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五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203
颗粒名称:
第十五编 文化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26
页码:
331-356
摘要:
本编记述了李七庄乡文化概况包括机构、团体、文化活动、民间文学、文物遗址情况。
关键词:
李七庄乡
文化
概况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团体
第一节 机构
一、文化站
1975年境内成立首家文化机构—李七庄公社文化站,设于公社院内,下辖电影放映队、文艺宣传队和图书站,工作人员4人,站长张文立、副站长王玉香。
1988年,文化站迁至王台村北一座小二楼内,有房屋8间,面积200平方米。1992年,文化站迁回原址。有兼职工作人员4人。历任文化站站长:
张文立 团委书记兼(1975—1986年);孙志强 政府办公室主任兼(1986—1990年);秦永志 团委书记兼(1990—1995年)
二、广播站
1959年,李七庄公社建立广播站,有房屋2间,线务员、广播员各1人,站长杨树德。1959—1983年,广播站行政工作隶属公社政工组,1983年后。由乡党委办公室领导。业务工作接受区广播站、区广播电视局指导。
三、图书站
1974年以前,区图书馆坐落乡内。1974年区图书馆迁往杨柳青,遗留图书约2000册,建立公社图书站,有房屋2间,管理人员2人,1975年由尹杰负责。
1976年,各大队(村)普遍建立图书室,共有20个,总面积达560平方米,图书30000册。
1987年,乡图书站随文化站迁至王台村北。1991年乡图书站撤消,将图书分拨给基层图书室。由各村团支部负责保管使用。
四、青年之家
1979年,邓店率先成立大队(村)青年俱乐部,后各大队(村)团支部纷纷效法建立青年俱乐部,共有16家。1982年“青年俱乐部”改称“青年之家”,由团支部负责,设专人管理。内设图书室(角)、活动室、棋牌室。1985年开展“青年之家达标创优竞赛”活动,健全青年之家20个,图书室25个,总活动面积500平方米,全乡共投资13万元。其中赵金庄投资3万元新建青年之家,有房屋6间,开设图书阅览室、棋类室、游艺室和兵乓球室,在1986年开展的“青年之家”晋级赛中,赵金庄“青年之家”在全市评比中获第一名。
五、老年活动室
1991年,各村相继成立老年协会。同时有7个村建立老年活动室。1993年,全乡建立老年活动室共计20个,购置象棋、麻将牌及器乐等,使老年人“老有所乐”。
边村的“益寿园”坐落于村心公园内,有室内活动面积80平方米,室外活动面积2000平方米,园内遍布花草、石、池,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成为李七庄乡老年活动室的典范。
六、档案室
1987年以前,乡档案由办公室1名专职人员管理。1987年,成立了综合档案室,设主任1人,工作人员2人。
按档案类别,分为党、政、企文书,科技、农村占地、建房、会计等。从资料年限分,1966—1979年共有档案152卷,其中永久44卷,长期17卷,短期91卷;1980 1989年共有档案1382卷,其中永久486卷,长期162卷,短期734卷;1990—1995年底共有档案1411卷,其中永久356卷,长期202卷,短期853卷;至1995年,档案室共有档案2945卷,其中永久886卷,长期381卷,短期1678卷。
1990年初,乡综合档案室深入基层,建立村、乡办企业档案管理试点。1991年各村、厂设立专职或兼职文档人员,推动了基层档案工作的发展,其中王兰庄村、梨园头村、乡冷冻厂的档案工作已步入正规。1995年底,王兰庄村档案室共有档案52卷,梨园头村档案室共有档案878卷,其中永久44卷,长期94卷,短期731卷,图纸9卷。乡冷冻厂共有档案110卷,其中永久37卷,长期42卷,短期31卷。
综合档案室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单位,并成为全区第一个档案达标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
第二节 文艺团体
一、吹歌会
吹歌会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老人会”,又名“歌老会”。入会的多为老年人,系一种自发的民间组织形式。在会的老人去世,其他会员自愿捐一元钱为其发送。老人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引入宗教音乐。以参加丧事、佛事等礼仪活动为主。并参加年节庙会表演或自娱自乐,吹奏一些戏曲曲牌。清咸丰十年(1860)以后不断发展。民国初年,各村共有队伍十几支,每支队伍少则十二、三人,多则十六、七人。一名会头负责组织训练、演出或参加佛丧礼事。凌庄子和边村两会由于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为境内代表。
凌庄子吹歌会 又名凌庄子歌老会,形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左右。由几位老人自发组织,演奏一些简单曲脾。不久,专请名师“张老儿”教授。张师付原籍小南河,酷爱吹歌,卖掉自家50亩地学艺,因家道衰落搬到黑牛城,此后,该会不仅能吹打完整的曲牌、套子,而且还能伴以佛经念诵。他们自己出资购置笙、管、笛、大钹、小钹、铛子、鼓、韵锣全套乐器,演奏宗教曲牌“行大章”、“燕过南楼”、“倒金灯”、“小赶子儿”和戏曲曲牌“小开门”及打击乐曲牌“老河(倒桥、正桥)”、“龙须洞”、“长行板”、“八条娥娥”等。第一代会头姓名失考。民国初年,第二代传人是村民凌玉柱、尊称“凌二爷”。解放初期,赵士清是第三代。百余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由于技艺高超、远近闻名,早期经常受邀参加各地的佛事祭典。
