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1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基础设施
分类号:
F294
页数:
4
页码:
223-226
摘要:
本文讲述了境内村庄在道路、供电、饮水、排水、供热、供气、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道路
供电
设施
内容
一、道路
70年代以前,境内村庄道路皆为土路、高低不平,宽窄不一,晴天尘土满街,雨雪一片泥泞。行路不方便,卫生难治理。1971年,杨楼村首先修建了一条1500米的水泥路,其后,1979年在修建乡村公路的同时各村修建了内部道路,全乡修建道路7条,总长度1480米。1986年,修建道路16条,总长度17120米;1993年,修建19条,总长度9700米。至1995年,全乡共修建村庄道路89条,其中水泥路面29条,柏油路面54条,立砖路面2条,彩石路面4条,总长度51100米。村庄道路旧貌已不复存在。进入村庄,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整洁、坚实的路面。
村级公路,分别与津淄、津涞公路、外环线、红旗南路、黑牛城道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二、供电
解放以前及解放初期,境内没有供电,农业灌溉主要用人力水车,农户照明用油灯。1956年开始通电,主要用于小型水利建设:大村一村1台变压器,小村两三个小村合用1台变压器,总容量只有400KVA,电压只有220V。1960年,开始向农户供照明电,1961年,农户普遍使用了电灯,并有了380V的动力电。此后用电量缓慢增长。进入80年代后,用电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全乡有变压器50台,总容量7000KVA。到1990年,全乡变压器增到120台,总容量19500KVA;其中工副业生产用电量增长速度最快,为1230万度,其余农业用电280万度,村民生活用电320万度。1992年,全乡有变压器150台,总容量25190KVA。1995年,全乡有变压器186台,总容量32560KVA,备用发电机9台。
自1956年乡内供电后,杨楼村在同年首先安装了路灯。60年代以后,各村竟相安装路灯,从而改变了乡村街道夜晚漆黑一团的状况,方便了村民夜晚活动。路灯最初使用的是白炽灯泡,亮度低、寿命短。进入80年代,开始使用水银灯和高压钠灯。到1994年底,全乡共有水银路灯573盏,高压钠灯23盏,白炽灯822盏。
三、饮水
解放以前及解放初期,村民主要饮用井水、河水或坑水。井水盐碱度高,且每村只有一两口井,吃水很不方便,逢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水、坑水很不卫生。1960年,境内建立了凌庄子自来水厂。至60年代末,全乡有16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厂的净化水;70年代初增加到18个村。未用上自来水的程村和梨园头村,分别于1966年和1978年打了深水井并修建了水塔,进行了饮用水安全卫生和除氟处理。70年代开始,用自来水的村庄,陆续铺设饮水管道,引水入户,改变了只在村内设供水点、村民取水肩挑手提的状况。1986年,全乡20个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厂的饮用水,入户率100%。1994年,全乡自来水管道总长度为115951米。村民不出户,便可用上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四、排水
1980年以前,境内村庄的雨水、污水,靠自然排泄、自然蒸发,道路时常泥泞不堪,影响环境卫生。从80年代开始,各村庄修整街道,同时对污水排放进行了治理,或修沟渠,或铺管道,或设污水池,使污水有了统一的去向。至1995年,全乡下水管道总长度97357米,建排水泵站39个,污水池22个。经过几年的治理各村庄污水横溢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
五、供热、供气
60年代以前,境内农户以农作物秸杆和柴草为主要燃料,烧火做饭,兼温火炕取暖。六七十年代菜田日益增多,粮食作物也以水稻为主,因此作为主要燃料的秸杆日益减少,开始辅之以煤火。进入80年代,农村普遍建起了砖房,大多数农户不再垒锅台和火炕,做饭以煤和液化气为主要燃料;冬季用煤火取暖,一些农户用上家庭暖气炉(土暖气)。
王兰庄、赵金庄、宁家房子村,其公寓式住宅楼、别墅新村,冬季集中供暖气。1995年供热面积达80800平方米,受益人口1406人。
1995年,全乡全年供燃气(户用罐装气和公寓住宅楼集中供气)18020.9立方米,受益人口24235人。
六、闭路电视
70年代,境内部分村庄先后在村内露天安装了一两台或几台黑白电视机,放在打制的木箱内,下有支架,上有雨罩,劳作之余,农民便在晚饭后到村内街头看电视,犹如看露天电影。也有将电视机放在大队室内供人观看。此后,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至1983年,全乡农户5304户,电视机拥有量3827台(其中彩电61台);1993年,全乡农户7835户,电视机拥有量7848台(其中彩电6083台);1995年,全乡农户7918户,电视机拥有量8399台(其中彩电7097台)。
1989年开始,各村开始安装闭路电视,到1990年,全乡有15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最多可收视15个台的节目,村内还可通过闭路电视自放录相节目。至1995年,全乡20个村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全乡农户7918户,闭路电视入户数为6180户,入户率近80%,总线路长为98880米,总投资为135.96万元。
七、有线广播
1956年,西郊区有线广播站设在李七庄境内。农户每五、六家安装一个小喇叭,几家村民集中到有喇叭的户收听广播。1959年建立了乡广播站,有工作人员2人,仅有500W扩大器1台,广播线路20公里,广播入户率为50%。1961年乡广播站安装了800W扩大器,家家户户安装了小喇叭。实行三级广播,区直对乡,乡直对各村,每天分早、中、晚3次播出,既能收听区级广播,也有乡自办的节目。1965年,各村始建广播室,大村扩大器为500w,高音喇叭5至6个,小村100至150W,高音喇叭2至4个。户内小喇叭逐步淘汰。至1994年,全乡广播用高音喇叭总计60个,广播线路长25公里。农民不出村,便可通过有线广播及时收听到国内外新闻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八、园林绿化
在历史上,农民便习惯于在自家院落、门前房后栽种树木,但为数不多,不能形成大面积绿化。60年代末,植树造林有了统一规划,此后每年各村有计划地进行植树造林。1984年,乡政府下发了《林木管护意见》,明确由村委会负责,村主任主抓,下设专职护林员,保护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为搞好苗圃建设,培养量多质优的绿化苗木,乡政府投资并拨给梨园头村土地,为全乡培育苗木。是年育苗面积50亩,苗木种类为杨树、白蜡、臭椿、泡桐、刺槐和柳树。
1980年,全乡有人造林地4.5亩,育苗地27亩,四旁植树2012株;1983年,有育苗面积56亩,四旁植树171734株;1993年,有林地120亩,四旁植树496446株,育苗面积120.8亩;1994年,有林地120亩,四旁植树537205株,育苗面积101亩;1995年,有林地面积120亩,四旁植树592625株,育苗面积101亩。
除植树造林外,各村还不断增建花池,使乡村街景增添绿色。1989年全乡有花池49个,1990年增至91个,1994年新建6个,1995年新建23个。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