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345
颗粒名称: 散文林
分类号: I267
页数: 15
页码: 23-37
摘要: 本文收录了杨柳青戏楼下的故事(连载)、篝火之歌、我为运河歌唱、午夜的钟声与灯光、十二岁的记忆、哦,那副红鼓槌、走进温馨之门、只要活着就好等散文。
关键词: 杨柳青 散文林 西青区

内容

戏楼下得故事
  (连载)
  白青
  (接上期)
  《盗御马》
  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很怪的人。第一,他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第二,他才艺超群,声乐、器乐无所不通,嗓音声震屋宇,据说曾是某电影制片厂的音乐编辑。可际遇坎坷,下放到中学教书。第三,他很讲体面,衣着质地都很好,背头倍儿亮可慵懒异常,几身笔挺的中山装这身脏了换那身,那身脏了换这身,几乎没洗过衣裳。
  他平时少言寡语,让人一见到他就心生敬畏。这决非一般人的素质所能给人的感觉,绝对是艺术家的派头儿。
  1965年的国庆联欢会上,这位老师在戏楼台上出人意料地拿着曲谱清唱了一段京剧《盗御马》中窦尔敦的唱段。我敢说,学生中大多不懂戏也说不出好坏。可玩艺儿出于这位老师之口,理所当然地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使我对他佩服有加。艺术得当,人家干嘛儿象嘛儿,那叫高雅,那叫风流倜傥。
  出于对戏曲的爱好,我曾请教过这位老师。他详细给我讲了《连环套》这出戏,讲了应工花脸的发声、气口儿及“架子花”与“铜锤花”的区别。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说起窦尔敦这个角色时,那意气风发的神采。他说窦尔敦是绿林英雄,确有其人。生在沧州,成名在河间。行侠仗义,杀富济贫,与黄三太比武被暗器所伤,气走连环套。后来上了黄天霸的当,被捕受剐刑身亡,死得壮烈异常。窦尔敦性格中有两重性,尚义又鲁莽,塑造角色时应如何把握。“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这个著名唱段如何美妙,如何荡气回肠。我听傻了,试着学了两口儿,自己也觉得不够味儿,怕瞎耽误老师的工夫,就匆匆告辞了。
  “文革”开始后,这位老师受到冲击,其中一条罪状是宣扬封资修,在国庆联欢会上唱《盗御马》。当我听到他在年级组教研室做检查的消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救他。情急之中,想起窦尔敦只身盗御马中的气概,于是气昂昂地推开教研室的门,“哐当”一声,吸引了与会者的所有目光。
  我目不斜视,径直走到这位老师跟前,理直气壮地对他说:“你马上给《铁流》报设计一个报头,不能偷懒,马上走!”说着我给他递了个眼色。他会意地把检查卷巴卷巴装在口袋里,跟我走出了会场。
  当时学生比老师厉害,其后我以让他设计报头的名义陪着他躲过了找他麻烦的那几天。后来,学校闹得实在不象样儿了,在一个黄昏时候,他拿出酒瓶里仅剩的二两酒,就着学校食堂打来的熬白菜,对着瓶子一饮而尽。他告诉我,他要走了。此情此景,我奇怪地想起“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这句雄壮激昂的唱词儿,热泪猛地模糊了我的双眼。他说有的老师被斗得拉了一裤子屎,有的老师被斗得犯了心脏病,再泡下去自己不知落个什么下场。我也劝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反正到开支的日子学校会计室给寄钱,离开是非地,江海走鳌鱼。他平心静气地微微颔首。
  告别老师回家路上,我的泪水止不住地住下流,不知是为老师感到委屈,还是惜别感伤,还是瞻望前程不寒而栗。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老师屋里看望,他的手提箱和书箱不翼而飞,我知道他已然远走高飞了。可墙上还挂着他一身油渍渍的中山装。我想,这大概是他有意留下的障眼法吧。正所谓“饮罢了杯中酒换衣前往……”
  一次难忘的文艺演出
  石家大院戏楼前部高廊后部平缓,前部为方柱后部为圆柱,天窗下有围栏,错落有致。据说这是有讲究的。木结构穹顶,具有拢音作用;前高后低又有销声作用。在这样古典式戏楼里听戏效果是很好的。无怪乎想当年石家老爷子过寿诞戏行名角儿趋之若鹜。各位老板都是玩艺术的,光有钱没有好场地他们是不肯屈尊的。后来石府辟为学校就难得在石家戏楼里看戏了。
  我领略这座戏楼的妙处,还得从一场文艺演出说起。一天,我们邻居小四姑娘告诉我,她们.学校宣传队应邀到我们学校演出。听后我觉得很新鲜,小四经常到我家找我姐姐玩儿,从没发现她们有文艺天赋,居然还“应邀”,约约够不够份量?不够份量就撂下呗。我是抱着一种看乐儿的心情走进戏楼的。可是当我静下心来看她们演出时,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首先戏台在一周敞亮的天窗下,自然采光特别充沛,白天可视度极佳。接着姑娘们在戏台上伴着音乐婆娑起舞。一个《洗衣舞》,她们裸露着细嫩的天足象小天鹅似的蹦蹦跳跳,天真活泼,招来热烈掌声。《志在四方》表现青年在红旗引导下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她们的集体舞动作设计紧凑、精巧,富有韵律感,一看便知有高人指点并径过较长时间排练。小四手持红旗在前面领舞,一身褪色绿军装正合她匀称腰身,风姿绰约,给人以美感。在以往接触中,从未发现她还有这两下子,而且是很叫响的两下子。楼台下又响起热烈掌声。最后是小四一展歌喉,演出达到高潮。若大演出场地竟不用麦克风,全凭真声,其旋律钻进人的耳朵里,钻进人的心田中。这不能不归功于戏楼巧夺天工的设计,再有就是说不清的心灵感应了。
  后来凭着这美好的印象,我曾想和小四交朋友,可是我姐姐说人家不搞一个臭插队的,于是一段带有自恋式的初恋结束了。名人的话是正确的,联姻是政治行为。即使不是政治行为,也受经济条件制约,即所谓“门当户对”。爱情至上只是人们理想的追求罢了。纵然时光流逝,石家戏楼这美好的一幕还鲜活在心里。
  一泡尿冲跑了革命热情
