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12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22.1
页数:
15
页码:
237-251
摘要:
该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天津市组织机构的沿革和发展过程,包括支部的建立和调整,以及党员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组织机构
党员发展
内容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沿革
1935年“一二·九”运动鼓舞着天津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天津市委为了引导爱国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号召他们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教育活动。党通过市学联主持成立了有大、中学校参加的暑假“义务”教育促进会。选择了王兰庄、小园和姜并为活动地点。经过一个暑期的“义教”活动,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
1936年暑假后,中共天津市委,通过市学联以“义教”促进会的名义,相继派慕湘、路平、崔建华、余力步等常驻王兰庄。在村长和农民群众的支持下,正式办起了民校。慕湘任校长,他募集大洋300元,发动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建成4间教室。白天小学上课,晚上成人识字,学习抗日救亡的道理。党的地下工作者有了合法身份和栖身之地,为党的秘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王兰庄农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他们拥护共产党,支持学生办“义教”,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与“盐狗子”斗争,维护农民的利益,经地下党组织的考察,1936年9月,发展刘振奎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王兰庄支部。路平任党支部书记。直接受中共天津市委领导。
1945年,津南县派张裕普、范松云到境内开展工作。通过减租减息、雇工增资运动,在大倪庄、王姑娘庄、梨园头、高庄子、小倪庄、王台、邓店、程村、边村先后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大倪庄支部,张吉祥任书记。建立中共梨园头支部,郭万广任书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经济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了党组织、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建中共王兰庄支部,刘振铎任书记;中共程村支部,杨秀亭任书记;中共大倪庄支部,张吉祥任书记;中共辛院支部,王振球任书记;中共杨楼支部,张文清任书记;中共梨园头支部,郭万广任书记。
1953年5月,津西郊区开始划乡工作,境内划5个乡,建5个乡党支部。
中共程村乡支部,书记杨秀亭;
中共辛院乡支部,书记张文质;
中共梨园头乡支部,书记屈万桐;
中共李七庄乡支部,书记赵焕洲;
中共黑牛城乡支部,书记张水宽。
1958年4月西郊区调整区划,境内划2个乡,建乡党委1个、党总支1个。下设6个联村党支部:
中共李七庄支部,书记张义臣;
中共黑牛城纪庄子支部,书记张永宽;
中共程村支部,书记李承义;
中共辛院支部,书记张文质;
中共梨园头支部,书记屈万桐;
中共和平之路支部,书记徐恩普。
1958年10月,境内随东风人民公社划归南开区管辖,后改名为卫南人民公社。1960年10月,改划和平区管辖,建中共杨楼管理区工作委员会、中共李七庄管理区工作委员会,下设5个联村党支部:
中共李七庄支部,书记张义臣;
中共程村支部,书记杨秀亭;
中共纪庄子支部,书记何汉成;
中共杨楼支部,书记刘锡和;
中共梨园头支部,书记屈万桐。
1963年1月,恢复郊区建制,境内划3个人民公社,建3个公社党委,下设19个农村党支部。
1965年1月,调整区划,境内划2个人民公社,建2个公社党委。下设2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9个、教育支部1个、机关支部1个、卫生支部1个。
1969年7月,调整区划,境内划1个公社、建1个公社党委。下设24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9个、教育支部3个、机关支部1个、工业支部1个。
1983年,进行体制改革,撤销公社,改称乡,建立乡党委。下设党支部26个,其中农村支部20个、机关支部1个、教育支部1个、工业支部3个、卫生支部1个。
1995年,乡党委下设党支部35个,其中农村支部20个、机关支部3个、教育支部2个、工业支部8个、卫生支部1个、街道支部1个。
二、设置
1936年9月,发展中共党员建立村党支部,设书记1人,为秘密活动时期,直属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长李启华领导。
1949年1月,境内解放后,相继建立6个农村党支部,各设书记1人。党的支部逐步公开,领导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
1953年5月,区下设乡,各乡先后建立党支部。各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至5人,负责乡里党的组织建设、宣传教育、安全保卫、青年及其它工作。
1958年4月,境内5乡并为2乡,建乡党委、乡总支各1个。设书记1人,副书记2至3人,委员2至3人,负责乡内党的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武装、监察、青年及其它工作。
1958年9月,境内2乡划归东风人民公社,后改为卫南人民公社。建立中共李七庄、杨楼管理区工作委员会。各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5至7人。负责管理区内党的组织建设、宣传教育及其它工作。下设5个党支部,负责与管理区委员会相对应的工作。
1963年,境内划3个人民公社,建3个公社党委。各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至5人。负责公社党的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武装及其它工作。各大队(村)建立党支部,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2—3人。负责与公社党委相对应的工作。