1966—1976年间,吹歌会解散,乐器上缴。1977年8月开始恢复,1985年逐渐走向兴旺。是年春节期间,凌庄子吹歌会受西郊区文化馆之邀,参加在杨柳青举行的正月十五花会展演。之后,每年正月都到杨柳青参加公演,并赴天津艺术馆、娘娘宫、南开公园等地巡回演出。为新年佳节增添许多喜庆气氛。
边村吹歌会 亦名边村音乐会,形成于清咸丰十年(1860)前,有确切记载的早期会头为张玉堂,其后为张禀信,王桂清和翟家庆。
边村音乐会以“河西”、“六碰点”、“倒桥”、“正桥”、“龙须洞”、“唐子”六个套子为主,吹奏时伴诵“混元皇灯经”。
1950年后,活动渐渐消沉。1966—1976年间、完全停止。1978年以后开始复苏,古老的民间吹歌由于老人相继去世而几近失传。张禀信的亲传弟子沈姓老人尚健在,能追忆,村里民乐爱好者经其指导,于1985年,又渐渐恢复。1993年达到高峰,会员中十六、七岁的青年人较多,活动也由参加礼事转向自娱自乐,笙歌鼓乐,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二、高跷会
据考证距今130多年前的程村曾有一高跷队。规模庞大,技艺高超。翻、转、腾、挪如履平地。每值娘娘宫庙会,队员或腾或跳,跨墙而入,显示出踩高跷高超的技艺,被公推为“天津第一会”。
民国初年,高跷会内发生争执引发恶性伤亡事故而解散。
三、秧歌腰鼓
1949年,为庆祝天津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村纷纷组织起秧歌队和腰鼓队。王兰庄秧歌队由20名男青年组成,向驻扎此地的东北解放军学扭东北大秧歌。作为一种文艺宣传形式,逐渐男女老少都参加,风行一时。或庆佳节、或庆丰收、甚至送新兵入伍都要扭秧歌。二、三年后,秧歌队自行解散。
1995年底,在乡文化站、妇联会的倡导下、边村、程村、蔡台、王台先后组建秧歌队。每晚在一片锣鼓声中,秧歌队翩跹起舞,村人驻足观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剧团
1949年,王兰庄成立业余剧团,成员20多名。1950年,配合土地改革创作演出评剧《跑不了,丢不掉》,主要情节为封建地主剥削农民、强迫婚姻后被武工队镇压。1951年剧团改为秧歌队。
1950—1951年间,群众热情高涨,各村相继成立业余剧团,大团五、六十人,小团二、三十人。主要演出评剧和歌剧,结合时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排练节目,形成广泛的基层文化宣传活动。1951年,为宣传新婚姻法,各剧团争相排演新戏,评剧《刘巧儿》、《王贵与李香香》、《小女婿》最受欢迎,成为保留剧目。凌庄子剧团、李七庄剧团、程村剧团、梨园头剧团和王兰庄剧团尤为著名。1956年,大多数剧团自行解散,几个较大剧团尚存。60年代,凌庄子剧团仍坚持排练、演出,直至1971年。
凌庄子剧团 1951年,凌庄子成立业余剧团2个,演职员110人,负责人于长荣。代表剧目有评剧《刘巧儿》、《小二黑结婚》;歌剧《艺海深仇》、《新事新办、》;打击乐《灯歌》。1952年,该团在程村举办的联村队文艺会演中表现突出,天津群众艺术馆的罗迪老师和天津音乐协会的冯霞龄老师十分欣赏,亲任导演,经常指导,剧团的整体表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经常在天津群众艺术馆排练演出。评剧名家六岁红(孙云竹)、新凤霞曾经到场观看,对唱腔表演给予了指导。
50年代,凌庄子剧团在生产劳动中挖掘题材,创作了《打渔号子》、《插秧号子》等剧目。内容贴近生活,曲词铿锵有力。在天津市四郊农民文艺会演中获大奖,并代表天津市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民文艺会演。1965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剧目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1971年剧团解散。
李七庄业余剧团 1952年,李七庄业余剧团成立,有演员60余人。主要剧目有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评剧《刘巧儿》。剧本由当时李七庄派出所的贾所长提供,代表剧目《刘巧儿》曾参加天津市演出。1958年剧团解散。
程村剧团 成立于1950年,有演职员30余人、多为青年。该团有歌剧、评剧、话剧三个分团。剧目有《心上人》、《兄妹开荒》、《大过新年》等,自编自演的《懒老婆》为解放农村女劳动力起到积极作用,在天津县五区文艺公演中获奖。1955年剧团解散。
五、文艺宣传队
1976年,乡文化站选择有文艺专长及爱好者组建文艺宣传队、共40余人。其中演出节目有歌唱、舞蹈、曲艺,民族器乐有中阮、二胡、三弦、笛、笙、大鼓、快板等,西洋乐器有电子琴、吉它、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手风琴、架子鼓、小号、沙锤等,歌唱演员除李洪霞、王家福、赵长元几位演员外,还有天津快板演员何书森、京东大鼓演员皮洪刚等骨干。宣传队经常请市文化馆、和平区文化馆的老师讲课,演员们每晚集体活动,不论冬寒夏暑,从不间断。乐队演员一身多能,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演出形式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女声二重唱,双人舞、京东大鼓、天津快板、评剧、器乐合奏等,每年排练1至2套大型节目,每逢重大节日在全乡演出。此外,还经常参加区文化馆组织的演出任务。参加区委、区政府重大会议期间的专场演出及天津市文艺调演。1990年,停止活动。
第二章 文化活动
第一节 广播
一、线路设施
1959年,公社广播站建立,购置500瓦扩大器1台,同时在铁道以南的16个大队(村)架设广播线路20公里,户内安装小喇叭以收听广播。1959年底,小喇叭入户率达50%,每两户共用1只喇叭。1961年,小喇叭入户率已达90%以上,公社广播站又购置400瓦扩大器2台,输出功率大幅度提高,广播宣传工作收效显著。1965年又架设8米的专杆专线,并在铁道以北的凌庄子、赵金庄两大队(村)架设支线共计25公里。各大队(村)专设广播室,配置扩大器,境内有100—500瓦不等的扩大器20台、大喇叭80个,逐渐取代小喇叭。
