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23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教育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28
页码: 357-384
摘要: 本编记述了李七庄乡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管理与科研等情况。
关键词: 李七庄乡 教育 概况

内容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私塾
  境内私塾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凌庄子、赵金庄、蔡台、辛院、边村、程村、王兰庄、于台、武台、梨园头等村庄以村办民助的形式先后举办私塾。学童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总计百余人。塾师10名。其中梨园头率先开设私塾,入塾读书需交纳学费,一般以粮代钱,学童多为富户子弟,人数极少。1936年,扩大招收高庄子、小倪庄、大倪庄、王姑娘庄等村学童,达到30多人。塾师有王金柱、郭万德2人。教室系民房两间,是规模较大的村办私塾。教学内容多为《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孟子》、《中庸》、《大学》等。习字、珠算为每天必学课。读过三至五年私垫,能够读写并作简单计算。教学方法采用念、写、背、讲。每天塾师按学童入塾的时间先后,进行检查,合格者规定新的学习内容,不合格者复习原内容,反复多次学不会的要受到处罚。因此,“天资”聪慧者可以提前毕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下令废除私塾,但时境内尚无新式学堂,故私塾一直延续,与国民小学并存,到1944年所有私塾全部被国民小学取代。
  第二节 学前教育
  1958年,境内实现人民公社化。为了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乡内办起幼儿园(班)18所,入园幼儿630名,幼儿老师18名,多为未经培训有一定知识的家庭妇女,办园水平不高。
  1970—1990年,梨园头办幼儿园1所,幼儿27名,教师2名。由村妇代会主管。1990年扩建幼儿园,占地面积4662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幼儿增至45名。
  1982年,边村建一所幼儿园,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幼儿33名,教师1名。
  1985年始,境内各小学为做好入学前的教育基础,先后有王兰庄中心小学、蔡台中心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学制1年,入学幼儿237名,教师8名。实行正规化教育,有合格教室和课桌椅。实行统一领导、用统一教材,定期评比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2年本乡被评为西青区幼教先进单位。
  1958年,西郊区人委院内建托儿所,入托幼儿十几人,保育员3名。后迁至纪庄子北宿舍区新建幼儿园,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有大、中、小3个班,在园幼儿120名,教职工16名,属区教育局领导。1986年,纪庄子北宿舍进行平房改造,重建幼儿园1所,为3层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按班分设活动室、睡眠室和盥洗室。有大、中、小4个班,在园幼儿120名,教职工33名,其中高级教师8名。同时担负着对王稳庄乡、大寺乡、李七庄乡所属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教师培训任务。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沿革
  民国初年开始,蔡台、梨园头、凌庄子、赵金庄、辛院、程村、王兰庄等村庄开始建有村办民助、村办国助小学。教职工10名,学生153名。1948年底,国民党军保安二中队在境内设立城防,百姓纷纷投亲靠友,南逃解放区,学校被迫停办。
  1912—1949年间,纪庄子教堂开办新民小学。教职工2名,学生百余人。1949年停办。学生转到黑牛城小学就读。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逃避难的百姓陆续返乡。春节过后,分别由天津市第6区、11区及天津县政府派来教职工21名,分配到原停办小学校,各小学相继开学。在校学生466名。随着农村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庄建立了学校。1954年始整顿农村小学,市政府派干部,教师充实小学。1955年成立联合小学(由几个附近村小学联合组成,简称联校),分别形成了以蔡台、梨园头、李七庄为中心的3所联校。“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冲击。1978年后经拨乱反正,确立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乡小学教育又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79年有3所中心小学(包括3个主校,7个分校)。有教学班93个,在校学生3512名,教职工245名。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99.5%。
  1985年天津市调整区划。津淄公路西侧划归南开区,李七庄中心小学随之;东侧划归河西区,纪庄子分校随之。
  1985年以后,全乡有两所中心小学,教学班58个,在校生2173名,教职工155名。1989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为百分之百,被评为天津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乡。
  二、学校
  李七庄中心小学 李七庄中心小学前身为凌庄子小学。1938年凌庄子村民孙树元开办初级小学,学生45名。设有国语、算术、体育等课程。一直延续至1947年,改为天津市第11区33街小学。校长姓黄,教师有李敬一等3人。后又有谭全忠、张培忠、王世茂3人及陆某、赵某2人任教。有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百余名来自纪庄子、杨楼、凌口、蔡台、王台、赵金庄等村。1948年底凌庄子一带被国民党军占领,学校被迫停办。
