正是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南北文化在经济繁荣时期、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市民精神意识的物化结果。从迁徙移民聚居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积淀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包融性体现的。它的思想根源正是基于“和合”的大社会和谐环境。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内容正是这个社会系统人文理想化的表现。
文昌閣
李刚
文昌阁,是杨柳青三宗宝仅存的一座古建筑,位于杨柳青16街的南运河畔,它集中国楼阁古建筑精华而建筑,结构玲巧,造型别致,是杨柳青历史文明的象征。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迄今已有四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北地区独具特色保存最完好的楼阁类古建筑。
文昌阁因内祀文昌帝君的偶像而得名,严格地讲它属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宫祀类建筑。文昌帝君是道教神仙谱系中职掌天下禄籍的神明。关于文昌帝君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东晋时期蜀地梓潼县人张亚子,世居七曲山,为晋朝官员,于战事中逝世,人们为其立庙四时祭祀。唐末,唐僖宗避难逃至四川,张亚子显灵护驾,僖宗返回长安后,设周天大醮追封为英显王。道教称为梓潼帝君。元代加封为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另一种传说是:唐代的张亚子从浙江迁往四川梓潼做教书先生,由于人品、文章都出类拔萃,辞世后人们立庙奉祀。历代对他俱有封号,元代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从此,称他为文昌帝君。
文昌阁为砖木结构,三重楼阁式,平面呈六角型,共三层,边长5米,通高15米,六柱通天,飞檐高翘,螭卧架头,内设木构踏梯,可通达顶层。基础为高大的砖砌基座,第一层砌封闭型砖墙,正面设券门;第二层正面设木构隔扇门,其它五面以砖墙封护,开设圆形或八角形木隔透窗,外檐为木制勾栏一周;第三层较开敞,各面皆作隔扇门窗,外檐有木制回廊一周。顶部是六角攒尖式,置覆钵式宝顶,六条垂脊的下端置垂兽、小兽、仙人,垂脊的上端与宝顶结合部安置大吻,檐角处挂风锋。风吹作响,声传数里。
文昌阁始建后,屡遭劫难,至今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修缮。明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山东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失败,余部向蓟州转移,在此休整三日,因明军紧追,临行举火焚烧,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新修复。清代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部分人马在此驻扎,后移驻静海独流,转移时,文昌阁再次于战争中焚毁。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地方绅士、商贾筹资将其修复,因第三层受损轻微,顶部没有毁坏,所以至今“崇祯七年重修”的字迹依稀可辨。。日伪统治时期,杨柳青镇的伪政权,为了配合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骗局,于1941年,由伪镇长姚芹洲主倡,对文昌阁进行了局部的修缮。
1964年,西效区人民委员会投资4400元,委托杨柳青16街生产大队对文昌阁进行全面检修,并在宝顶之处安装了避雷器,以防雷击。
1999年,西青区人民政府决定由区文化局负责,再次对文昌阁进行全面的修葺。现在整修彩绘一新的文昌阁为古镇展现了一个绚烂的文化旅游景点。
文昌阁是杨柳青最早的办学遗址,阁上层祀魁星,中层祀文昌帝君,下层祀孔子,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出版的《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杨柳青镇在文昌阁内开办崇文书院,延聘大儒高善观为山长,在此办学20余年,造就了一批秀才、贡监、举人、进士等。清代末年,清政府废科举,建新式学堂,崇文书院关闭。解放后辟为杨柳青镇第五小学校。
二十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天津市的富有阶层,文人墨客,每逢农历二月初三,纷至沓来或观瞻或以文昌阁为背景摄影留念。津门各大报章竞相刊登文昌阁的照片,九九重阳节又有登高的习俗。抗日战争爆发前,文昌阁已几近塌毁,杨柳青镇公所将门窗封堵,闭门谢客。
昔日的文昌阁为全镇最高建筑物,每逢争战之时,又作侦察之用,若逢天朗气清,登阁远眺,远近河川风物尽收眼底,尤其是春季,细雨霏霏之时,云雾缭绕,犹如空中楼阁,被文人儒士誉为“崇阁蒙雨”,属杨柳青古镇旧时的十景之一。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为保护好这一文化遗存,1987年,西郊区人民政府将文昌阁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文昌阁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古镇投资浩大,规模空前的民俗旅游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文昌阁作为旅游开发带,已全在整修完毕对外开放。
天王宝塔锁鱼怪
徐文路
杨柳青文昌阁虽不是名寺古刹,但也玲巧、别致,更有它的建筑特点。它高五丈余,上下三层。集镇江金山寺、湖北黄鹤楼、江西腾王阁之优。阁顶六角飞檐高翘,螭卧架头,六檐角各坠铜铃,风吹悦耳,叮当作响。文昌阁为什么是这等样儿?据说它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宝塔,生根于此地。
杨柳青是块宝地,渔民歇息的地方,鸟儿的天堂,就连渤海龙王也常邀四海龙王到此游玩。自从有了固定人家居住且越来越多,土地上盖满了茅草房,生活的垃圾污染了清澈的河水。鸟儿渐少,树儿也渐少。这年,暴雨连绵,更别于往年的是雨加冰雹铺天盖地而来,人被砸死、砸伤,片片房屋被水冲倒,秧田被毁,路被淹没,杨柳青成了一片泽国。小孩的救命声此起彼伏,大人的痛苦喊叫声、报庙之声哀天动地,惊得天上玉皇大坐立不安,急问“这是哪儿?怎么这样悲恸?”
南极仙翁立刻上前告之:“东方杨柳青。”
“杨柳青!”玉帝惊奇地问:“那儿的事情已经解决了,怎么还哭声连天?”
