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328
颗粒名称: 民间文学
分类号: I276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民间文学收录《砸开地狱报母恩》,介绍了关于杨柳青报恩寺的传说。
关键词: 民间文学 传说 故事

内容

砸开地狱报母恩
  徐文路
  杨柳青有个报恩寺,内供一百零九尊佛。其中一尊佛的俗名叫穆连升。他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其个小,经常在小伙伴中受欺负。母亲知道后,不是与其他伙伴对打,就是找其家撒泼。人们觉得他们是孤儿寡母,也就不与其计较。孩子没有吃的,其母就偷拿四邻或店户的食品、钱财。久而久之,养成泼妇性格。而穆连升自幼聪慧无比,且心地善良。他经常帮助他人挑水、砍柴,特别对孤独老人、残疾人更是百般照顾,无微不至。日久天长,百姓对其备加赞扬。观世音菩萨路过此地,看得一清二楚,也听得一清二楚,对穆连升稍加点拨,他顿时悟性大开,并修得正果。
  当穆连升位列仙班时,他的母亲性情顽劣,恶习不改,被阎王打入地狱,送交十殿阎罗受穿胸、刺腹、下油锅之苦。穆连升乃佛国之人怎管得了地狱之事,整天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受罪,痛心不已。心想,我之身乃母亲授之,因养我而落此顽疾,实乃我之过。他决意要去救他的母亲。他便驾祥云来至地狱门前,恳求他们放人。守门鬼受阎王差遣根本不买穆连升的帐。情急之下,穆连升砸开地狱之门,众大头鬼蜂涌而逃。他抢上前去,用膝盖当脚爬到母亲跟前,大哭:“妈妈,您老受苦了,儿救你来了。”
  “儿呀,你这样救我,恐有不测,还是快快回去吧。”母亲知道儿子是迫不得已干这等事情,怕连累儿子性命,死死抓住门栏不走。
  “妈妈,儿把地狱门都砸了,鬼也跑了不少,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快跟儿走吧!”穆连升说着背起母亲就跑。
  他们一气跑出一百余里,母亲看儿子累得满头大汗,在路过瓜地时用脚哈巴摘了一个瓜,说:“儿呀,歇会儿吧。看把你累成这个样子。”母亲心痛地一边说一边从脚哈巴内拿下瓜递给儿子。
  穆连升一惊,哀求母亲说:“妈妈,您老再不要干这等让人瞧不起的事情啦,儿会让您老颐养天年的。”他说着小心翼翼地接过瓜。他把母亲背回家,安顿好,又一路寻到瓜地。他仔仔细细地寻找着那棵被摘下瓜的瓜秧,然后蹲下身把母亲摘下的那个瓜放到秧上,用嘴咬破中指,鲜红的血慢慢的流了出来,滴滴落在瓜和秧的接口处,再用手轻轻地捏一捏。看看接上了,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杨柳青的人们为昭彰穆连升的至亲至孝的事迹,建了一座比较大的寺院,取名“报恩寺”。
  刀笔铸魂八十载
  ——记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刘迺中
  在素有塞北江南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松花江从这里穿过,十里长堤下江水奔涌,长流不息。江畔芳草鲜美,花团锦簇。清晨,这里到处是晨练的人群,其中一位正在打太极拳精神矍铄的老者,就是“江城四老”之一,驰名中外的书法篆刻家刘廼中先生。
  刘老祖籍杨柳青。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这里曾出过一位翰林,便是刘廼中先生的祖父刘学谦。在杨柳青的民间,有一个魁星点状元的故事,即明代修建的文昌阁顶层上供奉着的魁星,手持着一支笔,笔尖指向的地方,便是当年的刘宅,即现在的翰林院旧址。刘翰林曾任清朝学台、道台、御史等职。廼中先生的父亲刘毓珙,毕业于清译学馆,曾在清外务部、民国外交部任职,以后又任民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副职等。他的二伯父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擅长金石碑版之学,与当时的一位工篆书的徐世襄有“南徐北刘”的声誉。刘迺中1921年生于北京,书香郁郁的内部环境,为他学习书法篆刻提供了难得的先决条件。三岁时便学习写字,四岁时便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篆书,上初中时受身边几位名人影响,以独特的天赋酷暑严冬伏案临习,为其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就学于启功先生门下,言传身教得到真传。他以篆书、隶书见长,作品端庄古雅,朴厚遒丽,从此,辗转于书法艺术之旅。与此同时,又在王越千、柯燕舲的指导下学习篆刻,1941年特意去上海求艺于名声显赫的篆刻艺术家王福庵先生。王大师悉心点拨年仅21岁的刘迺中“不要学我,不要死学任何人”。此后,他不依附任何门派,不囿于任何人的招式,广摄众家的神韵,独辟蹊径,以纯熟圆润的刀技自成一家。后来,连年战乱的岁月中断了年轻艺术家的梦想。建国后,先“特嫌”、后右派,于1958年与吴祖光、陈明等文化界名人流放北大荒,1961年戴帽分配到吉林图书馆继续改造,直到1979年摘帽。从此吉林市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40年的美好时光无情逝去,年近古稀的刘廼中却如枯木逢春,艺术青春不断地在生活中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他的作品被选入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军事博物馆、吉林文史研究馆和博物馆等处收藏。