  天津解放后,市11区政府立即派张国杰任校长、滕进良任教务主任。张振峰、张尚文、李洁贤、杨润青、陶伯尤、金洪达、刘维华、芦玉和、王长清等教职工来校工作。学校更名为天津市第11区第10小学,主校在凌庄子,分校设在王顶堤。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66名。1953年,划归天津市津西郊区管辖。1954年迁至李七庄村南,名为天津市西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彭玉林。凌庄子、纪庄子、黑牛城、王顶堤等村设分校。1957年又迁至赵金庄村南,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随后逐年扩建,至1964年,为西郊区设施比较完善的小学。1958年,黑牛城分校划归天津市南郊区。
  1960年,王顶堤分校,改名为天津市西郊区王顶堤小学。
  1965年,蔡台联校并入李七庄小学。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下放到大队(村)办,分成12个村校。即:李七庄、赵金庄、纪庄子、宁家房子、凌庄子、杨楼、武台、蔡台、王台、辛院、邓店、于台。1972年,将李七庄、凌庄子、赵金庄3个村校合并,恢复李七庄小学。1978年底,纪庄子小学、宁家房子小学相继重归李七庄小学领导。
  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建立李七庄中心小学,校长张长孟。教职工90名,在校生1250名。1983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单位。1979—1995年,连续被评为天津市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并获科技活动传统校称号。
  蔡台中心小学 始建于民国初年,名为蔡家台民立第六初等小学堂。有土坯教室3间,职员2名,教师1名,学生23名,年经费白银246两。1938年前后,学生来自蔡台、杨楼、凌庄子、武台、邓店、王台、辛院等村庄,有百余人,已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地务农,极少数考入天津市中学就读。
  1948年底,国民党军驻扎蔡台一带构筑城防,学校被迫停办。
  天津解放后,天津县政府陆续派来9名教师任教,在校学生200人。教室除原教室外又将娘娘庙及原大乡办公处也改为教室,是一所完全小学。1949年9月26日,天津县政府建立天津县第五区辛院中心校,下含杨楼、蔡台、邓店、于台、程村、边村小学,主校设在蔡台。
  1954年,天津市教育局整顿农村小学,西郊区文教科派李芳兰任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1955年,西郊区政府决定建立西郊区辛院联合小学(简称联校),含程村、边村、于台、邓店、蔡台、辛院、杨楼、武台分校,主校设在蔡台,有13个教学班,教职工16名,在校学生350人。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儿童入学率激增,在校生达450名。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校生有所流失,教职工却增加到20名。
  1965年,辛院联合小学并入李七庄联合小学,改称蔡台分校。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分成杨楼、武台、蔡台、王台、辛院、于台、邓店7个村校。1972年,将蔡台、王台、辛院、邓店、武台村校合并,恢复蔡台小学。1978年底,于台、程村、边村3个村校重归蔡台小学领导。
  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建立蔡台中心小学。王锡玉任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有教学班36个(其中有5个中学班),在校生1300名,教职工110名(其中民办教师40名,1980年后逐步转为国办教师)。1980年中学班的教师、学生全部划归李七庄中学后,尚有教学班31个,在校生1100名,教职工70名。
  1984年,集资办学,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蔡台主校原有校舍拆除,重新规划,建起一所新校舍。有30个教学班,教职工59名,在校生1256名。1991年,被评为西郊区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四率全百校。1994年,被评为西青区教学质量优秀校。
  梨园头小学 始建于1938年。由天津县政府派韩玉亭来校任教,学生31名,教室两间,教学设备简陋。此后逐步发展,招收高庄子、大倪庄、王姑娘庄、王兰庄学生。至1948年发展成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01名,教师3名。由原教室迁入菩萨庙四间东厢房,采用一、二复式,三、四复式,五、六复式的方法,分上、下午上课。天津解放前夕,学校停办。
  天津解放后,学校恢复,教师5名,学生250名。1949年9月26日,天津县第五区区公所建立梨园头中心校,含门道口、梨园头、王姑娘庄、大倪庄、王兰庄小学。有教学班8个,学生302名,教师8名。
  1955年,西郊区政府决定梨园头中心校改名为梨园头联合小学(简称联校)。同时门道口小学划归大任庄联合小学,高庄子小学划归梨园头联校。教学班14个,学生445名,教师14名。195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有中学学生45名,教师4名。全校有教室8间,办公室3间,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1957年中学班分出,建立梨园头中学。
  1958年入学学生达到550名,采取增大班容量和二部制上课的方法,以解决教室、教师不足的困难。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学生有所减少,教师增至21名。
  1965年,由于公社规模变化,大任庄、门道口小学划归梨园头联校。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联校改为村办校,分成梨园头、王姑娘庄、大倪庄、小倪庄、高庄子、王兰庄、大任庄、门道口8个村校。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决定合并村校,建立王兰庄中心小学,梨园头小学改称王兰庄中心小学分校。1986年,乡、村两级投资55万元,建教学楼,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教学班10个,学生400名,教师20名。