  1967年秋后,我们去水高庄支农劳动。收大秋掰棒子、砍札头、拉船过堤,一干就是十多天。临回来那天实在太累了,吃完饭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高年级同学大眼儿向一位女同学小梆子借了床被子,我们合盖着,睡在戏楼后面游廊小屋里。不知是新被子里阳光的芬芳还是身子疲乏过度,我在梦的暖流中遨游,忽地觉得身子下面一阵冰凉。猛一惊醒,被子已湿了一大片,检查自己的裤衩虽然焐干了,可松紧带边上还湿着。再一看大眼儿的裤衩是干的。我正犯难,大眼突然翻身警醒,忙问我“尿炕了?”,我唔了一声,心情是很复杂的。他忙说不要紧,拿灯泡烤。我忙把灯泡接过去烤,一着急也没把灯泡上的尘土擦一擦。于是越烤越黑,把被里都弄脏了。看看实在烤不干,大眼儿耷拉着眼皮无可奈何地说,你带回家去晒吧。事到临头,我说什么好呢,好汉做事好汉当,虽然底气不足,我还是毫不含糊把被子扛回家了。
  妈妈见扛回来一床新被子,问明情由。嗔怪我说,别现世了。自己也觉得好没面子,低着头没说什么。妈妈把那床被子拆洗了,又忙着做好了。妈妈说,人家是里外三新的被子,借给你们盖还不仔细。我心里说,妈呀,不是不仔细,早知道尿炕就不睡觉了。后来,小梆子和另一位认识我们家的女同学来我家把被子拿走了,口口声声说不要紧,还道了谢。这情景正赶上我没在家,不然也够脸红的。
  那位高年级的女同学为什么叫小梆子,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她白晰的面孔,大大的眼睛,高挑个,很出色,当然有点梆子头儿,苏上妹不是“香躯未离闺阁内,额头已至画堂前”吗?完全是才女相啊。
  不管怎么说,我是再没脸去学校了,真可谓一泡尿冲跑了我的革命热情。其实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意义的上革命。但事有蹊跷。学校里传的却是大眼儿尿了小梆子的被子。大眼儿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
  现在想来这些发生在戏楼下的故事虽为调侃也含心酸。在读书学习的黄金时节,我们经历了中国旷世的一场浩劫。转眼近四十年过去了,津西名镇杨柳青使人耳目一新,石家戏楼也焕发了容颜。抚今思昔,更赞赏今天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候。
  (连载完)
  篝火之歌
  献给主题教育篝火晚会
  蒋月华
  篝火已经燃烧起来,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
  我们是匡扶正义、主持公道的法官,是社会正义的保护神。我们愿做篝火,给受冤屈的当事人送去公正的光明,给困难的人群送去党的温暖。正义要战胜邪恶,冤屈要得以伸张。我们要让人民欢乐起来——这就是我们愿做篝火的含意。
  我们是法官,人民欢乐我们欢乐。我们要为当事人解决困难,带来温暖,使失去信心的人们看到光明前途。当然,我们也有当事人不理解的委屈,还有舍家抛业的辛酸,还有为了公正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不理解,甚至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的埋怨。但是,我们是法官,为了人民的欢乐,我们甘做篝火,无悔无怨。
  今晚我们尽情的放松,是因为平日大家辛勤而紧张的工作,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今天的放松,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更好地肩负起我们法官的职责,更加追求公正效率的卓越,心系百姓做好司法审判工作。“审判工作全国争上游,队伍建设全市创一流,公正效率追求高水平,司法为民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们的篝火之歌。
  篝火越燃越旺,让我们唱起来吧!跳起来吧!欢乐起来吧!今晚的相聚必将在我们每个同志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欢乐的歌声永远回荡在西青大地,让我们轻盈的舞步在这里留下脚印吧!美丽的祖国,我们热爱你!为了你的繁荣昌盛,我们愿做篝火!这就是一个忠诚于人民司法事业的法官群体的心声。
  (作者为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院长)
  我为运河
  歌唱
  翠屏
  我的故乡小镇,有一条小河,叫运河。在我很小的时候,不知道这条小河流向哪里,也不知道它有多长,只是每天哗啦啦地流个不停,一直流向远方。
  我在岸边长大。
  读小学的时候,我每天沿着河边去上学。小学校位于小河北岸西边,是由一座古庙改成的小学堂。门口有一株古槐,大部分的枝干都已枯死,只有一小部分每年还生出许多叶子,开出一串串白色清香的槐花。下课时,淘气的孩子们总是爬上树上,摘一些鲜嫩的花儿,放到嘴里嚼着。粗大的枯枝上挂着铜钟。每天听着钟声和小河的流水声,小伙伴们在这里快乐的读书、玩耍、捉迷藏。小河边曾是我们快乐的天堂。
  我喜欢河岸上的风景。
  故居门前有一窝小燕子,每年春天的时候,这群小燕子就会飞回来,从河边的树林里衔回一根根小树枝和泥块,在屋檐上筑巢,叽叽喳喳的叫声可好听呢。这时,岸边垂柳的柳丝开始变软,叶苞就象一个个小虫子,逐渐伸展着变成了叶片,一丝丝、一条条伸展着绿色。我偶尔也会摘一些刚刚发芽的柳丝,置于故居书柜旁的瓶子里,让春色装点我的小屋。隔壁的邻居总是说“这多好,多有生机”。一笑,忙别的去了。
  等到了夏天,小河的岸边最热闹了。白天,成群的小麻雀在树林中翻飞,岸边所有的槐树都开花了,铺天盖地,灿若白雪,那芬芳弥漫在树下的阴凉里,让许多的人都停下来,歇上一歇,闻上一闻。那沁人肺腑的芳香,喝上一口清凉可口的河水,消一消暑气,真的很舒服,很惬意。
  到了晚上,纳凉的人群熙熙攘攘。因为在那个年代,一般的家庭还没有电扇、空调,拿扇子的、提凳子的大爷、大妈们聚到了一起,唠起了家常。顽皮的孩子们,一刻也停不下来,在岸边追逐、奔跑、喊叫,像猴子一样在树丛中窜来窜去。小河的流水在月光中银光闪闪,对岸不时传来青蛙的叫声。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岸边,任由晚风吹过,听着水声,任凭思绪飞向远方。
  长大以后,乡情难忘。
  到了中年,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更难忘故乡的小河,多多少少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小河的变迁。故乡小镇变得越来越秀美,河变得越来越端庄,只有那流水声,依旧是那般亲切、舒畅,里面蕴藏着写不完的诗章。
