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28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篇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38
页码: 535-572
摘要: 本篇记述了天津市大寺镇烈士名录的介绍。
关键词: 人物 大寺镇

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一节 韩慕侠
  韩慕侠,原名韩金镛,清光绪三年(1877)生于静海县青凝侯村(今大寺镇青凝侯村)。是时家庭人口有:父亲韩长恩,母亲韩王氏(小泊村王义顺之女),还有两位姐姐。韩慕侠的祖父韩良模此时已过世,他原是津南区大韩庄子人,约于清同治年间,举家迁至青凝侯村。这样一个5口之家仅在村南有薄田(连同坟地)8亩,且年年荒碱无收。韩家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农闲时割苇卖柴维持生计。
  当时青凝侯村同邻村小南河一样,是有名的武术之乡。大人孩子都喜欢舞枪弄棒,此风历数世不衰。在这里教武术的第一任师傅就是韩慕侠的姥爷王义顺。王善迷踪拳和摩祖拳,早年在东北顺发镖局当镖师,晚年回家后,在青凝侯传艺多年。韩慕侠从小就跟姥爷学练迷踪拳,他白天在村塾中习文,夜晚在练功房里习武。在同龄的孩子中,他以身高力大,拳脚利落而闻名。韩最喜欢听老人们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等书中历史名将及英雄人物的故事,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身怀绝技、侠肝义胆的神州大使。逐渐养成了不畏强暴,打抱不平及敢做敢为的顽强性格。
  韩在12岁时,一次随父亲到天津市东北角卖柴,当地地痞赵秃子硬要强行用极低的价格将两担柴买走,父亲不依,被赵挥拳打伤。慕侠怒不可遏,一阵拳脚把这赵秃子打得连滚带爬,抱头鼠窜。恰在此时遇到天津八大家之一海张五家的管家兼护院镖师周师傅。周让他们以后把柴直接担到龙亭街三义庙张家宅院去卖,后又将其爷俩推荐给张家当长工,从此韩家全家迁至双马桩。周见慕侠聪颖过人,又有迷踪拳功底,就收他为徒,向他传授武功。3年后由周镖师介绍,韩又投拜天津的八卦掌名师张占魁和形意拳大师李存义。这两位闻名海内外的大师连手向他传授技艺,慕侠刻苦练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至20多岁,其武功日臻成熟,在津名声越来越大。他仍不满足,不顾其父要他娶妻生子的肯求,又变卖家财,携资去南方遍访名师高手。故前人有“韩慕侠年近三十而不娶,携资寻师走天下”之说。
  南游途中,在太谷县拜会李广亭、宋约斋、车毅斋3位形意大师,在他们悉心指教下,功夫又有很大长进。后又到蒲州拜会了戴拜陵的后人,也受益非浅。最后到达安徽九华山,找到了他最崇拜的师爷——南派八卦掌宗师应文天。应文天已到暮年,韩在应文天教导下又苦练4年多,直至应病逝为止。应将八卦绝技全部传授于他,临终前嘱他要象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那样,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韩为了永志师爷授艺之恩,继承师爷的遗愿,遂将“金镛”之名改为“慕侠”。至此,韩经九位名师悉心传授,尽得形意、八卦之真髓,使南北八卦熔为一炉,将形意和八卦融为一体,使其八卦掌、八卦刀、八卦剑、八卦枪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北方武术界的佼佼者。
  韩一向认为强国必须强兵,强兵必须练武,因此主张用形意拳来培养一支具有技击格斗之术的当代“岳家军”。经过与其师张占魁、李存义多方努力,终于在民国元年六月,经过教育部、陆军部、内务部考核备案批准,在天津河北大经路河北公园(中山公园)南头,创立了“中华武术会”。但武术会多不同意韩推广形意拳训练军队的想法和做法,二年后,韩离开武士会,于1915年在天津河北区宇纬路宝兴里自办了武术馆,进行义务授徒。
  1915年3月,天津南开学校增柔术课,校董严范孙和校长张伯苓聘请韩慕侠任教。韩白天在学校任教,早、晚在武馆授徒。后因武馆逐渐扩大,事务繁多,便辞去南开学校武术教员职务,但仍有不少南开学校的学生继续到武馆练武。其中有周恩来、于文治、梁镜尧、何树新、岳润东等。随之北洋女师学生刘清扬,直隶女师学生乔咏菊、乔咏荷姐妹,也前来武馆拜师学艺。当时慕名前来拜师习武的人很多,对穷人家的子弟不仅不收学费,而且总有一些人吃住在武馆内,其费用全由韩负担。对于富人家的子弟携重金前来拜师求艺,如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等,则送多少收多少。但韩在众多弟子中,唯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与进步青年学生周恩来、刘清扬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恩来从17岁开始以业余时间跟韩习武3年多,他不仅人品好,而且练功格外认真,进步很快,深得韩师喜爱。他在练武之余,常与韩师促膝谈心。周恩来对韩师有为中华培养一批新的“岳家军”、“杨家将”的理想表示赞赏,也为他炽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所感动。同时韩也深深敬慕周恩来为拯救中华而寻求救国真理的雄心壮志。韩常说:“翔宇(周恩来的学名)年小志高,心怀天下,深谋熟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教我怎样做人。”
  当时周恩来同住在天津市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的伯母周杨氏一起生活,伯父收入不多,还常失业,生活很清苦,韩知道后常对周恩来解囊相助。1917年,周恩来决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为此四处筹措路费,韩也为之慷慨解囊。临走前韩请大家在武术专馆门前合影留念时,特意把周恩来拉到自己身边,站在最前面。周恩来东渡日本后,韩很是想念,便把周恩来练功时常用的一口“僧王刀”珍藏起来,以作纪念。周恩来也很想念韩师,便照了一张半身照寄给韩。后来韩在《敬告国人练习形意拳提倡武术书》中写道:“举国昏睡,行将倾陷,有清醒之脑筋者,惟今日青年之学生;有纯洁爱国之思想者,惟今日青年之学生”可见韩从青年学生身上看到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1918年秋,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震环球”——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来华设擂比武,使国人为之轰动。康已周游欧美46国未遇敌手,身挂11枚金牌取道北京荣归故里,在北京中山公园五色土举行万国赛武大会。他骄妄不可一世,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命翻译在擂台上大嚷:“康君乃世界第一大力士,今来京特设擂台3天,凡能打一拳或踢一脚者,赏50卢比,能将他打倒一次者,奖金牌1枚”怎奈台下虽人山人海,却无有应者。对此每个正直的中国人都感到无地自容。中华武术曾以光辉业绩彪炳于世,岂容洋人在此耀武扬威,领受“东亚病夫”之名。自八国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以来,中国人见了洋人就义愤填膺。因此,人们都盼望着有位武术豪杰挺身而出,打败这个家伙,出出心中的闷气。当时,康决定在北京举办第二次万国赛武大会,电邀各国力士比武。康收到20多个国家的力士回电,表示参赛。是时中国没有官方武术组织,唯天津有个“中华武士会”民间武术团体。于是康致函中华武士会与赛。中华武士会的“赛霸天”张占魁,“单刀李”李存义等众位英雄好汉接函后个个怒发冲冠,经研究决定推选韩参赛。韩自办武术馆后已退出武士会。但考虑到事关国体,义不容辞,决定亲赴北京和康泰尔一决胜负。
  八月初九一早,张占魁、李存义、程海亭、王亦韩、刘锦卿、王俊臣陪同韩启程。进京后到中央公园事务所签到,然后派代表王亦韩与康泰尔谈比武条件。王根据众武士意图提出:双方比武必须在5分种内决胜负,死伤勿论,要先立一份生死文书。生死文书签定后,康被中华武士会为国争光的凛然正气所震慑,甚感慌恐与后悔,于是送厚礼勾结当时的警察总监吴炳湘和步军统领李长泰,强行把比武改为演武,通过各自的表演来区分高低名次。众武士对警察总监等人的无耻行径强烈不满,韩愤然说:“生死何足惜,倘不一角,致康君携奖而归,直视我国无物矣。”于是众武士于当晚八点多钟,直取康的住地北京六国饭店。在六国饭店双方通过言辞相激,康不得不按原签定的比赛条件与赛。
