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七庄乡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80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13
页码:
75-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七庄乡的自然环境情况,其中包含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自然灾害。
关键词:
李七庄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地貌特征
一、地质
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位于华北沉降带中,沧县隆起的北端。
地层分布基底岩层以石炭迭系和奥陶系为主,其次是寒武系。岩层之上分布为新生界第四纪地层。
下更新统(Q1),埋深在370米至400米以下到610米至620米以上范围内,是河流相为主的陆相沉积物地层,岩石为棕红色,粘土为灰绿色,并夹有细砂层和少量中砂层。
中更新统(Q2),埋深在170米至200米以下到370米至400米以上范围内,是河湖相沉积物地层,根据沉积的条件不同,以埋深280米至300米为界,分为中更统下段(Q12)和中更新统上段(Q22),中更新统下段岩性为棕黄、红褐、灰绿、灰色等粘土和细砂互层。中新统上段岩性为灰绿、黄绿、棕黄、灰褐色粘土和细砂互层。
更新统(Q3),埋深在20米至45米以下至170米至200米以上范围内,是以河湖相沉积物为主的地层,其上部有海相沉积物,根据沉积条件不同,以埋深70米至130米为界,分为上新统下段(Q13)和上新统上段(Q23)。上更新统下段岩性为灰白、灰绿、灰黄、浅黄、黄褐等色的砂层,粘土和粘土互层,上更新统上段岩性为灰、灰黄、浅黄、土黄等色的粘土为主,夹有三、四层粉砂,并有淤土层。
全新统(Q4)埋深在20米至45米以上到地表,是海陆相沉积物地层,岩性为灰白、灰黑淤泥,粘砂和细砂互层。
二、地貌
境内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由于以下降为主的下沉运动及河流冲积物的填充,形成微度起伏的冲积平原。按地貌类型划分,境内为海岸带(0至3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道众多、坑塘遍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境内与周围地区统称卫南洼。
第二节 土壤
一、形成
境内地处海河流域下游,距今约4000年前海退以后,为黄河冲积淤进的海积冲积平原,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8429亩。
二、特征
境内土壤属盐化潮土,百姓称盐碱地。早春返碱严重。轻度的表现地面板结,中度的地表发潮,重度的地表有盐斑、盐结皮、颜色发黑。地下水矿化度大都为2—4克/升和4—10克/升,秋季耕层含盐量大都为0.2—0.35%。
盐分化学组成有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重碳酸盐氯化物、氯化物重碳酸盐。
剖面形态基本上与典型潮土相近,只是耕层含盐量高,颜色发暗。
第三节 动、植物
一、动物
哺乳类 黄鼬(黄鼠狼)、刺猬、野兔、家兔、家鼠、田鼠等。
两栖类 青蛙、蟾蜍(大蟾蜍、花背蟾)等。
爬行类 蛇、壁虎、鳖(亦称甲鱼、“王八”)。
鸟类 喜鹊、乌鸦、雁、燕子、麻雀(俗称“家雀儿”)。
鱼类 草鱼、鲢鳙、鲤鱼、鲫鱼、白鲳、泥鳅、乌鱼(又称黑鱼)、嘎鱼等。
环节类 蚯蚓、蚂蟥。
软体类 河蚌、蜗牛、田螺。
节肢类 蜈蚣、蜘蛛、蜻蜓、蚊子、瓢虫、蝉(俗称“知了”)、水蝎子、虾、蟹、蝴蝶、螳螂(俗称“刀螂”)、蝈蝈、荧火虫、蟋蟀(俗称蛐蛐)、蜜蜂、马蜂、绿豆蝇、苍蝇、蚂蚁、灯蛾、蝼蛄(俗称“拉拉蛄”)、磕头虫、菜青虫、玉米钻心虫、蝗虫、湖虫、跳蚤、蚜虫类。
二、植物
除粮食、豆类、油料、瓜果、花卉、经济作物、树木外,还有一些草本植物,主要有:独针菜(俗称“芝麻盐”)、苜蓿、大麻子、野菊、蒺藜(俗名“蒺藜狗子”)、苣荬菜(俗称曲儿菜)、苍子、马齿苋(通称“长寿菜”)、秃喇叭花、喇喇蔓子、画眉草(俗称“星星草”)、鸡爪子草、芦苇、蒲草、碱蓬(俗称“黄蓿”)、酸模(俗称“酸溜溜”)、马绊草、水绵(俗称“地皮”)、莎草(俗称“三梭草”)、马蔺(亦称“马莲”)、死不了、荭草(水蓬棵)、猪生菜(札蓬棵)、眼子菜(俗名“水上漂)等。
第二章 气候
