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物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
页码: 513-517
摘要: 这些故事分别讲述的是明代大任庄吴应道的英勇事迹、龙宾酒爷捐款修庙的善举、任八百的荣耀提升和屠虎因争吵而失去儿子并最终去世的悲剧。
关键词: 大寺镇 传说 人物传说

内容

一、好汉爷
  好汉爷,姓吴名应道,大任庄吴氏初祖吴鸾之次孙。此人身材高大,性格倔犟,为伸张正义而以身试法。被后人誉为“好汉爷”。
  提起好汉爷,还得从大任庄建村说起。
  明建文二年(1400),范氏初祖范良胜、柳氏初祖柳殿在今大任庄定居。当时,二人跑马圈地,抢占地盘,所有低洼之地尽被柳殿占有;高地则被范良胜圈得,吴氏入境时只剩寥寥边沿之地。正是“柳家洼,范家堼,边边沿沿吴家种”。及鲁姓入境之时,已无地盘儿可言。为了生存,鲁姓千方百计强占吴家边沿之地,从此结下积怨。
  明成化年间,吴应道正是青壮之年,尚未娶妻。时鲁家势力强大,对吴家欺之过甚。吴家娶媳妇,鲁家要睡头一宿,不答应就大打出手;吴家做饭,姓鲁的往锅里洒沙土,把吴家欺侮透了。吴应道从小就受鲁家的气,此时忍无可忍,遂纠集邻村亲信丁龙、丁虎、丁豹加之本族20余众,在村北摆开阵势,与鲁家一决雌雄。鲁家更不示弱,一时棍棒横飞,一场血战,鲁姓大败,死伤十余人。事发后,吴应道只身一人投案自首。审讯之时大刑伺候,吴应道一口咬定一人所为,与旁人无关,被判死罪。行刑之时,吴应道仰天大笑,毫不畏惧,并叮嘱家人将他的尸首埋于村北路边:“鲁家人从我茔地过一个死一个”。
  吴应道以死结束了吴家受欺辱的历史。不久,鲁家便迁出境内,至今大任庄无鲁姓,而每逢春节、清明,吴氏后裔便成群结队在好汉爷墓前烧纸叩头,以示怀念。
  (作者:柳彩元)
  二、龙宾酒爷
  清朝乾隆年间,静海县官府拘拿了18名案犯,关进大牢之后,日日进行刑讯。这时县官的脑壳里认真地盘算着:“这伙强人多年来四处作案,专对官宦之家及地方豪门大族行窃,对州府衙门也有抢劫骚扰行为。他们所积钱财定然不少,我何不借此机会捞它一把呢。”于是便天天逼问他们将脏款放于何处,脏物窝藏在谁家。不过数日,就把这些案犯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
  原来这些案犯确实存有一批银子,发案前,他们为了保存这批银子,就暗地打了两口白棺材,把银子全部放入两个棺材内。同时杀了两头肥猪,将猪肉及肝肠肚肺全部蒙在银子上面,然后将棺材盖钉牢。在一个风高漆黑之夜,埋在青凝侯村西小孔庄旁边的酸枣树林里。
  小孔庄原是青凝侯的附属小村(现此村已废,只建有骨灰堂1座),距大村3里地,当时只住有两三户人家。此后青凝侯的村民下地干活来这里,见酸枣树林中出现了1座坟,这坟埋得有些潦草,有的地方还露着棺材盖,盖下还露着人头上的辫稍,无数大绿豆绳在坟头上打旋儿,其臭味令人作呕。村民对此虽觉得奇怪,但谁也不愿在此逗留。后来又由于夜间常听到酸枣树林里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这里的住户也都迁到大村来住。这里就成了一个“闹鬼”的地方。
  再说这些案犯日日受刑,真有些挨不住了。一天夜里,他们的头领就与大家商议说:“众位弟兄,眼看咱这些人是活不成了,但咱在临死之前,必须将那批银子做个交待。我建议咱们找一个极为可靠之人,让这个人日后拿这批银子为民众做些善事,这样咱们也就死而无憾了”。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但到底托付谁呢,这事就犯难了。他们思来想去,其中一人说:“青凝侯的张龙宾可以担当此任。这个人一向耿直忠厚,重义轻财,若得此人相助,是万万不会错的。”这个人的建议也得到大家的赞同。