  王兰庄中心小学 1979年1月,西郊区教育局决定将梨园头小学、高庄子小学、杨楼小学、王兰庄小学合并,建立王兰庄中心小学:轧荣田任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主校设在王兰庄。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教学班25个,学生912名,教职工45名。1988年被评为天津市体育达标先进校。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无中学。小学毕业生除少数富户子弟考入市内中学就读外,多数就地务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广大农民子弟迫切需要接受高层次教育。梨园头小学于1956年附设初中班。1957年初中班从小学分出,建立梨园头中学。1962年又增设高中班,境内始有完中校。
  1966年,在津涞公路南侧,距李七庄1公里处兴建天津市西郊区“五、七”中学,1984年更名为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1978年,在津涞公路南侧,距李七庄1.5公里处,建天津市西郊区李七庄公社中学。1985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改为天津市西郊区第二职业学校。
  1991年春,西郊区政府决定,将九十五中学与梨园头中学合并,在梨园头村北外环线绿化带南侧新建一所标准较高的示范校,名为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有初中班22个,高中班6个,学生1280名,教职工182名。其中高级教师18名,一级教师36名。
  二、学校
  梨园头中学 1956年,梨园头小学附设初中班,中学班有学生48名,教师4名。
  1957年初,在梨园头村北建梨园头中学,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暑假开始招生并将梨园头小学1个初中班并入。教学班3个,学生140名,教职工16名。1963年扩建,占地面积17982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初中班8个,高中班2个,在校生434名,教职工38名。
  1959年,初中升学率为百分之百。语文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南开区第一名,超过南开中学,一时引起轰动。理、化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天津市第16名。为此,《光明日报》曾专门配发了社论,名声大振。从此,每年都有远途慕名而来的学生就读。1988年,全市中考,语文、代数、几何二科平均成绩名列西郊区第一名。体育达标率为90%。
  1989年,天津市举办第三届中华少年杯竞赛,学生倪从庆获二等奖。
  1991年,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77名,教职工79名。其中一级教师21名,二级教师27名,三级教师10名。梨园头中学建校36年来,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佼佼者有:天津市西青区区长杨文成;肿瘤医院与美国交换学者侯子正;天津市财经学校校长尚洪藻;中国佛教音乐专家、作家田青。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1966年2月始建天津市西郊区“五、七”中学,1984年更名为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位于津涞公路南侧、距李七庄1公里处。占地面积12334平方米,建筑面积3251平方米。教室30个,实验室3个,初高中18个班,学生801名,教职工110名。其中高级教师9名。
  建校以来培养初中毕业生23届,计5282名。高中毕业生12届1775名,其中335名考入大学,442名考入中专。1978年毕业生张国营考入天津纺织工学院,现任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技术参赞。1981年在市首届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学生刘克峰获二等奖,荣登全国“数学四才子”榜首。1985—1990年,在教学改革中,有40篇论文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其中20篇在全国或本市获奖。1985年在天津市中学生女垒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87年,被评为天津市普教系统模范集体。1989年被评为天津市体育达标先进校。同年,被评为天津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单位。
  1991年,西郊区政府决定梨园头中学与九十五中学合并。创办一所标准较高的示范校,名为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新校址坐落在梨园头村北外环线绿化带南侧,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教学楼内配有教室30间及办公室、教研室、图书馆;实验楼内配有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房、语音室、音美室。阶梯教室可举办大型讲座、放映电影及召开会议。到1992年,有初中班22个,高中班6个,学生1280名,教职工182名。其中高级教师18名、一级教师63名。巩固率98.7%、初中合格率94%、全科及格率79.1%、体育达标率100%、行为规范合格率100%。是年,被评为西青区教学管理先进校。1993年,被评为西青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第二章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第一节 职业教育
  一、沿革
