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习俗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2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习俗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
页码:
526-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区的大寺镇的方言文学的传说的习俗传说,包括五月端午采药草、灶王的传说、七月十五烧纸的传说、插艾蒿的由来、年的传说、敬老的由来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大寺镇
传说
习俗传说
内容
一、五月端午采药草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家家吃粽子,门前插艾蒿。这习俗流传地域很广,但是在我们这疙瘩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五月端午采药草。每逢这天,人们天不亮就起来,采些鸭跖草,刺儿菜,大、小麦,葶苈草,车前草,等等,在太阳出来前赶回家,用青麻绳绑好,挂在屋檐下备用。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从前有这么母子俩,孤儿寡母日子过得挺累苦,母亲偏偏又生了病。儿子是个孝子,他求亲告友东摘西借为母亲治病。一晃半年过去了,他请遍了乡下的先生,吃了无数剂的汤药,母亲的病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渐渐地汤水不进了。
有一天,他到城里给母亲求医,因没能凑够那昂贵的诊费,他苦苦哀求,直到天黑还是被轰了出来。一路上,他抹着象断了线的珍珠般的泪滴,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回走。走到一片野洼,碰到一位罗锅老人。
老人问他:“小伙子,干吗去了,这么晚才回来?”“给我娘请先生去了。”“怎么没请来呢?”“钱不够。”“那怎么办呢?”“老娘重病在床,房子是不能卖的,只好把那一亩地卖了。”小伙子说着眼泪又涌了出来:“只要能治好我娘的病,就是把我卖了也成。”“你娘得的什么病?”“经了好多先生都说是鼓症。”“嗯。我可以治。”那罗锅老人道:“这样吧,明天日落时你把你娘背到这里来等我。”小伙子扑通跪下了:“要能治好我娘的病,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罗锅老人点点头转身走了,眨眼就不见了。
第二天,日头刚挂树梢上,小伙子就背着母亲来了。他把那条破被子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上面歇息。他坐在母亲身边,等着那位老人到来。天黑尽了,老人还没来。蚊子围上来了,小伙子拔了棵苍耳为母亲驱赶蚊虫。半夜了,老人仍没来。小伙子胳膊累的又酸又疼,身上,脸上,手上……被蚊子咬得都是疙瘩,尽管母亲几次哀求催促,但他仍然恒下一条心:就是等到天亮,也要等。
天快亮时,那罗锅老人终于来了。他摸了摸小伙子脸上、手上的疙瘩,点点头;又摸了摸老太太的脸上,手上,居然一个疙瘩也没有,老人望了小伙子一眼,又点点头。他站起身,往前走了几步,蹲下身随手拔下几棵车前草,葶苈草……递给小伙子:“马上拿回去,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回到家,把它切碎煎汤,就这一剂,保你母亲药到病除。”
小伙子接过药草千恩万谢,急忙别了老人背起母亲跑回家去煎汤熬药。
母亲喝完药,果然一日好过一日,渐渐地竟比先前还好了。这事一传开,人们都说好心的母亲、孝顺的儿子碰上了仙人。从那以后,每逢罗锅老人为老太太治病的那天(五月初五),人们就早早起来采药草,一来为了预方便,二来也为了教育后代敬老人。这习俗流传至今,人们竟也积累了不少应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哩!
(作者:朱国成)
二、灶王的传说
以前,每逢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便在锅台前贴上灶王的画像,有的还写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并在这天蒸粘糕祭灶王。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姓张的县官,他置国事民情于不顾,专门搜刮民脂民膏,吃遍千家万户,是个有名的馋嘴儿。谁家不从,必遭非难。
有一年,一个放牛娃娶了一个逃难来的漂亮女子为妻。她做得一手好针线,炒得一手好菜肴,渐渐地闻名于四乡八村。
这事传到县官耳朵里,可把他乐坏啦!他想:本县吃腻了佳肴美味,正愁没处寻鲜,不想我县又娶来一巧女子,真乃天赐之福。
这天他带着差人来到放牛娃家里。一进门,县官便笑道:“听说你手很巧,用什么好吃的来慰劳本大人呢?”