  第二天过堂的时候,案犯首领带头,一口咬定钱物的窝主是青凝侯的张龙宾。县官一听有了窝主,真是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差人到青凝侯将张龙宾拘到大堂上来。张龙宾,又名张一龙,本是个贫苦的庄户人。此时已年逾花甲,因他爱喝酒,人称外号“龙宾酒爷气这酒爷确实为人耿直厚道,还识得几个字,具有相当的办事能力,平时村上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爱找他帮助解决。现在一班衙役不问青红皂白地将他拘拿到大堂上,他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只见县官威严的坐在大堂上,将惊堂木猛力一拍,喝道:“众贼人,你们睁眼仔细观看,窝主可是此人么?”众案犯看了看酒爷,齐声说:“我们不认识这个人,窝主不是他。”县官一听火冒三丈,厉声说:“上一堂你们说窝主是他,现在将他拘到大堂之上,你们又说不是他,这不是拿本官耍戏吗?众衙役听令,给我大刑侍候!”说话之间众衙役就要动手,案犯头领叫道:“县太爷息怒,只因我们连日来受刑不过,就顺嘴胡说个人名,为的是免遭毒打,若现在还打,我们还得胡说。”
  县官见此情景暂时停止了动刑,接着审问张龙宾,龙宾酒爷慌忙说道:“县太爷在上,小民实在冤枉。我从小一直在家以务农为生,根本就不认识这些人,更谈不上是他们的窝主,万望大人明镜高悬,替小民作主!”酒爷又对众案犯说:“我与你们素昧平生,一无冤,二无仇,为何信口开河,将我害到这种地步?”众案犯我瞧瞧你,你瞧瞧我,无一人吱声。县官一时没了主意,只好退堂,另作计较。同时把酒爷也关进大牢。
  在大牢中,案犯头领找到机会和酒爷接上头,把实情话全盘托出。酒爷听后如梦初醒,十分惊叹自己遇上了这样的事情。案犯头领十分诚恳地说:“实在是委屈你了。我们用这种特殊的办法请您来多有得罪,如您能用这批银两为民众做些善事,我们就是死在九泉之下也会感谢您的,不知您肯不肯帮我们了却这桩心愿?”酒爷听了他这番肺腑之言十分感动,连连说“行气并指天发誓:“诚如所说,我要办不好此事,誓不为人。”
  此后,县官又过了好几次热堂,一再逼问窝主是不是张龙宾。把这些案犯折腾得死一遭又一遭,但无一人更口。这样没过多少日子就把酒爷放了出来。
  酒爷回到家,当日夜间就来到小孔庄的酸枣树林。他扒开坟头撬开棺材盖一看,果然是两棺材白花花的银子。酒爷十分激动,他想:静海县官府拘押的这18名案犯,都是劫富济贫的好人,我何不先用些银两把他们救出来。自酒爷掌握了这批银子后,不知往静海县城跑了多少趟,千方百计地找门路,用大把大把的银子为那些案犯在县府上下买动。最后这些案犯全部被免去死罪,大部分人被释放,少数人被流放边远的地方。至于原来所藏的银子,案犯中无一人问起。
  为了救人,酒爷已将银子花去了一少部分,剩下的银子怎么处置呢,正在酒爷日思夜想拿主意的时候,听说峰山庙主持和尚正四处化缘重修庙宇,于是他就将剩下的银子全部捐了出来。推倒了原来的土庙,重建了砖木结构的大殿三层和东西配殿,废掉原供神的牌位,用泥土塑造彩绘神像。由于工程规模大,酒爷日日亲临现场监工。每天都是顶着星星去,顶着星星回。青凝侯距峰山庙12里地,他每天来去都有人牵着马或两人抬着小轿接送,前头还总悬着一盏大红灯笼为他们引路。酒爷在路上跟这些人谈话,这些人从不搭腔儿,送到目的地后,一转眼就都不见了。这样日子长了,酒爷心里闷得慌,决心探个究竟,看看他们到底是些什么玩艺儿。一天夜晚,回到青凝侯村边下马的时侯,酒爷暗暗将马毛揪下一撮儿。拿到家里在灯下一看,人们谁也说不清象什么毛。于是就有人说这些人和马都是仙物,是峰山庙所供神灵派出来的。
  酒爷死后,静海县有一任县官曾到青凝侯来,告诉张家他夜得一梦,梦见张龙宾作了静海县城隍庙的城隍,让张家去拜认。但张家各户苦于资财匮乏,未敢前去领此殊荣。民国三十二年,天津县县长王景山发起集资捐款,第六次重修峰山庙时,王景山也派人到青凝侯,邀张家参议建庙之事,张家也因资财匮乏而未派人前往。原峰山庙有张龙宾捐款建庙的碑记和县府所赐木匾,后因多次重建,此碑和木匾已不复存在。今人孙宝贤老人回忆,木匾上的4个大字为“遗重乡里”。
  (作者:魏国璋)