1968年,公社投资2万元购置电话会议机21台,分布在公社及各大队(村)广播室,通过电话会议机、扩大器,公社、大队(村)可互相通话,随时播出会议内容。
1983年,乡政府投资6万元调整全乡的广播线路、新架线15公里,安装高音喇叭54个。并在李七庄一条街安装低音喇叭,全乡通播率98%。乡广播站拥有扩音机2台,盘式录音机LY—551型2台,盒式录音机3台;1984年,新增800瓦扩大器2台及转播用小电台1台。1990年,新增扩音机1台,调音台广播控制桌1套。是年,购置松下M9000摄像机1台,松下J27和夏普1378录像机各1台。
二、广播节目
初建站时,每天早晚两次播音,后改为早、中、晚3次,每次60分钟。1986年后,午间播出调至30分钟,晚间播出增至90分钟。播出内容包括转播节目和自办节目,转播节目主要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和报纸摘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津沽大地”及区广播站的节目,时间30至60分钟;自办节目每两天1套,当天晚上播出,转天早间重播,时间30分钟,有固定栏目“本乡新闻”及“农家生活“、“为您服务”等专题节目。1988年,为配合中心工作,新闻以经济工作为主,多播放重要讲话、为经济发展和思想教育发挥作用。
1995年5月,因乡政府迁往新址,广播线路未及时更改,广播中断。
附:天津市卫星地球站:
50年代初期,天津市邮电管理局在境内于台村南建立天津市收信台。厂区占地面积26668平方米,机房厂区20000平方米,外围天线厂区400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短波收信机及电线天线,以接收国际,国内短波信息为主。70年代,高科技通信设施逐步普及,微波、长波业务范围迅速拓展,短波业务随之减少。至80年代初期,收信台因业务量极少而处于闲置状态,外围天线厂区被放弃并逐步撤消、短波收信设备则一直保留,有专人负责维修及保养。
1993年,天津市赢得1995年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主办权、决定将天津市收信台就地改造,安装卫星信号接收及输出设备,负责电视传输业务。改造工程于1994年3月奠基,11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正式定名为“天津市通信卫星地球站”。新站隶属天津市长途电信局,有卫星电视收发系统、电话收发系统、监控系统及UPS控制系统。其中卫星收发系统配有两副专用的收发天线,分别接收印度洋国际通讯卫星和太平洋国际通信卫星信息,接发频率为微波4000兆赫和6000兆赫。业务范围开展卫星电视收发业务和国际专线及国内专讯电话业务。1995年5月1日,首次发送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业务,直接向美国、韩国、日本、瑞典、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转接,其他国家则由美国ESPN电视传播公司转播,在半个月的发射工作中,出色地向世界提供电视信号,得到美国DSPN体育传播公司和国际乒联的高度赞扬。
第二节 影视
一、电影
1955年,区电影队在纪庄子成立。1956年移至李七庄,除每周1次在礼堂放映包场电影外,其余时间下乡巡回放映,乡内农民看电影十分方便,深受广大农民喜爱。1975年,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放映员2人,16毫米放映机1台。晚上到各大队(村)进行巡回放映,每晚五点开始,每村平均2场,一晚竟几次易地,连映6—10场。放映员一夜间马不停蹄,电影终场时,天已大亮。1977年,边村、邓店、纪庄子、梨园头4个村先后购进16毫米和8.75毫米放映机共4台,除本村放映外,还纳入公社电影放映队,实施分片包村放映。年平均放映100多场。
1980年,纪庄子礼堂改作电影院,可容纳800人。选片、放片直接受市电影公司指导,实行售票观影。1982年,因效益不佳而停映。
1982年,由于电视机的逐步普及,电影市场逐渐萎缩。1984年始,黑白电视机普及,彩色电视机开始进入住家,公社电影放映工作停止,放映队解散。
二、电视
1965年,境内第一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在区文化馆出现。文化馆辟专室放置,吸引许多人前去观看。1975年于台等几个少数大队(村)购置了黑白电视机。一年后,少数农户购置,70年代末,所辖各大队(村)均购置了电视机,进入80年代初,黑白电视机得到全面普及;1985年后,彩色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1988年,彩色电视机成为主流,电视接收频道为中央一套、天津一套、天津二套。1989年,梨园头和程村首先安装了闭路电视。1991年,全乡推行闭路电视普及工作,是年全部竣工,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程村、边村、邓店、于台、武台、四新庄、高庄子、梨园头、王兰庄、凌庄子、赵金庄、宁家房子、纪庄子共13个村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可以接收河北、云南、贵州、山东、香港等多家卫星电视台的节目。其间不少村还购置了摄像机、录放机、可以自录、自制、自放电视节目。
1992年,乡广播站购置松下M9000摄像机1台、松下J27和夏普B—78录像机1台,更好地利用闭路电视为人民服务。
1995年,纪庄子并网于河西区有线电视台,宁家房子、凌庄子、赵金庄并网于南开区有线电视台,收视频道多达15个,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节 图书