  比赛开始,康伸右手欲施“握手礼”,韩知其力大,恐有诈,故改还中国武家的“虎抱拳礼”。象北极熊似的康泰尔首先以一个左直拳朝韩打来,韩向旁一闪避开。康霍地伸出右手,直奔韩的咽喉掐来。几乎同一刹那,韩用八卦掌的“挑掌”往上一撩,康这一凶招又落空。康红了眼,翻手就抓韩的手臂。他想凭自己身高力大的优势,只要将韩抓着,悬于空中,任你有天大本事也无济于事,然后再把你摔个半死。然而韩也早想好对策,康虽力大无穷,但致命的弱点是笨拙,反应慢,对付他必须以灵活快速智取。韩所学技艺中有八卦掌和岳家形意拳,八卦掌的八字诀为推、托、走、转、粘、黏、连、随。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十字诀为窜、蹦、跳、跃、追、曲、伸、弯、缠、捕,形意拳中的五形拳十字诀为勇、猛、断、毒、狠、急、忙、快、力、绝。韩就以这些绝技走行龙,迈虎步,尽速地缠他、黏他。在康的身前身后甚至腋窝下钻来窜去,并不断地用探掌探他的前额。康看见自己周围都是韩,摸不上,抓不住,打不着,于是造成迷、急、慌、乱的心态。一次,当康要抓韩手臂时,韩立即用左手仰掌延康的右臂向前一穿,一缠,顺势一掳,就将康的右臂带入怀中。康猛力向回夺右臂,韩趁机用了一个“八卦转环掌”,架起康的右臂,右脚向前一个“趟泥步”,致使康脚下无根,就在康身形一晃失掉重心时,韩运用苦练多年的绝技“颤掌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开碑劈石之力,双掌如“虎扑形”,重重地击在康的前胸华盖穴上。韩的颤掌力同康的夺臂之力合在一起,只听“轰隆”一声,康象堵墙似的跌出丈外,倒在地下,吐出腹中的食物。韩之所以打他的华盖穴,是因为只取胜负,不把对方打死。华盖穴在胸口窝之上寸余处,打倒后只是呕吐,但伤不着性命。若将双掌击在胸口窝下寸余的巨关穴上,就会把五脏六腑打坏,不出数日即死。这是韩武德所在之处。此时,康想翻身,韩急用脚踩住。韩欲请人拍照,因李存义阻拦而罢。韩喝叫康起来再比,韩之所以要再比,缘这万国赛武大会悬大小金牌11枚,能赢得康一次者奖1枚。韩11枚金牌都要,故非与康比11次不可。康惊慌万状,连连求饶,令一女士将金牌全部交出,并由韩和康共立了一张服输字据,其原文如下:
  兹有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周游世界46国,进行武术表演大会,未遇劲敌,凯旋而归,路过中国,在北京中山公园五色土进行武技表演。今与中国武术名家韩先生慕侠角技,甘拜下风,谨将金牌十一面,赠与韩先生慕侠惠存。口说无凭,立此为证。
  康泰尔(俄文签字)
  韩慕侠(中文签字)
  韩将赢得的11枚金牌,全部献给中华武士会。武士会将1枚大金牌赠与韩,10枚小金牌存于武士会,俟后有与外人较胜者,以此奖之。
  1919年,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天津学界立即声援支持。当时天津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主要有两支力量,一支是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南开学生,一支是以刘清扬、郭隆真、邓文叔(颖超)等为首的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爱国学生。他(她)们在河北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是时韩带领众弟子到会助威,并对学生的爱国精神表示钦佩。周恩来、马骏、刘清扬等学生领袖为扩大舆论筹款办报纸,发动学生编剧搞义演,韩也主动带弟子并请出师傅张占魁、李存义一同搞练武义演,经过3天的演武和演剧募捐,果然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于七月下旬,《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正式出刊了。
  在抵制日货的斗争中,天津当局逮捕爱国学生的行为,激起广大学生的强烈反对。天津所有学校学生到南开广场集合,然后游行示威,由周恩来任总指挥,到省公署请愿。韩派所有的弟子随学生游行,以保护学生。省公署对学生进行野蛮镇压,并扣压了学生代表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于兰渚等4人。为了营救学生代表,刘清扬决定南下各省,号召全国各界联合会声援,迫使当局放人。为了刘清扬的安全,韩亲送她乘上南下的列车。随后前往省公署面见省长曹锐,要求当局尽快释放被捕学生。曹对韩有理有据的谈话无言以对。半年之后,迫于全国各界的压力,当局不得不释放全部学生代表。
  韩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一直不满足办武术馆,而想用武术训练军队。韩的这一抱负于1925年得以施展。当时受少帅张学良之邀,出任十六军千人武术团的教官兼团长,并兼任东北军武术总教官,所带两个弟子赵云彪和郝俊杰任副武术教官。开始在杨柳青集训,韩用早已编好的简易形意枪法训练士兵,即把形意五行连环枪法简化后的动作用来训练刺杀,也就是把擘、崩、钻、炮、横五枪,变化为步枪的刺、拨、挑、崩、擘五个刺杀动作。简单易学,有很高的实战价值。在杨柳青训练几个月后,武术团参加了第二次直奉交战,奉军败北后,韩将武术团迁到河南省半坡店继续训练。韩训练武术团的本意不是为了参加军阀混战,主要是针对日本的威胁。为了破日军的拼刺。他把武术团编成三支“大刀队”,人员扩大到1500人,即长枪拼刺500人,大刀500人,长柄大刀500人。所谓长柄大刀,就是二尺来长的把和不轻不重的刀片,又称“双手带”。用八卦刀中的“缠头裹脑”等动作要领,施行顺步砍、拗步砍、左右砍、连剁带劈等攻防动作,使敌防不胜防。在训练中,韩不但重视军事训练,还注重思想教育,经常给官兵讲近代史,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还把“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这首当时脍炙人口的老歌填入新词,以激励全体官兵为国而练和为国而战的爱国热情。后由于层层克扣军饷,迫使韩把家中仅有的近百元银元拿出来维持,但武术团终因断绝了军饷而解散。韩愤然辞职回家。北伐战争后,张学良易帜。时西北军趋于瓦解,蒋介石命拥军北平的张学良将西北军残部与东北军合并,改为二十九军。韩慕侠训练的大刀队被编到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日本进攻华北的前夕,宋哲元根据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决定用韩训练出来的武将在各师团组织训练大刀队。时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在天津中山公园训练大刀队时,韩也经常亲临指导。为加快各师团的训练速度,是时还拍摄了一部无声电影。
  1933年3月至4月间,日军侵占热河炮击临榆县城,继续向华北进攻。驻扎在长城一带的二十九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抵抗。喜峰口是战略要地,日军以3万兵力抢占喜峰口。二十九军的刘汝明、冯自安、张自忠、赵登禹等部,将各师的大刀队合并成一个大刀队,出其不意地冲入日军阵地,将山头的日军全部砍死。次日,日军又疯狂地全线进攻喜峰口和古北口,大刀队则埋伏在峰峦隐蔽处。待日军一到,便蜂拥而出,奋勇拼杀,给日军以重创。接着大刀队又袭击了日军炮兵阵地,毁大炮,烧辎重。大刀队的勇士虽多牺牲,但使疯狂的日军受到沉重打击,揭开
  了长城抗战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刀队的战绩传到上海,上海的青年学生纷纷上街募捐筹款,为前方战士赶制大刀。是时,身居上海市的革命音乐家麦新,怀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和强烈的抗日激情,谱写出《大刀进行曲》,在原稿的标题下写着“献给大刀队”。在大刀队的辉煌战绩中蕴含着韩慕侠的一份苦辛。使有志难酬的韩慕侠得到一些宽慰。
  天津沦陷后,日本的军、警、宪、特闻知大刀队是韩慕侠训练的,就到处查寻他。因此韩一家人一年中在英、日、法各租界迁居达11次。后来还是被他们找到,硬逼着他出来为天津警团教练所培训日本人的走狗。韩断然拒绝。由于日伪头目死死纠缠,韩无奈,就故意将自己的左手腕骨折断,又故意把断骨接歪。警团教练所见他确实骨折了,就把他16岁的儿子韩少侠抓去顶替才算了事。韩为此特意拍了一帧露出断手练剑的照片,使后人永志不忘。
  韩晚年处于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天津市,与驰骋疆场抗日杀敌拯救中华的革命学生失去了联系,其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只能靠当卖拆押度日。为了生计,在路边摆摊,靠卖烟、糖、水果糊口。但他仍然免费义务授徒,有时为左邻右舍诊病施药等。
  他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的光辉业绩;师承百家,勤学苦练的奋斗精神;不畏强暴,敢于为国争光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主张以武强军、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喜爱进步青年,热诚支援学生爱国斗争的情怀;光明磊落,铁骨铮铮,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优秀品格,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奉为楷模。
  1947年10月,韩慕侠因病逝世,终年70岁。
  第二节 赵云彪