  三、任八百
  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大芦北口村有位姓任的老汉,专以做佃户为生。他家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头小公牛。
  一天早晨老汉发现小公牛不见了,他围着村东查西找,跑了一天也没找到。在天黑前他又累又饿地来到一家门前,看到这家的屋子里有一伙人正划拳行令,大吃大喝。老汉心想这里人多,问问牛的下落或许有人知道。当他走进屋没问上两句话时,就被这伙人强拉硬拽地架到酒席桌上。酒席桌上摆的大盘小盘里全是炖熟的牛肉,还没吃就闻着香味扑鼻。老汉说:“我的牛没了,家都过不了啦,哪有心情在这里喝酒。”有一人用竹筷子夹起一大块牛肉,硬往老汉嘴里塞,老汉不得不把肉吃下去。这人问老汉:“牛肉香吗?”老汉说:“香。”这人说:“你家的牛别找了,实话告诉你,已被我们宰了炖熟吃了。你刚才吃的这块肉,就是你家牛身上的肉。”老汉闻听此话,再仔细看看这些人,不由得两眼唰唰地掉泪。心想这个亏不吃也得吃了。原来在这屋里喝酒吃肉的人,是本村的一伙坏蛋。这些人平时游手好闲,欺男霸女,掘绝户坟,踹寡妇门,什么坏事都干,无人敢惹。于是老汉就忍气吞声地回到家里。就在这天夜里,任老汉的老伴生得一子。说来奇怪,这孩子落生后两小时就能用四肢在炕上爬动,喜得老伴合不上嘴地说:“这孩子说不定就是那头小公牛投胎脱生的,不然怎么刚生来就会爬动呢?”可任老汉却叹气地说:“唉,牛没有了,饭碗子被人家砸了,又多添了这么一张嘴,往后的日子更不好混了。”
  光阴荏苒,日月穿梭。说话之间这孩子已长到8岁了。一天晚上他躺在炕上睡觉,老娘坐在炕上对着豆油灯捻线。过一会,孩子的脚“腾——”将老娘踹一下。老娘不在意,挪挪身子,继续捻线。可是过一会儿又踹一脚,老娘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睡觉都不老实!”然后又挪挪身子,继续捻线。如此多次,老娘烦了,干脆躲到炕沿儿上。当她把棉花捻完想睡觉时,回头一看吓了好一跳。她儿子已经头顶着炕头的墙,脚蹬着炕尾的墙,身高足有丈二,而且膀大腰粗,活赛个大力神。她急忙把儿子唤醒,儿子醒后,身体就再不增长了。
  这孩子从此以后,不仅身高体壮,而且饭量剧增,每顿饭没有斗米下锅是不行的。他家种地没有耕畜,就由他一人拉耠子耕地,拉耧播种。耙地时,他见别人家套双套耕畜拉耙,后边有一人踩在耙上,这样就可以把坷垃都耙碎了,他也让他爹踩到耙上,自己拉起耙来比那双套耕畜走得还快。目睹此事的村民全惊叹不绝。
  当时由于本地水咸地卤,百谷难生,光靠种地是难维持生活的,所以有很多村民到海边去贩运私盐。大部分人是担运回来偷着去卖。这贩卖私盐是为官府所禁止的。官府派了很多盐警,四处盘查捉拿贩运私盐的人。一次这任家孩子与村人同去海边贩运私盐,在回来的路上,被盐警们追了上来。因为他赶的是一辆老牛车,走得慢,被落在后边。眼看盐警们追上来了,他一着急,就把牛从车上卸了下来,钻进车底,一膀子把车和车上的800多斤盐扛了起来,牵着老牛钻进了高粱地,放在一个平河沟里。盐警们追上来之后,见车没有了,车辙印也没有了,好生奇怪,就分散开四下搜寻,结果把他逮住。为首的一名盐警惊奇地问:“这高粱地里只有人和牛的脚印,怎么没有车辙印呢?你这车是怎么弄到这里来的?必然有同伙相助,你的同伙在哪里?快把人交出来!”任只得以实相告,但盐警无人相信。为首的盐警说:“你若将车和盐如你所说一样扛回道上去,我就把你和盐车都放了,如有半句瞎话我就拿你问官治罪。”于是任又如前一样,一肩扛车,一手牵牛,回到道上来。众盐警没有一个不叹服的。结果把人、车、盐全放了。从此“任八百”这个名字就在当地一带村庄叫响了。
  自任八百有了力气之后,可给当地百姓出气了。他常把那些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坏蛋们打得屁滚尿流,无一人再敢做坏事。后来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因他一人在村上难于维持生活,就远走他乡,自走后没有再回来过,他在外边的情况村人也无人得知。