那女子看了他一眼,掀开了锅盖,只见热气腾腾一锅粘糕。县官见了立刻垂涎三尺,伸手抓起一个塞进嘴里。没成想,粘糕粘住了牙齿,吐不出,咽不下,急得他出了一身大汗。
那女子嘻嘻一笑,手指冲官轻轻地一点,那县官便贴在锅台后的墙上,再也动不了啦。原来,这女子是玉帝派下来的仙女,专来惩治这个祸害乡民的“父母官”的。
这事传开后,人们拍手称快,纷纷找人画了他的像,贴在锅台上,为的是让他看着人们一日三餐,馋死,气死,就是不给一口。
据说,后来玉帝一来为体察民情,二来给他个赎罪的机会,就让他当上了家庭的“坐探”,每逢腊月二十三便把他招上天宫,听取一年之内的民情。这样一来,有些人怕他上天谎报“家情”或有意栽脏,就想了个法儿:在他上天的那天蒸粘糕,将他的嘴粘住。生怕粘不牢,又写了对联嘱咐他“上天言好事”,以图来年顺顺当当,合家欢乐。
(作者:朱国成)
三、七月十五烧纸的传说
我们这疙瘩管七月十五(农历)叫“鬼节”。每逢这天,人们都要烧些纸钱,以祭奠故去的先人。这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读书人,苦修半生也没大长进,用掉的纸张却有一大垛。他对官场上的事冷了、厌了,便想从商。干什么呢?僚倒半生,除浪费些纸张外,什么本事也没学会。
忽然,他想起进京应试的盛况。赶考的读书人人山人海那么多,一年得用掉多少纸呀?对,就卖纸。
从此,他便做起了纸张生意。谁知聚起来人山人海的读书人一旦散开,各地方都寥寥无几。他的生意异常地清冷,眼瞅着家业就要败在他的手里,他可犯了愁。怎么办?想来想去,他忽然想出一个好办法:以“死”求生。这一天,他突然死去了。妻子儿女哭得昏天黑地,四邻八舍都跟着陪泪。
这纸店的老板娘一边哭,一边烧纸,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叨叨道:“这些纸要了你的命,你就把他们带走吧!”忽然,纸店老板慢慢地从床板儿上坐了起来。人们以为“炸尸”了,撒腿就跑。他大声喊道:“别跑,我真的又活了!”
人们渐渐地围拢过来。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道:“我本来是死了,可这些纸又救了我。今儿我算长了见识,原来人死后要经过三百道卡子口儿才能到阎王那报到。每道卡子口的小鬼都要买路钱,不给钱就不放你走。我对他们说:“我没钱”。可小鬼儿们却说:“你老婆不是给送来了吗”?原来阴间花的是纸钱。因为金银财宝埋在那就呆在那,魂灵带不走,用不上。我用那纸钱买通了路,又买通了阎王。阎王一高兴,又放我回来了,一路上,我碰上了许多故去的老先人,张三他爹,李四他娘……唉,他们都穷得拖着打狗棍子讨饭哪!阴间的狗可厉害了,他们真可怜……”纸店老板说罢,打了一个长长的唉声。
人们都信以为真,纷纷掏钱买纸回去烧。因为那天正好是七月十五,从那便留下了这个习俗,而且逢年过节都要烧一回,表示晚辈的孝心。打那以后,纸店的生意变得兴隆起来。
(作者:朱国成尚志明)
四、插艾蒿的由来
农村有这样的一个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大门口插几棵艾蒿,有的还用红布或红纸剪个葫芦挂上,据说这样可以祛邪除病。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村子十分富裕,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一日,一个道士前来化缘,走到村口,见一妇人端着一盘子剩饭向猪圈走去。
道人走上前哀求道:“施主,这盘剩饭赏给我吃吧!”妇人白了他一眼:“想得美,喂猪还长肉呢!”说罢,她把饭倒在了猪食盆里。道人气得嘴唇发抖:“这儿的人心坏透了,明天降瘟疫!”说罢,道人不见了。
那妇人一看就傻了。知道自己得罪了仙人,吓得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人们纷纷赶来,问明原由,都埋怨她心地不善,给全村招来灾祸。可骂顶什么用?人们连夜收拾东西,一大早便扶老携幼,逃奔他乡。
第二天早晨,那道人带着瘟神来到村口,见一个妇女背着个大孩子,领着个小孩子,便奇怪地问道:“你怎么背着大的,领着小的?”