  赵云彪,原名赵连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大寺镇大芦北口村。其父赵士元是普通农民,其母是韩慕侠的姐姐。赵从10岁起在村塾中习文。后听说舅父武艺高强,在天津义务授徒的事迹,便一心想找舅父习武,也做一名于国家有用的武侠。1918年春在本人一再要求并经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被来家串亲的韩慕侠领到天津市河北区宇纬路宝兴里15号武术专馆。在舅父的潜心教导下刻苦练功。最刻苦时每昼夜只睡觉4小时,吃5顿饭,因练得汗流如水,每天至少要换3双洒鞋。一双被汗水湿透就换一双。3年后不仅颇得形意、八卦之真髓,还练会一套号称岳家门的连环绝枪及连环棒等。后经大家轮番与他交手比武,除韩慕侠外,武术馆内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了,就连师大爷马登云和师叔刘潮海都败在他的手下。因他不仅有劲力,而且速度非常快,因此韩慕侠为其更名赵云彪,师大爷师叔们因看他个头矮、壮、胖,为他起绰号窦尔墩。韩慕侠还准他外出远游遍寻天下师友,以图再进。
  1922年夏初,韩慕侠委托不会武功的亲属张克松陪同赵到上海市,时赵22岁,张30岁。他们通过亲友在上海浦东南尼杜英美烟草公司找到工作。赵被安排到仓库,负责清点烟草货物的种类、数字、过磅、挂牌子等。仓库里的工头叫汪学臣,人送外号汪霸天,他手下有把子人,常常欺压群众,这里的工人不先把他“喂”好了,就无法在这里干下去。赵上班1个月后,汪见赵不给自己进贡,就在下班后偷偷将赵挂的牌子换掉,使赵遭到公司总头的斥责,险些被辞掉。赵疑心有人在背地里捣鬼算计自己,就在下班前将牌子上的总数抄在日记本上,然后不下班,藏在烟包垛后边观察动静。这样连续观查到第三天,终于当场将汪抓住,用武力将他教训了一顿,从此与汪结下冤仇。后汪常常指示他的打手在上下班的马路上与赵抗膀子,找碴打仗。赵在张克松的劝导下一忍再忍,但他们愈演愈厉,结果引起一场血战。1922年11月15日,赵应“邀”到上海市泰安大街艳清茶楼吃钢茶会汪霸天。在这里赵只凭两根尺半长二十毫米粗的短铁棒,力敌40多个手执斧把的打手,将汪擒住,揪到楼下的大街上迫使汪当众低头认错,保证不再欺压群众,并赔偿茶楼的一切损失。张克松赶到现场后,当众宣传了韩慕侠在北京打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的事迹,并声称赵是韩的得意高徒。听众均为之一惊,从此汪一派人甘心情愿地做了赵的好朋友,并与其他武林人物推崇和协助赵在上海筹建武术体育社。为扩大影响赵在4天内分别在上海的大世界、小世界、新世界、宁波戏院进行了武术表演。其表演项目有:五形拳、连环拳、十二式、八式、四把、刀、枪、剑、锤、棍、双头蛇、四头枪、六十四掌、八卦掌、八卦棍、八卦枪、连环绝枪和鹅眉刺等。他的表演获得成功,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连连不断。他在台上练拳时打得尘土飞扬,观众直呼“凶来希小天津!”(真利害的小天津人),整个上海滩一时为之轰动。正当大家齐心协力筹建武术体育社时,突然赵的家父和舅父派人到上海来,并带来一封信,命赵和张克松将在上海的一切工作停止下来,立即回津。于1922年11月30日乘轮船返津,临行时上海的武林同道及汪学臣等数十人亲到码头送行,个个表示难舍难离。
  赵回津后,凭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关系转函,在天津烟草公司工作。此时韩慕侠已将武术专馆关闭。1925年夏季,韩就带领赵和另一名弟子郝俊杰到杨柳青镇为东北军训练千人武术团。赵和郝任东北军武术教练副官,武术团的一切具体训练方案和计划,均由他二人负责实施,为训练武术团立下汗马功劳。武术团训练近二年,因无军饷解体,回天津后,韩慕侠一再叮嘱赵今后不要离自己太远了,不要忘掉形意门的武功,让赵有机会在天津立武馆授徒,以求发扬光大。并送给赵一部分练功器械和小件护身武器。赵谨遵师命,新中国建立前先后在南开区鸿源里附近的砖瓦土厂、下瓦房华记里、东楼前街李家房子五号建立过3个武馆,新中国建立后,于1956年在郭宝山窑地处建立了1个武馆。1984年在本区大任庄教武术近1年。50多年间从学弟子很多。后弟子杜少祥(也是韩慕侠的闭门弟子)立武馆,在天津各公园授徒,是赵的弟子中最有名声的一位。
  赵的弟子们回忆说,赵授徒从不以武为商,可称“万两黄金不卖艺,‘十’字街头赠志人”。对于不重武德的轻浮之辈他从不轻授,多少金钱买他不动;对重武德矢志练功之人,他精心传授不计报酬。赵功精艺绝,他将形意、八卦融会贯通,尤善八卦枪。他所传授的八卦枪称“双头蛇”,融会剑术、棍术、枪术于一身,攻防有序,短小精干,朴实无华。其它如八卦刀、八卦掌也都有独到之处。
  赵于1988年3月逝世,终年88岁。
  第二章 烈士
  第一节 烈士录
  于德春 于德春,王村人,生于1909年1月17日。日伪时期因家庭贫困外出谋生,在天津福康银号当伙夫。日本投降前在市内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下半年回乡,由石国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津沽县二区区小队,两个月后调任区手枪队副队长。后历任津沽武工队小队长,津南支队三连一排排长等职务。1948年7月,驻大芦北口国民党军队出动一个营攻打小王庄,企图抢劫捣毁小王庄银行,在保卫小王庄战斗中,因胳膊被敌人弹片打伤,手里握着的已将起爆装置拉开的半自动式手榴弹(俗称张手雷)未能扔出去,爆炸牺牲,终年38岁。于生前参加过很多战斗,以机智勇敢,斗争经验丰富著称,在战斗中曾荣立一等功。其立功奖状至今保存,是由津南支队队长储国恩和政委刘干签发的。
  刘金玉 刘金玉,青凝侯村人,1927年生于贫苦家庭。1945年5月经中共津南县委敌工部干部徐根元和中共七区区委书记张良介绍参加革命工作,给七区长刘志仁当交警员。1945年8月,他与刘区长驻马家寺。一天夜间刘区长去董庄窠开会,他在天亮前得知匪军赵德谦部已从良王庄出发,到这里围剿共产党干部。他立即赶到牛坨子村,向七区交通站站长牛汉贵报告情况,然后向南走去。当他行至王庄子村后时,发现匪军经焕文部从南面包抄过来。他又回头向北跑,当他躲在牛坨子村东桥南的一个旧篱笆厕所里隐蔽时,被匪兵发现抓住,并从他身上搜出文件和边区的纸币。敌将他带到牛坨子村公所门前,将其仰面绑在长条板凳上,向鼻子里灌凉水,进行审讯。刘誓死不吐一字,后敌发三枪将其杀害,牺牲时年仅18岁。敌刑讯、枪击刘时,牛汉贵等5位村民,因受怀疑被敌强迫站在旁边看着。事后在刘区长指示下,由牛汉贵带领王庄子和孙庄子保长买棺木将其装敛,运送至陈台子村,由青凝侯的人接回本村埋葬。后经静海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
  王士才 王士才,青凝侯村人,1928年生于贫农家庭,1945年5月经徐根元、张良动员参军,后编入38团,历任班长、副排长、排长等职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攻打唐官屯车站时受重伤,用担架抬至静海县王口村时牺牲。1950年静海县二区政府批准为烈士,并于1950年5月1日,在青凝侯为其召开了由全区村干部及当地群众参加的追悼大会。
  邵金友 邵金友,北里八口村人,1923年生于贫农家庭,1945年下半年参加津沽县二区区小队,任副班长。1946年在梨园头的一次战斗中,于津沿公路上掩护其他同志撤离时,中弹受重伤。由战友郭凤珠背至门道口,借了群众的门板,抬到小泊村时牺牲。新中国建立后,由天津县一区政府批准为烈士。
  冯玉芝 冯玉芝,北里八口村人,1925年12月生于贫农家庭。1945年参加二区区小队,1945年10月调到县大队大泊交通站当交通员,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国民党大肆清剿共产党干部,敌人“清洼”时,在小泊村十八窑(土地名)处,将正在执行任务的冯玉芝包围、抓住,于垫地沟的草丛中将其枪杀。子弹头从后脑打进,从胸口出来。新中国建立后,由天津县一区政府批准为烈士。
  魏中杰 魏中杰,北里八口人,1921年3月生于贫农家庭,从小以种地、放牛、打草、捕鱼为生。1947年国民党征兵时,被迫参加了国民党军队(53军)。1948年投诚。集训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加了东北剿匪斗争。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随军南下,在湖南境内同敌人作战时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县一区政府批准为烈士。
  林孝三 林孝三,青凝侯村人,1926年生于贫农家庭。1939年闹大水时,随父逃荒至天津市河东区郑庄子谋生。后其父被日本人抓到东北当劳工。时林孝三30岁,正在三条石一家鞋匠铺里当徒工。得知其父情况后,背着有关亲属,只身一人去东北寻父。流浪东北后,参加了抗日联军,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8军113师。1949年在解放天津战役中荣立一等功,后在战斗中牺牲。该部队通过地方,将立功奖状转给身居青凝侯村的父亲林世起。
  岳庆云 岳庆云,大芦北口村人,1943年4月4日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8779部队36分队任副班长。1969年9月3日,在北京复外施工中牺牲。后经天津市西郊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