1974年,坐落乡内的区图书馆流动服务,由图书馆装备图书送到各大队(村)借阅,由大队(村)图书管理员定期收回更换,群众借书踊跃。是年,公社图书站成立,公社辟出60平方米的藏书室及20平方米阅览室,每年拨专款购买新书和刊物,每年以1000—2000册的速度递增。至1984年藏书达13700册。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医学、法律、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门类,阅览室长期开放,实行图书借阅证制度,管理严格,利用率高。20个大队(村)5个社办厂及13个区管单位受益。
1975年,公社所属20个大队(村)及5个社办厂相继建起图书室。
1976年,公社图书站办理图书代购代销业务,公社图书站管理员兼任代购代销员,往返于市内各大新华书店,选择所需书刊、解决基层购书难题。
1982年,公社图书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办暑期少儿图书借阅与辅导,建立长期辅导站5个,按期运书到站,建立流动书箱5个,每期更换500本书,按流动路线供各大队(村)读者集中借阅,广开门路深化图书代购代销业务,根据基层需求购买急用书、配套书及折价书。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副业生产呈现多元化、专业化,涌现出多种养殖专业户,乡站及时购买各类专业科技书籍,推广农作物栽培和副业生产新技术,梨园头几百亩蕃茄枯黄病、程村600亩水稻病害、杨楼专业饲养长毛兔烂爪病等都从科技书中找到答案,得到及时的救治。
1975—1987年,乡图书站连续被评为市、区级先进图书站。
1988年,图书工作出现大滑坡,代购代销业务终止,图书利用率低,丢损严重。1991年,乡政府决定,将全部图书分拨到基层“青年之家”、取消图书站。
第四节 美术
一、农民画
1978年底,邓店团支部举办国画班,聘请该村的郑壬和先生和于台农民画家冯书鸿先生为青年农民讲授山水国画课。翌年10月,该村团支部从学员的2000多幅好作品中精选200幅,首次举办“国庆画展”。12天展期中有近1600人参观。此后国画班学员延及附近各村及市内。年龄小者八九岁,大者五六十岁。1981年3月,天津艺术馆帮助国画班成立“天艺画社”,承揽了天津市文化用品批发站等单位的绘画业务。第一年就创作了200多幅照像布景,行销至东北、西北、华北等广大地区,创收14000多元。1982年,有150人参加国画班,除农民外,还有工人、教师和学生。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天艺画社”因人员、精力难以集中而解散。
邓店国画班成立之后,影响颇深。1980年1月31日,天津日报(农村版)第四版上,在“农民的画”专栏刊登一篇题为“大老粗拿起画笔”的报道,并刊登了学员邓学东、郑维荟、张金友的山水画作品。1982年1月18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题为“国画之乡—天津邓店大队”专讯,介绍了国画班两年时间开办画社,家家作画的盛况。共青团中央肯定了邓店团支部的文化工作,奖励17寸电视机1台。
1986年,郑壬和先生返城,他不仅培育了当地浓重的文化氛围,而且为本地培养了多名绘画骨干。其中一部分人被国家级、市级、区级美术书法组织吸收为会员。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美术书画展览。
二、校园美术
1987年,蔡台中心小学成立了书法、绘画兴趣小组,每年举办校级书法、绘画大赛。“秋叶剪贴艺术节”、“贺卡制作比赛”,已形成传统,经常参加各种书画展览。是年5月,学生谢明娟的《请龙王当海底建设顾问》和王淑晶的《胜过俺老孙的金箍棒》分别获得天津市青少年书画展一等奖,另有4幅作品获得了优秀奖。1990年5月,学生陈立成的作品《爸爸,别忘戴头盔》,获天津市小学生交通安全书画作品展三等奖,另一幅作品《秩序井然》获优秀奖。1992年1月,程连城的简笔画获区中小学艺术系列比赛一等奖,魏振的创作画获二等奖。1993年7月,在天津市“果珍杯”少年涂色大赛中,校幼儿班王广新获三等奖。1994年7月,在西青区首届美术精品赛中,程连城、薛立的作品分获一等奖。
1995年1月,在天津市“长大了”新年贺卡制作大赛活动中,谢宝霞的作品获得画面和语言设计优秀奖,邓华、武玉玉获得画面设计优秀奖。同年3月,在天津市“迎世乒、献爱心、比巧手”布贴画大赛中,谢宝霞、孔德才的作品获一等奖,武桂杰获二等奖。6月在天津市“太阳神杯”天天向上涂色大赛中,谢宝霞、王广新获三等奖、皮双双获四等奖。1995年9月,在区首届年画艺术节中,校年画作品展牌获一等奖。
第三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义务教歌
1936年暑期,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天津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汇文中学的进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在王兰庄开展义务教育活动,利用教唱歌曲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深受农民欢迎。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保留完整的有《抗日救亡曲》、《抗日打牙牌歌》、《五月的鲜花》、《我中国万岁》、《伟大的手》、《西方安乐园)、《我们中国真危险》、《我有敌人凶似狼》、《说凤阳、道凤阳》、《新编风阳歌》、《手把锄头锄野草》、《自由神》、《同志们,大家一条心》等13首。
一、救亡进行曲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全世界被压迫兄弟的斗争,是朝着一个方向。
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斗争而歌唱,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大家起来武装,打倒汉奸走狗,枪口朝外向!
要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杀光!
