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预防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预防保健
分类号: R184
页数: 4
页码: 400-403
摘要: 本节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李七庄地段预防接种、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情况。
关键词: 医疗保健 预防工作 李七庄乡

内容

一、预防接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由政府有关机构进行学生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建国初,医务工作者身背药箱,走家串户,预防疫病流行。
  1958年起,由李七庄卫生院(今宾水医院)防预科5位工作人员负责李七庄地段的预防接种和公共卫生管理。1971年李七庄公社卫生院设立预防保健组,专门负责全社的预防接种工作。每年分春、秋两季集中为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学生接种麻疹、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脑、肝炎疫苗。1985年实行计划免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登记建卡,逐步推进防疫接种程序,即:0—4岁儿童实行卡介苗,糖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白百破)、麻疹苗“四联苗”接种,以防疫病。另外适时接种乙脑及乙肝疫苗。1993年实行强化免疫。0—4岁儿童在全国规定的统一时间内同时服用糖丸,以根除小儿灰质炎。
  二、传染病及地方病防冶
  传染病防 治建国前,流行于本地的传染病主要有天花、霍乱、疟疾、肝炎、乙脑、伤寒等。由于当时的卫生条件极差,传染病随时危害人民的健康。建国后,医疗制度逐渐健全。措施得力、疫情报告及时,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1966年6月,西郊区建立疫情网络组织。按照各诊所医生所负责的地段开展检疫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抑制疫情的蔓延。
  1963年8月发生水灾,“02”病传播.境内予以重点防治。李七庄卫生院工作人员入户注射副霍乱疫苗,接疫率100%,没有发病区。1964年境内发现副霍乱患者,梨园头公社1人,李七庄公社2人。均及时治愈,未发现带菌者。l975年李七庄公社发现流行性脑炎患者24人,1976年10人,经现场救治,均治愈。1984年副霍乱流行,李七庄乡7人发病,发病率为19.89/10万,均治愈。
  经过多年努力,疟疾、天花、鼠疫在境内绝迹。乙脑、流脑、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逐年下降。
  地方病防治 氟斑牙为境内地方病。因饮用含氟量较高的井水,牙齿长黄色斑点。60年代境内多数村庄饮用自来水。至1975年,梨园头、程村两村仍饮用井水。1985年境内全部饮用自来水,氟斑牙病绝迹。
  三、妇幼保健
  妇女保健 建国前,各村均由产婆接生。1950年开始培训新法接生员。1951年天津县举办第一期新法接生员培训班。1954年津西郊区教育卫生组培训首批农村保健员。女保健员兼接生员,施行新法接生。1971年公社卫生院建立后,每年培训接生员,全面掌握接生技术。1991年新法接生率达100%,有效地降低了妇女产褥热和新生儿死亡率。
  1983年李七庄公社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和卫生院共同负责妇女保健工作。卫生院负责围产期科学管理,产前检查8次,产后访视至少3次。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为各村49岁以下的已婚妇女进行体格检查2—3次。每年查体妇女700人。1995年查出各类妇科病患者280人。乡计划生育办公室及时提供医疗服务,保证了妇女身体健康。
  儿童保健 乡内的儿童保健工作,由于条件限制,在70年代以前没能很好地开展。进入80年代以后,乡村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儿童保健工作开始纳入正规。自80年代起,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工作同时进行。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和卡介苗疫苗;出生2个月后服3次糖丸;出生3个月后注射白百破疫苗。0—4岁儿童实行计划免疫;0—6岁学龄前儿童每年进行1次健康普查;6岁以上的中小学生由学校负责,每年体检1次。对检查出的佝偻病、缺碘、龋齿、肠蛔虫等儿童常见病及时予以治疗,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