  故乡的旅游业迅猛发展。石家大院作为华北第一宅,座落于小河北岸,每天有上万的游人来这里观光、游览。古朴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保留与体现;明清古街的亭台楼阁,青砖碧瓦,有如浣纱的少女。小河就象一面镜子,倒映着它俏丽的容颜,还有那小河中央的玉石拱桥,吸引着八方来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在朦朦细雨中让人觉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最近几年,小河两岸更是美景如画。那一片片新建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到了夜晚,两岸霓虹闪烁,伴着万家灯火.有如人间天上。
  文化广场的大片绿地,芳草青青,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在草间鸣叫,一坛坛、一簇簇鲜花竞相开放,引来一对对蝴蝶追逐飞舞。放风筝的小伙子们,用各种各样的风筝把广场的天空装扮得五彩斑斓。一队一队的秧歌、锣鼓,时起时伏的大红绸子,飘扬得那般热烈,那般激情。扭起来了,退休的大娘、大妈,休班的大姐、大嫂,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把对故乡的热爱,对新生活的热爱,都尽情地写在脸上。
  我常常站在小河边上,心中有说不出的满足、喜悦与眷恋。高兴时听着它,教人冷静,教人谦和;沮丧时听着它,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曾记得一位老同学,在大城市里发展得不错,事业有成。有一次他郑重的对我说:“帮我在岸边物色一套房子吧,在大都市里固然好,方便得很,但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还是守着故乡,守着故乡的小河,时常听着小河的水声,心里才塌实。”说着说着,泪水禁不住悄悄流淌。
  不是吗,今日的故乡小镇婀娜多姿,俏丽端庄,故乡的小河用它奔腾不息的努力托起了故乡的繁荣与希望。
  运河,我要为你纵情歌唱。
  午夜的钟声Yu灯光
  马淑霞
  “当…当…当…当…”钟声十二下,又是午夜了么?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熄了炉。然而屋内并不暗,我知道,这是前面楼里几家窗口的灯光。多少年了,窗前那晃动的身影,又常常搅碎我的梦,引起我的深思:在那明亮的灯光下,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我认识这样一个办公室秘书,她已四十出头,给领导写了十几年“形势大好”的报告。可近二年却突然感到写起稿子来不那么得心应手了。是人到中年才思枯竭了?还是别的什么?冷静的思考终于使她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自己是思想僵化了。是呀,僵化了,面对“信息反馈”、“BASIC语言”等种种名词,她常茫然无措,她感到了自己在新技术挑战的社会中价值在变小;她不甘心,不相信自己就以此结束生命,她要拼一拼,要试一试自己的价值和能量。她成了电大的自学视听生,还在别人的介绍下买了一大堆书,不顾一天工作和学习的疲乏,抓住晚上二的时间,挑灯夜读、钟声响了又停,停了又响;灯光亮了又熄,熄了又亮。她就天天伏在桌上,象海绵似吸收着水分,象禾苗痛饮着甘霖,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几年来,她读的书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手册》、有《二千年社会的中国工厂》、有《迎接挑战》等等,等等。这些书对她来说既新鲜而又陌生,不忍释手而又艰涩难懂。她读书读入了迷,满脑子都是企业管理。然而,就是这些书籍,使她视野打开了,心胸放宽了。当高中即将毕业的儿子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征求妈妈的意见,“企业管理。”她脱口而出。在妈妈的影响下早就陶醉于拜伦、普希金的儿子对她瞠目而视。是呀,他很难理解,他的母亲多么希望能尽快挽回那十几年来几乎是空耗的时光,多么希望在祖国建设的成就里也有自己一份贡献啊!所以在那午夜的钟声里,她房间的灯同天上的星星一同闪耀着,把她的窗口勾勒成一幅动人图画。
  零点的钟声里,这一扇扇依然灯火透明的窗内,有同上业大的夫妻,有再修教育理论的华发教师,有用知识向病魔挑战的残疾人,有向自己生命的沃野注入智慧之泉的待业青年。就说住在我对面三楼的小李吧,他待业整一年了,可这一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晚上她的灯不亮到深夜。有时停电了,也会有一轮晕红的烛光在窗口跳动。他曾请我出差时给他买几本大学的教材。我很惊奇,问他:“你还要考大学么?”他说:“我一直喜欢数学,很想为祖国的数学研究做点事,所以要抓紧时间多读点儿书,将来一旦有需要我发挥作用的机会,我却因为平时没准备而错过了,那该多遗憾!”我感动了,望着他那镜片后闪动的双眸,不禁想到:多好的青年啊,多么可贵的精神!他努力准备着,时刻等待着祖国的挑选和召唤!
  啊,零点的钟声!啊,午夜的灯光!灯下夜不释卷的人们,她们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徜徉,没有灯红酒绿的沉醉,在影剧院如潮的人流中难觅他们的身影,商品展销时喧嚣的声浪里没有他们的声音,可他们是在书海中求得快乐,是在贡献中求得有价值的生存,他们的胸中有一颗为祖国的灿烂明天而搏挑的心。
  朋友,珍惜这午夜的灯光吧!当你伏案苦读时,且不说情场失意时,他会把战胜挫折的信心送给你;且不说真理暂时被埋设时,她会给你孤独的心灵以慰籍,只说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比今天更美丽。
  “当…当…当…当…”午夜的钟声撞击的是多么有力,这才是无愧无悔的人生啊,这才是一个奋进者最坚实、最闪光的步履!
  十二岁的记忆
  王泽会
  在一个寒冷的秋天,我肩上背着筐、扛着筢子,和两个同学去村东的大堤上搂柴火。那年是龙年,我十二岁。
  大堤上的树和草都光秃秃的,搂了半天筐里也没几片树叶和草根。几个人无精打采。这时,大喇叭里隐隐传来怪怪的声音,我们惊奇地使劲的听着,大我一两岁的同学说是哀乐。我被吓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慌忙跑回村里。
  回到家中,听大人们说毛主席逝世了,傻傻的我没有悲痛和哀思,心理充满了恐惧和迷惑。毛主席逝世,我们怎么办?还能有饭吃吗?还能有衣穿吗?还能上学吗?没了毛主席,美帝国主义还怕我们吗?会不会打我们?哎呀,坏了!