二、抗日打牙牌歌(九·一八小调)
中华民国二十年哪,九月十八那一天哪,关东起狼烟,哎咳哎咳哟,关东起狼烟哪。
山海关外风云变那,日本军阀翻了脸哪,大炮响连天,哎咳哎咳哟,大炮响连天哪。
机枪大炮响连天哪,满天飞机扔炸弹哪,工农死无数,哎咳哎咳哟,工农死无数哪。
豪绅地主把家搬哪,劳苦兄弟死的惨哪,因为咱没有钱,哎咳哎咳哟,因为咱没钱哪。
要问为嘛没有钱哪,逢人拿粮还上捐哪,都给王八蛋,哎咳哎咳哟,都给王八蛋哪。
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啊,妈啦巴子太稀松啊,下令就撤兵,哎咳哎咳哟,下令就撤兵哪。
不管群众苦和疼啊,地皮刮得干干净啊,都给养了兵,哎咳哎咳哟,都给养了兵哪。
养兵百万有嘛用啊,日本鬼来发了懵啊,不敢哼一声,哎咳哎咳哟,不敢哼一声啊。
劳苦大众快觉醒啊,依靠军阀是不成啊,大家要认清,哎咳哎咳哟,大家要认清啊。
军阀都是卖国贼啊,豪绅地主当傀儡呀,专会抱粗腿,哎咳哎咳哟,专会抱粗腿呀。
请看西卡张景辉呀,甘心投降日本鬼呀,大开欢迎会,哎咳哎咳哟,大开欢迎会呀。
迎接日本如迎佛呀,虾兵蟹将来好多呀,建设满州国,哎咳哎咳哟,建设满洲国啊。
要问为嘛建伪国呀!压迫革命大树我呀,反动大联合,哎咳哎咳哟,反动大联合呀。
日本攻打黑龙江呀,劳苦兄弟不投降呀,不怕机关枪,哎咳哎咳哟,不怕机关枪啊。
多少兄弟拼命挡啊,政府不肯去帮忙啊,他怕小东洋,哎咳哎咳哟,他伯小东洋啊。
日本得胜龙江边哪,兵船开到黄浦滩哪,要把上海占,哎咳哎咳哟,要把上海占哪。
卖国政府真混蛋哪,令叫军队回头转哪,不跟日本干,哎咳哎咳哟,不跟日本干哪。
军队兄弟认得清啊,日本来了害工农哪,军阀跑南京,哎咳哎咳哟,军阀跑南京啊。
前线的弟兄真英勇啊,不等命令打敌兵啊,勇敢向前冲,哎咳哎咳哟,勇敢向前冲啊。
世界都夸一二八呀,热血培成革命花呀,民众保国家,哎咳哎咳哟,民众保国家呀。
军阀官僚心害怕呀,他和日本是一家呀,单等灭中华,哎咳哎咳哟,单等灭中华呀。
单等日本灭中华呀,剩下钱财赏给他呀,情愿当牛马,哎咳哎咳哟,情愿当牛马呀。
一面他把群众压呀,停战协定卖国家呀,日本笑呵呵,哎咳哎咳哟,日本笑呵呵呀。
日本三次打热河呀,一夜里面占承德呀,主席专卖国,哎咳哎咳哟,主席专卖国呀。
山海关你头开炮火呀,平津全都了不得呀,阔佬往南挪,哎咳哎咳哟,阔佬往南挪呀。
阔佬一起往南挪呀,不管群众受折磨啊,痛苦不能活,哎咳哎咳哟,痛苦不能活呀。
学生游行告群众呀,劳苦兄弟快觉醒呀,大家要活命,哎咳哎咳哟,大家要活命啊。
活命就得先拼命啊,万众齐心打冲锋啊,打退日本兵,哎咳哎咳哟,打退日本兵啊。
三、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亲善睦邻啊卑侮的投降,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四、我中国万岁
我为中国生,我为中国长,我为中国青年当自强。我中国万岁!我中国万岁!我中国万万岁!
五、伟大的手
你也有,我也有,两个好朋友,每天不离我们的左右。不论什么工作,它都能担负,它有余粮,它能奋斗,要把世界一切强暴者铲除,要把世界一切弱小者援救!它能开辟光明的道路,它能创造美丽的宇宙,你道它是谁?原来是伟大的手!
六、西方安乐园
西方有一个安乐园,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也无穷啊也无有富,人人都快乐,做工是小事,都把才学懂,不分男和女,不分你和我,自由平等、光明社会,幸福好生活。
西方有一个安乐国,再看我中国,穷人太难过、又少吃啊又无有喝,病灾水旱多,军阀刮地皮,宫廷来压迫,人间活地狱,让我们怎么过活,穷苦大众快快起来,创造安乐国。
(注:西方安乐园指十月革命后的苏联)
七、我们中国真危险
我们中国真危险,日本大调兵,杀进中国境,开大炮啊炸百姓,一刻也不停。百姓的性命,蚂蚁一样轻,百姓的财产,夺得干干净、帝国主义,汉奸走狗,勾结害人民。
我们中国真危险,全国的老百姓,大家要认清,日本鬼呀真凶狠,拼命欺负人。占据了中国地,一省又一省,我们中国人,大家要翻身,团结起来,打倒日本,把我中国兴。
八、我有敌人凶似狼
我有敌人凶似狼,强占我地方,抢掠屠杀后,再烧毁我村庄,可怜我同胞们,千万命遭秧,不打倒野心狼,人都做马羊。兵和民不要分,齐心打敌人,联友军,杀仇人,仇恨要认真。
不后退,不投降,敌军昏,睡梦凉,我们心坚强。争山河守四方,雪国耻,赴边疆,万古远名扬。
穿枪林,冒弹雨,不怕水火深,弟兄们,向前进、闯破敌中心。
前军仆,后军上,攻上前,交手仗,不问洒血光,拼一命,死战场,夺回我失地方,为民族自强,杀敌上。
九、说凤阳,道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土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咚咚咚咯呛啊,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呛呛!大户人家改行业,小户小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街坊,来……来……来……来……来……。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涝年遭灾秧,堤坝不修河水涨,田园万里变汪洋。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呛呛!多少人家债又负,多少人家无衣裳,奴家为我三餐饭,身背着花鼓走街坊。来……来……来……来……来……。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旱年遭灾殃,从前军阀争田地,如今鬼子动刀枪。咚咚咚咯咚啊,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呛呛!战场死去男儿汉,村庄留下女和娘,奴家走遍了千万里,到处饥寒到处荒,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呛呛!