  张同书 张同书,山东省广饶县张齐庄人,1918年2月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在家务农,1934年到天津市干杂工,1938年至1956年在天津市万德庄做小买卖。1956年到西郊区大寺供销社工作。1980年8月28日夜晚,张同书一人在卫南洼农场门市部值班,突然来了3名歹徒抢夺钱财。张只身1人与3名歹徒搏斗,而自己身负重伤。后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980年9月5日牺牲。根据张同书一贯表现和保护国家财产的事迹,天津市供销社党组决定,授予张同书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优秀售货员”称号。同年9月2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张同书为革命烈士,其直系亲属为烈属。
  第二节 烈士名表
  一、天津县五区大任庄烈士墓表
  1、安志远 2、王泽福 3、史俊生 4、汪明 5、贾振禄 6、赵卷靖
  7、张子云 8、李文昌 9、李均 10、董显廷 11、张富林 12、张志生
  13、丁铣 14、史书领 15、林基 16、韩现忠 17、孙长德 18、王志安
  19、张福林 20、王清 21、孙连福 22、谢支臣 23、刘德桂 24、张景清
  25、韩宝福 26、杨春宝 27、刘志丰 28、孙占敖 29、殷贵昌 30、×××
  31、王景福 32、许国均 33、丁德泽 34、黄晓光 35、焦顺 36、施有成
  37、赵树堂 38、闫禄 39、陈树春 40、李忠 41、陈荣合 42、徐凤海
  43、宋德启 44、徐绍云 45、陈连 46、刘国山 47、吴波江 48、范富强
  49、邵万禄 50、程×× 51、夏一成 52、李富 53、王富中 54、张学仁
  55、王文 56、郭营长 57、曾广云 58、宋宝贵 59、陈之合 60、李××
  61、朱玉滦 62、陈禄 63、李庆文 64、王忠臣 65、周×× 66、王有
  67、孙纪春 68、梁玉秋 69、刘玉楼 70、×××。
  二、大芦北口烈士墓表
  46军16师407团李桂,46军137师2兵团李宝树,46军409团吴昌九,433团3连冯守义,137师407团张青林、王克明,433团特务连陈纪青,46军138师杜春义,46军137师孙海。
  第三章 当代人物名表
  第一节 英模表
  一、国家部委及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荣誉称号获得者
  二、天津市各委、办、局级荣誉称号获得者
  第三节 职称表
  ―、高级职称表
  第四节 大学本科毕业生名表
  第四章 部分闻人记事
  第一节 针灸学家一一石学敏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岀生,中共党员,原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石庄子,1962年10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针灸专业,后分配到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1968年6月参加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1987年5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1年1月晋升为教授,1981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1991年6月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
  1987年至今石学敏教授在中国针灸学会任理事,1987年至1996年任天津针灸学会会长,在国外担任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墨西哥百年理工学院顾问,美洲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最高顾问等,兼任《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等学术刊物编委、副主任编委等职。
  石学敏教授系著名针灸学专家,1981年至1996年获国家级、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共13项,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共3项,专利2项,在《中国针灸》等杂志及《中华老年医学会》等学会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岀版专著7部。
  一、主要业绩
  1、创立“醒脑开窍”针剌法,开辟中风治疗新途径
  中风病及其并发症是常见病、疑难病。20年前他提出中风病的总病机为“窍闭神匿”,在取穴、手法及计量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变了“以阳经穴为主"的传统配穴原则,创立了以人中、内关醒脑开窍,三阴交滋补肝肾为主,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为辅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手法操作上提出了明确的计量学要求,使疗程缩短到45天,疗效高,可重复性强。治疗患者达200万人次,并在住院观察2336例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公认的评定标准对429例中风各期及270例急性期患者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疗法相对照,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证实,该法适用于中风病临床各期。其临床治愈率、显愈率为:急性期48%,83%;恢复期42%,62%;后遗症期28.26%,47.83%;先兆中风67%,90%,该针法明显优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物疗法,查新表明,居国内领先水平,实验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明显调节中风后血流变和血液动力学之异常,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改善脑细胞Ca2+超载及RNA损伤,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缺血性损伤,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各项研究获国家、部、市级奖9项,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临床及实验研究”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醒脑开窍”是基于中医的“神"而创立的治疗大法,他将其应用于脑老化,中枢性呼吸衰竭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因而形成了他“醒神”、“调神”的学术思想。正是这一学术思想指导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使其针灸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
  2、发展古老剌灸法,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
  历代针灸学皆有刺法而计量学要求十分模糊,影响了临床疗效。自1981年以来,他在中风治疗的基础上总结了九种疾病针刺规律,首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相隔时间等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改变了历代针刺忽视计量的状态,丰富和发展了刺灸学。“针速手法量学”的研究,获1986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
  3、辨证辨病相结合,疑难危症创良法
