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其他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2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其他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
页码:
530-5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区的大寺镇的方言文学的传说的其他传说,包括海水为吗咸、孟姜女的传说、有缘来相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大寺镇
传说
其他传说
内容
一、海水为吗咸
盘古开天的时候,海水是甜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咸了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这么母子俩,他们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日子。有一天,儿子小虎进山去打柴,忽听一阵动物的惨叫,他蹑手蹑脚地溜过去,发现是一只狐狸掉下了山崖,挂在半腰的一棵树上。看着它那副惨状,小虎的心软了,尽管狐狸的名声不好,可它毕竟是一生灵呀!
小虎把捆柴的麻绳抖开,一头拴在树上,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他抓住绳子溜了下去。到了狐狸跟前,对狐狸说:“趴在我肩膀上吧!”狐狸把两只前爪搭在他肩上,他拽着绳子一步一步向上攀去。狐狸得救了,它眼里含着两颗泪珠儿,默默地站在那,望了很久才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过了几天,小虎再次上山去砍柴。正砍着,忽听身后有人叫他:“小虎、小虎。”小虎抬起头,往四周看了看,没发现任何人。他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又低下头去继续砍柴。过了一会儿,又听有人喊:“小虎,小虎。”他又一次抬起头,发现是一个与他同龄的小男孩,躲在树后正朝他笑呢。“你是谁?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小虎望着那陌生的男孩,不解地问。那男孩走过来,用感激的目光望着他:“那天你救了我的命,我爹妈要谢你哪!”小虎一愣:“我没救过人哪?”忽然,他想起了那只狐狸。“你是……”那男孩点点头。“有什么好谢的,那天换了谁都得救你。”小虎不以为然地说。“不,我爹说象你这样的好人不多,他一定要谢你,我已经在这等了你3天了,你一定要去我家。”那男孩哀求道。小虎见推辞不掉,只好点头道:“好吧,咱们走。”
那男孩乐得蹦了个高儿,他附在小虎耳边道:“我爹给你什么也别要,就要我家门后的那盘小石磨。”“我什么也不要”小虎说。“不,你一定得要,不然我就跳到悬崖下边去,就当你没救过我!”那男孩生气地说。“好吧!”
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前,那男孩说:“到了。”小虎跟着他钻进去一看,好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哪!金砖玉瓦,墙壁能照见人儿,屋里的摆设都是小虎没见过的。一位老大爷和一位老太太见小虎来了,急忙迎上来,拉着他的手连连道谢:“孩子,多亏你救了我们的独生儿子呀!你是救了我们三条命呀!”
丰盛的酒宴摆上了,小虎长这么大也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呀!他吃饱了喝足了,起身告辞。
老大爷捧来一盘金子,老太太端来一盘银子,小虎摇摇头说什么也不要。老两口犯了愁:“这样吧,我家东西随你挑,要什么,给什么。”小虎想了想,指着门后的石磨对老人道:“我就要它吧!”老大爷点点头道:“好吧,我告诉你使用它的咒语。”
小虎背着石磨回到家,放在炕上,把家里仅有的两个盐粒儿放进磨眼里,念了一句咒语,那石磨果真转了起来,磨上流出了白花花的盐末来。
“这宝贝是哪来的?”母亲惊喜地问道。小虎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母亲。
从那以后,小虎不再进山砍柴了,母亲也不再为人浆洗衣服了,他们靠卖盐为生,日子过得很富足,常常拿出钱来周济周围的穷人。
有一天,从海上来了一位大阔商,在这一带村子里卖布匹。从人们的闲谈中他得知小虎母子得了一件宝贝就动了邪念。晚上他悄悄地躲在小虎家附近,偷看小虎磨盐,还偷听见了小虎念的咒语。第二天,他瞅着小虎不在家,就闯进屋里偷走小石磨,上船跑了。
船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着,他看着小磨越想越美,忍不住要试一试。于是,他念起了咒语。小磨转了,盐末流出来了,白花花的,真醉人哪!他笑啊,跳啊,高兴得大声叫道:“我要发大财喽!”白花花的盐末流了一大堆;白花花的盐末流满了船。他忽然想到他还不知让小磨停转的咒语,吓得他脸刷地一下变白了。
盐在不断地往外流,船在不断地往下沉,他急得团团转,连忙喊船工们往海里扔盐。可是晚了,船逐渐地沉入海底。阔商淹死了,海水也从此变得咸了,因为那个小石磨至今还在转,盐仍然在往外流!