1964年12月,境内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2个,建公社党委2个。各设正、副书记各1人,委员若干人。
1969年7月,境内2个人民公社合并。经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至3人,委员若干人。下设政工组,协助党委会作好组织建设,党员教育与管理,班子建设与干部配备,宣传教育及各项中心工作。
1983年6月,进行体制改革,建立乡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组织、宣传、纪检、武装委员各1人。下设党委办公室,协助党委作好各项中心工作和日常党的事务,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959年5月5日,中共南开区东风人民公社首届代表大会召开。境内19个村选出党员代表58名参加会议。
1961年12月,中共和平区卫南人民公社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境内19个村选出党员代表45名参加会议。
1971年1月,中共西郊区李七庄人民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党员代表30名。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李俊儒做工作报告。大会通过无计名投票,选举李俊儒、刘富、华林书、李震中、李义民、张忠权、张少金7人组成中共李七庄公社委员会。李俊儒任书记、刘富任副书记。
1987年7月22日,中共西郊区李七庄乡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乡政府礼堂召开。党员代表77名、列席代表18名,特邀代表7名。于廷斌代表乡党委做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如何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大讨论的决定》。两《决定》要求,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起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决定》还提出了今后三年的奋斗目标,巩固和完善农村经济新体制,完成综合体制改革。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比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人均生活水平达到2000元。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建成高标准的文明乡。
大会通过无计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共西郊区李七庄乡第四届委员会,由于廷斌、尔生润、刘俊英(女)、康四明、高文通、周恩吉、李宝柱等7人组成。会后召开四届一次党委会,于廷斌任书记、尔生润、刘俊英(女)任副书记。
1991年1月22日中共西青区李七庄乡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党员代表94名,列席代表24名、特邀代表7名。于廷斌代表乡党委做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乡党委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党支部达标升级、党员达标升格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党上下总动员,五年任务三年完,建设富强文明乡,产值突破六亿关。”
大会通过无计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共西青区李七庄乡第五届委员会,由于廷斌、周玉臣、张文立、孙志强、周恩吉、康四明、李宝柱等7人组成。会后召开五届一次党委会,于廷斌任书记,周玉臣、张文立任副书记。
1994年1月16日,中共西青区李七庄乡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党员代表88名,列席代表41名,特邀代表9名。房学明代表第五届委员会做了《迎接新挑战,加速大发展,奋力干三年,经济再翻番》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做出《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为实现三年经济再翻一番,早日达到经济上富有,政治上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李七庄乡而奋斗》的决议。
大会通过无计名投票差额选举产生了中共西青区李七庄乡第六届委员会,由房学明、张永海、张文立、孙志强、周恩吉、康四明、梅桂萍等7人组成。会后召开六届一次党委会,房学明任书记,张永海、张文立任副书记。
第三节 书记名录
1953年5月,境内划5个乡,建立5个中共乡支部委员会。
中共程村乡支部委员会书记杨秀亭、李承义
中共辛院乡支部委员会书记张文质
中共梨园头乡支部委员会书记张吉祥、屈万桐、芦绍忠
中共李七庄乡支部委员会书记赵焕洲、尹兆瑞
中共黑牛城乡支部委员会书记张永宽
1958年4月境内划2个乡,建立中共乡党委、党总支各1个;
中共李七庄乡党总支书记尹兆瑞
中共杨楼(辛院)乡党委书记芦绍忠
1958年10月,撤销郊区建制,境内划归南开区东风人民公社管辖、后改为卫南人民公社。1960年10月改划为和平区卫南人民公社。建中共李七庄管理区工作委员会、中共杨楼管理区工作委员会。
中共李七庄管理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广海
中共杨楼管理区工作委员会书记芦绍忠
1963年1月,恢复郊区建制,境内属西郊区管辖,划3个公社,建3个中共公社委员会。
中共李七庄公社委员会书记田建铭(女)
中共辛院公社委员会副书记陈凤英(女)
中共梨园头公社委员会书记张巨川
1965年1月,西郊区调整区划,境内划2个人民公社,建2个中共公社委员会。
中共李七庄公社委员会代理书记何增华
中共梨园头公社委员会代理书记彭凤良
1969年7月,西郊区调整区划,境内划1个公社,建1个公社党委。
中共李七庄公社委员会:
书记李俊儒(1971年2月至1977年8月)
刘洪(1977年8月至1983年6月)
1983年6月,体制改革,撤销公社,改称乡,建立中共李七庄乡委员会。
书记刘洪(1983年6月至1986年11月)
于廷斌(1986年11月至1992年1月)
房学明(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
第四节 党的建设
一、组织建设