  天津市西青区第二职业学校其前身为1980年由蔡台小学附设初中班和李七庄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成立的李七庄中学。校址位于津涞公路南侧,距李七庄1.5公里处,占地面积2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985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改为天津市西郊区第二职业学校(1993年更名为天津市西青区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始有教学班12个,学生431名,教职工51名,校长张力行。按照职校专业设置的标准,建筑面积扩大到9000平方米,有教室20个、实验室10个、计算机房2个,以及图书馆、财会模拟室、物理化学室、天平室、化学分析室、机械绘图室、英文打字室、语音室、电教室。校办实习基地4个车间、12个工作室、总投资250万元,设备先进,可供理工类学生实习。
  二、专业设置
  1985年,开设企业管理、服装两个专业,学制二年,招生53名,教职工10名。
  1986年后,逐步拓宽专业,设有物理电源,电化学、财会、企业管理、化工、电工、文书档案、计算机、文秘、金融、涉外财会13个专业。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多数专业与企业合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毕业分配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至1995年有12个教学班、2个联办班。学生500名,教职工70名。其中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27名。兼职专业教师33名。
  1992年,获天津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单位。1993年,语文抽考成绩获全市第二名。1995年,在天津市职业中专学校第十三届珠算技能大赛中获高二年级组团体第二名。是年被评为市级重点职业中专。
  历任校长为张力行(1979年至1984年)、田素堃(1984年至1995年)、李素琴(1995年)。
  第二节 成人教育
  一、扫盲
  扫盲工作在境内有过四次高潮。1952—1956年,每村有教委一人主抓扫盲工作。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00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大力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共扫除文盲1774名。1979—1986年,由乡业教干部指导、村干部配合,共扫除文盲800名,经考核合格,均获得脱盲证书。
  1989年,为贯彻区政府“一堵、二扫、三提高”(堵住在校生的流失、扫除文盲、对脱盲人员继续培训达到小学文化水平)的指示精神,成立乡、村两级领导小组16个。采取统一课本、统一编写乡土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时间、统一抽查、统一验收、统一签定承包协议书等措施,使108名(其中残疾人14名,实有扫盲对象94名)脱盲,经区、乡两级考核验收,全部合格,领取了脱盲证书,被评为西青区扫盲先进乡。
  二、业余教育
  1986年8月,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在职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乡政府决定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主管乡长张文立兼任校长,业教干部王文英兼任教务主任,负责全乡成人在职教育。
  1986—1991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大专财会班和企业管理专业班各1个,学员102名;大专经济函授班1个,学员62名,取得大专函授毕业证书;高中文科班1个,学员40名取得毕业证书;中专会计班1个,18名学员毕业取证;中专会计培训班1个,学员40名;待业青年初中文化补习班1个,学员30名。与此同时还进行工业技术培训6000人次,农业技术培训8000人次。
  1990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对224名脱盲人员继续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有16个教学班,34名教师。乡妇联主任、科技站长亲自兼课辅导。经过一年的教育和培训,基本上达到小学文化水平,并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1991年边村的于振风和邓店的徐桂样在塑料大棚内种植西红柿和黄瓜获得成功,经济收入比1989年同期提高了10%。
  第三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状况
  乡内教职员队伍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由非专业到专业水平的发展过程。1948年,有教职员10名,多由本村和校长聘任,个别的由天津县政府委派。1949年3月,有小学教师19名,多由天津县和天津市11区政府委派。1952年,天津县政府相继分配县师范学校和县师资培训班毕业生16名到境内小学任教。1955年肃反运动中清除教师5名,至1956年有小学教职工35名。1957年,有小学教职工45名,中学教职工16名。下半年教职工帮助党整风、寒假期间集中学习文件,进行“鸣放”。后转为反右派斗争,有7名教师被错误地划为右派,集中下放农村劳动。
  1958年春开学后,教师不足,无法开课。天津师范和天津速师将58届毕业生提前实习,境内小学分来5名,弥补了教师不足。是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儿童入学率激增,教师增加,小学教职工增加到60名,中学教职工增加到28名。
  1959年,中央号召大办农业,动员教职工支援农业,有4名教师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变非农业人口为农业人口。1960—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学生辍学严重,教职工人数却略有增加,小学教职工62名,中学教职工38名。
