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1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2.292.1
页数:
8
页码:
219-22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某地乡村建设规划和房屋建设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包括道路、供电、饮水、排水、供热供气、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建设规划
房屋建设
基础设施
内容
第一节 建设规划
建国以前,境内地势低洼,每到雨季,成为境外南北地区泻水之处,因此,各村民房都建在3至5米的土台上。解放以后,兴修水利,境内不再积水,平地建房逐渐增加。但因无总体规划,房屋高低、坐落方位各行其事,街道、里巷曲直不一,布局紊乱。1984年,各村根据自己村庄现状,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房屋大小、高矮,胡同宽窄,街道纵横,皆有统一标准,并配以饮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1988年,宁家房子村率先建起了道路、管线配套,设施齐全的村民公寓式住宅楼,1994年,又建成了别墅新村,村民居住环境更为优越。1995年,赵金庄全村建成公寓式住宅楼。自1990年开始,王兰庄、于台村、武台村,也先后建起了部分公寓式住宅楼。
为使农村建设更快地向城市化、楼房化、花园化目标发展,1994年,对乡村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对平房建设因村制宜,采取了严格的控制:经济条件充裕的村,由村委会统筹建公寓式住宅楼;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改造旧房和统筹建楼并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主要进行旧房改造,待条件成熟后再统一安排建公寓式住宅楼。
为改变传统村居模式和环境,继宁家房子村实现村镇建设城市化之后,赵金庄、凌庄子、王兰庄、边村、于台,也将村民住宅向立体化、小区化、别墅化方向转变,使这5个村庄成为全乡村庄城市化的典范。
第二节 房屋建设
建国以前,境内砖瓦房极少,民房多为土坯房。建房之前,先制土坯。用稻草或麦秸或马鞭草和泥,再用模具制成长约0.5米、宽约0.4米、厚约0.07米的土坯,晒干后备用。房屋的规格一般是每间长4米、宽约3.3米、高约4米。一户三间房,约需土坯一千二三百块。单式起脊,五根木檩撑架。檩上铺以秫秸把子(或苇把子)。东西间各有一炕,堂屋有两个灶,烟道通过土炕,烧火做饭时,也起到烧炕取暖的作用。屋内墙壁用麦秸和泥抹两遍。这种土木结构房屋,一直沿续到60年代初才稍有变化。条件好一些的,在檩和把子之间铺上用苇子编成的笆;室内则用红砖墁地,显得整齐、干净。用玻璃代替纸糊窗户。室内墙壁有用大白粉粉刷或贴花纸装饰,讲究一些的则用白灰抹墙。
60年代以后,境内有了为数不多的砖房、但大多数仍为土坯房。所不同的是,坯房有了“坐碱”,即地基上先垒几层砖,砖上铺苇草或油毡,再垒土坯,墙的上部用2—3层红砖封檐,叫作“穿靴戴帽”。木檩搭架,再铺上苇笆,笆上放上苇把子,然后抹泥扣瓦或铺盖油毡。这种坯房,每年雨季前不再用泥沫一两遍顶子,外墙也减少了抹泥面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房屋的建筑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也明显提高。砖木结构房屋普及,土坯房不再兴建。住宅形式仍以传统的“一明两暗”式为主,并配以厢房放置杂物。房屋的地基高矮、屋身跨度、高阔,均按规定标准营建。最初的砖瓦房,一般为单式起脊平房,也有建平顶房的,即用水泥预制空心板或马槽板,板上再用白灰掺炉灰或水泥抹顶。内墙壁用砂浆、炉灰、白灰打底,白灰膏加麻刀罩面,再以涂料涂之。地面初以红砖墁地,后来多先铺红砖,再罩以水泥。
80年代中期,民房建筑式样开始突破过去的单一型,向多样型、综合型和实用型方向发展。在院落内的南面和院门的对面也盖起了房屋,使之和北房相通,成为“圈式”住宅。居室由普通居住型向舒适多功能型转化,设置了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澡间、储藏间等。装修款式富丽新颖。内墙刷涂料后,有的贴壁纸、挂壁毯,墙下部装有木制护墙板。顶棚一般是白灰硬顶,也有饰以石膏天花板的。地面或铺以有色磨石,或砌以釉面砖、大理石板。门窗有木制双裁口单耳、双跨耳半玻璃门、木制双裁口或三裁口全玻璃窗,以及铝合金双口玻璃门窗等。外墙装修,也竞相翻新,或水冲石断块,或水泥抹面断块,再刷外墙涂料,或用小块彩色釉面砖粘贴外墙。
1985年,境内始出现民用住宅小二楼。1993年,全乡建小二楼的农户有31户,共建28幢,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为规划村庄建设,从1994年起,乡内不再批准民用小二楼建设。
1988年和1995年,宁家房子、赵金庄先后建成了全村公寓式住宅楼。
1990—1995年期间,王兰庄、于台、武台等村,先后建起了部分公寓式住宅楼,住宅开始向公寓楼化方向发展。
1994年,宁家房子全村居民进住新建成的花园别墅。
全乡村民人均居住面积也不断提高:
1980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15765间,建筑面积23271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1.7平方米。
1988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建筑面积26022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35平方米。