境内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东为渤海,受渤海湾作用,海洋影响不大。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环流控制,季风显著。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长短不一;降水不足,分配不均;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风多且大,旱涝频繁。
第一节 四季特征、节气
一、四季特征
春季 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温润空气尚未北上,西风带高压脊中的干热空气常常出现,造成4—5月间降水稀少,无雨期长达1—2个月以上。气温回升迅速,高温干燥日较多,又有低槽自西向东通过,槽前常发生5—6级的偏南风,槽后则出现风力更强的偏北风。蒸发旺盛,春旱严重。形成干旱多风为特征的春季。
夏季 全年温度最高季节,天气炎热,受到热带高压影响,多暴雨、强度大、历时长、雨量充沛,也有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形成以闷热多雨为特征的夏季。
秋季 暖空气势力减弱,气温明显下降,约自10月起,每4天平均降温1℃,但气温仍在10℃上下。至晚秋寒潮袭来,气温才骤降。天高气爽,降水量较春、冬季多,较夏季少。日照充足,但有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形成以天高气爽为特征的秋季。
冬季 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空气寒冷干燥,风多雪少,形成以寒冷少雪为特征的冬季。
二、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气候寒冷的高峰已经过去,天气逐渐变暖,气温明显回升,日照时间增加显著,河水逐渐解冻。
雨水(2月19日—20日)冬季严寒盛期基本过去,气温明显回升,土壤蒸发量开始加大,杨柳枝条泛绿,茅草萌芽,大雁始见,春小麦和大麦开始播种,冬小麦顶凌施肥,农谚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和“七九不动手,八九就要走”之说。
惊蛰(3月5日—6日)日平均气温不稳定,但已超过0℃,土壤开化加快,河水完全解冻,地下冬眠虫类开始苏醒。农谚曰:“开河不过惊蛰,雨足浇园草木柔”。
春分(3月21日—22日)春分当日昼夜相等,霜止,蒸发量显著增加,土壤失墒加快,芦苇、草木相继萌发,柳枝展新叶,大地现绿,家燕、青蛙、蛇等始见。农谚讲“春分地气通”。
清明(4月5日—6日)气温回暖,地表温度回升很快,生长季节开始,田野泛绿。农谚曰,“小驴盼清明,老牛盼谷雨”。节气内始播玉米和高粱,冬小麦返青,有“清明麦子挂纸钱”之说。春雷始鸣,风多温度较低,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
谷雨(4月20日—21日)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大风日数和风速居全年之最,温度回升快,不再有降雪和冻土现象,春播春种全面展开,农谚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5月5日—6日)气温回升幅度大,降水少,睛天多,雷雨天气明显增多,但雨量不大,干旱比较突出,冰雹天气开始出现,小麦开始拔节孕穗,有“立夏麦呲芽”之说。
小满(5月21日—22日)气温回升幅度趋减,降水量明显增多,暖空气活动加强,在冷空气作用下,间有成灾的冰雹天气出现,春播作物中耕锄草。
芒种(6月5日—6日)麦类作物进入灌浆成熟阶段,气温高,降水增加,且多雷雨天气,有冰雹灾害。
夏至(6月21日—22日)夏至当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间最短的一天,暖空气进一步加强,小麦抢收抢打,有“夏至十天麦场空”,“夏至刮东风,麦子水中扔”,“夏至东风摇,麦子水中捞”等农谚。
小暑(7月7日—8日)风小湿度大,天气闷热,降水明显增加,进入盛汛期,多暴雨或阴雨连绵,洪涝常在此时发生。
大暑(7月23日—24日)进伏,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时期,湿度大、降水量大,且大暴雨出现次数多,为防汛高潮期,始种秋菜,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
立秋(8月7日—8日)天气炎热高峰已经过去,气温逐渐下降,东北风明显增多,早晚凉爽,伏天终止。春玉米乳熟。
处暑(8月23日—24日)暑气渐弱且逐渐消失,气温下降开始变凉,降水明显减少,晴天渐多。有“暑去寒来换金风”、“金风吹籽粒”之谚语。春播玉米、高粱渐近成熟。