组织发展 1936年9月,王兰庄农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出—批积极分子。经中共地下党员慕湘的考察,介绍刘振奎入党,是境内第一个中共党员。至年底又发展何文彬、刘振和、刘振瑞、郭金伦、孙殿甲、李恩泽、郭春祥、宋贵生、孙玉荣9人入党。路平在于台发展毕有学、毕玉玲、潘富庆入党。刘振奎在李七庄发展翟长安入党。境内有中共党员14名。
1945年,津南县派张裕普、范松云到境内开展工作,先后在大倪庄、王姑娘庄、梨园头、高庄子、小倪庄、王台、邓店、边村、程村发展9名中共党员。至1948年底,境内有中共党员23名。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党在土地改革、经济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骨干,发展中共党员7名,境内有中共党员30名。
1951年,在土改、镇反、保卫新生政权运动中,在贫雇农中培养发展新党员15名。境内有中共党员45名。
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培养发展党员48名。境内有中共党员93名。
1958年,境内有中共党员290名。
1965年,境内有中共党员330名。
1980年,境内有中共党员652名。其中25岁以下的18名,26—35岁的160名,36—45岁的215名,46—60岁的218名,61岁以上的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4名、中专学历的7名、高中学历的14名,小学以下的479名。
1983年起,在党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至1993年共评出乡级优秀党员318名、区级优秀党员31名、市级优秀党员21名。1994年宁家房子党支部书记张同生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王兰庄党支部书记郭宝印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1985年,党委提出要注重在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村企业中;要注重在有初中以上文化、有理想、有实绩的农民青年中培养发展党员。至1995年共发展新党员272名。改变了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25岁以下的党员由1980年的9名增至40名。高中、中专学历的党员由1980年的21名增至134名。
1986年3月中旬,开始分机关、农村、乡办企业三批进行全面整党,历时5个月。经过学习文件、掌握标准、联系实际、对照检查、组织处理、党员登记几个阶段。676名党员中,合格和基本合格的672名,占99.5%,不合格和基本不合格的党员4名,占0.5%。
1989年,党委决定,对3个月不参加活动、不交纳党费和连续1年不参加活动;外出3个月不汇报思想、不汇报工作的党员黄牌警告。此举引起了全体党员的高度注意,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准时汇报思想和工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3年,为落实党员目标管理、876名(退休党员除外)党员,有637名党员与党支部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总评合格的544名,基本合格的9名,基本不合格的1名,不合格的2名。处分1名,评出乡级优秀党员89名。
1995年底,有党员931名。正式党员904名、预备党员27名。男770名、女161名。25岁以下的40名,26岁至35岁的107名,36岁至45岁的208名,46岁至55岁的245名,56岁至60岁的118名,61岁以上的201名。大专以上学历37名,中专以上学历23名,高中学历74名,初中学历382名,小学以下415名。
基层组织从1936年,境内建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起,党就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选派政治强,作风好,有斗争经验,能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解放后,党内历次整风、整党,总是把优秀党员提到领导岗位上。
1987年后,党委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对农村20个基层组织进行调整。随着一批老干部退休,至1995年20个村党支部都换上了年富力强有实绩的书记,完成了新老干部交替,同时还培养了48名后备干部,党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
1992年,党委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最佳书记”的活动。至1995年评出乡级先进党支部6个、区级先进党支部3个、市级红旗党支部1个。评出张同生、郭宝印等6名最佳书记。
1994年,党委针对基层党支部的实际制定了《集体领导制度》、《党支部向党 员报告工作制度》、《党支部议事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支部成员参加 双生活会制度》、《党员评议制度》。这些制度,保证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充分发 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二、思想建设
1987年8月25日至9月28日,党委以党校为阵地开展“做新时期合格党员大讨论”。经过培训骨干、讲党课、党委同基层支部成员对话、召开现场汇报会、重温入党志愿书、典型演讲会、调整部分领导班子等,“大讨论”健康深入发展。全体党员振奋了革命精神,决心为改变家乡面貌建功立业。刘仲桐、郭家苓、石忠胜、杨兆荣、冯金普、谢淑云、王宝生、石庚才、房克志9名党员,有的承包了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有的办了新厂;有的发展养殖、种植业。“大讨论”还使党支部领导班子发生很大的变化,克服了“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新建项目18项,投产11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绩突出的有梨园头、四新庄、高庄子、王兰庄、宁家房子、荣华服装厂、冷冻厂、丝织厂、新兴印染厂9个党支部。
1988年,党委以党校为阵地,以“话改革颂家乡”为题,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中进行形势教育,动员全乡上下团结一致,坚定改革信心,促进经济发展。