1993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38722间,建筑面积57082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
1995年,全乡实有民用住宅建筑面积5992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4.7平方米。
1995年,全乡工厂企业、行政用房建筑面积:
乡政府机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乡办工厂企业建筑面积33132.38平方米;
村办工厂企业建筑面积92546.58平方米;
王兰庄中心小学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
蔡台中心小学建筑面积1317.5平方米;
九十五中学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李七庄乡卫生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西青区第二职业学校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
第三节 公寓住宅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境内农民住房建设开始向公寓式住宅楼发展,村容村貌更加规范,生活环境更加优越。既节省了土地,又减轻了村民建房负担。自1990年开始,王兰庄、于台村、武台村,先后建起了部分公寓式住宅楼。
一、王兰庄
1990年在村东建公寓式住宅楼1幢,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占地面积646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居室为偏单60平方米,独单50平方米。整幢楼共住36户,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1994年建公寓式住宅楼2幢,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846.4平方米,占地面积1149.16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居室分为两室一厅(60平方米)和三室一厅(100平方米)两种。两幢楼共住75户,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单元房内,厨房、卫生间、上下水道、闭路电视、电话齐全,阳台封闭,冬季统一供暖气。楼群中设有存车场。卫生、治安由村委会设“片长”负责。
二、于台村
1992年,在村南建公寓式住宅楼1幢,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539.2平方米,占地面积384.8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每层3个偏单,每套偏单67平方米。整幢楼共住12户,人均住房面积约17平方米。1993年,建公寓式住宅楼2幢,4层,建筑面积5779.2平方米,占地面积1444.8平方米,总投资268.8万元。各层均为偏单,每套偏单69平方米。2幢楼共住42户,人均住房面积约18平方米。单元房内,厨房、卫生间、上下水道、闭路电视、电话齐全,阳台封闭。楼群的卫生、治安有专人负责。
三、武台村
1995年,在村东北建公寓式住宅楼1幢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638.7平方米,占地面积1127.74平方米,总投资366.5万元。单元面积分为一室一厅(约80平方米)、两室一厅(约104平方米)和三室一厅(约130平方米)三种。整幢楼共住55户,人均住房面积约30平方米。单元房内,厨房、卫生间、上下水道、闭路电视、电话齐全,阳台封闭,冬季供暖气。物业管理由村委会专人负责。
公寓式楼房,是乡内村民住宅的发展方向。凡是建起公寓式住宅楼的村庄,够建房条件的农户,不再批给建平房用地,而由农户出资购置公寓式住宅楼房。各村公寓式住宅楼按建筑的成本价售给农户。售给农户的居室面积,则按家庭成员情况决定。境内村庄,公寓式住宅楼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平房。
第四节 基础设施
一、道路
70年代以前,境内村庄道路皆为土路、高低不平,宽窄不一,晴天尘土满街,雨雪一片泥泞。行路不方便,卫生难治理。1971年,杨楼村首先修建了一条1500米的水泥路,其后,1979年在修建乡村公路的同时各村修建了内部道路,全乡修建道路7条,总长度1480米。1986年,修建道路16条,总长度17120米;1993年,修建19条,总长度9700米。至1995年,全乡共修建村庄道路89条,其中水泥路面29条,柏油路面54条,立砖路面2条,彩石路面4条,总长度51100米。村庄道路旧貌已不复存在。进入村庄,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整洁、坚实的路面。
村级公路,分别与津淄、津涞公路、外环线、红旗南路、黑牛城道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二、供电
解放以前及解放初期,境内没有供电,农业灌溉主要用人力水车,农户照明用油灯。1956年开始通电,主要用于小型水利建设:大村一村1台变压器,小村两三个小村合用1台变压器,总容量只有400KVA,电压只有220V。1960年,开始向农户供照明电,1961年,农户普遍使用了电灯,并有了380V的动力电。此后用电量缓慢增长。进入80年代后,用电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全乡有变压器50台,总容量7000KVA。到1990年,全乡变压器增到120台,总容量19500KVA;其中工副业生产用电量增长速度最快,为1230万度,其余农业用电280万度,村民生活用电320万度。1992年,全乡有变压器150台,总容量25190KVA。1995年,全乡有变压器186台,总容量32560KVA,备用发电机9台。