  1963年,教育开始恢复,入学率增加,小学教职工64名,中学教职工38名。1964—1965年,小学教职工75名,中学教职工38名,耕读教师4名。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有4名教师受到冲击。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有2名教师经区革命委员会批准,遣送原籍。有2名校长1名主任未能安排工作。1969年8月,全体教职工集中西郊杨柳青农机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名校长,1名主任安排了相应的工作。2名教师安排了教学工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名被遣送原籍的教师回校继续任教;7名被错划右派的教师平反,重新分配了工作;下放农村的4名教师也做了安排。
  1979年,有小学教职工245名。其中民办教师41名,1980年后相继转为国办教师。中学教职工217名。1985年,李七庄中心小学教职工90名分别划归南开区和河西区。
  1995年,有小学教职工162名,其中高级教师67名,一级教师87名,二级教师5名。中学教职工166名,其中高级教师18名,一级教师63名。职校教职工70名,其中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27名,二级教师29名。兼职外聘职校教师33名。
  第二节 教师待遇
  一、政治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197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彻底否定了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知识分子的错误估计,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给历次运动中错划、错批的教职工平反,使之重新回到学校工作,达到离退休年龄的,光荣离退休。
  1985年,国家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届时乡、村两级都召开庆祝会,表彰奖励先进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同时给教职工发放纪念品。至1995年乡政府共投入资金50万元。1986年始,对于从事教育工作满30年的教职工,由市教育局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章。已有102名教职工获此荣誉。1987年,区、乡党委提出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至1995年共发展党员52名,占教职工13%。1988年3月,开始职称评聘,至1995年有中学高级教师23名,中学一级教师90名,中学二级教师29名。小学高级教师67名,小学一级教师87名,小学二级教师5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中小学教师的60%。首批评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5名教师,家属为农业户口的转为非农业户口。
  1989年,蔡台中心小学教师游玉芬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教师崔洪荣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经济待遇
  工资 1949年,教师的工资一般为55公斤小米,折合人民币30元。后改为分值制,一般为100—140分,折合人民币30—35元。
  1956年实行货币工资制。分中教、小教、行政三个系列。按个人的资历、业绩、政绩评定工资级别。中学教师一般为中教5级53元。小学教师一般为小教6级47元。
  1960年、1963年调整工资;1977年后,按教职工总数的40%的人数调整工资两次。
  1979年8月起,中小学实行班主任津贴。1985年工资改革,工资由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组成,并增设了教龄津贴。1987年,增加基础工资的10%。
  1993年工资改革,70%为基础工资,30%为津贴工资。规定每年按职工总数的3%评选优秀者提高工资级别。两年考核合格者提高一级工资。此次工资改革后,中学教师月平均工资600元,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500元。1992年规定,教龄超过30年的男教师,教龄超过25年的女教师退休后,可享受100%的工资待遇。
  福利 1952年始实行公费医疗和丧葬费、抚恤金、退休金制度。
  1965年,区政府在纪庄子南建宿舍,16户教职工分到住房。1971年,改原纪庄子分校教室216平方米为教工宿舍,9户教职工分到住房。1982年,区教育局建体北宿舍楼,20户教职工分到单元住房。1985年,区教育局建体东宿舍楼,20户教职工分到单元住房。1988年,建杨楼、凌口平房宿舍360平方米,16户教师分到住房。1995年,区教育局在原九十五中建宿舍楼,85户教师分到单元住房。至此,乡内中、小学教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平方米。
  第三节 教师培训
  1949年建立梨园头、蔡台、李七庄3个中心组,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周一次。1964年,西郊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分高、中、低3个教材组进行教学研究、教材分析、提供教学建议,教师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979年后,中小学分别由天津市教育学院、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学历达标培训。中学28名教师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小学13名教师取得中师毕业证书。中学学历达标率为87%,小学学历达标率为94.6%。
  1986年,中小学教师举行“过教材关”考试。中学28名、小学13名,经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1990—1995年底,按规定对现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进行培训。中学142名,小学159名教师参加培训。