(作者:朱国成 沈明兰 柳彩元)
二、孟姜女的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百姓们虽不再受兵马之灾,却受尽徭役之苦,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黎民百姓喘不过气来。
山脚下有一家人,姓孟,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过着极清苦的日子。这年夏天,孟大娘正在院里葡萄架下做针线活儿,忽然一只燕子落在她的脚边,一蹦一跳的。老人一看,那只燕子折了一条腿,就找了根苇棍儿,用线梆在了燕子的折腿上,功夫不大,那燕子喳喳叫着飞走了。
第二年春天,一只小燕子飞到了孟家,把叼来的一个葫芦籽儿扔在了饭桌上。
孟大娘拾起葫芦籽儿看了看,就埋在院子篱笆根儿下,不几天就长出了一棵葫芦秧。这秧子长得好邪呼呀,只几天的功夫,就爬上了篱笆尖上,又爬过了篱笆,伸到了左邻姜家的院子里,还长出了一个大葫芦。左邻右舍的都来瞧新鲜。人们都说:“活这么大岁数,没瞧见过这么大的葫芦。”
葫芦大得出奇了,麻烦事也来了。孟家种姜家收,两家争执不下,最后邻居出来调停了:“老街旧邻,何必为一个葫芦掰面皮?我看你们就切葫芦分瓢吧!”
两家点头,葫芦切开,在场的人都傻了,葫芦里坐着个女娃子。于是刚息下的争吵又接上茬儿了,都想养这神奇的小女娃。最后还是搞了折中,这娃一家养半年,姓两家的姓,起名孟姜女。
因为孟姜女出身奇特,所以从歪歪邪邪地学步,到出落成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人们都用奇特的目光望着她,而且咋看都不象凡人。
右邻有个小伙叫范青,他小时常和孟姜女一块玩。长大后老人们看他俩人很般配,就做了亲。
完婚之后,小两口甜甜蜜蜜,俩人总是唱着山歌干活计,亲亲热热过日子。谁知好景不长,蜜月还没过去,范青就被官府抓了去,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修长城了。
从那以后,孟姜女白天干活儿形只影单,常常叹气;晚上做活孤灯独影,泪水洗面。苦熬苦受到了三年头儿上,她实在熬不下去了,打起小包袱,拜别了老人,孤身一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千里寻夫的道路。一路上,吃苦遭罪受欺侮,终于来到修长城的地方,工地上人山人海,可就是没有她的范郎。她不死心,不泄气,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找到他。
工地上来一个绝代美人的消息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他迫不及待地来到工地想亲眼一见。等他一眼搭上孟姜女不觉惊呆了,便要把她招进宫去做妃。孟姜女哪里肯依:“我有丈夫啊!”“可他已经死了。”“死了我也要找到尸首。”“好吧,你找吧!”
孟姜女从一个工地找到另一个工地,找了几十遍,也没见范青的影子,她思前想后坐在长城脚下痛哭失声。“呼隆隆!”长城坍塌了40里,40里长城下白骨成堆。孟姜女抹去眼泪,咬破中指,往白骨上滴着一滴又一滴的鲜血。鲜血如珠,在白骨上一动不动。孟姜女继续找,继续滴,突然,一滴血渗入了一块白骨中。孟姜女跪下痛哭:“范郎啊!……”
找到范郎的尸骨,她传话给秦始皇:“若给我夫金鼎玉葬,我就答应进宫。”
秦始皇答应了。待葬完范郎,孟姜女却投海自尽了。秦始皇一看不好,从腰间抽出神鞭往山上抽去。大山呼隆隆地响着滚下海去。秦始皇想赶山填海,救出孟姜女。
东海龙王见此情景,为成全忠贞节烈的孟姜女,就派自己的女儿化做孟姜女的模样,走出大海,来到秦始皇的身边,偷偷地换下了秦始皇神鞭上的鞭稍后回了龙宫。
秦始皇没有得到孟姜女,还丢了神鞭就更加凶狠残暴了,所以激起天下农民纷纷起义,使秦王朝很快覆灭了。
(作者:朱国成)
三、有缘来相会
有句老话,叫做“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话原也是有来头儿的。
传说有这么母子俩,过着极清苦的日子。母亲给人打短儿做零杂儿,儿子每天打柴卖柴。进项虽然极少,但母子俩节衣缩食,每年都能从牙缝里挤出俩小钱儿来存着。为的是等日后儿子大了好娶媳妇。
这天,儿子来顺儿早早爬起来,背筐拿镰下洼打柴。到了村南野洼子,猫下腰刚打了几镰,突然发现镰下有一鸟巢,细一看,巢里有一白花花,圆溜溜的蛋,个还挺大。看那个儿不象鹌鹑蛋,看那色儿不象野鸭蛋。年年打柴,日日割草,来顺儿见识过各种各样的鸟蛋,只是今儿捡的这个蛋邪乎,他从没看见过。
那疙瘩儿草倍儿厚,只一会的功夫他就打够了筐。来顺儿背起草,小心地把蛋揣进兜里,回家了。回到家,来顺儿把那鸟蛋交给母亲。母亲说:“给你煮了吃吧,补身子。”“别,我没见过这种蛋,放在炕头用棉套儿围起来,看看孵出来是个吗鸟儿。”
过了20多天,来顺儿打草回来揭开棉套儿一看,爆蛋了,蛋壳壳被啄开一个洞,露出一个黑毛,白嘴儿,眼周镶白圈圈儿的小脑袋,喳喳地叫个不停。这是吗鸟?没见过,拿出去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看了,他也摇头:“活这把年纪,楞没见过这路鸟儿!”