  (作者:魏国璋)
  四、屠虎
  (一)屠虎和老爷庙
  乾隆年间,芦北口村有一个叫屠虎的年轻人。他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整天游手好闲,靠东讨西借混日。日子长了,不免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村里人都瞧不起他,他一见村里没法立足了,一跺脚当了兵。
  有一次,屠虎随乾隆皇帝出征到前线抗敌。根据那时士兵每人一口小锅,各自做自个儿的饭。这日清晨,大营里传来将令:“立即埋锅造饭,一个时辰以后出发上阵。”屠虎改不了懒散的毛病,因贪睡起得晚了,他刚把水烧热,队伍便出发了。
  土路上被马蹄扬起一片灰尘,远远看去象一条土龙。屠虎慌了手脚,忙把半生不熟的饭倒掉,跨上战马,把行军锅拴在马屁股上,一拉缰绳,那马着了魔似的,一反往日无精打彩的样子,箭一般地狂奔起来。
  屠虎心里好纳闷儿,竟忘了马屁股上的那口热锅了。
  凭他使出浑身的解数,也休想让马慢下来。他吓得浑身颤抖,面色苍白,俩眼一闭,心中叹道:“我命休矣!”
  喊杀声突然传来,屠虎睁开眼睛一看:大军如洪水般败下阵来。
  屠虎急忙拨转马头,想随军败退。但是,哪里拨得转?战马径直飞入敌阵。屠虎面对着一齐刺来的枪头,只得舞枪相还。疯狂地战马带着他在敌营中横冲直撞,他呢?居然越战越勇。
  这时,败下去的人马后队变前队,又返了回来,结果敌军大败。
  乾隆皇帝兴奋地对满脸通红大汗淋漓的屠虎说:“朕封你为兵马提督大元帅!”
  屠虎当上了兵马提督,三军共庆。有人举杯贺道:“恭喜,恭喜,您打仗时面红耳赤,大枪一挥八面的威风,真象是关老爷”
  打那以后,屠虎再不敢偷懒耍滑,兢兢业业保着皇帝,一直很受恩宠。上了岁数以后,他解甲归田,一进村,见村北头有一座破败的老爷庙。屠虎走进庙门,见了红脸关公倒头便拜:“不才屠虎,蒙关老爷显圣附体,才偶然立功,博得圣上恩宠。我一定重修此庙,再塑金身。”
  屠虎重修老爷庙,轰动了四乡八邻。从那后,老爷庙很兴盛了一阵子。
  (二)屠虎斩子
  屠虎解甲归田后,对乡邻十分和善,获得普遍的尊重。但他的儿子很不争气。游手好闲乃鸡鸣狗盗之徒。屠虎心里不免阵阵悲凉,儿子和自己年轻时是一模一样,一个屁股坐个影,真让那句老话说中了:老猫尿房檐,辈辈往下传哪!但今天的屠虎非等闲之辈,是赫赫有名的“屠八抬”,他怎能容忍子蹈父辙,败坏家风,让他无颜以见江东父老呢?他软硬兼施,皮鞭加上攻心战,“酷刑”配上苦口婆心。只无奈你有千条妙计,他有一定之规,到头来,他流浪在外不思归了。
  屠虎既恼恨,又悲伤。俗话说得好,庄稼人三件恼:逆子、病妻、盐碱包。屠虎养了这么个孽障儿子真叫他把心操碎。
  儿子几个月没回来了,但坏消息却频频传来:东家的牛被他牵去卖了,西家的媳妇被他逼得跳井了等等。屠虎在村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不再敬重他,而以白眼相看。
  一天晚上,屠虎操起大枪走出家门。他要找到儿子,较个真儿。整整一个月,他终于在赤龙桥上找到了儿子。“孽障,还不跟我回家?”屠虎窜过去,“啪”地给了儿子一个耳光。“就不回去!”“你要把屠家的脸丢尽吗?”“我听说你年轻时还不如我哪!”“你!”屠虎的脸涨红了,只觉得血往上涌。“你以后改不改?”“不改”儿子没把老子放在眼里。“你我除了你这祸根!”说罢,屠虎大枪一摆,把儿子挑到河里,顿时河水红了一片屠虎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不久便抑郁而死。
  村里的老人都说:“芦北口是朱杨屠刘四姓立的村,现在村里独没有姓屠的,就因为屠虎那一枪,屠家断了根,绝了后。”
  (作者:朱国成)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