  第二天听说村里按人头发一条儿黑布。电匣子里已经听了好多遍了“胸佩白花,臂戴黑纱”,我知道黑布是戴在胳膊上的。
  妈妈到小队里领回了黑纱,分给家里的大人和哥哥,没有我的。我问怎么没有我的,妈妈愣了一下说,小孩不用。我吃惊地瞪着眼,喉咙里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跟妈妈说,您去问问别的小孩有没有。我随妈妈到别人家一问,我的同学都有。我又随妈妈找小队长去要,小队长说黑布没有了,小孩没人看得见,就甭戴了。回家后我就哭了。以前也哭过,可能是因为挨打、挨骂或不给糖吃,但这一次我哭得很伤心。又黑、又瘦、又矮、又小的我被人遗忘了。抽泣中我是那样的孤独、卑微、渺小、无能和愚蠢。我生命中第一次具有思想性的哭泣,让我永生难忘。
  哭过后,我还是害怕明天开追悼会的时候不戴黑纱不行。我一直哭丧着脸。妈妈实在没办法,把她的黑纱撕成窄窄的两条儿,给了我一条儿,我才勉强放心。
  听说开追悼会都得穿黑的、蓝的或灰的衣服,我只有一件紫色的花布袄,怎么办?奶奶急得用青颜色给我染黑了。胸前戴的小白花儿是同学教我做的,可怎么戴在胸前哪?没有别针、我只好在衣服上钉了一个小黑扣儿,用扎小白花儿的线系在扣子上。这事我谁也没跟说,怕他们笑话。后来,开完追悼会,我剪扣子时还把衣服给剪破了,我又自己缝上了。
  我穿着黑花的布袄,胸前佩着白花,胳膊上戴着黑纱,放心地跟着同学们排着队去开追悼会。大人们都阴着脸,我努力的悲哀着。
  哀乐响起,我不知道怎么弄响的哀乐,村里学校的王校长念悼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眼里噙着泪花,双手颤抖,几次哽咽得念不下去。有的人不停地抽泣,我老姑还失声痛哭。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哭,回家后听大人议论,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我老姑见过毛主席。见过就得哭吗?我不懂。
  从小看着毛主席像长大的我,后来看过电视上的毛主席,再后来到北京瞻仰过毛主席遗容,感受着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心里不曾有过亲切和慈祥,不断闪现的是伟大和崇敬。
  那一年的初冬,我们举家迁往城里,离开故乡,全家人中最怀念家乡的居然是我。
  我怀念二婶简单的眼神、直白的语言、爽朗的笑声。我盼望着寒暑假,假期的第二天我就一人回老家,去重温那简单、直白和爽朗。
  二婶的眼神越来越复杂,语言越来越含蓄,笑声越来越婉转。我在老家呆的时间越来越短,我知道简单、直白、爽朗已经随着毛主席的逝世而结束了。后来我“老”了,知道了一点儿生活,还知道了一点儿社会,也知道一点儿哲学。我不再回老家了,我知道失去的东西不会再回来了。我也不想再找寻什么了,但我心里多年来收藏的那一丝丝伤感让我企盼,企盼简单、直白、爽朗什么时候还能回到我的身边。
  哦,那副红鼓槌
  言心
  我们学校有一支鼓号队,我兼任鼓号队的教练。
  十年前的一天,鼓号队员们训练后都把乐器放回了我的办公室,我在查对这些乐器时,意外地发现多出一副红鼓槌,因为鼓号队中所有的鼓槌都是浅白色的,所以那副红鼓槌便格外显眼了。我把那副红鼓槌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比那些浅白色鼓槌要重许多。
  对这突如其来的红鼓槌,莫说我是一名教师,又是鼓号队的教练,就是一名学校的勤杂工,也会尽力将这红鼓槌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的。我先是调查了不少鼓号队员,又在鼓号队会上询问,结果是一无所获——五十名队员都说不知道!这可真奇了!当初的鼓槌是我亲自买的呀,十六个小鼓,商家给了二十五副鼓槌,全都是浅白色的呀!我又一次清点了全部鼓槌,结果是二十四副浅白鼓槌,一副红鼓槌——还是二十五副!
  做为一名教师,职业的敏感使我知道这副红鼓槌中定有文章,绝不能当成小事,再说教育工作中从来就没有小事。
  又经过半个多月的“明查暗访”,终于有人悄悄地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原来是健健在那个星期日在家中练小鼓时,不小心弄折了一根鼓槌,当天下午健健便让爸爸带她去市里买了那副红鼓槌,悄悄地把那副红鼓槌放在办公室里了。我又问那位队员:“这些,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那位队员苦笑着说:“健健反复告诉我不让我说,并和我拉过钩了。”
  我急忙把健健找到我的办公室,她一见我手中的红鼓槌,便红着脸低头笑了。我第一次仔细端详着这位朴实端庄的农家小姑娘,在十六名小鼓手中,她的小鼓打得最漂亮,步伐更是优美、协调。在班上,她学习好、守纪律,也有威信。我笑着问她:“鼓槌折了,不是还有那么多闲着的鼓槌吗?何必要跑市里去买呢?”“损坏东西要赔嘛!”健健笑着回答我,稚嫩的声音是那么坚定有力,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透过这清澈的湖水,我发现了一个美丽宁静的世界,发现了一颗水晶般的童心。
  健健小学毕业离开鼓号队后,下一届的鼓号队员都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有一副鼓槌是红色的,我便在全体队员会上讲了那副红鼓槌的故事。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着那副独特的红鼓槌,一字一句地听着、听着……
  从此,鼓号队中的每一届新队员都能听到红鼓槌的故事,每一位新队员都盼着能用上这副红鼓槌。如今,红鼓槌的故事我已经讲了十年了。十年来,孩子们用那副红鼓槌奏出了多少优美的音符,这些音符又染出了多少金色的童年,染出了多少绿色的希望,染出了多少蓝色的记忆,谁都说不清。那副红鼓槌将来还会奏出多少音符,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美好,那就更难以说清了。那副红鼓槌已成为我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鼓号队员乃至如何做人的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
  如今,健健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原来稚气的脸上多了几分文静与从容;原来那天真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睿智与深沉。每次与健健见面时,我们都很少再谈起那副红鼓槌。因为我和健健心中都清楚,那副红鼓槌在多少届鼓号队员心中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以及因红鼓槌的故事让多少孩子对健健赞许与崇敬,是任何语言都表达不清的!哦,那副红鼓槌……
  走入温馨之门
  张庆芳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撇开别人的视角和思想去看待周围事物,反倒觉得生活并不寂寞,而全稍不留意便会在自己的动作之后闯入一片温馨。
