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房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1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房屋建设
分类号: F293.3
页数: 3
页码: 219-22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国某地在建国以前和建国后的房屋建设情况。
关键词: 砖木结构 公寓式住宅楼 农村经济发展

内容

建国以前,境内砖瓦房极少,民房多为土坯房。建房之前,先制土坯。用稻草或麦秸或马鞭草和泥,再用模具制成长约0.5米、宽约0.4米、厚约0.07米的土坯,晒干后备用。房屋的规格一般是每间长4米、宽约3.3米、高约4米。一户三间房,约需土坯一千二三百块。单式起脊,五根木檩撑架。檩上铺以秫秸把子(或苇把子)。东西间各有一炕,堂屋有两个灶,烟道通过土炕,烧火做饭时,也起到烧炕取暖的作用。屋内墙壁用麦秸和泥抹两遍。这种土木结构房屋,一直沿续到60年代初才稍有变化。条件好一些的,在檩和把子之间铺上用苇子编成的笆;室内则用红砖墁地,显得整齐、干净。用玻璃代替纸糊窗户。室内墙壁有用大白粉粉刷或贴花纸装饰,讲究一些的则用白灰抹墙。
  60年代以后,境内有了为数不多的砖房、但大多数仍为土坯房。所不同的是,坯房有了“坐碱”,即地基上先垒几层砖,砖上铺苇草或油毡,再垒土坯,墙的上部用2—3层红砖封檐,叫作“穿靴戴帽”。木檩搭架,再铺上苇笆,笆上放上苇把子,然后抹泥扣瓦或铺盖油毡。这种坯房,每年雨季前不再用泥沫一两遍顶子,外墙也减少了抹泥面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房屋的建筑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也明显提高。砖木结构房屋普及,土坯房不再兴建。住宅形式仍以传统的“一明两暗”式为主,并配以厢房放置杂物。房屋的地基高矮、屋身跨度、高阔,均按规定标准营建。最初的砖瓦房,一般为单式起脊平房,也有建平顶房的,即用水泥预制空心板或马槽板,板上再用白灰掺炉灰或水泥抹顶。内墙壁用砂浆、炉灰、白灰打底,白灰膏加麻刀罩面,再以涂料涂之。地面初以红砖墁地,后来多先铺红砖,再罩以水泥。
  80年代中期,民房建筑式样开始突破过去的单一型,向多样型、综合型和实用型方向发展。在院落内的南面和院门的对面也盖起了房屋,使之和北房相通,成为“圈式”住宅。居室由普通居住型向舒适多功能型转化,设置了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澡间、储藏间等。装修款式富丽新颖。内墙刷涂料后,有的贴壁纸、挂壁毯,墙下部装有木制护墙板。顶棚一般是白灰硬顶,也有饰以石膏天花板的。地面或铺以有色磨石,或砌以釉面砖、大理石板。门窗有木制双裁口单耳、双跨耳半玻璃门、木制双裁口或三裁口全玻璃窗,以及铝合金双口玻璃门窗等。外墙装修,也竞相翻新,或水冲石断块,或水泥抹面断块,再刷外墙涂料,或用小块彩色釉面砖粘贴外墙。
  1985年,境内始出现民用住宅小二楼。1993年,全乡建小二楼的农户有31户,共建28幢,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为规划村庄建设,从1994年起,乡内不再批准民用小二楼建设。
  1988年和1995年,宁家房子、赵金庄先后建成了全村公寓式住宅楼。
  1990—1995年期间,王兰庄、于台、武台等村,先后建起了部分公寓式住宅楼,住宅开始向公寓楼化方向发展。
  1994年,宁家房子全村居民进住新建成的花园别墅。
  全乡村民人均居住面积也不断提高:
  1980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15765间,建筑面积23271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1.7平方米。
  1988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建筑面积26022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35平方米。
  1993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38722间,建筑面积57082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
  1995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建筑面积5992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4.7平方米。
  1995年,全乡工厂企业、行政用房建筑面积:
  乡政府机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乡办工厂企业建筑面积33132.38平方米;
  村办工厂企业建筑面积92546.58平方米;
  王兰庄中心小学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
  蔡台中心小学建筑面积1317.5平方米;
  九十五中学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李七庄乡卫生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西青区第二职业学校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