十、新编凤阳歌
说东洋,道东洋,东洋本是个小地方,九月十八摆了一仗,外交从此变了主张,咚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呛呛!
勾引汉奸来亲善,收买走狗去投降,不上三年六个月,日本鬼子成了太上皇。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呛啊,咚咚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呛呛!
十一、手把锄头锄野草
手把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哟,依呀嘿,呀呼嘿,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呼嘿呀!
革命成功靠锄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依呀嘿,呀呼嘿,锄头底下有自由呀!呼嘿呀!
五千古国靠锄头呀,背起锄头来奋斗呀,依呀嘿,呀呼嘿,背起锄头来奋斗呀!呼嘿呀!
光棍锄头不中用呀,联合聚起来革命呀,依呀嘿,呀呼嘿,联合聚起来革命呀,呼嘿呀!
手把着锄头锄日本呀,锄去了日本好解放哪,依呀嘿,呀呼嘿,锄去了日本好解放呀,呼嘿呀!
十二、自由神
工农商学兵,大家一条心,不分男女性、合力奔前程,我们不要忘了救亡的使命,我们是中国的主人。
中国的主人!中国的主人!莫依恋你那破碎的家乡,莫珍惜你那空虚的梦想,按住你的创伤,挺起你的胸膛,争回我们民族的自由解放,自由解放,自由解放!
穿上意志的武装,踏上人生的战场,擎起自己的刀枪,禁止敌人的猖狂,争回我们民族的自由解放!
中国已经突破了它的黑夜茫茫,人民已经锻炼了他的意志成钢,前途已经发现了光明的希望,看,自救的峰火燃遍了四方!
十三、同志们、大家一条心
同志们,大家一条心,挣扎我们的天明,我们并不怕死,不要拿死来吓唬我们。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愿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向着自由的路前进!
第二节 民间歌谣
一、民歌
乡内民歌大多为儿歌,代表作有:找朋友、一分钱、丢手绢。
找朋友 找、找、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一分钱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一再见。
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她,快点快点抓住她,快点快点抓住她。
1958年,乡内开展扫盲运动,脱盲后的农民以纯朴的语言创作了歌颂共产党的民歌。
文化革命开了花,男女老少笑哈哈,
都亏恩人毛主席,号召咱们学文化,
会写会念会计算,永远不当睁眼瞎。
60年代初,王兰庄农民在挑河工地上集体创作了反映劳动热情和英雄气概的民歌:
一条扁担两头颤,挑起土来放上肩。
迈开大步往前走,压得扁担弯又弯。
挑得姑娘直冒汗,挑得小伙脱汗衫。
挑到星星天边挂,挑到太阳沉西山。
挑出土来堆成山,洼地变成米粮川。
灌溉良田千万亩,造福子孙万万年。
二、民谣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义和团在乡内立坛发展团民,流传着有关歌谣:腊杆枪,照红天,未曾打仗火眼点,好像高粱帐一般,老帅说声装炸药,嘭……,坏了,王米葶子不打眼。洋人来了60年,要灭他们得义和拳。
30—40年代流传一首颇具生活特色的顺口溜:边村的鸡,小南河的蛋,大南河的粉房闷头干,程村的萝卜吃饱饭。
抗日战争时期在境内流传的歌谣:张国发、王春元、买大枪,成立团。(张、王为40年代蔡台伪大乡的大队长和副队长)。
关东起狼烟,大炮响连天,日本先把满州占。
三、童谣
点油眼 点、点、点油眼,油眼花,七个芝麻八个瓜,要点节目告诉他、他、他、他。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喝,喝,喝,猫来了,叽哩咕喽叽哩咕喽滚下台。
编花篮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蹲、蹲、蹲不下,起、起、起不来。
打老虎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摔个大马趴。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敲大鼓;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炖大肉;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宰公鸡;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喝啤酒;你拍十,我拍十,看谁打倒蒋介石。
哗啦啦 一棵小树哗啦啦,两口子打架闹分家;你要褥子我要被,甩下小红跟谁睡;跟狗睡、狗咬我;跟猫睡、猫刀我;跟奶奶睡,奶奶嫌我脏,我给奶奶做面汤,多放了醋,多放了盐,酸掉奶奶三颗牙。
第三节 民间传说
一、地名传说
杨楼村 杨楼村原名“养家楼”。相传明洪武年间已有移民随燕王朱棣到此定居。筑高台建房,偶有瓦砖建筑,便以“楼”称之,又因该地四周土地肥沃,有河流由村中穿过,便被居民称为“养家之地”,后因读音之误,“养”读为“杨”,故名“杨家楼,后人简称杨楼村。