  总是在半夜准时醒来,撩开被酣眼轻松过的眼帘以目光赴约的方式做一次心与星的交流。还是那张木制的小床,上面摆满了枕头、被子,放逐着浮起又落下的鼾声,也依然还是那扇木制小窗给我一窗的深邃与明灿。
  夜里,指上那枚钻戒最能令我怦然心动。它是具有美丽资容和美好思想,镶嵌在无云之夜的饰物。兴奋时她顽皮地把脸贴在窗玻璃上,向屋里探视。当我想以最快的速度令目光包抄她入怀时,她又轻盈地躲入窗棂后,就在光与光的流盼,探视与躲藏中它忘情而归。它所代表的就是年轮,然而我没有一次因岁月转徙飘零导致的落寞和伤感情绪;反而总认为我的庆幸就在于此——从那时我便开始了享受别人沉睡以外的温馨。
  想来,所有的温馨都不是我专心营置的。是那些勤劳的人们帮我养育了一份善于捕捉和走入的性情。这性情驱使我行动又驱使我投入。几乎是每天早上走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清水沐浴一下九月盛开的黄菊。之后或轻掸一下未被水滤尽的纤尘或查看佛手样的花瓣有无伸展,或鼻啜两孔幽香,或低吟几句有关靓菊的盛词,或做一些它淡而不俗媚而无妖的私评。总之,或静或动、或俯或伸都让我因它的存在而觉得生活中充满了动情的温馨。
  其实推开温馨之门最难的和最易的均是走入。
  也许是因为就这么甘于清贫了,不必再去为如何装扮出美丽的自己而伤神;也许是因为就这么甘于平淡了,不必再去为赢得荣耀的人生而费心。于春天拿一把锃亮的小锄平展块块隆起的土地,安放一粒秋天的希冀;于夏天赤足奔赴莲池采集莲的心事,装帧一幅美丽的夏图;于秋天骑单车凯歌的农物低垂的小径上;于冬天闯跑在圣洁的“梨花园”。
  走入温馨,当你被零乱吵闹的世界所打扰的时候,那里有书籍,那里有杯盏,那里有鲜花盛草,那里有游鱼飞雁,那里更有人间最最美好的温情,将你切切地濡染。
  只要活着就好
  程海琴
  年前,我的邻居突遇车祸,不幸出世了,死时还不到35岁。他的突然去世,使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年过古稀的老母亲因为难以承受最小儿子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原本就病弱的身体,现在就像一片晚秋的树叶,摇摇欲坠;尚未懂事的孩子虽然身着为父守灵的丧服,但她幼小的心灵里,恐怕对于“死亡”的认识仅仅是个词汇而已。
  望着眼前这一老一小,人们的心都碎了,老年丧子、幼年丧父,他们的痛苦和悲哀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多么希望那场车祸没有发生,或者,即便是发生了,情况也不是这么严重,邻居只是受伤住进了医院,哪怕是病的非常严重,但至少他还活着的,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这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死者逝矣,留给生者的只剩下无尽的悲伤和思念。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它、爱护它,好好地度过它。不只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更因为生命所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它有父母的期待,有爱人的相濡以沫,有子女的敬爱依靠,有朋友的友情,还有对社会、对家庭、对亲人以及对朋友所必须尽到的责任,这么多的情感和托付,怎能漫不经心、轻易地放弃!
  生命是个神秘的东西,有时它非常顽强,即便是遇到再大的风雨、再恶劣的生存条件,它就像是一棵生长在悬崖峭壁的劲草,依然顽强地活着;但有时它又脆弱得如一个汽泡,只是轻轻一碰,就永远的消失了,变成云烟飘到了天空。生命是永恒的,即便是形体已不存在,但音容笑貌永远的留在每个亲人的心中。生命又是稍纵即逝的,也许只是一分钟的迟疑,它就像是夜空中飞快划过的一颗流星,刹那的工夫就在人的眼波里消失了。当一个生命存在时,也许还体会不出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当它一旦消失,就能感受到失去生命意味着什么。不经意间,也许就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死亡对于逝者而言并不可怕,去了也许还会进入人们幻想的“异度空间”、“极乐世界”,但不管怎样,那是一种无所牵持的超脱,但死亡对于生者来讲却是一件残酷而又残酷的事情。
  有时会看到一些人在肆无忌惮的挥霍生命,挥霍着原本就很短暂的生命时光。他们简直是在犯罪,他们不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不了解生命的真谛。人活着不见得就一定要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人活着就一定要活出个彩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最起码要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不枉此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棱照进屋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温暖,是希望,是带着翅膀的梦想,让我们的生活变的五光十色,变得婀娜多姿。纵然前面的路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但生命的价值也正是如此,面对磨难,勇往向前。
  让我们勇敢的观对生活吧,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因为这里有欢乐、有泪水,更有无限的希望。
  爱在生命之终
  顾志昊
  爱,其实很平淡,也很简单。
  ——题记
  去年秋天,一个朋友出车祸住进了医院。那天,我拎着水果和营养品去探望。走进病房,首先看见靠近窗口14床上躺着一位老人,看上去病得很重,床旁竖着氧气瓶,胳膊上输着液。一位老太太坐在老人旁边,面目憔悴,皱纹间目光呆滞,凝望着似是熟睡的老伴。一只手托着老伴那苍老的手,另一只手不停地轻轻抚摸……
  我与朋友的家人寒暄了几句,又问了问朋友的病情。这时候,进来一位医生让那位老太太去一下,老太太把老伴的手轻轻地放进被子,步履蹒跚地走出病房。
  过了一会,护士进来,让朋友的家人去领化验单和药具。我站起身来,随着护士去了办公室,恰巧,那位老太太也在。只听见医生说:“……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您要有个思想准备。”老太太听了似乎没什么表情,只是不停地点头,便出去了。我领完化验单和药具,回转病房时,看到那位老太太蜷缩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双手捂住面颊,隐约可听见几声抽泣。我踌躇着走进病房,服侍朋友吃过药,与朋友攀谈起来。
  过了约一刻钟,老太太从外面走进来,脸上却分明挂着一丝牵强的笑意。老人好像已经苏醒,动了动嘴唇,似要说些什么。老太太赶紧把耳朵贴近老伴嘴边,一边听着一边微笑着说:“没事,放心吧,大夫刚才说了,这是习惯性的,再住一个礼拜,就可以回家了。先把这药吃了吧。”吃过药,两位老人聊起了家常,不时传来几点笑声。