“是早就解决了。这几年杨柳青人走了不少,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有的地方也归还了渤海龙王。”
“可是,渤海龙王恨不得把杨柳青的百姓全部赶走,恢复到初始期。”托塔天王插话。
“混帐的东西,我们都是人类点化而来,没有人类那有我们!”玉帝愤怒地骂到:“把渤海龙王拿来!”他命令到。
“慢来,这次没有渤海龙王的事。是混元小子在从中捣乱。”南极仙翁赶忙上去禀报原因。他接着说:“渤海龙王已完成了您的使命,但混元小子却不让渤海龙王再跨入杨柳青一步。他现在从四方弄水淹没杨柳青。”
混元小子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西王母妹妹的亲儿子,即玉帝的亲外甥。他闲来无事坐在佛祖如来的莲花座下听佛讲经,日久天长学得一身好功夫。五百年前,佛祖曾为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布下九九八十一磨难,特命混元小子扮魔为一难,与齐天大圣交手,被美猴王打断一条神鞭,此乃是他的一条鱼须。从此落个“独须怪”的外号。他自恃对佛祖有功,又仗着玉帝与他的关系,因此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成了仙界内的恶少。
玉帝沉着脸喊道:“李靖,命你带一哨人马到杨柳青就地教训混元小子。嗯……去吧!”他还想说什么却未出口。
托塔天王李靖领旨点兵,直奔杨柳青。在空中,他手搭凉棚看见混元小子正把八方之水弄入杨柳青,已使其成了一片汪洋。他大声怒吼:“混元,住手,快跟我回去。”
“噢,是天王啊,我说天空战鼓响成一片。原来是天王来了,天王,你告诉我姨夫,我玩两天就回去。”
“你还是速速跟我回去,免得本王动手。”
“我就是不回去,看你一个小小的李靖敢把我怎么样。”混元火了,从来没人敢这样跟他说话,他大吼道。
“混元!我奉玉帝之命前来拿你,你若是不走,别怪本王不客气。”李靖强忍怒火道。
“吓,你那点本事小爷早就领教过了,还是夹着尾巴滚吧。”
天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手举宝塔,嘴中念念有词,塔底立刻窜出无数条绳索,像网一样撒向地面。好个混元精,一跳奔向天空,一把揪住天王的胡子“哈哈”大笑,“天王你这点小伎俩还瞒得过我。”他得意地说:“快回去吧!天王,告诉我姨夫,我再过两天就回去。”
天王大气,怒瞪双目大声喝道:“小子,下去吧。”同时狠踢一脚将混元踢了下去,紧接着嘴里喊道:“变!”宝塔变成天大的铁球滚滚而下,眨眼间砸向混元。混元也不是吃素的。他一一个翻身跳到球上两脚蹬球转动。天王再轻喊:“变”。铁球立刻变成一个薄片陡然向上包去。真不亏是混元。他抖动身躯向上跳去,恰好坐在上面,这些连贯的动作对混元来说简直像是玩耍。
天王鼻子都气歪了,他左手托塔右手按塔顶恶狠狠地喊:“变”。塔身瞬间变的顶天立地。。这次混元精没地方逃了,重重地被扣在塔内,无数条锁链牢牢的锁住混元精。托塔天王狠心地把自己的宝塔裁成两半,上半部分回到自己手中,下三层就像生了根牢牢地扎入地下。
就这样,托塔天王的宝塔留在了杨柳青,成为杨柳青的镇水、辟邪、人文昌盛的象征。
民居建筑瑰宝——石家大院
宫桂桐 韩志勇 于建玮/文摄
位于天津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住宅,也是我国北方现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建筑。大院正门前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以后广置田产,家大业大。清嘉庆四年(1799),乾隆的宠臣和坤获罪被赐死,有一使女携带珠宝出逃,被石家停泊在通洲(北京通县)的粮船收留,石家由此财富骤增。清道光三年(1827),石家由于家族庞大,于是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堂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其中,以四门尊美堂治家有道,财丁兴旺,现石家大院为仅存“尊美堂”宅第,曾有着“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第”之称。石家大院占地面积约14余亩,始建于光绪初年(1875),初建时期的几处主体建筑耗费白银30万两。整个建筑群包含十八个院落,典型的四合连套,院中有院,轴线明确,功能布局合理,典雅华贵,气派宏浩,砖木石雕精美,独具特色。院中主体建筑之一石府戏楼是我国现仅存、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封闭式戏楼。
石家大院第一个绝妙之处在于其建筑整体构思精巧严紧。石家大院是一座遵循中国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幽深院落。戏楼处于整个宅院中心位置,也是整个大院最高建筑。戏楼正北有穿山游廊院和佛堂院贯通相连,正南接南花厅院和候客厅院,由戏楼以及正南、正北四个院落建筑构成了石家大院的主体建筑群,这一主体建筑群的南北垂直线就是整个宅院的中心线(中轴线)。中心线主体建筑群东邻百米长的甬道,西邻百米长的风雨长廊。甬道和长廊相对平行,并且经戏楼、花厅院、佛堂院、游廊院内的东西侧门相对贯通。因而甬道、长廊起着连接前后左右院落的作用,是全院主要交通线,同时也是内部防火隔离通道。身处甬道和长廊之中,便会感受到极强的纵深感和序列感。甬道东邻五层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外账房院、女花厅院、内宅两院及内账房院。除外账房院外,其它四院四合连套、相互贯穿。这五层院落以东还设有三个东跨院,并通过便门与之相通。东跨院最南端便是石家大院车大门。长廊西侧从北往南分别是学堂院、家丁把式院及石府花园,这几个院落西侧还有小甬道,小甬道西侧配有附房12间。