辛院村 解放前,村东有一大寺,相传原为一古庙遗址,庙东有若干元朝蒙古人的坟墓。曾出土古钱和瓷器,可考此地元末明初已有人定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外逃居民战后重返故居,在寺院西南约0.5公里处筑土台,形成新的村落。因“寺”与“院”意同,“新”与“辛”音同,故有“辛家院”之称,后人简称辛院。
边村 相传明朝末年(1628—1644),程村北有一“大佛寺”,内住一道人姓边,病故葬于河西,由于道人最早在此定居,故名边村,延用至今。
赵金庄村 又叫“赵家坝”,相传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赵氏、金氏首先来此定居故名。传说村西有旧河道一条,为卫南洼至天津卫的水路交通要道,村中赵氏兄弟三人与卫南洼船工争执,在西河筑坝,以阻南来船只,为此双方角斗,官司打到京城,皇帝封为死坝一条,永不可动,故又名“赵家坝”。
高庄子村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遇难,被郑氏渔民搭救,许愿郑家如有事可进京城面圣。后郑氏果真因事进京,面见乾隆皇帝,提起救驾之事,万岁当即恩赐联网地24顷。不久,高氏一家到此种郑家土地,人丁兴旺,久之得名“高家庄”,后人简称“高庄子”。
南四新庄 原称王姑娘庄,相传明洪武年间,当地有一财主姓王,嫁女时将土地做陪嫁。女婿乃此村佃户,得土地后显赫一时,为感谢岳父,故定名王姑娘庄。1966年改名南四新庄。
梨园头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人在此辟梨树园,并建一土台,后逐渐有人迁居此地建起村落,起名“梨园坨”。后由于音误、“坨”读成头,故称梨园头,延用至今。
二、金蟾井的传说
在程村东南约150米处,有一口已经废弃的水井。它有着一段神奇的经历。从前,人们都饮井水,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口井,大村则拥有三、四口。程村这口井如同聚宝盒,井水丰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天旱地涝,井水不增不减,水质极好,清凉甘甜,沁人心脾。井水放置亦不变质。下地劳作的人们带上一葫芦水,烈日暴晒,依旧清凉。为此,从静海,文安到天津经商者,都特意途经此地,喝上一瓢水,带走一罐水。传说民国初年天津市警察厅长杨以德(杨邦子)之母专喝这口井的水。
忽然有一天,一个会看风水的南蛮子路经此地,发现井中有一只3条腿金蟾,于是守在井口“憋宝”,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也不动,有一天忽然扬长而去。从此,人们发现井水不够吃了。老人们都说,是那口井中的金蟾被南蛮子带走的缘故。解放天津时,解放军驻扎此地,又在附近挖了一口井,却又咸又苦,以后,金蟾井逐渐干枯。
三、饮龙潭的传说
饮龙潭位于王兰庄村南,现址为一条普通的河沟。但在清乾隆年间,却是一个方园有10亩之广的大潭。潭水常年碧绿清澈,潭边绿草环抱,鲜花竞放,景色宜人。在水潭东北有一座火神庙,庭院中有一棵古槐,据说香火旺盛时,曾有一条青龙在此栖息,每值口渴之时,尾绕树干,探头水潭,饱饮潭水。此后,“饮龙潭”名扬乡里。
第四章 文物遗址
第一节 碑碣墓志
一、天津府判陈会公财产公证碑
清乾隆九年(1744年)立,圆首、方座、通高1.1米、宽0.64米、厚0.18米。青石质、宇体楷书,主行14、每行29字,记陈会公死后遗三岁幼女,妻、妾投靠他人不予抚养,且意欲侵吞财产。后由陈会公之友人谢廷玉、吴廷弼二老维持,禀天津府公判,返回遗产,抚养孤女,并立碑昭示。碑阳刻正文,碑阴刻遗产田亩位置、数额。此碑于1984年11月由赵金庄村民赵玉江家中运至区文化馆收藏。
天津府判陈会公财产公证碑碑文:
特授直隶天津府正堂加一级记录十三次胡 为顶感防患深仁叩赐碑文以垂永久事据谢廷玉等以陈会公所遗家产禀请志碑防后情词到府本府查得陈会公籍隶山右寄居津门妻刘氏夙患瘫疾侧室任氏仅生一女乾隆五年十月十八日会公垂毙女甫三龄虽薄有资产而戚属无可付托遂嘱友人谢廷玉吴廷弼共为主持奈尸骨未寒而嫡庶离晰刘氏归内侄刘乐善处任氏则倚外甥王至德而同居经众议分劈银地各负养赡而刘氏欲继内侄承祧有明经于廷献力言异姓不可乱宗事遂寝乃未几王至德以贪财逼嫁被控刘乐善且串佃隐地兴词亲谊若此尚可言哉幸赖廷玉廷弼二老竭力维持不避嫌怨为之剖白清理使遗地六顷八十九亩有奇草房十三间尽登诸册今刘任二氏相继云亡茕茕弱女付抚任氏之母李氏侯长赘婿承产俾会公之墓拜扫有人其房地花利暂令李氏代掌以资饕餮但不得纵子典卖致干究处然有二老稽察其间尚可无虑第二老惧年逾古稀恐不及永杜亲戚庄佃之觊觎侵隐是用立案以示久远本府既嘉二老不负朋友之义尤望谢天福等善继父志终成义举可耳特示
乾隆九年三月 日立二、大倪庄万民桥碑
1927年4月13日立于桥东头,于唐山选材镌后运回。方首、方座,高1.8米、宽0.61米、厚0.16米。碑体上下两部分,上部中书“大倪庄万民桥发起人”九家,左题“永垂不朽”,右题“万古流芳”、下部集资修桥人的姓名、铺号及金额,共75人13铺号捐资311.3元。此桥架于赤龙河上、木质结构,全长15米,宽约3米,共3孔。
三、义和团纪庄子古战场碑
1982年7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立。碑址位于河西区紫金山路纪庄子桥东北侧,碑高1米、宽1.84米、厚0.88米,方首、方座,座质水砂石,碑质黑色花岗石,碑阳镀金字题刻: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义和团纪庄子战场/天津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七月九日公布。
