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350-3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七庄乡地名传说和传说故事。杨楼村原名"养家楼",因读音之误后改名为杨楼村。辛院村最初由外逃居民重新定居,因为"寺"与"院"意同,所以被称为辛院。边村因一道人在此定居而得名。赵金庄村又称"赵家坝",因赵氏和金氏定居而得名。高庄子村得名于清朝乾隆皇帝在此遇难并被郑氏渔民搭救的故事。南四新庄是原名王姑娘庄,因王家陪嫁土地而得名。梨园头村因一片梨树园而得名。此外,还有关于金蟾井和饮龙潭的传说故事。金蟾井传说南蛮子带走了金蟾后,井水不再丰盈。饮龙潭传说有一条青龙在潭中饮水,因此得名。
关键词: 李七庄乡 民间文学 民间传说

内容

一、地名传说
  杨楼村 杨楼村原名“养家楼”。相传明洪武年间已有移民随燕王朱棣到此定居。筑高台建房,偶有瓦砖建筑,便以“楼”称之,又因该地四周土地肥沃,有河流由村中穿过,便被居民称为“养家之地”,后因读音之误,“养”读为“杨”,故名“杨家楼,后人简称杨楼村。
  辛院村 解放前,村东有一大寺,相传原为一古庙遗址,庙东有若干元朝蒙古人的坟墓。曾出土古钱和瓷器,可考此地元末明初已有人定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外逃居民战后重返故居,在寺院西南约0.5公里处筑土台,形成新的村落。因“寺”与“院”意同,“新”与“辛”音同,故有“辛家院”之称,后人简称辛院。
  边村 相传明朝末年(1628—1644),程村北有一“大佛寺”,内住一道人姓边,病故葬于河西,由于道人最早在此定居,故名边村,延用至今。
  赵金庄村 又叫“赵家坝”,相传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赵氏、金氏首先来此定居故名。传说村西有旧河道一条,为卫南洼至天津卫的水路交通要道,村中赵氏兄弟三人与卫南洼船工争执,在西河筑坝,以阻南来船只,为此双方角斗,官司打到京城,皇帝封为死坝一条,永不可动,故又名“赵家坝”。
  高庄子村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遇难,被郑氏渔民搭救,许愿郑家如有事可进京城面圣。后郑氏果真因事进京,面见乾隆皇帝,提起救驾之事,万岁当即恩赐联网地24顷。不久,高氏一家到此种郑家土地,人丁兴旺,久之得名“高家庄”,后人简称“高庄子”。
  南四新庄 原称王姑娘庄,相传明洪武年间,当地有一财主姓王,嫁女时将土地做陪嫁。女婿乃此村佃户,得土地后显赫一时,为感谢岳父,故定名王姑娘庄。1966年改名南四新庄。
  梨园头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人在此辟梨树园,并建一土台,后逐渐有人迁居此地建起村落,起名“梨园坨”。后由于音误、“坨”读成头,故称梨园头,延用至今。
  二、金蟾井的传说
  在程村东南约150米处,有一口已经废弃的水井。它有着一段神奇的经历。从前,人们都饮井水,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口井,大村则拥有三、四口。程村这口井如同聚宝盒,井水丰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天旱地涝,井水不增不减,水质极好,清凉甘甜,沁人心脾。井水放置亦不变质。下地劳作的人们带上一葫芦水,烈日暴晒,依旧清凉。为此,从静海,文安到天津经商者,都特意途经此地,喝上一瓢水,带走一罐水。传说民国初年天津市警察厅长杨以德(杨邦子)之母专喝这口井的水。
  忽然有一天,一个会看风水的南蛮子路经此地,发现井中有一只3条腿金蟾,于是守在井口“憋宝”,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也不动,有一天忽然扬长而去。从此,人们发现井水不够吃了。老人们都说,是那口井中的金蟾被南蛮子带走的缘故。解放天津时,解放军驻扎此地,又在附近挖了一口井,却又咸又苦,以后,金蟾井逐渐干枯。
  三、饮龙潭的传说
  饮龙潭位于王兰庄村南,现址为一条普通的河沟。但在清乾隆年间,却是一个方园有10亩之广的大潭。潭水常年碧绿清澈,潭边绿草环抱,鲜花竞放,景色宜人。在水潭东北有一座火神庙,庭院中有一棵古槐,据说香火旺盛时,曾有一条青龙在此栖息,每值口渴之时,尾绕树干,探头水潭,饱饮潭水。此后,“饮龙潭”名扬乡里。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
杨楼村
相关地名
辛院村
相关地名
赵金庄村
相关地名
高庄子村
相关地名
南四新庄
相关地名
王兰庄村
相关地名
程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杨楼村
相关专题
辛院村
相关专题
赵金庄村
相关专题
高庄子村
相关专题
南四新庄
相关专题
梨园头
相关专题
金蟾井的传说
相关专题
饮龙潭的传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