石家大院整个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细,其砖瓦大部分来自苏州、临清,木料分为楠、樟、楸、柏等硬木,均来自云南、贵州。其建筑工程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院内的排水、取暖等设施完善,在当年民宅建筑中首屈一指。因为整座大院设计为地势北高南低,落差有两米多,这种设计不仅利于排水,而且便于取暖。大院屋顶沿口及墙根均设排水口,各院地面下有组织的分布着下水道,在中间甬道青石板下是大院最主要排水管道,青石板宽70厘米,下水道深1米多,各院雨水汇集在此顺地势流入到门前的南运河里。同时,大院冬天靠地炉采暖,在南花厅和戏楼等主体建筑地面以下,均分布有纵横交错的烟道。当年,在地势较低的地炉灶口处燃烧木炭,热气沿烟道顺地势向高处把脚下的砖熏热,使得屋内温暖如春。此外,由于天津在历史上是退海之地,盐碱非常严重。因此,防潮隔碱对于保护整个大院墙体就显得尤为重要,石家大院在地基和地面之间均设一层宽8厘米的柏木防潮层和青砖雕成葵花图案的透气孔。这些透气孔是用吸温性高的青砖制成,在透气砖的下面是20厘米高的条石层用于隔碱,这样碱木、透气砖层与条石层共同组成墙体的防潮层、防碱层。同时,无形之中也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花边,点缀着整个大院建筑。
石家大院第二个绝妙之处是砖木石雕精美绝伦。石家大院房屋结构均为抬梁式框架建筑,以砖实墙格扇来围护分隔空间,各院落纵向、横向分布,以围墙封闭,并画栋雕梁、花棂格扇油漆彩绘。院内大部分的门楼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就连非常隐蔽的小门,都起了雅致有趣的名字。整个建筑上的砖木石雕装饰不但精美细致,而且寓意极其丰富、巧妙。
石家大院砖雕大多出自杨柳青四大砖雕作坊,刻工细致,题材独具特色,有许多杨柳青年画内容,使建筑本身华美。石家大院正门坐落在南运河北岸,门上的砖雕,雕刻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花,“麟吐玉书”,还有以杨柳青年画为题材的“三羊从地起、五福自天来”等图案,极为精美巧妙。正门大开,里面有一个大影壁,影壁并非独立建筑,而是靠在南花厅院南房的房山上,砖石结构,做工精细。影壁须弥座上有砖雕“五福临门”图案,壁身周围有砖雕凤戏牡丹,四角有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取四世同堂、荣华富贵之意。影壁墙须弥座上还雕刻有五只蝙蝠,正对大门,故得名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嘴里分别叼着佛手、桃子、橘子、柿子、石榴,故取名为有福聚财、福寿双全、吉祥幸福、事事有福和多福多子。此外,在石家大院内宅院中有一块砖雕谐音更为巧妙,内容为老猴背小猴,上树偷桃,无意间有马蜂飞出蛰在猴子背上。借用背与辈,蜂与封,猴与侯的谐音取辈辈封侯之意,寓意为封侯拜相、世代为官。辈辈封侯下方花牙图案也极为精巧细致,为一条鲤鱼跃出水面,距不远处有一座龙门,取名鱼跃龙门。
石家大院木雕精雕细刻、彼彼皆是、栩栩如生。其中“八扇屏”是石家保存下来的木雕珍品,镶于男客厅中隔断上。雕刻工艺非常细致,它表现的内容是四季花鸟,其特点是从玻璃两侧看图案完全一致,看似八扇实为十六面。当年没有玻璃的时候,中间夹的是层纱,起到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作用。据说,当年石元仕在建造大院之后,特请当地有名的刘姓木匠来此制作木雕,八扇屏雕成之后,石元仕爱不释手,按八扇屏中的一朵雕花给六两银子计价,经商议,共计一百朵花,就把六百两银子交给刘姓木匠,可木匠拿钱之后,把八扇屏翻过来,指着这面还要六百两银子,石元仕不能食言,最后给了刘姓木匠一千二百两白银。因此,就有了石家大院“六两银子一朵花”的传奇故事。
石家大院石雕大部分为玉石雕刻,价值不菲。在石家大院佛堂院内有一对全院最为精美的抱鼓石。封建社会民宅建筑中,有钱人要显示身份,只能把门中的门枕石立为方形,而不能立成圆的“鼓”形,因为门前立“鼓”立的是功名。这块抱鼓石,其“鼓”上雕刻图案为“狮子滚绣球”,取自民间“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之意。狮子数量也不尽相同,大门左侧抱鼓石为一大四小共五只,右侧为一大三小共四只,合在一起为九。中国的传统理念,世上并无十全十美的事物,数字中的十代表了完结,而九是阳数中是最大的数字,“九狮戏绣球”为好事长久不断、连绵不绝之意。此外,狮子还有性别之区分,虽然外表雕刻一致,但其狮子下部装饰物并不相同。门左侧抱鼓石上的狮子足下戏耍明显区别于绣球的球体,古人有天圆地方理念,云“天似穹庐垄盖四野”,此狮为雄狮,意为“寰宇一统”;门右侧抱鼓石上的大狮子下全部雕刻为小狮子,此狮为雌狮,意为“子嗣昌盛”。在石鼓外侧有团象图案,取吉祥、太平之意。除此抱鼓石之外,石家在当年建造戏楼时,还选用了上等石料雕刻成12块精美的石雕装饰房檐,一般民宅建筑上此处多为青砖,而石家在此处特意让石头上房,因为石家姓石,石头上房其寓意石姓高升,这在民宅建筑中确实少见。其中雕刻的石雕“五福献寿”、“葫芦万代”、“事事如意”、“鹤衔仙草”等图案,也都包含着吉祥美好的祝愿。
另外在石家大院第一座垂花门下三级台阶及垂带条石雕上还刻有精美的回纹以及由荷花、菊花、牡丹花组成的宝相花图案。据说,封建社会民宅建筑受典制约束,只有皇家、庙宇才允许在门楼建筑台阶上雕刻图案。由此可见,石家在建筑上越制,具有与皇家相媲美的心态,虽然建筑年代在清末,等级制度并不严格,但是当年石家还是用精制的木套将整个台阶套住,外人很难知其名堂。这在杨柳青镇古民居普查中,尚无发现第二家台阶建筑上有此雕刻。