白露(9月8日—9日)日暖夜寒,气温较凉,温度明显降低,降水明显减少,有秋高气爽之感,为秋季真正开始,秋季防雹进入盛期。芦苇开花,青蛙终鸣,庄稼秀穗,农谚讲,“白露不秀,寒露不收”。
秋分(9月23日—24日)交节当量昼夜相等,气温明显下降,冷空气活动频繁,个别年份可出现霜冻,开始播种冬小麦。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10月8日—9日)天气凉爽,气温继续下降,晚稻成熟收割,大雁南飞。
霜降(10月23日—24日)天气渐冷、气温继续降低,地面植物生长停止,个别年份有冰冻和降雪出现,家燕绝见,柳叶脱落,收获萝卜、芥菜、大葱等。农谚曰:“霜降刨大葱,不刨肯定空”。
立冬(11月7日—8日)冬季开始。气温明显下降,土壤日溶夜冻,降雨变下雪或雨夹雪,柳叶落尽,地面植物全部进入休眠期,农谚曰,“立冬不砍菜,冻了你别怪”,或云“立冬砍白菜,别让寒冻坏”。
小雪(11月22日—23日)多偏北风,风速加大,农谚曰:“小雪封地”。节气后期进入土壤的稳定结冻时期,平均冻土厚5厘米,有积雪,河水始结冰。农谚讲“小雪行不了船,大雪耕不了地”。
大雪(12月7日—8日)农谚“大雪封河”河水结冰加厚,冻土加深,平均15厘米。
冬至(12月22日—23日)交节日为一年中夜最长,白昼最短之日,数九开始,北风较多,天气更寒冷。
小寒(1月5日—6日)严寒季节已到,气温下降缓慢,冻土厚度30厘米,降水甚少。
大寒(1月20日—21日)北风多,风速大,天寒刺骨,积水成冰,进入“三九”,为全年最冷时期。
第二节 温度
气温地处中纬度,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少,气温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多,故多高温;春秋是过渡季节,冷热适中。
年平均气温11.6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0C,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1C。195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达40C,出现在1972年6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4.2C,出现在1966年2月22曰。全年≥0C的日期为271天,始于3月2日终于10月27日,累计积温为4569.7C。≥10C的日期为199天,始于4月8日终于9月22日,累计积温4130.6C。
无霜期180—190天,霜冻平均初日是10月中旬,平均终日为4月中旬。地温冻土0厘米—20厘米,以五厘米为一间隔,逐层地温年平均值14.7C—13.1C,最热月为30.9C—26.5C,最冷月为—5.5C——19.0C。0厘米极端最高地温68.0C,极端最低地温—29C。春季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C的日期是4月6日,80%保证率为4月28日,可做为喜温作物播种日期的指标。
全年冻土日数102.9日,最大冻土深度56厘米(1977年2月),平均初冻日期为11月14日,解冻日期3月15日。10厘米土层平均冻结日期12月14日,最早11月30日,最晚3月23日,30厘米土层平均冻结日期是1月8日,最早12月21日,最晚2月4日,解冻日期平均2月25日,最早1月21日最晚3月23日。
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5%,8月份最大81%,4月份最小53%。
第三节 风向 降水 日照
风向 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型,冬季多西北风,春秋雨季以西南风为主。前半年各日平均风速大于后半年,年最大风速24米/秒,最小风速2.2米/秒。
降水年降水量平均为560毫米左右,7—8月雨量充沛。降水具有以下特点:季节分布明显;夏季降水强度大;年际降水变化大。
日照 时数平均为2000小时上下,5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全年日照率平均为63.4%,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27.9千卡/平方厘米。月平均实测太阳辐射以4—6月份最强,分别为13.689千卡/平方厘米、16.5361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为5.7千卡/平方厘米。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丰产河、津港河、自来水河和卫津河流经境内。