碑阴无文。
第二节 程氏族谱
境内王台、辛院有一大姓家族—程氏。近可推至明永乐年间。远可追溯至夏、商、周。虽经5000年繁衍派生,支系庞大,幸有族谱代代相续、世世有考。公元1993年,续修族谱,新谱上推自始祖,下延至今辈、历经五千年、序文列表、世系图表、功歌赞词、完整无遗,历史脉相清晰可辨,可称为研究华夏民族起源的一件历史瑰宝,有助于研究我国历史姓氏变迁。
第三节 古运粮河道
运粮河是南运河的支流、于元、明两代开凿建成。但据考古学家推断,运粮河早在宋、元年间就已存在。它于静海良王庄与南运河分流、向东进入西郊,一路缓流,经境内边村,杨楼至王兰庄,又一分支经纪庄子向北入卫津河。其主干则往南经大倪庄、梨园头转向东后往南进入南郊后入海河,历史上的运粮河宽窄不一,婉延曲折,随高就低,很像自然河。据考,境内村庄大都是沿河建村、依河生活。由于运粮河西联南运河、北入卫津河,与天津的中心相连,南与赤龙河相接,辗转东南,终汇于海河,因此境内大部分村庄以渔业、苇业为生,船运发达。1949年前后,南运河水源不足,运粮河亦日渐干涸,部分河段已成死水,或只微见河道踪影。至1990年仅有边村一段百米河道尚存。
第四节 王兰庄义教点遗址纪念碑纪念馆
王兰庄义教点旧址纪念碑、纪念馆
198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50周年之际,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立。碑址在王兰庄村东“义教点”旧址。纪念碑高1.9米,宽1.3米。碑座为灰色花岗石,碑身为白色大理石。碑文金字,碑阳刻:一九三六年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育点旧址纪念碑/天津市人民政府立/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九日。碑阴记载1936年夏抗日学生义教工作的情况。
1986年,在距纪念牌30米处建“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育点陈列馆”,1988年,更名为“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育点纪念馆”,由当年领导义务教育运动的姚依林题写馆名,该馆面积120平方米,为平顶砖混结构的厅堂建筑,展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后,天津抗日民主运动高涨的情况。展出东北难胞到津,平津学生南京请愿,中共河北省委告前线日军士兵书,吉鸿昌领导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开赴前线等历史照片和文献。
第二部分:“一二·九”运动在天津。展示《塘沽协定签字仪式》、“一二、一八”天津学生大示威,《天津学联为时局通电》,“天津文化号外”等历史照片和文献。
第三部分:“一二·九”运动后天津学生深入工农,传播抗日火种的情况。展出天津学生南下宣传团;天津学生在王兰庄义教点;姚依林和宏毅等在农民中;中共王兰庄支部最早的老党员以及津南、津西抗日支队等历史照片。
第五节 出土文物
一、梨园鹿角
1973年,出土于距赤龙河梨园头段1公里处的黄土层下,含有芦苇等腐植的黑色粘土层中。鹿角完整,呈浅黄色,干长约50厘米,枝长约80厘米,据C14测定,此鹿角距今2765±240年,即公元前915±250年间。根据考古学家推定,糜鹿是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生活于沼泽地区的动物、此地大量鹿角与野生动物骨骼的出土,有助于对当时尚未开发的天津地理环境的研究。
梨园鹿角陈列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二、白釉瓷碗
1973年出土于梨园头。白色,有浅灰色彩纹。据考证为距今850多年前(1120)宋代古物,现存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三、褐釉罐
1953年出土于程村地。形如坛,小底大肚、外呈褐色,表面较光滑,距罐口5厘米处有一鼻扣,据考证为元代古物,现存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四、荷花缸
1965年,出土于梨园头村西赤龙河河边。平坟时发现一座和尚坟,坟内壁以青砖砌就、磨砖对缝、甚是精密,坟内有四口荷花缸,两两对扣,每口缸高约70厘米,直径约120厘米,颜色为深绛色,外有花纹,其中分别有坐化和尚,每个和尚口中含宝珠一粒、手心、脚心、各托宝珠一粒共五粒。
五、刀币
1984年在大倪庄附近距地表层3米的深度出土。刀币属战国时期燕国通用货币,每枚通长15厘米,铸造于公元前284—221年,刀币身部皆铸有“明”字铭文,所以称为“明”字刀币,因其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故亦称“磬折刀”。
第六节 梨园头地道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津郊武工队在梨园头挖地道数百米,高、宽皆有0.5米,纵横交错、曲折相通,在战争中出奇制胜。解放后地道被闲置,经多年雨打风吹、多已塌陷被填平盖房,1992年尚存一段,长10米。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