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兵预备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16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民兵预备役
分类号: E28;E279
页数: 5
页码: 301-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区境内在1949年后建立了民兵组织和预备役部队。民兵参与了生产建设、抗洪抢险和巡逻任务。预备役部队由退伍军人和优秀公民组成,在军事训练和守卫任务中发挥作用。此外,境内也建立了人民防空机构和设施,进行了防空演习和修筑防空设施。这些措施旨在保障国家安全。
关键词: 李七庄乡 军事 民兵组织

内容

第一节 民兵
  一、组织
  1944年10月,在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以张良为组长的第七工作组首先在王兰庄、梨园头、辛院一带村庄建立了秘密民兵组织,梨园头有民兵7人,没有武器装备。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签定后,在各村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随着村政权的建立,各村扩大民兵组织,凡年满18—35岁的男性公民,政治可靠、身体健康者均参加。乡境内有民兵368人(不含凌庄子、纪庄子、赵金庄和宁家房子四村)。
  1950年,将18—25岁适合执行任务的民兵组成基干民兵,余为普通民兵。12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将民兵年龄扩大为18—40岁男性公民。到1951年12月,境内民兵增至526人(不含“北四村”)。
  1958年,全国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境内所属东风人民公社建民兵师,下设野战、地方、后勤三个团。生产大队建营或连,生产队建排。按照每班8—12人,四班为一排,四排为一连,四连为一营的“四四”编制,团下所属营数不限。60岁以下男女公民皆为兵员,生产队改称连队,实行生产军事化。
  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民兵工作条例》,男性公民16—45岁、女性公民16—35岁皆为民兵,其中16—30岁男性、16—35岁女性为基干民兵,余为普通民兵。各生产大队建立民兵营、连、排、班,公社建团。1963年民兵总数4428名,其中基干民兵2445名,普通民兵1983名。
  1981年,中央下达《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指示》,基干民兵年龄为18—28岁,普通民兵为29—35岁,取消以生产队为单位的连、排、班编制。1984年底,境内23个村、厂建立民兵组织。共有民兵1836名,其中基干民兵1200名,动员任务1060人,普通民兵636名。建连2个,独立排1个,区独立团280人。同时代管市驻乡单位的5个民兵组织。
  1991年,按照“合理调整数量,纯洁民兵队伍,确保组织落实”的民兵整组工作原则,重点整顿了基干民兵组织。基干民兵450人,普通民兵1500人,民兵应急部队49人。到1995年,民兵总数1392名,其中基干民兵450人,普通民兵942人,动员任务219名。
  二、训练
  解放初期,各村民兵利用晒麦场作为训练基地,以班、排为单位,利用平时每天早、晚及农闲季节进行训练,区、乡武装部门每年还对民兵组织多次军事训练。
  进入80年代后,民兵训练以区、乡集中训练为主,乡级训练基地有邓店采土场和四号房粮库射击场。邓店采土场方圆数里,内设靶场和训练场。1984年1月,乡武装部组织民兵420人集中训练,圆满完成任务。2月底,组织女民兵200人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军事比武赛。
  1992年6月19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发表“民兵工作三落实”讲话30周年,市警备区在武清县某部训练基地组织了大型军事汇报表演,李七庄乡选派5名女民兵代表西青区与来自东丽、津南、北辰三区的15名男民兵同场表演—百米无依托对小目标,率先全部消灭目标,受到天津警备区的好评。
  三、活动
  1944年抗日战争后期,秘密民兵组织并负责放哨警戒,与武工队一起挖地道,开展活动。解放天津战役中,各村民兵都积极参加支前工作。
  新中国建国后,民兵在生产建设、抗洪抢险、巡逻保卫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梨园头20多名民兵在区武装部的倡导下组成了“民兵生产小队”,早晨吹号集合,一手拿枪,一手拿农具,下地集体劳动,生产空隙则跑步操练。“民兵生产小队”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互助组。1963年8月,天津发生特大水灾,境内700多名民兵走上抗洪第一线,出色地完成守堤筑坝任务,有百余人获得区政府嘉奖,7人获市政府嘉奖。1982年,在“引滦入津”工程中,全公社20个民兵排744人(多时达835人)艰苦奋战,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土方53652.8立方米,被评为市级引滦明渠施工先进民兵连,宁家房子民兵连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有89人受到市、区级嘉奖。1989年6月9日,组建1384人的“双卫大队”,配合公安派出所进行巡逻检查。1995年4月,基干民兵和预备役战士50人组成护线队,对坐落于境内的转播43届世乒赛的天津地球卫星站实行每日24小时护线,连续奋战30个日日夜夜,胜利完成任务。
  第二节 预备役
  1984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组建预备役部队指示,按照“就近联片”原则,由李七庄乡、大寺乡、王稳庄乡和驻乡单位——振华毛纺织厂联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预备役二师六团第三营。营部设在大寺乡,李七庄乡设第九步兵连和第三机枪连共六个排281人。预备役编制在基干民兵中,由乡武装部统一管理,接受预备役六团领导。
  预备役战士年龄规定为18—24周岁,优先考虑党、团员和退伍军人,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要求同入伍新兵一致,以确保预备役部队的纯洁性和战斗力。预备役干部则选拔军政素质好、有事业心的民兵干部和退伍军人担任;营、连干部由乡党委提名,区委拟定,区武装部任命;排级干部由各村、厂党支部提名,乡党委拟定,乡武装部任命;乡武装部部长李宝柱兼任预备役六团三营副教导员。5月3日,召开第一次预备役官兵相识大会。5月4日至10日,组织预备役部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11月举行了军事比武赛。
  第四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机构设施
  1965年8月,根据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指示,乡境内在重点单位建立基层人民防空委员会,直接受区人民防空委员会领导。首批建立的有凌庄子水厂等7个单位。1966年,境内3个公社分别成立防空委员会,由公社社长任主任,公社武装部长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另设委员多名,包括境内中小学校、医院、粮站及大型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大队相应成立防空领导小组,防空备战。
  1969年10月,李七庄公社人民防空办公室改名为李七庄公社“拉练”指挥部,负责安排接待附近院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拉练、下乡训练。
  1969年,响应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境内民兵大搞防空演习,修筑防空设施,开展“三防”(防原子、防空袭、防化学)教育。四新庄、大倪庄、梨园头、王兰庄、高庄子、于台、辛院、边村修建了防空地洞。
  1970年4月,在区文化馆原驻地(纪庄子道南)修建了一座永久性水泥结构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