  三天以后,我又去看望朋友,走进病房时却发现靠窗的14床已经空了,我的心里一动。见朋友已经好了很多,问朋友14床的那位老人,朋友压低声音说:“死了,前天晚上。老大爷睡着了,就一直没醒过来……”
  从医院出来,已是黄昏时候,暮霭苍茫,秋风瑟瑟。我一直感动于这对年迈的老人。没有壮烈的举动,只有平淡而会心的微笑,从青春年少到古稀年老,把彼此的爱深深藏于心底;没有豪言壮语,只在默默守侯,像涓涓溪水,日复一日,静静的流淌。终有一天会汇成爱的海洋,宽广而澎湃。想到此处,我在心时默默地祈祷:老人家,一路走好。
  感悟书味
  姜风平
  读书的乐趣,莫过于品书。品书,类似牛的反刍。只有经过反反复复不停地咀嚼,才能回味无穷,才能见其真义。正如宋代诗评家严羽所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何谓书味?古人云读书有三味。人们大都知道绍兴的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先生从12岁到17岁时在家级读书的私塾。三味的说法不一,有说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是从“三味书屋”的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大羹有味是诗书”来理解的。下联的“大羹”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不用五味调和的肉汁,味最醇厚。另一种说法是:读诗,味如大羹,就像喝原汁原味的肉汤;读史,味如折俎,就像吃切碎的肉;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就像品尝加了作料的肉酱。此说典出《邯郸书目》,它告诉人们:读不同类型的儒家著作,可以品尝出不同的味道。宋人程颐有语:“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是没有这种体会的。
  宋朝的尤袤对书味的揣摩最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一生清风明月的苏东坡也感叹,一日不读书,便觉俗气冲天。伟人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足见这书味沁人肺腑,似俨然含着的橄榄,入口冲淡,回味则甘馨怡人,难以忘怀。
  而对书味品尝精深的,当数汉代的刘向。酷爱读书的他,嗅到了书中有药味,其在《说苑》中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味教人做人,校正人之品行。因此,那些留下的历经数千年而书味不绝的书,才是真金火炼的真正的书。这些传世读物,亘古烁今,折射着人类思想的光芒。
  品书味是一种人生体验的互补,书中的情理韵味其实都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共鸣,善品书味者能善于调动自己积存的知识和感受,去领略更多的书中乃至书本之外的道理。
  如何品书味?宋代朱熹咀嚼后曰:“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时至今日,读书人又得出“吞”、“啃”、“品”之法。不吞,无以求其广博;不啃,无以致其精微;不品,无以得其精神。如此说来,且不可开了卷,浅尝辄止,或者囫囵吞枣不知其滋味。
  时下,我们在寻找书味和品书味时,各种观念在铜味袭人中或挣扎或裂变,无序的内容在创造性地重新组合,面对着翻云覆雨的时髦和流俗,面对书摊上的“刀光剑影”、“丰乳肥臀”,我们一时拒绝不了,也摆脱不了。我们也常会对着一些精装书望之兴叹,豪华的包装并无书味啊!
  由此可见,书味,乃指书之内容,内容之精神,精神散溢出的一缕缕富有张力、醇厚的不灭的气息。书味,真正的书味,意蕴丰厚,启迪人生,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诱惑不再,使人宁静淡泊,清纯高洁。
  品味书味,书中自有千般味!
  “惜粮”当为座右铭
  杨书森
  每当看到邻居将吃剩的米饭馒头同垃圾毫不可惜扔掉的时候,每当看到一些人在饭馆餐厅不少碗碟佳肴未动几筷就阔气地扬长而去的时候,自己往往产生一种沉重、酸楚的复杂心情,六十年代节粮度荒时一幕幕真情实感立时浮现脑海。
  那时,我正在河西区下瓦房附近,现名为天津师专的师范学校读书。同学都在校免费食宿。由于。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城乡都节粮度荒。学校也不是“世外桃园”。二十岁左右的同学,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长身体的时候,每月粮食定量仅仅三十斤。尽管不为食宿费发愁,但一日三餐副食极少,仅靠十两定量度日的困境实在令人难受。
  一天早晨,宿舍里我上铺的一个同学头疼发烧不能起床。我按他的定量给他打来二两病号饭。一个小窝头,一两大米稀饭。他勉强喝完稀饭,吃了半个窝头,说:“实在吃不下去了,不嫌脏,你把那块窝头吃了吧!”自己二两早餐本来就不够,经他一让,两口就吃了。这件事不知是谁向班主任打了小报告。那时,每人要写周记,汇报自己一周的思想,班主任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写上批复发还本人。两周以后,当我翻阅批复时,竟令我目瞪口呆,只见上写“×××同学剩下的那块窝头哪去了?”想不到班主任为此“明察秋毫”,更想不到“剩下的那块窝头”的去向也成了下周思想汇报的主题。
  正常月份一天十两还可勉强。遇到三十一天的月份,一天十两也保不住了。于是,班上一些“大个”就来了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饭后把大碗大碗的罗卜咸菜条拿到洗嗽间,用自来水反复冲洗之后,大把大把地吃了充饥。校院内有个种着茄子、菠菜的菜园。他们三三两两装成坐在菜园边上读书的样子,一手捧书掩面,一手伸到背后摘几个茄子偷偷塞进嘴里。
  人们最盼一年之中难得的二月份。这个月二十八天,起码有二十两粮票可以自由支配。有一天,我手中还有一两粮票。记得有个星期天外出时,曾在下瓦房汽车站附近看见有个饭店,卖一两一个的玉米面烧饼。于是,星期六晚饭后就攥着这两粮票去找那家饭店。是记错了地方,还是饭店迁移了?转了几圈没有找到。想到焦黄、喷香的烧饼,就沿着马路往北走,直到十字路口仍不见踪影。走着走着,只觉肚子咕噜起来。烧饼没吃上,反把四两晚饭遛达空了。心里责怪自己,“怎么干傻事呢?”于是,怏怏地到学校宿舍,一声不吭蒙头睡起来。
  事情虽隔三十多年,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每当忆起这些往事,既感到好笑,又令人深思。我想,今后不论达到怎样的“小康”,不论富得怎样的“流油”,也要牢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因此,“抓好农业、艰苦奋斗、珍惜粮食”当为千秋万代的座右铭。
  金秋枣
  宋鸿升
  每逢金秋,二姨都给我家送枣。唯有今年的枣与往年不同,一个个红中透紫,酥脆细甜,那个儿也大,像鹤鹑蛋儿似的。
  品着二姨送来的枣,问二姨今年的枣怎么与往年不同?二姨说,这是二道坎地段长的那棵树结的,随便收一袋子,都一色齐。这得念科学种植管理的好处啊!