石家大院第三个绝妙之处是建筑中有绝活。在石家大院整体建筑群中,戏楼应算是经典之作,它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处于石家大院中心位置,也是整个大院最高建筑。戏楼正北有穿山游廊院和佛堂院贯通相连,正南接南花厅院。进入戏楼正门,上方有“厚德载福”的匾额。
戏楼全部为砖木抬梁式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10平方米,长33.3米,宽12.3米,最高处9米,立柱54根。建筑布局是南北两个双脊大厅与中间一个盝顶大厅联在一起。戏楼顶子设计非常巧妙,其木制结构外面是铅皮封顶,并用铜铆钉铆成一个篆体大寿字于铅皮上。厅内的雀替、隔扇、柱头等木雕,台阶、基石上的石雕装饰,极为考究。戏楼横梁下悬双雕宫灯,梁柱间镶有木雕,有12盏壁灯挂于中间12根立柱之上,立柱均为上圆下方的通天柱,取其天圆地方象征建筑地久天长之意。在立柱上方围有一圈回廊,称“走马廊”,是当年石府家丁护院所用之处。前方戏台20平方米,台口6.5米,上方有“赏心乐事”的匾额。抱柱匾对联为“梓泽兰亭逢圣世,绽桃杨柳庆升平”。后台57平方米,供演员化妆休息,后台佛龛内供奉有戏剧之祖唐明皇李隆基。艺人演出之前,先磕头拜它以求演出顺利。后台还保存有上梁诗“门庭焕彩振家声,阀阅光辉绵世泽”,意思是权势家庭不断焕发光彩、振奋声誉,功勋世家代代相传、大放光彩、兴旺发达。戏楼内共设120个座位,中间有官客席(男客人),后面台阶上设有堂客席(女客人)。逢年过节,石府宴请客人都把戏楼内装饰一新,灯火辉煌。当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菊仙、余叔岩等人曾在此唱过堂会,盛况空前。
由于戏楼建筑结构设计巧妙,使得戏楼冬暖、夏凉、音质好。冬日虽寒风凛冽,但由于戏楼的墙壁是磨砖对缝建成,严密无缝隙,并设有地炉取暖,因此,楼内温暖如春。到了夏天,戏楼内地炉空气流通,方砖青石坚硬清凉,东西两侧开有侧门使空气形成对流,空间又高,窗户设计使阳光不直射却分外透亮,使人感觉十分凉爽。音质好主要由于戏楼建筑用砖均是三座马蹄窑指定专人特殊烧制,经专用工具打磨以后干摆叠砌,用元宵面打浆糊白灰膏粘合,墙成一体,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北面隔扇门能放音,加上“走马廊”还有一个回旋声音的作用,因此拢音效果极佳,偌大戏楼不用扩音器,不仅在角落听得清楚,而且院内也听得明白无误,在此唱戏便可找到绕梁三日的咸觉。因此石府戏楼堪称是“民宅一绝”。
此外,三座垂花门的设计也可称为大院中的另一绝了。垂花门属典制式建筑,是宫廷建筑中的绝活。石家大院的垂花门巧妙的以荷花“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三个花态的花期为图案建造了三座,形成了“垂柱联姻”,用以象征主人一生美好的愿望,祝福石家人和来此的客人四季平安、一辈长寿和子孙万代。
第一座垂花门位于佛堂院,由垂柱雕刻花骨朵图案,取名“含苞待放”。门柱撑拱为木雕“九狮图”,图案为九只狮子相戏,背面是木雕“凤戏牡丹”、“丹凤朝阳”。中间两块抱鼓石正面分别为浮雕“狮子滚绣球”和“太狮少狮”图案,两侧是“象首”和“鹤鹿同春”图案,当年仅石料即需白银五百两,两位石匠精雕细刻一年之久才完工。两旁的扶平石上面是“宝相花”,以荷花、牡丹、菊花等花朵为基础构成的想象图案,内侧是“太狮少狮”,外侧是“八骏戏春”。抱鼓石和抱柱石之间有石雕“琴棋书画”图案,象征宅院为书香门第。在垂花门三级台阶上有“回纹图”,这种图案是皇家专用,在民间极其少见。这座垂花门上方木格中有“四季花”图案,寓意所有走过此门的宾客都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当时石府以此门为仪门,两旁有乐廊,迎接贵宾时打开,走进此门进戏楼。第二座垂花门位于甬道中间与后北门相对,由于垂柱木雕莲花瓣已经开放而取名“花蕊吐絮”。垂柱两侧雕刻着寿桃、蝙蝠、石榴、佛手,象征多寿、多福、多子、多财。门楼上方木格中是木雕仙鹤九只,取名“团鹤献寿”。据说一只仙鹤代表12年,寓意走过此门增寿108岁,一辈人健康长寿。在仙鹤的背面还雕有古代铜钱的图案,象征不但健康长寿,还要有家财万贯。门柱撑拱是木雕“太平有祥”、“平升三级”图案,背面雕是“春兰秋菊”图案,象征君子之交,走过此门寓意长寿总有钱。第三座垂花门位于第二座的南面,垂柱木雕莲花开放并结有莲籽图案而取名“籽满蓬莲”。在垂柱两侧为葫芦爬蔓的木雕,取名“葫芦万代”,象征子孙万代永绵长,因葫芦与福禄谐音,则预示石家的子子孙孙都能有福、有禄。抱鼓石图案也是“九狮图”,扶平石图案为“暗八仙”(即八仙宝物),寓意子孙万代、多子多福。
初次置身于石家大院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但真正领会到石家大院建筑的真谛,就会感悟到已置身于一座文化大院、吉祥大院、祝福大院,从而才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古民居建筑竟然如此的博大精深。
尊美堂从光绪年间初建,以后不断拆改,到民国十二年(1923)石家后代迁走时累计前后建设近50年。可惜国民党时期驻军开始恶意拆改,解放初期河北省天津地委曾在此办公,石家大院见证了新中国肃贪第一大案。以后石家大院作为校舍使用,在“文革”期间更是劫难难逃,大量文物遭到破坏,把原来富丽堂皇的大院糟蹋得面目全非。。为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西郊区人民政府在1987年将石家大院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巨资逐步进行全面保护性修复,1991年石家大院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市文化局命名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同年12月31日正式开馆。