1993年,党委以党校为阵地,讲了4次党课。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股份制经济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四是90年代的任务。有150名支委以上干部及厂干部参加并组织了讨论;党员的听课率达到90%;群众听课率达到85%。1994年,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讲党课1次,放法制录像160次,广播法制节目500小时,出法制板报80期、普法简报6期。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建立28个经济合同审查小组,对2827个经济合同进行审查,避免经济损失30万元,追回欠款249.8万元。
1995年3月,党委调整党校设置,党委书记房学明任校长。党委副书记、乡长张永海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马秀云任常务副校长。下设办公室,重新聘任党课教员9名,辅导员1名。党校调整后,立即安排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其中党课安排5课,参加培训的党员4301人次,基层干部培训安排5课,参加培训干部1589人次。
三、纪律检查
1982年,乡党委建立纪检组。1992年村党支部设3—5人的纪检督察员。
1988—1995年,党委连续做出反腐倡廉的规定:
党政领导班子采取连环措施制止吃喝风,党政业务口来人,一律在食堂就餐吃份饭,干部下村一律不在基层吃饭;
提高工作效率,实行3天越权制,提倡多为基层办实事;
严格管理考察,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坚决查处;
严格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1993—1995年底,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6件。处理46件,结案率100%。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4件,给予党纪处分4人,其中开除党籍2人,劝退1人,撤销党内外职务1人。查处乱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57220元。
第五节 主要活动
一、抗日救亡
1936年9月,中共地下党员慕湘发展王兰庄农民刘振奎加入中国共产党,路平发展参加“义教”活动的青年崔建华、何文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中共王兰庄支部,路平任党支部书记,直接受中共天津市委领导。党支部积极宣传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指导农民排演抗日名剧《放下你的鞭子》,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建立农民救国会,把青年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专打“盐狗子”和盐警,保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奉上级指示在蔡台、炒米店等地伪警察所中进行分化争取工作。并组织群众和小学生到警察所门前游行、演话剧,到李七庄、八里台等村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刺刀高唱抗日歌曲、游行示威。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反走私斗争、抵制日货、打击贩私货奸商。1937年7月27日国民党军宋哲元部29军在平津一带奋起抗战,党支部组织梨园头、王兰庄一带村民,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八里台等地抢救伤员,送水、送饭、支援29军。9月党支部书记路平带领王兰庄、于台、邓店等村农民群众,将邓店至牛坨子良陈铁路支线一段铁轨推到河沟里,阻止了日本侵略军运兵运粮。同时截获日本侵略军运送弹药、粮食的数辆大车。年底党员刘振奎、何文彬等经常在八里台、西营门等地散发抗日传单,有一次还把传单散发到日本侵略军的兵营里。1945年8月徐根元带领王兰庄、梨园头的农民群众多次到日本侵略者的农场抢粮及牲畜,因掩护群众撤离,不幸中弹牺牲。
二、土地改革
1949年3月,各村政权全部建立,建党工作全面展开。从3月15日起在中共天津县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废租查漏、粗分土地的40天运动。1951年11月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场运动中,共划地主30户,没收土地1924亩,分配给无地少地的251户贫雇农。取得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胜利。但当时采取的是和平土改,所以反封建斗争进行的不够彻底。因此,境内党组织遵照中共西郊区委的决定,于1954年底至1955年春开展土改补课运动,解决土改中的遗留问题,经过培训干部、摸清土改补课的内容、掌握土改补课的政策、发动群众、分配果实等步骤,解决了土改遗留的问题,共查出漏化地主22户,没收土地1155亩,220户贫雇农分得土地。
三、镇压反革命
1951年,遵照中共天津县委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境内党组织在党员、团员、群众中广泛宣传政策,培养骨干,召开检举会、控诉会,全面开始了清查反革命分子的工作。梨园头、边村两个有镇反对象的村庄纷纷检举、控诉反革命分子在村里及周围村庄犯下的滔天罪行。共查出反革命分子9名,经县委核准,县法院判决,郭万芝等6名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分别在梨园头、张家沃处决。杨振玉等3名反革命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
四、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境内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纷纷报名。张瑞才、史家珍、郭有岚、孙庆发、李敏、郭金熙、张俊雄、杨殿左、屈万桐、刘锡珍、扈振桥、傅德胜、王春青、程维震、张义明、王玉德入伍参加抗美援朝。他们在朝鲜英勇作战,张瑞才、刘锡珍荣立三等功,为祖国、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
五、互助组合作化
