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引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技引进
分类号: G322.721
页数: 2
页码: 390-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七庄乡在1976年至1995年期间引进并推广了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蔬菜,进行了番茄、黄瓜、大白菜等蔬菜品种的对比试验和引进推广,还引进了立体栽培技术、黄瓜与黑籽南瓜嫁接技术、高效低毒农药和防老化农膜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
关键词: 科技引进 科技事业 李七庄乡

内容

1976年,引进推广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蔬菜,试种塑料大棚作物10亩。正式普及塑料大棚种植技术,种植189亩。1981年正式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园田120亩。到1995年,这两种引进的新技术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亩,比传统农作物栽培技术亩产提高0.5倍,亩产值增加30%。
  是年,做番茄11个品种的对比试验共2亩。试验结果,“强力米寿”产量高,抗病能力强,亩产达3500公斤,比普通番茄增产500公斤,为目前最佳品种。
  1988年,引进推广水稻1187号和中作321号,品种特点能抗倒伏。亩产400—500公斤。
  1989年,引进北京番茄优良品种“强丰白果”。该品种果型佳,色泽美,味道好,肉厚,亩产7500公斤。同年,引进山东黄瓜优良品种“新泰密刺”,亩产达7500—10000公斤。种植番茄佳粉系列“中署4号”,“津研4号”,产量平均增加20%,产值增加25%。还从大连引进冬季不加温温室蔬菜生产技术,获得成功。
  1990年,从南方引进苦瓜、绿菜花、荷兰豆、空心菜、长紫3号茄子、菜心、美国香菜、紫甘兰、苔菜等蔬菜品种15个,均获成功。丰富了我乡7、8、9月份蔬菜淡季供应品种,增加了菜农的收入。
  1991年,引进了立体栽培技术,比普通栽培每亩增产1500公斤,亩产增值2600元。是年,推广了黄瓜与黑籽南瓜嫁接技术,可防治黄瓜枯萎病,防病率达96%。是年,从北京农药厂引进高效低毒农药速克灵粉剂杀毒矾、朴海因。从天津市植保站引进多菌灵、百菌清、百虫净,溴氰菊脂、来福灵等杀虫剂。同年,还从北京市引进防老化农膜,该膜能用四个季节,每亩可节省开支2761元。
  1994—1995年底,先后引进的蔬菜新品种有:
  一、番茄
  “402号”,其特点抗病、产量高,肉厚,粉红色,酸甜适中。“中粉1号”,是种子公司新选育的早熟杂交一代品种,果实中等偏大,单果重150—200克,粉红色,扁圆型,果面光滑,结果率高,品质好,从播种到收获约120—125天,亩产4000公斤左右,适于保护地和陆地早熟栽培。
  二、黄瓜
  “津春4号”,为陆地栽培杂交一代,抗枯萎霜毒和白粉病,侧蔓也能结瓜,丰产稳产,亩产可达5500公斤以上,瓜肉质密,品质好。
  三、大白菜
  “津绿50号”,天津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早熟一代杂交品种,8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生长期50天左右,上市早于其它品种,亩产净菜5000—6000公斤。
  “津绿55号”,8月上旬播种,10月初收获,生长期55天左右,适宜天津地区种植。青麻叶型,早熟,叶绿适中,品质极佳,抗霜霉病和病毒病,种植密度每亩3500株,亩产净菜6500公斤左右。
  “津绿80号”,播种期在立秋前后,10月底11月初收获,生长期80天左右。品质佳,抗霜霉病和病毒病,亩产净菜7500—9000公斤。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机构

天津市植保站
相关机构
北京农药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