丰产河 1950年开挖,1955年竣工,1971年改道,西起杨柳青镇前桑园,与南运河贯通,东至王兰庄与卫津河汇流,全长14公里,是排灌两用的人工河道。流经境内的程村、于台、邓店、王台、蔡台、武台、杨楼、凌口、王兰庄,长4公里。
津港运河 1959年人工挖成,1978年拓宽,上口宽30一35米,下口宽12米,水深7米,流量20立方米/秒,全长35.5公里,是人工季节河,南起马厂碱河,向北流经复兴门处入海河。功能为农田用水和汛期排涝。流经境内纪庄子、李七庄、王兰庄、大倪庄、高庄子、小倪庄、梨园头,长6公里。
自来水河 1964年人工挖成,主要为天津市自来水公司凌庄子水厂供水,故名自来水河。西起杨柳青镇东桑园村,与南运河贯通,向东流经杨伍庄,经境内程村至凌庄子水厂,全长15.7公里,上口宽24—32米,下口宽10米,河深6米,流量10立方米/秒。
卫津河 清乾隆五年(1740)开挖,后多次续挖,1986年全长10公里,流经境内纪庄子。
第二节 地下水
浅层淡水 具有开采价值,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水质较差,含氟量高。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及农村生活提高而改善饮水条件,陆续打了一些浅井和深井,70年代,由于地面水源日益紧张,地下水才作为补充水源被全面开发利用。
浅层低温孔隙热水 埋藏深度在60米至1000米之间,水温在30℃至63℃,硬度低(矿化度1克/升以下),属淡水HCO3—N或HCO3—U—Na型,水质好,是理想的天然低温软水水源,可用于轻纺、印染、医疗洗浴及水产养殖等副业。有名的王兰庄地热异常区是以境内的王兰庄命名。
第四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明成化六年(1470)至1995年,526年间共有150多个旱年,平均5年左右一次,发生季节一般为三至五月份。
明崇祯十三年至十四年(1639—1640年)连旱,“春旱人相食,尸骸遍野”。
清乾隆八年(1743)夏,“大旱酷热,土石皆焦,人多热死”。
同治六年(1867),“大旱,赤地千里”。
1920年“大旱,河干涸,村民绝生路”。
1941年至1942年连年春旱,农作物无法播种。
1972年春旱罕见,河水干涸,稻身可燃,河里挖河,井里掘井,收成大减。
1989年,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第二节 水灾
明永乐二年(1404)至1995年,592年间有记载的水灾共75次。一般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明万历二十年(1592),南北运河决堤,境内皆为洪流,平地成川,农田化为湖泊。三十二年(1604),连续两个月降水不停,平地积水深3米左右,不少村民饿死。
明天启六年(1622)“众水交聚,河流内潦,四壁一容,真称泽国”。
清顺治十年至十一年(1653—1654年),农田行舟,积水深达2米以上。雍正三年(1725)积水深1米以上,“薪尽苫为炊”。乾隆元年(1736)降雨持续40余日,积水深3米,村落、农田均被淹,汪洋一片。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雨数日,田野水溢,田园皆被淹。
1927年农田被淹。1939年受灾严重。八月来水,水深3米,齐台子,积水达半年之久,赵金庄只有3户未被水淹。
1949年,大雨连绵,河水暴涨,农田遭淹,房屋倒塌时有发生,邓店、武台、凌口、王兰庄、大倪庄等村灾情较重。1977年,暴雨连降数日,农田减产三成左右。
根治海河以后,水灾明显减少。
第三节 虫灾
蝗虫 明万历十九年(1591)至1995年,405年间有记载的蝗灾10次,其中灾情较重的6次。
明万历十九年(1591)蝗虫遮天盖地,农作物几乎被全部吃光。崇祯十二年(1639)“蝗飞满天,禾苗殆尽”。
清康熙十四年(1705),雍正十三年(1735)农田麦子几乎被蝗虫吃光。
1928年和1931年发生飞蝗,禾苗被一扫而光,村民四处逃荒。
1949—1951年底,连年蝗虫遮天,密度每平方米400—700只,天津县五区灾情严重。1951年5月至7月中旬,发生飞蝗900亩,第二代自7月中旬至8月30日蝗蝻16252亩,总计17152亩,截至9月初统计消灭蝗虫为18611公斤。
其它虫灾 1972年大田玉米、谷子、豆类等作物普遍发生地老虎、金针虫、钻心虫等虫害,翌年,玉米螟虫害蔓延,农作物大面积受灾。1991年9月发生稻飞虱虫害。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七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