  假球麻痹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是国际公认的疑难病,石教授针刺观察325例,治俞率达68.92%。本研究分别获1993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及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首先提出了针刺抢救中枢性呼衰的新课题,临床救治患者26例,抢救成功率为50%,成活率达25%。病窦综合症迄今中西医尚无良策,他进行了临床及电生理研究,临床观察30例患者,治愈率20.00%,显效率63.34%针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临床及电生理实验研究”获199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为针灸学向急救医学领域的进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4、引进日本老化鼠,为老年期痴呆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993年自日本引进国内空白的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6个品系,开展了“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小白鼠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进展。日本京都大学老化鼠专家细川教授参加了该课题的鉴定,该研究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获199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5、培养一批针灸新型人才,组成一支较强的学术梯队
  20多年来,他在软科学的开发、研究中摸索出一条多学科联合,培养针灸人才的良好途径。其针灸学科有针灸医师131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30人,博士生导师3人。他做为天津市第一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14名、硕士14名。其中李平博士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科技之星。以“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的研究,获1993年国家委及天津市普通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教学录像带由中国音像出版社以中、英、日等五国文字出版,发行到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121套。“中医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软科学课题1996年11月通过了天津市科委专家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弘扬祖国医学
  他曾45次到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与世界五个国家建立了医疗科研合作关系。仅近三年中就有37个国家的641名留学生来院学习针灸。14个国家的267名患者入院诊治疾病,中风等疑难病证取得了良好疗效。1989-1996年,他担任大会主席,先后召开了四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议。
  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有成就。他所领导的针灸学科基地已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目前,该学科是“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气
  二、 主要科研成果
  1、《“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者
  2、《天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获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第一完成者
  3、《独辟新径,探索中医博士生培养之路》获1996年天津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者
  4、《针刺手法量学》获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者
  5、《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小白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获199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第一完成者
  6、《针刺对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脑微血管系统机能和形态的影响》获199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者
  7、《针刺治疗“暗痺”、“类噎膈”325例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获1993年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者
  8、《针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与电生理实验研究》获199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者
  9、《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1年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者
  10、《“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病疗效的实验研究》获1991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者
  11、《“醒脑开窍”针法形态及组织化学实验研究》获199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者
  12、《针刺的脑机制——正常大鼠脑对不同穴位刺激反映的形态学研究》获1994年天津市
  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者
  13、《针刺治疗中风(脑梗塞)临床研究》获1981年市科协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者
  14、《中医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1996年11月通过市级课题专家鉴定,已成果登记第一完成者
  三、主要论文、论著
  1、针刺治疗脑出血54例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984.5.11
  2、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2336例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天津中医,1989.6.2
  3、捻转补泻手法的应用及其量学概念,中国医药学报,1987.5.16。
  4、针刺对脑梗塞模型大鼠脑微血管系统的影响,中国微循环学会,1995年
  5、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快速老化鼠(SAM)痴呆状态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公学会,1995年
  6、针刺治疗无脉症30例临床小结,《中医杂志(英文版)》,1986。
  7、针刺抢救中枢性呼吸衰竭5例,上海针灸杂志,1987.4。
  8、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2336例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天津中医,1989.6。
  9、《石学敏针灸学》(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
  10、《中医纲目上下卷》(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
  11、《脑血管障害的针灸治疗》(独著),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
  12、《针灸临床的理论与实际》(主编),日本国书刊行会,1980年。
  13、《中国针灸治疗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14、《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15、《中国针灸奇术》(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
  四、录像带
  《石学敏教授针刺手法系列》录像带1~9卷。
  五、主要获奖情况
  1986年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8年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8年授予全国医院优秀院长称号