杨柳青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以突出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不断充实、更新陈列展览内容。现在大院除自身的房屋建筑及其建筑艺术特色外,还纳入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的天津婚俗陈列,清末杨柳青多姿多彩的街头叫卖,形形色色的古老店堂商业一条街的商俗陈列,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艺术佳作,反映了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杨柳青砖雕陈列,反映古镇消防设施的杨柳青水局复原陈列,杨柳青特色的手工剪纸陈列,漕船、轿车陈列以及杨柳青珍贵的灯箱画陈列,从而丰富了馆藏内涵,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与此同时,在杨柳青古镇改造过程中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文物损坏丢失,抢救、征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砖木石雕和清代民居建筑构件来充实博物馆藏品,使得本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用于陈列展览,更好的弘扬古镇传统文化,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杨柳青博物馆现在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丰富的馆藏,浓郁的民情,精美的艺术,已成为海内外人士赞慕游访的胜境。开馆以来接待游客已有70多万人次。2004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老舍之子)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杨柳青博物馆并题词:“石家大院,结构严密,风格独特,精工细做,讲究布局,处处有典,确是一宝,值得珍爱。”
一座古老的石家大院,正在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见证着一段历史,散发着浓浓的杨柳青风情。
魁阁轶闻
谢玉明 谢连华
一、文曲星托梦讨封号
话说元朝入主中原以来,穷兵黩武,大兴干戈,对外极力扩张疆土,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由于征战不停,遥役和赋税沉重,人民不堪其苦,反元斗争此起彼伏。朝廷和官府的高压政策,往往不能奏效,反会激起民怨和更加剧烈的反抗,统治者在镇压之余,又想出了借助神佛之力的招数,来麻痹愚弄人民,进行精神方面的控制和束缚,以图抑制和平息人们的反抗情绪,于是在各地倡兴寺庙,采取“以神治人”的策略,对缓和阶级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相传到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当朝,已是危机四伏,群雄并起,中原大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黄陵岗(今河南兰封东北)首先发动治河民夫起义,各地起而响应,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起义,时以“红巾军”声势最大。后来安徽凤阳的朱元璋崛起,这时元朝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说这时的顺帝也到了风烛残年,他竟被起义大军吓昏了头脑,精神恍惚,夜间常做怪梦。某夜,只见一个青面红发,锯齿獠牙,凶相毕露的恶鬼,自称是文曲星到此,要顺帝快快让位于他,不然要立毙其命。顺帝环顾左右,竟无一人上前救驾,无奈之下,只好苦苦哀求:“我身为人间帝王,天星何必欺我太甚,你本是上界的天星,理应在天廷里去争位,哪有来人间争要帝位的道理,乞望星君三思!”文曲星一听此言,勃然大怒:“汝胆敢胡言戏我,那上界的玉皇大帝,乃是万神之主,谁敢不尊,我岂能与他相争,明明是让我招惹众怒,既犯天条,还得罪了众神,幸亏我还明智,不然就中了你的诡计。”说罢揪住顺帝的脖领不放,顺帝万般无奈,心里却想到一国不能有二主,我若将他封为皇帝,我上哪儿摆啊?片刻之间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我封他为帝,我在后边再加一个“君”字,以有别于人间帝王。于是便试着说:“我封你为‘文昌帝君’如何?”文曲星一听,倒还可以接受,反正总算有了帝位,可以龙袍加身了,只是我还是个鬼的模样,真不知如何是好。顺帝见他有些缓和,便顺水推舟地说:“那太好办了,你可以‘满脸贴金,隐去鬼相’。”文曲星听罢这才松了手,这鬼临走时告诫他,我不与你争帝位了,可是还有人与你争。说罢在他头顶猛击一掌打掉了王冠。顺帝被这一掌,惊醒,原来是一场恶梦,浑身都是冷汗,从此便颠三倒四,口出呓语。大臣们见顺帝六神无主,急忙请来太医,太医详查病情,说是惊吓所致,故而魂不符体,需请巫师除邪。巫师来了,正巧碰上顺帝胡言乱语,巫师听出了门道,原来如此,巫师说那是文曲星,头生双顶,位居北斗,属第五颗星,他主宰人间科考,谁要被他点中,就能做状元,故尔又名魁星,他是来找皇上讨封的。大臣们一听便随声附合地说:“既然皇上金口玉言封他为‘文昌帝君’,虽是梦话,也该算数。”巫师说:“理应如此,此病即可痊愈。”朝廷立即颁诏传谕各地,祀奉文昌帝君,兴建“文昌庙”。但在当时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哪还顾得上修庙造神呢?因此各地文昌庙所建无几,这便是后世少见“文昌庙”的缘故。