  1979年后,分别由市教育学院、区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培训。全乡中学校长6名,小学校长10名参加,并取得单科结业证书。
  第四节 教学研究
  乡内各中小学的教学研究,都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校长主管。教务处、年级组、学科组具体管理。定课题、定人员,定时间,有计划地开展活动。1985年以后,蔡台中心小学采取“量化教学管理”,“明确授课要求”,“加强教研活动”等措施,教学研究效果很好。10年间被区、乡评出好课45节。
  1993年美术教师王宝铸的《制作美丽的小花扇》一课,获市级优胜课,区级一等奖。1995年语文教师盂庆富的《别了,我的中国》一课,获区一等奖。石学秋的《落花生》一课,获区优秀观摩课二等奖。1988年王兰庄中心小学在数学学科实验尝试法教学,李奇的《正反比例综合练习课》获区级优秀课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教改能手。1990年在区“教改之花”课的评选中,李绍义获二等奖,郭宝玺获三等奖。
  1988年,梨园头中学被区教研室定为教改试点校,在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方面进行专题研究。1990年,在西郊区举办的初二英语故事会演讲比赛中,学生郭金然获一等奖。代表西郊区参加市级比赛获三等奖。
  九十五中学自1982年开始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1986年被评为西郊区教学改革先进单位。1991年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题,开展群众性的做课、评课活动。在西郊区教改做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1985年,西郊区第二职业学校以主管校长为领导,教研室具体组织改革“学法、教法、考法”‘1995年张维茹的《威尼斯》一课获市级说课优秀奖。1992年张佩梅的《平均指标》一课被评为市级优秀课。1993年,刘凤婷的《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一课,被评为市级优秀观摩课。1995年,崔士生的《根的情操》一课,被评为市级研究课。
  第五节 教师法的实施
  1994年1月1日,教师法开始在乡内实施。至1995年,小学3%的初中学历教师都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中学3%高中学历的教师,3名取得专业合格证书,2名青年教师取得大专毕业证书。中小学校长全部接受岗位培训,达到了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要求。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促其全面健康成长,无体罚或变向体罚学生的现象。中小学校都选举产生了教师代表,通过教师代表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学校的重大决策经教师代表会通过。
  乡政府、村委会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按人口平均住房面积达到6平方米;坚持在教师节慰问教师。1995年,梨园头村评选村十佳公仆,九十五中学2名教师入选;凌口村主动为学校安装吊扇、暖气;还为家住市区平房改造的2户教师提供临时住房,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四章 教育管理与科研
  第一节 行政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小学分别隶属天津市第11区和天津县管理,校长分别由天津市11区和天津县政府任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天津县设文教科,区设文教助理员1名,小学分片建立中心组。1949年9月26日建立中心校,境内有梨园头中心校、辛院中心校,属天津县第五区区公所管理。
  1953年天津县撤销。津西郊区政府设文教科,南、北片各设1名视导员,领导区内各小学。
  1955年改中心校为联校。境内有梨园头联校、辛院联校、李七庄联校。联校设校长或教导主任1名。属区文教科领导。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境内中小学划归南开区。公社设文教部管理小学;中学属区教育局领导。1960年10月改划和平区教育局领导。1962年,恢复郊区建制,境内中小学属区文教科。
  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改联校为一村一校。村建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公社设办事组管理小学。中学属区教育局管理。1969年,公社设文教卫生组。1974年改称公社教育组,管理各小学。中学仍属区教育局管理。
  1979年1月,公社教育组撤销,留1名业教专职干部负责业教工作;贫下中农代表撤离学校。建立李七庄中心小学、蔡台中心小学、王兰庄中心小学。中心校设校长1至2名,教导主任2至3名。中学设校长1至3名,下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中小学均隶属区教育局管理。1983年,李七庄人民公社改称李七庄乡人民政府,设业教干部1名。1986年,李七庄乡设乡教委,下设办公室,辖各小学及初中校。
  第二节 教育经费
  民国时期,学校经费多为村办民助,即村筹集部分学生学费,含教师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费来源以国拨为主。1982年中央颁发《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条例》。境内中小学及职校办起木箱厂、机加工车间、电瓶车间,彩色地板砖厂、纸袋车间、笔杆车间。至1995年总收入100万元,全部用于补充教育经费。1984年,集资38万元,改善蔡台中心小学、王兰庄中心小学、梨园头中学的办学条件。
  1985年,政府规定征收教育附加费。另外,增值税、营业税、产品税的提成部分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985年乡政府筹集奖励资金,至1995年共筹集50万元,用于奖励先进校、先进教师。1995年9月1日,实施“教育法”,要求各级政府保证教育经费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乡内的教育经费自1990年以后逐年增加。