妇人慌慌张张地边跑边答道:“大的是邻家的孩子,没爹没娘怪可怜的,小的是我的亲生儿子。”“你们这是去哪?”“我们村今天降瘟疫,逃到外边去躲一躲。”“你不用逃了。”道人被她感动了,随手从地上拔下一根艾蒿,递给她:“把这个插在你家大门口,就没事儿啦气
妇人一见遇到了仙人,连忙叩谢。拔了一抱回来,分送给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老弱病残的人,让他们都插在门口上。
这习俗便这样传了下来。后来人们祈求一年一岁平安康泰,又剪个神医的药葫芦挂上,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朱国成)
五、年的传说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大村落,人丁兴旺,生活安康,忽然间来了四大害,见人便吃。村民所剩无几。这残忍贪婪的四害是东山的猛虎、南山的雄狮、西山的毒蛇和北山的年。四害之中最厉害的就是年。它吃人不扑不咬,坐在山洞里只需张嘴一吸,人便跌进它的胃里。
眼瞅着人就要被四害吃光了,这一日,忽来一白发道人,声称前来解救村民。只见白发道人一捋银须,飘乎乎飞向北山。找到年说:“年啊!村里的百姓选兽王,你看东山的猛虎怎么样?”年瞅了一眼白发道人,冷笑道:“它?看我把它吃喽!”说罢一吸气,猛虎便跌进它的胃里。白发道人一翘大拇指:“好样的!看来该选南山的雄狮呀!”年又一吸气,雄狮也滚进它的胃里。白发道人故意叹了口气:“只好选西山的毒蛇啦!”年气得两眼血红,猛一吸气,毒蛇也钻进了它的胃里。
白发道人以一害灭三害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块红布,在年的眼前一抖。年生来最怕红颜色,吓得它浑身筛糠,束手被擒。那以后,人们为防年溜回人间作恶,每到白发道人擒年的这一天就在大门口贴上红纸避邪。随着文字的发明,人们又在上面写上些吉利话,这就形成了春联。正月初一见面时人们互道“恭喜”,那原意是“恭喜您没有被年吃掉。”
(作者:朱国成)
六、敬老的由来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残暴的皇上,下了一条缺德的法令:凡上了岁数的人,如果60岁不死,就要活埋,违者抄斩全家。这个章程一公布,50岁以上的老人哗啦一下子就老了一大截儿。咋回事?愁的呗!这鬼章程搅得百姓惶惶不安。
话说有这么父子俩,父疼子,子孝父,父子相依为命。说话间父亲满60岁了。儿子说什么也不去活埋父亲。七尺高的汉子,哭得跟泪人一般。父亲为了保住儿子这棵独苗,拿刀动斧的要寻死。儿子没法,只好背起父亲上了山。山上的老林子里埋了多少老人了?谁也说不清。儿子背着父亲一边走一边流泪。父亲走几步,就折断一棵树枝。走出一里多地了儿子纳闷的问道:“爹,您折树枝干嘛?”“唉,这老林子很深!你没来过怕你回去时迷了路”。
儿子一听,眼泪又一次哗地流了出来。父亲马上就要被活埋了,可他还惦记着我,我……我就是死,也不能做这畜牲不如的事。想到这,儿子找了一个山洞,把父亲放在里边说:“爹,您就住在这洞里吧,我每天给您送饭来……”“不行啊,孩子!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让官府知道了,你可就没命了!”父亲呜咽着说。“到时候再说……”简短节说,从那以后,儿子每天以打柴为名给父亲送饭,一晃半年过去了。
这天,小伙子听人说了一件邪乎事儿:外族派来一位使者,带来一只奇怪的动物,那畜牲四条短腿一条长尾巴,尖嘴儿小眼睛,一身灰毛。外族的使者说,如果中原有人能叫出这动物的名字,我们愿称臣进贡,如没人认得出,中原就要在我们手下称臣。皇上一听,冷冷一笑,中原如此之大,会没一个人识得此物?于是便出了皇榜:“如有识得此物者赏银万两!”皇榜贴出1个月,不少人进宫辩认,但都摇摇头退了出来。皇上这下可傻眼了。
小伙子送饭的时候,就把这件新鲜事跟父亲说了。父亲听后不加思索地说:“那是只犀鼠。”“是吗?”“嗯。你带上咱家那只八斤半的狸猫,把它装进袖筒里进宫去辩认。如果猫见它往外窜,那动物是鼠无疑了。”父亲说。第二天,儿子把狸猫装进袖筒,进宫了。果然不出老汉所料,猫一见那怪物玩儿命往外窜,小伙子紧紧攥住袖口,对皇上道:“万岁,这是只犀鼠。”外族使者听了一楞,睁大眼睛看着他。“胡说,谁见过这么大的老鼠?你们认不出此物理应跪下称臣!”外族使者吼道。小伙子一气,松开了袖口。那只八斤半的狸猫猛地窜了出来,扑向那只怪兽。那怪兽一见扑过来的狸猫吓得浑身哆嗦,瘫软在地上。狸猫扑上去,几口咬死了那只大老鼠。从那以后留下一句老话儿:八斤半的猫能避千斤鼠。
再说外族使者一见鼠被咬死,连忙跪下称臣。皇上一见哈哈大笑,令人取银万两,赏赐小伙子。小伙子没有接银子,他跪在地上说:“万岁,银子我不要,只求万岁取消60岁不死活埋的法令。”“为什么?”“人老了才有经验和智慧。这只鼠就是我爹认出来的。”小伙子说。“你爹?”“请圣上恕罪。我爹没有活埋,被我藏在一个山洞里了……”小伙子说了事情的经过。
皇上听完,沉思了一会儿道:“好吧,回去把你爹接回家,好生侍候。往后,老人百岁不死也不许活埋,而且,要让年轻人们尊敬老人……”
从那以后,中国人又恢复了敬老的传统美德。
(作者:朱国成)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