再说这位文昌帝君,虽然得了封号,因与传说中的神灵仙界素无往来,各路神仙皆不屑顾与他为伍,“配神”更不好安排,只好让他自称孤家寡人,唯我独尊了。这样以来,闹得僧尼也无所适从,以致文昌庙里少见僧尼,难怪平日香火不盛,只有文人学子偶而一顾。
这文昌帝君本是人造的偶像,说穿了不过是一堆草泥而已,他只能装模作样的呆在那里,度着漫长而又清静的岁月。。
二、明神宗敕建文昌阁
明朝万历间,文昌帝君的偶像又被皇帝抬了出来,鼓噪一时,真可谓“神运亨通”了。
万历元年(1573)神宗朱翊钧即位,择吉日登上宝座,百官朝贺。皇上令大臣们议奏兴国大策,有的说“兴农桑”,有的说“倡百工”,还有的说要“修武备”,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神宗初登宝位,为了显示皇帝的大度,便一一允奏。这时轮到掌管“钦天监”的下监,在旁急得直出虚汗,只因无本可奏。虽说他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可与六部大臣相比起来,算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眼下在这个场合,即便胡谄上几句,也不失御前大臣的体统,免得众臣贻笑,再说也是一个讨好皇上的机会,为了取悦神宗,便煞有介事地“谄”上一本,说:“启奏皇上,微臣近观天象,紫微星霓彩炫耀,文曲星斗光四射,乃是吉祥之兆。预示皇上洪福齐天,国朝文运肇兴,依臣愚见,上为仰遵天意,下为广和民心,应在各地建庙,祀奉文昌帝君,兴儒学,重科考,广选经国栋梁,乃是安邦定国大策,以图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皇上英明,伏望准奏。”没想到钦天监这一一通胡诌,竟说到皇上的心坎上,神宗听罢,龙颜大悦。认为这是登位之时再好不过的奏章,既遵了天意,又合乎民心,当即允奏,还对钦天监大加褒扬了一通。随即颁诏责令礼部传谕各地为文昌帝君建造庙宇。礼部大臣奉命全权督办此事,焉敢不尽心竭力,可是遇到了难题,若以元朝的旧制去建庙,那文昌帝君算哪一路神仙?它本是主管科考的偶像,若建成庙宇,定难容留僧众,尼姑也难存身,道士们讲求法术,只顾修炼仙丹,调合阴阳,又与读书科考没有缘分。想来想去,只能奏明圣上,把修庙改成建阁,以有别于寺庙庵堂,幸得皇上恩准,于是独辟蹊径,称为“文昌阁”。再说文昌帝君位列九五之尊,它却管不了众神,只能把它摆在阁里,让它高高在上,却与各位神灵各不相扰,又远离僧道尼姑,少了许多麻烦,只供文人学士顶礼膜拜,免得过分冷落吧。礼部的巧妙安排,就把神与神、神与人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了。
再说金陵(南京)本是皇家的故都,时下朱元璋的皇陵尚在南京,京杭大运河便成了帝王南巡的一条捷经。各地官员为使过往的王公大臣们能够亲眼目睹建造文昌阁的功绩与盛况,故多在南运河畔建阁,各州府县几乎无一例外,即便临河小镇,也争相建阁,而且有大有小,式样各异,但最高不得超过三层。
有了神宗的提倡,各地文昌阁,多在万历年间修造。清代仍然沿袭旧风,建阁不止,成了地方文化的象征。直到清代同治五年(1866),在台湾省的台南市赤嵌楼旧址,修建了清代最后一座文昌阁,可见余波未了。再说近地在万历年间建阁的就有独流、静海、唐官屯、青县、兴济、沧州等城填,大都临南运河兴建。如今却只剩杨柳青一处,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说杨柳青镇,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已渐繁华,初见三街六市,虽系小镇,却因地物风貌酷似江南而小有名气了。地方多有缙绅名士,太学生高居宝之后裔,乃是本镇大儒世家,万历年间曾是云骑尉官居六品,为显示大家风范,请领了为家乡修建文昌阁之事。县太爷正愁杨柳青迟迟尚未建阁,唯恐落个抗旨不遵的罪名,欣有高某请缨,愿为官府解忧,为地方做此善举,实属难得。高某情愿独资承建,镇上士绅也争相捐助,自然工程进展顺利,不到一年的光景,一座巍峨的文昌阁即已建成,于万历四年(1576)春正式落成,县太爷亲为文昌帝君“开光”,杨柳青镇空前热闹。登临阁上,三街六市尽收眼底。谁知过后便清静起来,无人问津了,文昌帝君大受冷落,偶有文人学士前来瞻仰,众乡绅见此光景,便问计三官庙老僧,怎样才能使文昌阁香火旺盛,老僧苦笑着说:“实不相瞒,就是我这座小庙里,只供着几个没有用的牌位,什么天官、地官、人官的,连个偶像也没有,也是香火不盛,竟连老衲(年长僧人的谦称)的糊口也成了问题,何况文昌帝君是个闲差,它不管人间求财祈福的事,谁肯买它的账?我倒有良策妙计,就是请来几位‘娘娘’,准保热闹起来。”众乡绅无奈,明知文昌君与“娘娘”素无瓜葛,只好依计再建个娘娘殿,请来了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果然每天香火不断,求子的、治病的络绎不绝,文昌帝君便有机会与善男信女们见面了,老僧的三官庙里也有了香火。提到当年文昌阁的选址,最后选中了镇东小梁庄,与三官庙仅距数丈,据说当时是看了风水,南运河自西向东蜿蜒而下,镇内一段河道恰似一条游龙,龙首在东,可惜是个“独眼龙”,也就是只有一座三官庙,据说是游龙的一只眼,如在此再建一座文昌阁,便可双目圆睁了,那么杨柳青必成福地,那时人们崇尚迷信,只知靠天求神,把福祉都寄托在迷信上。(待续)
楊柳青“文發德”羊肉鋪的發展史
魏立亭(整理:)