  是啊!我吃着枣,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是金秋季节.枣农因某种原因毁枣林还耕地。当时有一位区广播站的记者看到这种情景,写了一篇《救救枣树》的散文,被《天津日报》刊发,并加了“编者按”。那篇文章谈到枣的用途,既广泛又深刻,
  发人深思,反响不小。如今,看着二姨送来的大枣,就好像看见了那绿油油的一片片枣林,看到了那一片片肥沃的田野,看到了农民科技种植的热情。
  二十年前那篇《救救枣树》的文章已成为历史,今天的乡村,今天的农民重注重科学、注重效益,少了盲目、盲从,我为西青的农民骄傲,自豪!
  做个普通人
  锄笠
  古人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焉。”望朔推移,天下人所享受。但情人有失,幸喜福寿。苦烦怒折,乃性格造就;荣华富贵,世人多贫而寡成。劳困贫贱从无人愿而众足。存者致于迷中,或贪婪奢想,靡绝享受,诡谋不仁之富;或呕心争奔,苦积财产致人之上;或苟且懒惰,卑媚于人怜乞星星点点:或慷慨求存,乐观视时,习操坦荡胸怀。人欲活着,起码赢得一碗饭、一身裳、一间房,可保生存、物贮重叠者如是。
  一个人如能解身于世潮之外,岂不高哉!不羡超上衣室,不谋豪奢生活,习清淡食欲以经常,正躯体劳逸以坚持,喜不宴宾,丧不重办;不媚豪富,不蔑清贫;勿摇步饰圣,莫责脸充肥;不戏伤身财之乐,不图有患有怨之财;听诅咒应以回避,见奉承须问自心。治家庭以安然为吉祥。
  “人生得意须尽欢”。欢哉,各有皆有,层次明白。布衣平人,勿仰堂奢想,莫待美梦成实。其反乎,愿为、可为、不以为然而不为,即是愧对自己。
  学点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谦虚谨慎而不骄矜,谈吐豪爽而不唯诺,慷慨大方而不挥霍,朴素节俭而不吝啬,文明深沉而不忸捏,浪漫活泼而不放纵,地位显贵而不高傲,布衣素食而不卑媚,成为一个心胸豁达、安然自乐的普通人。在根治子牙河的日子里
  追忆青春岁月之一
  李瑞林
  一九六九年三月,我和本公社三十多名社员一起来到西郊区水高庄,住在用苇席搭在黄土大洼边的一个大棚里。我们的任务是在当城至水高庄两地重新挖一段三千多米长、一百多米开口的新河,解除每年汛期因疏水不畅而造成的水患。治河工地上红旗猎猎、人声鼎沸,小拉车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刚开始几天,平地挖河槽还算消停,当河槽凹现出来的时候,人们较上了劲。我下乡的茶淀乡调来了卷扬机,速度大大加快。糟糕的是连续下雨,使大家的情绪受到了影响。我在雨休的时候,到当城街上买来红油漆,在每辆车的两侧都写上大红字口号,如“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一定要根治海河”、“根治海河,利在当代,造福子孙”。当卷扬机拉着一串装满泥土的小车往前运行的时候,两串鲜红的标语更让干活的人激情大增。为了抢时间赶速度,每次我吃饭都用最快的速度,挤出些时间到工地装车,到人们来干活的时候,十多辆小车已经装满了。由于我饭后得不到休息,得了肠胃炎,疼得我汗湿了衣服。想到任务的紧迫,只是服点药,始终坚持在工地,一天未曾休息。
  新河挖好了,要拆除两边的堵头。六月中旬的一天,开始旧河截流。为截流备了上千吨毛石和成垛的草袋,二条铁船索浮在截流上口。截流开始后,人们扛着百八十斤重的大石头、装有泥土的草袋,下饺子般的抛向水中,激起道道水柱,溅湿了每个人的衣服。人们顾不上这些,在摇摇晃晃的两条船上穿梭往返。水充越来越急,投下水的石头已能听到隆隆声,可投下草袋在水里打个滚,冲干净里边的泥土,又在下游浮起。已经过了晌午,截流还没成功,人们都已筋疲力尽,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只想休息。“沉船!”市有关领导下命令,人们又振作精神,把石头投进船舱,船慢慢的沉进了水里,人们又把装填进泥土的草袋堆码在船面上,一直奋战到太阳西下,终于打成了一座有两米多宽几十米长的截流坝。人们欢呼着瘫软在地上。
  市领导带着天津歌舞团来了,演出了《红色娘子军》,慰问治河大军。但截流坝上需要有人值班,我主动请缨,和其它三位同志担负起了这个任务。
  为了及时发现截流坝一旦出现的意外,我忍着劳累和困乏带一煌不适,迈着沉重的双腿在坝上来回地巡视。夜里一时左右,坝中间突然塌陷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大窟窿。“蚂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决不能前功尽弃!我飞也似地跑到离工棚不远处,冲着工棚内睡熟的人们大喊了几声,又飞也似地跑了回来。另外三们同志正往窟窿里塞草袋,可坝下仍哗哗漏水,唯一的办法是从坝的里手堵洞。我来不及多想,也忘记了自己游泳水平一般,脱了衣服就跳了下去。初夏的水还是凉的,我浑身直哆嗦,接过同志们传过来的草袋子就下到水里,一个有很大吸力的水漩涡险些把我吸进,原来是沉下水的铁船的船头翘头处充填物不实,且草袋里的泥沙已经漏光。我浮出水面,叫坝上的人在装草袋时填些碎石碴。我又沉下去把零散的石头往船头缝隙处塞了几块,又连续拉过几个泥草袋塞进去。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漏洞堵住了。堵洞中泥水呛得我头昏脑胀。上岸后,同志们让我去休息,我坚持值班到天亮。
  四个月的根治子牙河的任务,不足百天就完成了。
  年底,我在区代表会上作了题为《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发言,并代表汉沽区知识青年,出席了天津市的代表大会,受到市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去年金秋十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自费来到了34年前的根治子牙河工地。只见橙黄色济津黄河水在河槽里静静往市内流淌,河面上原来架设浮桥的地方已经架起了一座漂亮的四拱孔水泥公路桥。河西岸“旱年头收黄沙,涝年头收蛤蟆”的黄土大洼已被高大的树木分割成整齐的田园方块,一排又一排的大棚整整齐齐,飘溢果菜香。拉运果菜的车辆不时在田间林荫道里穿行。河南岸的泥土房已被高楼取代。一座占地约一平方公里的蔬菜交易市场雄伟、壮观,蓝色的瓦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这里已经变成了天津市的“菜篮子”。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农行西青支行改革发展纪实
  爱融
  天津市农业银行西青支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迫切需求的新形势,以全新的观念抓改革,充分调动了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步入了规范、有序、渐进的轨道,树立起了金融机构的良好形象,使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农行西青支行的改革是从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开始的。他们运用知识考试、业务考核、民主评议等形式,实行竞聘上岗、竞争上岗。中层领导岗和业务操作岗一律实行竞聘上岗,并严格进行考核。对内勤柜员和客户经理按季度考核,内勤柜员突出技能测试,客户经理着重业绩考核,测试考核情况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同工资和奖金挂钩。根据工作业绩,确认等级差别,享受相应待遇。
  该行还实行岗位动态管理。根据技能测试、业绩考评、本人工作表现、适应岗位能力等情况实行岗位的末位淘汰。对待岗分流人员,他们通过内部成立劳动力市场,组织待岗人员学习培训,再参加竞争上岗。同时,对员工实行合同制,合同到期人员要先考核,通过考核合格方能续签劳动合同。
