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解放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9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前
分类号:
D668
页数:
1
页码:
4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西青区大寺镇1731年至解放解放前农民生活情况。
关键词:
大寺镇
农民
生活
内容
境内从明朝初年至清朝雍正九年(1731)均隶属静海县。
明朝静海进士陈耀作“穷民叹”一首曰:“破屋葺蓬茅,麻衫鬓发焦,到门惟有水,顾地绝无苗,野菜和根食,生柴带叶烧,已看贫到骨,何计避征徭。”这是当时境内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民国时期《续天津县志》载:“天津城南,地卑汗,杂树不植,百草枯。每逢淫雨聚行,潦汪洋巨浸成江湖。人谓近海,地广斥,荒秽不治。”境内农民则称:“春旱秋涝雹子砸,最后蚂蚱来扫茬。”由此可见,境内农民生活同明清时期相比没有变化。
据解放后中共天津县委的抽样调查,解放前夕天津县境内(含本镇)占总户数6%的地主、富农,占有70%的土地,占总户数94%的农民无地或少地。有些村,如倪黄庄、门道口等,几百年来被大地主买过来,卖过去。广大农民只有靠当佃户、当长工、打短工和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一般农户好年景是糠菜半年粮,在灾年只能以野菜充饥或离乡背井外出谋生。俗传:“卫南洼,三种宝,黄蓿、地梨、败洋草”。每年都有很多农民靠这3种野草度命。此外,兵匪的掠夺也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灾难。仅以青凝侯村为例,该村在解放前有83户,从1939至1949年,外出逃荒要饭的共25户,被迫抓去当劳工的13人,在天津做苦工的45人,一度结伴到文安洼挖地梨的70多人,外出户被迫卖掉的儿女4个,纯因冻饿而死的成年人18人,被兵匪打死的17人,打伤造成终身残废的8人。至于婴幼儿则是生的多,活的少,野地里经常见到婴幼儿的遗骸。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耀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天津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