  国拨经费:1990年,62.87万元;1991年,71.24万元;1992年,88万元;1993年,172.8万元;1994年,253.6万元;1995年,281万元。
  教育费附加:1990年,8.7万元;1991年,6.6万元;1992年,5.59万元;1994年,6万元;1995年,3万元。
  乡奖励资金:1985—1995年,计50万元。
  校办厂收入:1982年至1995年,计100万元。
  第三节 教育设施
  民国时期学校多借用庙宇、民房充做教室。课桌椅均为土台、木板。有的学生自带凳子上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限于财力,原设施未变。
  一、小学
  1953—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增加了教育投入,先后改扩建了一些校舍。除各村均建起了小学外,李七庄、蔡台、梨园头3所联校主校更新和增加了设施。
  1984年,乡、村两级集资办学,筹集资金38万元。将蔡台中心小学校舍拆除,新建教室17个,办公室7个,合班教室1个。建筑面积1317.5平方米。还扩建了王兰庄中心小学。购置课桌椅900套。同年乡政府被评为集资办学先进乡。1986年王兰庄中心小学梨园头分校建教学楼,投资55万元,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1987年翻建王兰庄中心小学高庄子分校,投资3万元,建筑面积236平方米。1989年翻建蔡台中心小学程村分校,投资5万元,建筑面积882平方米。1989年小学配备了符合二类标准要求的仪器室和实验室。1990年蔡台中心小学于台分校建教学楼,投资48万元,建筑面积2175平方米。1995年王兰庄中心小学凌口分校建教学楼,投资50万元,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1995年,小学做到“一无两有八配套”(无危房;有门楼、有院墙;实验室、教室、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少先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配套)。
  二、中学、职校
  1957年建梨园头中学,建筑面积453平方米。1963年、1984年先后扩大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课桌椅配套齐全。
  1966年建西郊区“五·七”中学(1984年改名为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建筑面积3251平方米,设施配备齐全。
  1978年建西郊区李七庄公社中学,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施齐全。1985年改为西郊区第二职业学校,投资250万元,按照职校专业设置,建筑面积扩大到9000平方米,各项设备齐全。
  1989年,中学配备了符合二类标准要求的仪器室和实验室。1991年,梨园头中学与九十五中学合并,投资800万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1995年,做到“一无、两有、十配套”(无危房;有门楼、有院墙;教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语音室、微机室配套)。
  第四节 教育科研及成果
  教育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教育的发展要靠科研。进入80年代,乡内的教育教学管理,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境内中小学和职校均重视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把教育科研列入议事日程。定科研课题、定课题负责人、定期召开科研论文年会,评选优秀论文,结出了丰硕之果。
  一、小学
  蔡台中心小学1993年的《优建小队可行性探索》一文,被编入《飘香的硕果树》书中。1994年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一文在《天津电教》第四期发表。1994年的《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与个性的潜在能力》一文,被收入天津人民出版社《普教专题研究》一书。
  王兰庄中心小学1989年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论文获西郊区优秀论文奖。
  二、中学
  梨园头中学 1991年的《初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一文,在市教科院《教育论丛》发表。
  九十五中学 1982—1995年,每年均举办论文年会已11届,共交流论文500篇。其中58篇在区级获奖,18篇在市级获奖,4篇在全国获奖。1988年《面对中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一文,获天津市外语研究论文奖。1990年《培养教师的事业心》一文获全国一等奖。1994年,《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一文,登载在北京《初中教育研究》上。1994年学校被评为西青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校长程以泰当选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初中委员会学术委员;天津市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西青区教育学会理事、校长学会理事长。
  三、职校
  西青区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至1995年共召开八届论文宣讲会。有8篇论文获市级论文奖并在有关刊物发表。1990年《中学化学实验之“铝热剂”》一文获京、津、沪、川四省市化学论文优秀奖。1993年《加强校办实习基地建设》一文,获市级职教系统论文优秀奖。1994年《实施综合教育》一文,获市级职教系统论文一等奖,并在《天津教育》发表。1995年《加强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一文,在《天津教育》发表。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