  该行不断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对全行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实行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制和经营目标责任制,行长、主管行长分别与经营单位主任、副主任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加大考核力度,实行动态管理。经考核,对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奖励,对业绩平庸或连续两个季度完不成任务的,由支行主要领导个别谈话,“窗口指导”,给予警诫。
  岗位交流是这个支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措施之一。他们按照综合柜员制的实施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员工岗位交流轮换,并实行岗位交接监督。即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实行离岗离任稽核。领导干部岗位变动交接由支行专业部门和人事部门派人监督,员工岗位变动由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
  该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整合了人力资源,实现了岗位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发挥了各个岗位人员的特长,为业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培养了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敬业奉献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精益求精、廉洁奉公的作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农行西青支行把改革经营模式作为企业发展的着力点。首先,他们将所属的8个经营单位作为营销主休,让他们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开展业务,有效地缩短了经营管理半径。同时,打破传统的银行操作模式,在支行23个营业网点全面实行综合柜员制,所有业务人员单人操作,缩短了客户等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他们主动走出去,拓展经营范围。随着我区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业逐渐升温,农行西青支行抓住这一机遇,提前介入,开展房地产信贷业务。他们采取严格评估、强化管理、择而选优、重点支持、创新服务、提高效率等项措施,贷出12亿元资金扶植房地产业,为西青城镇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尽了最大努力。近年来,农行西青支行着眼于我区构筑开放式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服务开放型经济的能力,稳步推进经营国际化战略,使国际业务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该行提出“全行办外汇”的口号,组织人员编写了《国际业务培训教材》”,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使全行员工了解和掌握了外汇业务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该行在2003年新增外汇对外业务网点9个,使外汇对外业务网点达到11个,占全市总数的八分之一,从而为开展国际业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该行与50余家外资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融洽了感情,加强了业务合作。据统计,到2003年底,该行外汇存款达到1007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为1.15亿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第三,农行西青支行全力支持所在区的文化旅游事业。他们围绕西青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功能优势,调整信贷资金结构,使本行金融产品融入旅游产业,对游、购、娱、餐、住、行全方位支持,为全区逐步形成高品位、高效益、旅游要素功能齐全的大旅游格局做出了贡献。
  农行西青支行把行风建设作为一项工程来抓,着重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对内,从严治行,严格管理。他们建章立制,用制度规范干部和员工的行为。首先将多年的各项制度进行了清理,对已不适应目前业务发展的进行了修改,并重新制定了《西青支行首问负责制》、《西青支行经理、主任例会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由主管行长亲自抓制度的学习和执行。使员工有制度可遵循,有纪律可约束。在上级对各类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时,受到高度评价。
  为提高干部和员工的素质,农行西青支行还组织了业务技能、岗位知识、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礼仪的培训,每年达1500多人次。经过系统培训,配以上岗考核,员工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天津市分行举办的业务技术大赛中,均获得优良成绩。这就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行西青支行把形象工程作为“牛鼻子”紧紧抓住不放,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的规范化服务领导小组,出台了《西青支行规范化惩罚办法》,明确规定了违反规章制度要受到的处罚,尤其明确了出现一次服务投诉当事人下岗,出现两次投诉内勤副行长(主任)下岗的规定,保证了服务质量。
  同时,他们以“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作为行风宗旨,实施《员工行为准则》、《员工道德准则》,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加强了考评和监督,从而增强了员工主动热情服务的意识。
  改革创新之花,结出丰硕成果。正如行长徐雅林所说,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农行事业步入了广阔的天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目前,全行上下按照创办现代精品银行的总目标,抢抓机遇,团结奋战,争取为全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戏楼下得故事
相关作品
篝火之歌
相关作品
我为运河歌唱
相关作品
十二岁的记忆
相关作品
哦,那副红鼓槌
相关作品
走入温馨之门
相关作品
只要活着就好
相关作品
爱在生命之终
相关作品
感悟书味
相关作品
金秋枣
相关作品
做个普通人
相关作品
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