  廼中先生淡泊名利,心胸豁达。重治学,重情义,亲近生活,遇事平和,笑对人生;他珍惜过去,更热爱未来,他的生平体现在刀尖与笔锋之间,用手中的刻刀和毛笔书写和诠释人生。他酷爱雕刻,在坚硬与锋利的对碰中,抒发其性格中的刚烈、秉直。同时,又用柔毫笔锋去化解人生的坎坷与不快,以柔克刚,以柔化刚。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无门限斋”。他的老师启功为他题写斋名并作了解释:“隋朝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后裔,善书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登门求字的人很多,门坎都被踏破了,便用铁皮包上,人称‘铁门限’。刘老自谓‘无门限斋’,一是认为没有必要给自己安个摆架子的门坎,二是含有没有门户之见之意。”启功大师为此题诗:
  月圆花好路平驰,七十年唯梦里知。佛法闻来余四谛,圣心违处枉三思。
  满瓶薄酒堆盘菽,入手珍图脱口诗。昔日艰难今一迂,老怀开得莫嫌迟。
  赵朴初也曾赠诗:
  齿折心不折,甘为孺子牛。荒寒坚壮志,修讲抱深忧。
  菩萨无恐怖,圣人不怨尤。同心复同德,文艺好悠游。
  八十年代初,刘廼中先生从吉林市图书馆副馆长职位离休了,可他的艺术生涯却翻开了新的篇章,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员,吉林省文史馆馆员,吉林师范学院古藉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加坡书法协会评议员,并兼职几所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本人传略收录于《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和《中国当代篆刻家辞典》。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和“当代大陆书法精英展”,收入《当代楹联墨迹选》、《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书法篆刻作品集》和《日中友好自咏诗书交流展作品集》等。他的篆刻作品收入《全国首届篆刻艺术作品集》、《全国印社作品集》、《西泠印社社员百印集》。曾应邀赴新加坡交流书法艺术,两赴台湾讲学和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并在台湾出版了《刘廼中印存集》。
  数十年间,刘老创作书法篆刻作品几千幅,都随手散去,如赵朴初、启功和台湾著名学者、书法家王静芝的手章都出自刘老之手。1995年在各界朋友敦促下,开始搜寻历年佳作,准备出版《刘廼中书法篆刻集》。1996年初赵朴初先生见到部分作品后,欣然命笔题写了书名,并作七言古风一首大加赞誉:
  每从来牍玩君书,刚健婀娜叹儒雅。
  今观小楷出老手,规矩方园之至也。
  真行篆隶无不精,学力所到天所假。
  游刃坚石既有余,又策柔毫如战马。
  书艺欣看此集传,莫嫌持扇求题者。
  启功先生也题诗赞颂:
  铁笔追秦汉,柔毫继如今。
  古华书艺古,千载见遗芳。
  2000年末,装帧精美的《刘迺中书法篆刻集》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
  在吉林市名人馆中,展示着严格评选出的31位当地名人,刘迺中先生的传记列于其间。由他题写的众多牌匾诗词,显示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高深的文化底蕴。该市的著名学者都以仰慕的心情评价刘老的高尚人品和艺术成就:书法家窦黎明以“精珍洁雅”四字概括了他对刘老其人其书的理解。他说:“凡有幸一览刘迺中先生书法集与书展的人们,无不为其艺韵之精纯所动,尤当稍知以此精美的文化铸魂之作,系成于凄风苦雨的人生历程之中时,更为先生怀一颗献身中华文化之大心、超越一己苦难的高尚人格敬由衷来。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精珍洁雅之气,郁郁苍苍如雾出之于山崖,读之观之可以识风范、净情怀、洁神魄、荡尘俗,令人敬而师之。天意遣刘公于斯,先生却以精湛之技,专深之学,铸心迹之作,以报边城,实吾域之幸也”。
  吉林省、市的各级领导,敬重刘老的艺术成就和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贡献,当2000年刘老八十寿诞之日,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祝寿晚会,历次重大的有关庆典,都邀请刘老作贵宾出席。
  刘老如今已是84岁高龄,他坎坷一生,也豁达一生。他八十多岁的高龄,30岁的心态,对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接受得快,是他依然保持年轻的重要原因。闲暇时他也打电脑,在网上猎取新知识。家乡人来采访他,他激动万分,亲切备至。感慨地说,几十年来,这是第一次接待故乡人。交谈中他不时学说一段天津话,引得在座的朋友哄堂大笑。他盛赞故乡的建设成就,2002年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杨柳青,并希望在家乡举办书法艺术交流。临别前他为故乡的来人写下了一联:“枫叶经霜艳,梅花透雪香”。这不正是先生艺术与人生的真实写照吗?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