我的祖父叫魏振安,是现河北省大城县大祥村人。公元1927年经友人赵化南介绍到杨柳青做卖羊肉的生意,那时中国北方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我的祖父家境贫寒,以租地为生,在农闲时买一两只山羊宰杀后赶集去卖,以此糊口。那时,我父辈弟兄5人,全家7口只靠他老人家一人劳动难以养家,生活很是穷困。
当时在杨柳青东南洼一带有很多土窑烧砖,供镇里大财主盖大砖瓦房。当时,烧窑、背砖坯子的全是大城青县一带的农民,其中就有我祖父的友人赵化南,他是大城县赵良村人。在工闲时到镇上买点零用品,看到杨柳青还比较繁华,到过年回家时跟我祖父提起。当时我祖父思考再三,被生活所逼无奈,手推独轮车,步行到了杨柳青,开始了我们魏氏家族三代人在杨柳青艰苦创业的历史。
异地他乡,举目无亲,在此要站住脚跟并生存下去谈何容易。我的祖父只凭着中国农民素有的忠厚老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实实在在做生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终于到了1931年生意上有了点起色,那时我的父辈大伯、二伯均已成年,也相继到杨柳青帮着干小工学徒。这时有了帮手,生意上有了转机。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祖父操劳过度染病去世,这个打击太大了,重担全部压在了我大伯父和二伯父身上,当时我三伯父、我父亲年纪尚小,干与不干进退两难。在关键时刻我的祖母魏苏氏出面,下定决心在杨柳青要干下去,资金没有到大财主家去借高利贷,全家6口人在祖母的带领下开始了生存和发展的大搏斗。全家人没日没夜地奋斗。艰苦经营到了1934年,经过两代人前仆后继8年的努力生意有了发展。杨柳青八街河沿大街195号有了自己的门市房,就是店铺。有了店铺得有字号啊,当时全家人商量正式起用“文发德”羊肉铺。这“文发德”三个字据家父讲很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文发德”这三个字,第一个“文”字,就是说要文明经商、诚信守用的意思;第二个“发”字就是发展、发家、发财之意;第三个“德”字取于父辈家谱字“德”字,如大伯父魏德林、二伯父魏德隆、三伯父魏德裕、家父魏德润。“文发德”字号概括一句话就是“德”字辈兄弟四人文明经商、诚信经商、发家致富之涵义。家父讲,当时还请了文人题字、挂匾,热闹了一番,很是风光了一回。说来也怪,这么一热闹,名声传出去,买卖红火起来。按说现在的法就是广告的作用吧!相继在现在的杨柳青九街河沿大街117号又开了一个分号,取名“瑞发德”,羊肉铺的伙计们习惯称呼两个门市为东柜、西柜。至此生意发展起来了。到1937年秋,日本入侵中国,当时,社会治安很乱,国民党政府南逃,日伪军入驻,闹得人心惶惶,地痞流氓也趁机出来捣乱。像我们这么一个外乡人又在本地小有名气,那真是每天“光顾”,又吃又拿,眼看着买卖干不下去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商量着是继续想办法干下去,还是变卖家底回老家。这是“文发德”羊肉铺发展上的第二次考验。最后有人提出找当时住在杨柳青镇河南16街的刘丰刘爷。此人当时开猪肉铺,还开棉花栈,与大伯父有些交情,老人家也是买卖人,比较忠厚,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兆祥,二儿子叫刘兆泰。刘兆祥当时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官、私两面都吃得开。与当时日本驻屯军的翻译有交情,出进日本宪兵队平常。尤其在那个年代,日本鬼子刚到中国不可一世,老百姓看见日本兵都躲着走,他却出进宪兵队。我大伯带着礼品去拜见刘丰老人,进门净说拜年的话,寒暄之后话入正题,提出与刘老爷合伙干买卖。说是他刘兆祥身不动膀不摇,不出一分钱,只顶个合伙的名称,便十股抽一拿干股。刘家当然高兴了,送上来的天鹅肉哪有不吃的理。这一招还真管用,借助刘家的这点势力,那些地痞流氓顽伪保安队一听说“文发德”有刘兆祥的股份,一个个的再也不敢捣乱了买卖得以继续干下去,这样一年下来一算,刘家也得有几万块钱的进项,刘家更用心维护“文发德”了。生意有了发展,羊源成了问题。1942年,日本鬼子侵占中国,实行“三光”政策,对解放区进行全面扫荡和封锁。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各地土匪恶霸占居一方横行霸道,物源流动不畅。一方老百姓的物产卖不掉,一方百姓无食可吃,无物可用。我大伯父魏德林冒险到保定地区,唐县、高阳、易县、曲阳一带去采买。其中在唐县西部有个叫南屯村的大村子,有一家开羊店的,店主叫万群。此人很有经商本领,他每年秋季到太行山河北涞源、山西灵丘一带去组织羊源。到唐县聚集,并组织那里的山民自赶羊群到他店里吃住,他给联系销路,按现在说法就是中转站吧。我伯父买到羊后一群一群地雇人往杨柳青赶。一般一群羊是120只左右。到杨柳青要走5到7天。羊源来到后,组织加工屠宰上市。由于肉质好、价格低,迎合了广大平民的购买水平,因此销量很大。随着货源的进一步扩大,最多时一次进上千只羊,杨柳青已经消化不掉了,又把眼光投向了天津市场。
刚开始在天津南门租了一间门市房,取号“鸿发德”,是大大发展发财之意,后又在西广开天津三场内干加工批发,取名“德隆号”,主要供天津市内各回民馆。小羊肉铺和走街串巷的小行发,一天达几十只到上百只之多。把羊皮积存起来,到来年春天羊肉买卖淡季之后加工皮革,在南开区华家场大街苏家胡同5号买房5间,与河间人宋艳丰合伙成立皮革厂,起字号“聚隆号”。宋艳丰占五分之一,以技术入股,“文发德”占4股。买卖扩大了,分号增加了,人手不够用,从原籍请来了族人魏德荣、魏德森兄弟二位分别盯摊、守柜。这时大伯父家的两个儿子魏兰亭、魏竹亭业已学成回家,帮着记帐、跑外。至此,魏家羊肉铺从杨柳青发展到天津市内并扩大。到天津发展后不能只靠在河北、山西、山东一带购羊,继而走铁路线到了张家口、内蒙一带去采购,一趟就是几车皮或者十几车皮往天津运。当时在张家口,伯父魏德林有个外号叫魏大肚子,就是卖家有多少要多少,能量大的意思。去内蒙古呼和浩特都是乘飞机来回往返。据父辈讲,1948年解放前夕,“文发德”、达到鼎盛时期,在天津的同行业是数第一位的。此时,魏氏全家共有6家买卖,分别是:杨柳青的“文发德”“瑞发德”;天津的“鸿发德”、“聚隆号”、“德隆号”、“德裕兴”。全家有四个大院,兄弟四人分住,人口总数达到40余口,房屋达到102间,资产在百万之上。1948年冬天,杨柳青解放,兄弟四人分家析产,分别请了四个中人,他们是刘宝文、徐广义、杜云桐,还有帐房赵先生帮着分了一个多月才分清。公私合营后,分别加入合作组织,在“红光肉铺”一直干到退休。房屋除去各家居住以外,多余房屋由房管站代管,1964年“四清”运动评定成分时被定为资本家。