  1988年评为天津市科协1986—1987年度科协工作积极分子
  1988年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
  1989年授予天津市卫生行业优秀卫生工作者称号
  1989年授予天津市优秀科技(管理)工作者称号
  1990年授予“七五”立功奖章
  1990年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衔针灸学家称号
  1992年授予天津市卫生行业医德高尚百面红旗称号
  1993年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1993年授予“八五”立功奖章
  1993年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4年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授予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6年授予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
  第二节 优秀乡镇企业家
  宋富仁 1941年3月生于大任庄村,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起任大任庄党支部书记,1989年村党支部升格为总支,宋富仁继任总支书记,兼任大任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总经理。
  1978年前,大任庄只有几个作坊式小厂,设备简陋,靠手工操作,年产值只有10多万元,利润不足2万元。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宋富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及时地抓住机遇,身先士卒地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经过十多年的奋力拼搏,使大任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他亲自创办的渤海化工厂生产的酒石酸达到出口标准,当年获利42万元。1984年投资4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工厂已发展成为村属骨干企业。产品由2个发展到36个,固定资300多万元。产品行销东南亚、欧、美、日本和国内20多个省市。1989年被市农委、外贸委命名为“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面质量达标单位”。大任庄的中津制药厂在宋富仁的领导下,其经济效益年年翻番。维生素B1的生产能力,由建厂初期100多吨,提高到400多吨。1992年创产值6400多万元,创外汇900多万元,成为全国乡镇企业中最大的创汇厂家之一。如今大任庄农工商总公司已拥有1个企业集团,2个总厂,3个公司,共13个企业,54个经营单位,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1995年创总产值近4.7亿元,人均年收入3845元。被人们称之为闪烁在外环线上的一颗明珠。
  宋富仁在创业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和廉洁奉公的精神,跑项目骑自行车,中午在外边吃饭从不下饭馆,而是买点面包坐在茶摊上吃。虽然他在发展经济中起到带头人和顶梁柱的作用,但他给自己规定的报酬仅相当于企业车间主任的档次。厂长、经理们心里下不去,多次劝他“按劳取酬”,都被他谢绝了。由于领导人带头,大任庄的廉政建设一直搞得很出色,为团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发展经济起到保证作用。
  宋富仁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投资10万元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投资300万元为学校建成多功能教学楼。并大力兴办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本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到年底大任庄用于教育的投资累计达600多万元。现在全村已有43人取得大专学历,200多人取得中专学历,600多人取得其它各类专业证书。2800多名职工中80%以上能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此外还外聘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引进35名大学毕业生,80多名外村的高中毕业生。
  大任庄党总支1992年至1995年被中共天津市农委命名为“红旗党总支”,1994年被中共天津市委命名为“先进党组织标兵”。宋富仁于1991年、1994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1993年获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于盛起 1954年3月生于王村,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任王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来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带领王村人艰苦创业,使王村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变化。
  1984年前,王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50万元,人均收入154元,村里负债37万元。于盛起任党支总书记后,说服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把准备私人办厂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信息全部无偿地献给了村集体,办起了第一个小型轧钢厂。从此村办企业越办越多,越办越大。1992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天津市宏利集团公司,于盛起兼任总经理。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下设8个子公司,拥有以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为主的村办企业54家,其中42家是集团公司直接投资控股,占资产总值的95%以上的紧密层企业。在俄罗斯、蒙古、加拿大等国建立了企业和办事处,产品由国内市场打入了国际市场。于盛起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几年中累计向教育投资200多万元,现在集团已拥有200多人的冶金、外经、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跨进了全国乡镇企业百强行列。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达到3.5亿元,在全市排行榜中位居第二。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居天津市总收入百强村第五名。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单位”。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利税3100万元,人均收入3719元。
  于盛起做为创业带头人,总是对企业的兴衰存亡有着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能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1993年以来,他又提出了“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粗放笨重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决策,克服了单一发展的弊端,形成了多行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经营范围已由黑色及有色金属冷热轧,扩展到精细化工、日用化学、食品加工、电器设备、塑料工业、家禽和淡水养殖等。如养殖业,在原来养殖猪、鸡、鱼的基础上,近二年来又增加了美国落地王鸽、山鸡、鹧鸪的养殖。1995年又从荷兰引进种鸵鸟24只,现对它们的产蛋、饲养、孵化等技术管理均达到国际标准,计划在5年内达到5万只。