自1956年乡内供电后,杨楼村在同年首先安装了路灯。60年代以后,各村竟相安装路灯,从而改变了乡村街道夜晚漆黑一团的状况,方便了村民夜晚活动。路灯最初使用的是白炽灯泡,亮度低、寿命短。进入80年代,开始使用水银灯和高压钠灯。到1994年底,全乡共有水银路灯573盏,高压钠灯23盏,白炽灯822盏。
三、饮水
解放以前及解放初期,村民主要饮用井水、河水或坑水。井水盐碱度高,且每村只有一两口井,吃水很不方便,逢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水、坑水很不卫生。1960年,境内建立了凌庄子自来水厂。至60年代末,全乡有16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厂的净化水;70年代初增加到18个村。未用上自来水的程村和梨园头村,分别于1966年和1978年打了深水井并修建了水塔,进行了饮用水安全卫生和除氟处理。70年代开始,用自来水的村庄,陆续铺设饮水管道,引水入户,改变了只在村内设供水点、村民取水肩挑手提的状况。1986年,全乡20个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厂的饮用水,入户率100%。1994年,全乡自来水管道总长度为115951米。村民不出户,便可用上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四、排水
1980年以前,境内村庄的雨水、污水,靠自然排泄、自然蒸发,道路时常泥泞不堪,影响环境卫生。从80年代开始,各村庄修整街道,同时对污水排放进行了治理,或修沟渠,或铺管道,或设污水池,使污水有了统一的去向。至1995年,全乡下水管道总长度97357米,建排水泵站39个,污水池22个。经过几年的治理各村庄污水横溢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
五、供热、供气
60年代以前,境内农户以农作物秸杆和柴草为主要燃料,烧火做饭,兼温火炕取暖。六七十年代菜田日益增多,粮食作物也以水稻为主,因此作为主要燃料的秸杆日益减少,开始辅之以煤火。进入80年代,农村普遍建起了砖房,大多数农户不再垒锅台和火炕,做饭以煤和液化气为主要燃料;冬季用煤火取暖,一些农户用上家庭暖气炉(土暖气)。
王兰庄、赵金庄、宁家房子村,其公寓式住宅楼、别墅新村,冬季集中供暖气。1995年供热面积达80800平方米,受益人口1406人。
1995年,全乡全年供燃气(户用罐装气和公寓住宅楼集中供气)18020.9立方米,受益人口24235人。
六、闭路电视
70年代,境内部分村庄先后在村内露天安装了一两台或几台黑白电视机,放在打制的木箱内,下有支架,上有雨罩,劳作之余,农民便在晚饭后到村内街头看电视,犹如看露天电影。也有将电视机放在大队室内供人观看。此后,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至1983年,全乡农户5304户,电视机拥有量3827台(其中彩电61台);1993年,全乡农户7835户,电视机拥有量7848台(其中彩电6083台);1995年,全乡农户7918户,电视机拥有量8399台(其中彩电7097台)。
1989年开始,各村开始安装闭路电视,到1990年,全乡有15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最多可收视15个台的节目,村内还可通过闭路电视自放录相节目。至1995年,全乡20个村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全乡农户7918户,闭路电视入户数为6180户,入户率近80%,总线路长为98880米,总投资为135.96万元。
七、有线广播
1956年,西郊区有线广播站设在李七庄境内。农户每五、六家安装一个小喇叭,几家村民集中到有喇叭的户收听广播。1959年建立了乡广播站,有工作人员2人,仅有500W扩大器1台,广播线路20公里,广播入户率为50%。1961年乡广播站安装了800W扩大器,家家户户安装了小喇叭。实行三级广播,区直对乡,乡直对各村,每天分早、中、晚3次播出,既能收听区级广播,也有乡自办的节目。1965年,各村始建广播室,大村扩大器为500w,高音喇叭5至6个,小村100至150W,高音喇叭2至4个。户内小喇叭逐步淘汰。至1994年,全乡广播用高音喇叭总计60个,广播线路长25公里。农民不出村,便可通过有线广播及时收听到国内外新闻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八、园林绿化
在历史上,农民便习惯于在自家院落、门前房后栽种树木,但为数不多,不能形成大面积绿化。60年代末,植树造林有了统一规划,此后每年各村有计划地进行植树造林。1984年,乡政府下发了《林木管护意见》,明确由村委会负责,村主任主抓,下设专职护林员,保护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为搞好苗圃建设,培养量多质优的绿化苗木,乡政府投资并拨给梨园头村土地,为全乡培育苗木。是年育苗面积50亩,苗木种类为杨树、白蜡、臭椿、泡桐、刺槐和柳树。
1980年,全乡有人造林地4.5亩,育苗地27亩,四旁植树2012株;1983年,有育苗面积56亩,四旁植树171734株;1993年,有林地120亩,四旁植树496446株,育苗面积120.8亩;1994年,有林地120亩,四旁植树537205株,育苗面积101亩;1995年,有林地面积120亩,四旁植树592625株,育苗面积101亩。
除植树造林外,各村还不断增建花池,使乡村街景增添绿色。1989年全乡有花池49个,1990年增至91个,1994年新建6个,1995年新建23个。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