现父辈魏德林、魏德隆、魏德裕三人已去世,只有家父魏德润健在,已85高龄。(写于2003年)
杨柳青药王庙和药王庙小学
孟宪文
杨柳青的药王庙和药王庙小学是有点名气的,坐落在十一街药王庙东大街2号“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的西北方向。由于历史变迁,现已毫无踪迹,变成一片民房和市场。
药王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供桌上摆的香炉、灯碗、铜磬,每件上均镌有“大明万历二十二年制”字样。庙前广场左右各有一棵桅杆,每逢春节和四月庙会便挂起一串红灯笼,煞是壮观。庙前大街南头建有牌坊。进入庙门,两侧有四位泥塑站神: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天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有个楼梯通上二楼后台,是演员化妆的地方,戏楼前台五十平米,离地面两米多高,三面敞开,正面对着大殿,上悬“歌舞丹慈”木匾一方。我十岁那年庙会上,就在这里看过京剧“棒打薄情郎”,人们都站着仰头看,没有座位,不花钱买票,来去自由。穿过戏楼走向大殿,是一条青砖砌成的通道,约三米宽,大殿前有宽阔的大月台,高出地面一米,做为庙会时停放辇轿、仪仗、鼓乐等执事之用。大殿共有六扇大门,三楹三进共九大间,上悬“佑我黎民”、“妙手回春”、“万代医宗”三块大匾。迎面北壁正中供奉轩辕皇帝,左右塑唐代二药王孙思邈、韦慈藏。东西两壁是古代十大名医塑像,东壁有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西壁有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李东垣。进殿门处有长丈余之大供桌,上摆香炉、灯碗、铜磬等,桌后排两大木椅,上坐两位木雕的、四肢能转动的神像,通身贴金、黄袍王冠、玉带朱履,人称药王刘爷,也就是金代名医、河间的刘完素。右边是他弟弟,人称药圣。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庙会时,将木神奉入轿内,由仪仗队前导,八人抬轿出庙巡游,叫“药王出巡”。另外,殿内还有两位站神,有的说是护法神白龙、黑虎,有说是门神尉迟恭、秦琼。
我少年时印象只有这一个大殿。其实本来还有东西配殿各三大间。东配殿内供有观音等,后为和尚昭林的卧室,昭林之后是妙航,他又收徒弟二人,其中大咀后来“还俗”了。这卧室旁有个后门通向后大道。东面一排简陋的土平房住有做木枰的、拉洋片的、做簸箕的、算命的、卖针线小百货的等贫民。这排民房与砖砌通道之间正够一个篮球场,也是学生上早操及体育课的操场。
砖通道西面便是药王庙小学了。原来的西配殿内供增福财神,院内还有石碑四座、僧房、库房、膳房等。清末民初,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周学熙办实业,就在西配殿设立民立第三艺徒学堂,民国五年袁世凯死后停办。民国九年(1920)去新疆贸易返乡的安文忠,捐资万元,将西配殿神像搬出,用木板隔开辟为四个教室,在南面拆除原有房屋,建成东、西两间教室,西为教员预备室另又捐出土地一顷余,以地租收入补助经费。我至今保存有初小毕业证书,上写“天津县私立安氏小学校校长安桂藩”。我已将此毕业证书捐赠给“安家大院”。这校长是安文忠的儿子。我父亲孟昭明是主持一切校务的主任,外称孟校长。我从5岁开始便跟父亲去上学,一年级反复念了三年,8岁升入二年级后才不再留级。记得一进校门,有个整容镜,左侧是传达室,打扫卫生、挑水、生炉子、打铃的“堂役”是彭金,后换了我四叔孟惠民。进到前院,迎面是校训“礼、义、廉、耻”四个大字。校训旁就是教员预备室,我父靠窗坐,还有戴绩臣、昝星桓、刘毓恭、翟汝昌、陶老师、杜老师等。所聘师资高,且多进步人士,教学认真,学生学习成绩好,颇为社会所称赞。前院东面是一间教室,四个后窗正对着大殿前的月台。南面又是一间教室。传达室后有小院,有一库房存有体育器材、童子军的木枪、单棍、鼓号乐器,还有学生的图画、劳作、试卷。北面的四间教室,中有通道,通向后院,北面又一间教室,总共七间教室,三百五十名学生。我家住西房两间,只有一年。校长的老友王世杰过去给日本人做过事,突然来接管了我父的职务及校方财产。我家搬出学校。此事时间短,社会上鲜为人知。1949年解放后,政府派来杨立江为校长,改为公立第二完全小学。我父迁居城厢区南门里,在西窑小学任教至退休。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拆毁庙门及戏楼,修建防御工事。桅杆及牌坊也先后拆除。解放后大殿中神像搬出。用殿中木料改制成条凳,做为临时礼堂,召开过专区第一次中苏友好协会,后又改演电影。从此药王庙空有其名了。第二完全小学经过扩建,拆除庙中所有建筑。后又迁移,原建筑全部改为民房。药王庙小学也消失了。五十年后的今天,御河边矗立起两座大牌坊,比原有的辉煌壮观。戏楼也在重建之中。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