  王村富裕后,于盛起首先想的是国家、集体和群众。近几年来投资590万元在村里筑水泥路面4000平米,安装了7条主要街道的水银灯,还投资上百万元绿化、美化村里的主要街道,兴建了老年人乐园和文化活动中心。于盛起把十年来上级给他的近10万元奖金全部交给了集体,专门用于照顾村里生活困难的乡亲们。村党支部每年都为村里的老年人过好4个节日(五月节、中秋节、老人节、春节),定期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征求意见。每年组织一次老年人旅游活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养老金待遇。还改善了村民住房条件,仅1995年就为村民和贡献大的干部建造了6000平米六层住宅楼和2000平米别墅式二层住宅楼。
  1993年,王村党支部被评为区先进党支部,王村被市命名为明星小康村。于盛起于1988年被评为市优秀乡镇企业家,1992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93年获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被评为区“双十佳改革带头人”,1994至199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津市科教兴农先进个人。
  第三节 韩慕侠的子女
  韩小侠 韩慕侠的独生女,1913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市耀华中学。四、五岁就在武术馆中模仿师哥们的动作练武,尤得师哥周恩来的喜爱。小侠长大后与韩慕侠的得意弟子马逸林结婚,久居北京市。解放前一直为家庭主妇,解放后曾在北京市陶然亭居民委员会工作,担任过陶然亭红土店校外辅导站负责人,兼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顾问。并在陶然亭公园授徒,与弟子同练武术,以娱身心。著有《回忆父亲韩慕侠》一文,由其女婿李祖权协助整理。
  韩少侠又名韩琦,韩慕侠之独生子,1922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天津西开中学。9岁起随父习武,16岁开始代父传艺6年。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工队长、排长、军事教员等职。1949年参加了开国大典,目睹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上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曾受通令嘉奖。回国后于1954年集体转业,在吉林省磐石县供销合作社工作,直至1983年离休。
  韩少侠在父亲晚年“有志难酬”的悲观情绪影响下,30余年不提父辈之事,也从不言武。直到电视剧《十一块金牌》和电影《武林志》上映后,才透出消息——他就是《武林志》中主人公东方旭的原型人物韩慕侠之子。一时磐石县内外哗然,消息不胫而走,愿拜师学艺者甚多,香港亦有武林同道来函求教。在吉林省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下,在武术界期望和父亲遗志的激励下,开始义务收徒传艺,现在有男女弟子数十人。
  韩少侠全面继承了父亲武术绝技中之精髓,不仅精通韩氏形意、八卦之拳法,也继承了“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传艺亦传武德”等教学方法。1985年在全国挖掘传统武术工作中,参加了吉林省老拳师的表演和录相。著有题为“发展武术勿忘传统”论文,于1989年全国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还著有“我的父亲韩慕侠”一文,在《磐石文史资料》第七辑中发表。1986年被推举任磐石市第一届武术协会主席。他甘愿奉献晚年余热,为发展祖国的传统武术事业做贡献。
  韩少侠同其父韩慕侠都被列入1994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名人辞典》。
  第四节 革命老干部
  佟泽民1925年生于河北省大城县,193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儿童部部长,区抗先队队长,区青救会主任,县委警交员,区抗联会主任等职;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任静大县边缘突击队队长;1945年2月至1945年8月任静大县武委会政工股股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由冀中武委训练班调到天津解放委员会,分配到第三市分委,在天津城南地区工作;1945年9月津沽县建立后任三区区长;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任二区区长;1946年1月津沽县二区改划为津南县八区,任八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初任津郊武工队队长;1947年2月至天津解放前夕任津沽区(后改称大芦北口区)区委书记兼津沽武工队政委和区长。解放后,历任静海县劳改农场核心组副组长,中共静海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等职务。于1987年2月24日18时27分病逝,终年62岁。
  在佟泽民治丧追悼大会悼词中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佟泽民长期战斗在环境残酷的大城县、静大县和津南地区,认真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在对敌斗争中坚定顽强,机智勇敢,不畏艰险,多次光荣负伤,立功受奖,为这些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几十年来,佟泽民虽不在本镇一带地区工作了,但他当年对敌斗争的形象及其优秀的革命品格仍留在本地区老百姓的心中。
  张裕普原名杨占年,后化名张裕普。1923年生于河北省蠡县尚头村,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底由杨芬港冀中武委训练班,调到天津市解放委员会第三市分委,在津南城郊地区工作。同年9月津沽县建立,任中共津沽县一区区委组织委员兼城工委员。1946年1月至1946年8月任中共津南县七区区委副书记,1946年8月后,跟随县委重新进行津南区的开辟、收复工作。1947年2月至1948年8月任中共津南县津郊区区委副书记兼任津郊武工队副政委。1948年8月至1948年12月任中共津南县砖垛区区委书记,1948年12月至1953年任中共静海县砖垛区、二区区委书记。1953年任中共静海县委统战部部长,1955年任中共静海县委副书记,兼任副县长。1957年至1964年历任小王庄农场副厂长、厂长等职。1964年调任天津市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1967年任全国农业调查总队队长。1971年调河北省农林厅工作。1973年至1974年出国到索马里考查,回国后任中共国营芦台农场党委书记,1983年病逝,终年60岁。
  张从194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一直战斗在环境残酷的天津城南地区。他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发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同敌人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艰苦奋斗、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精神及很多斗争事迹,至今仍在本地区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郑元恒 1913年生于天津市西青区大芦北口村,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津沽县二区大芦北口村村长。1945年底参加区小队,1946年夏随军南撤,后历任津沽武工队副排长、排长等职务。1949年任天津县四区武装部部长,1950年任五区武装部部长。1952年调任内蒙古工商管理局局长,后任内蒙古河林格尔县银行行长。1975年病故,终年62岁。
  杨茂 1928年7月生于北里八口村,现为北京国际航空公司航务部离休干部。1945年9月参加津沽县二区区小队,后历任津南县通讯班班长、河北省八分区二十一团通讯班长、副排长、河北省军区司令部警卫员、空军飞行员等职,离休前任首都机场飞行总队三大队参谋长。1952年荣获抗美援朝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解放奖章。后又荣获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一级安全飞行奖章,北京民航管理局三等功。
  魏德春 1922年生于青凝侯村,现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务局离休干部(处级待遇)。1940年与父亲、弟弟逃荒到东北,1946年5月,与14岁的弟弟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在东北军政大学学习期间荣立三等功。参加了平津战役。1952年赴朝参战,在志愿军铁道兵四团任排长。在朝鲜寿阳火车站排定时炸弹时,全排荣立三等功。