1951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激发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热情。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梨园头李金铸带头组织起境内第一个互助组。到1953年,有互助组114个。1954年中共中央发出“组织起来”的号召,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响应,至年底建初级社25个。195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积极踊跃报名参加高级社。1956年初在原25个初级社的基础上,合并为5个联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六、人民公社
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8月境内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西郊区东风人民公社,后改为卫南人民公社。1963年公社规模由大划小,境内划3个人民公社。1969年7月调整区划,境内合并为一个人民公社,使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七、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境内两个公社党委陷于瘫痪状态,各项工作被迫停止。1968年经西郊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境内成立两个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合并为一个公社革命委员会,代行党的各项工作,领导整党建党工作。1971年1月经中共西郊区委批准建立中共李七庄公社委员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党的生活逐步转入正常轨道。党委的政治核心领导作用重新恢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八、拨乱反正 落实政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西郊区委的领导下,公社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消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而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纠正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96件,给11名党员恢复党籍、给5名错划的地主、富农平反、落实干部政策3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件,为67名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分子摘掉帽子。
九、建立农村经济新体制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指示后,在区委的领导下,党委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精心指导,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愿,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责任制的形式。1984年,20个村庄完成了对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建立起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取得了农村改革的重大胜利。
十、公社体制改革
1983年6月,进行公社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称乡、建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和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同时建立20个村民委员会和生产联合社,实行党、政、企分开。历时20多年的政、社合一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的变革。
第六节 党委决策
1978年秋,公社党委成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率领梨园头、王台、蔡台、王兰庄、高庄子、邓店、武台、凌口、杨楼、辛院等10个队(村)的强壮劳动力开赴“联村洼”,进行全面规划、开河挖渠、改土治碱。经过3个月的奋战,使4000亩耕地得到全面改造,成为咸淡分家、田成方、旱能浇、涝能排、道畅通、树成行、高产、稳产的良田。
1983年,乡党委为落实中央“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的指示,成立由党委书记、乡长等5人组成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计划生育奖惩法,加大了计划生育管理的力度,计划生育率达到97%。
1984年,乡党委制定了《关于农村村民建房的若干规定》,要求各村根据自己村的现状,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做到房屋大、小、高、矮、胡同宽窄、街道纵横都应有统一的要求,并配以饮水、排水、绿化等完善的基础设施。
1987年7月,中共李七庄乡第四次党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农村经济新体制,完成综合体制改革。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比1987年翻一番,人均生活水平达到2000元,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建成高标准的文明乡。
1991年1月,中共李七庄乡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党支部达标升级、党员达标升格活动》的决定,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全党上下总动员,五年任务三年完,建设富强文明乡,工农业总产值突破六亿关。
1994年1月,中共李七庄乡第六次代表大会做出《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为实现三年经济再翻一番,早日实现经济上富有,政治上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奋斗》的决议。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