这只鸟也着实邪乎:高腿儿,长尾巴,尖嘴儿,白眼圈儿,一对大膀子张开后忽扇忽扇的,可就是飞不起来,怪不?更怪的是它不光会叫,还会说话,而且比人还能,比能人诸葛亮还能!这是后话。
话说来顺儿孵出了没人能叫上名儿来的怪鸟,就想起了当时捡的那个怪蛋,别的鸟蛋都是椭圆的,而这个蛋却是滚圆的。于是来顺就管那只鸟儿叫圆。
半年过后,圆长成了大鸟。不光说话流利了,接不断儿的还蹦出一串儿之乎者也来。天知道它是打哪讨换来的。这下可好,娘俩又多了一个说话儿的,渐渐地来顺儿和圆便称兄道弟,母子俩变成了母子仨。
这天,圆忽然对来顺儿说:“来顺兄,千里之外张家庄,张员外张榜招婿聘闺女,陪送的嫁妆是……你去吧,揭榜结亲。”
来顺儿和母亲一商量,捎上点盘缠就上路了。当他来到张家庄张员外门前一看,果然围了一群人看榜。榜文很简单,只有这么几个字:谁能猜出小女陪嫁物品,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天底下竟有这样聘闺女的?说笑话,讲白乎,编笆造模儿,若说这是真事儿,谁信?
来顺儿下去揭了榜,被看榜的下人领进屋里见员外。张员外问:“你是哪的人?”“千里之外的韦家洼。”“为何揭榜?”“想与府上千金结为百年之好。”来顺按照圆教的话答道。“这么说你知道小女的陪嫁喽?”“当然。”“那么,说说看。”来顺儿嘴不磕,眼不眨,一口气说出了张员外的千金陪嫁。“嗯。答的都对。你家几口人?”张员外满脸的兴奋之色:“日子过得怎样?”“我家本是两口人,其实是三口人。日子挺紧吧。”“怎么……两口……三口……”“是这样,本来我与母亲两口人,后来……”顺儿把圆的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员外听罢,兴奋地拍大腿:“你家是兴旺之家,必有后福。这亲算结定了。这样吧,你不必来迎娶,三月之后我把女儿给你送去,顺便拜访一下你那圆弟。”
自从来顺儿捡了圆,怪事儿就一桩挨一桩。这下,贫苦小伙娶阔小姐,这就够怪的了,可人家还提出,男家不娶女家送,连千百年来留下的娶妻聘女的规矩都不要了。看来我来顺儿要转运。他暗想。
来顺儿听了张员外的话急忙跪倒磕头。张员外酒饭款待,至晚方散。来顺儿歇了一夜,次日登程回家,准备婚事,收拾房屋。张员外送至村口,送了他一些银子做盘缠。
长话短说,一晃到了迎亲的日子。
清晨,来顺儿妈对圆说:“圆哪,今儿是你哥大喜的日子,亲戚来,朋友往的,人多嘴杂,你躲到小柴屋里去吧!”圆点点头,走了。
说话中间,花轿到了门口。来顺儿和亲友们迎了上去。轿帘不打开,新人不下来,送亲的人个个虎着脸,一声不吭。来顺儿迎上去,对丈人说:“爹,您……”“圆呢?”丈人虎着脸问。“圆……”来顺儿转脸望着妈。“圆……”来顺儿妈笑着,也只说出这一个字。“莫非你们家没有圆?”“不,有,有!”“那他怎么不出来?”
来顺儿妈一看没法了,冲小柴禾屋喊“圆哪,快过来。”圆走出小柴屋。“我儿,快来见见你亲爹”。来顺儿妈说。“亲爹,给您道喜!”圆走上去,磕头致意。
空气一下变了。人们全都喜上眉梢。新人下了轿,放鞭炮,拜天地,入洞房。打那儿之后留下一句话:有缘(圆)千里来相会,无缘(圆)对面不相识。
有缘有圆。
(作者:朱国成)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