  魏德忠 1928年出生,现为天津汽车五厂离休干部(处级待遇)。1946年5月与其兄魏德春一起参军。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淮海战役,随军一直打到广西。1949年调到大西北兰州一带参加剿匪斗争,1950年赴朝参战,1953年在志愿军汽车五团两次荣获三等功。
  王士岭 1929年生于青凝侯村,现为天津市第二工具厂离休干部(处级待遇)。1945年4月经中共津南县委敌工部干部徐根元动员参加了抗日队伍。入伍后就参加了本区四号房战斗,我军以一个连的兵力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小队。随后在静海县的双窑村和本区的小稍口村同日军打了两仗。后在野战八旅二十四团参加过大同战役、京汉线战役、青沧线战役和新保安战役。1950年赴朝参战,在探照灯部队保卫水丰电站和大桥时荣立三等功。
  第五节 其他闻人
  周玉秋、周玉德 清朝乾隆初年,青凝侯村仍无河道,又因井水苦咸,人畜饮用全靠雨水,群众苦不堪言。村民周玉秋、周玉德兄弟二人挺身而出,提议引赤龙河水。可是境内津淄路东一些村庄联合抗议,不准动他们的土地。周家兄弟二人大胆逐级上告,直告到朝廷。经皇帝恩准御批施工,遂挖青宁河一道。不仅解决了生活用水,还能灌溉部分田地。至今群众流传“周玉秋,周玉德,一心要挑东西河,周玉德,周玉秋,坚决要挑东西沟。”
  韩文斌 贾庄子人,生于清朝同治年间,光绪年间考取秀才,在村中任塾师,善书法和绘画。后应召进北京,任清朝内务府财政大臣。与太监总管李莲英关系密切,并结为盟兄弟。慈禧太后用于修建颐和园的48万两白银,就是由他亲自从邻国筹集来的。后辞官归故里时身不带分文,只带回别人赠给他的几幅画。他遗留下来自写自绘的书画和书稿不少,但在“文革”时被焚毁。
  周国林 青凝侯村人。民国初期任静海县北路青凝侯地练10村代表。时有大总统曹馄的三少,将青凝侯村东3600亩地强行买下,起地名为曹家圈,每年以三、七分成租给佃农耕种。头一年,佃农将地租交完后,曹三少又要佃农交国税,群众怒不敢言。此时周国林挺身而出,只身一人到天津曹府辩理。唇枪舌战半日,曹三少认输,取得抗税斗争的胜利,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郑玉树 大芦北口村人,1910年毕业于直隶政法大学,与董必武同学,都是该校的高才生。毕业后时值军伐、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由于对时局不满,始终未在社会上展露才华。195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致电天津市市长李耕涛,请李耕涛出面邀请郑参加工作,但郑刚刚去世。
  李绍甲 1914年生于北里八口村,中国著名孔版画画家。1928年在堀井腾写堂天津支店任职,1937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专任孔版画研究工作。解放后,其作品曾在很多城市参展,并常应邀讲学授课,培养出一批青年孔版画人才。至今已编著出版了《腾写自动器材常识》、《方体字制版练习指导》、《拓溃版法研究的成就》、《钢版方字刻写知识》等著作。1985年编著的《力版文化史》由日本东京新宿书店出版发行。
  吴明杰 1914年生于大任庄村,1946年初在津南县佟泽民区长的支持下,创立本地区第一所小学。以后大半生经历坎坷。1980年在大任庄创办民办书法培训班,学员曾发展到150人。今虽年迈仍力耕不辍,有很多学员在国家书法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84-1989年连续当选为西青区政协委员。198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委员会,同年12月被市政府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吕凤祥1905年生于大芦北口村。解放前在天津劝业场从事台球工作,解放后在天津干部俱乐部从事台球工作。1962年代表天津市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台球大赛,荣获第二名,获金杯一个(交市体委),奖状一张。
  王朝清 大芦北口村人。解放前在天津西南城角开轴承门市部,买卖兴旺。1952年赞助大芦北口村修路、植树,为大芦北口小学添置课桌椅、铜鼓、铜号等,按当时的价格计算相当于3500元,得到当地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的赞赏。
  于德宝 1946年生于大芦北口村,电影演员,1964年开始跟李润杰学习快板书。1968年应征入伍后考入4203部队文工团,在盘山基地文艺宣传队参演。复员后于1984年考入天津电视台影视班学习影视表演艺术,当年在拍摄《闯江湖》中扮演当铺老板。1985年拍摄《东陵大盗》,扮演某军十二师师长。后在《宝石戒指》中扮演报社记者,在《末代皇帝》中扮演律师,在八集电视连续剧《邯郸起义》中,扮演了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十一战区副司令马法武。1987年在拍摄大型电影《巍巍昆仑》中扮演了国民党某军副官。
  朱国成 1958年4月14日生于大芦北口村。青年作家,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青区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会理事,西青区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西青区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津西文史》编委,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西青报》社编辑。自1980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在40余家报刊或专集发表各类作品400多篇,已由区文化局、青年文学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结集出版书籍有《世相录》、《虹》、《传说与故事》、《春风化雨》、《峰山庙传说》、《宏利纪事》。散文《凉油的故事》、《清醒的十年清醒的人》、《石头棺材应警醒》、《坟》均获天津市征文文学奖评三等奖。
  郑子彬 1965年1月生于大芦北口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正在攻读博士。近几年来著述较多,1991至1994年编著出版了《法国市场经济》、《世界市场经济模式比较研究》(编委)、《中国与苏联东欧贸易的过去、现状与展望》、《浅析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发展经济学》(参编)、《政治经济学史词典》(编委)、《中国经济学希望之光》(参编)、《论民主社会主义》、《试论企业家在塑造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等著述。
  王殿军 大芦北口村人。1984年选入西郊体校,1987年转入天津体工大队棒球队。至1994年参加过幼年、少年、青年、成年国内外大赛共25次,屡建战功,成绩显赫。有他参加的参赛队常获第一名或第二名,成为国内外的一支劲旅。
  杨克岭 1965年生于大芦北口村,1982年由大寺中学选入西郊体校。1983年7月进入天津体工大队棒球队兼撑竿跳,1984年6月7日在兰州举行的田赛中,他的撑竿跳打破全国纪录,成绩是4.97米。
  第六节 少年小英雄
  西青区大寺镇大芦北口小学,靠近天津第二玛钢厂。茅棚、马立宁、马玉民都是这所学校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他们都住在玛钢厂的家属院,每天都要搭乘玛钢厂的班车去上学。
  1988年5月5日下午放学以后,茅棚、马立宁、马玉民一起上了班车。途中,茅棚忽然发现后面的长排椅下躺着一个人。他想,这个人不坐也不站,为什么偏偏要藏在椅子下边呢?会不会是一个逃犯呢?
  茅棚判断得很准,原来第二玛钢厂有个劳改队。这个不接受改造的罪犯,是乘公安人员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潜伏在车内,企图找机会逃走。机灵的茅棚装做什么也没发现,象往常说悄悄话那样,不露声色地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两个同伴。立宁、玉民两人心领神会,立宁若无其事地走到车厢前面,悄悄地告诉了司机叔叔。玉民和茅棚坐在原处,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警戒着。
  司机立即掉转车头,向大寺派出所飞速驶去。罪犯察觉了,从车座下一跃而起,想从车窗逃窜出去。说时迟、那时快,马玉民迅速抱住逃犯的大腿,逃犯猛踹马玉民的胸部,跳到了窗外。这时候,追捕逃犯的警车恰好赶到,把逃犯逮住了。
  为表彰茅棚、马立宁、马玉民三位少先队员机智勇敢抓捕逃犯的先进事迹,团区委和区教育局授予他们“智擒逃犯好少年”的光荣称号。1989年他们的英雄事迹报到北京,又被评为“中国小英雄”。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