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9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丧葬习俗
分类号: K892.421
页数: 3
页码: 439-4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西青区大寺镇解放前后倒头、上床板、报丧、奔丧、丧服等丧葬习俗情况。
关键词: 大寺镇 婚嫁 习俗

内容

解放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
  倒头 死者绝气谓之“倒头”,绝气前,晚辈要守候在身旁,谓之“送终”。此时要禁止儿女哭喊,以免老人不忍离去而延长“倒气”之苦。
  上床板 死者在弥留之际,由儿、女、媳辈为其擦浴净身,剃须发,然后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在绝气前搭到停尸床板上。尸首停在床板上,一般讲究“下铺金,上盖银”,还要蒙上蒙脸布,将头枕、脚枕摆放停当。最忌讳的是让病人死在炕。上床板前还要在死者身下摆“七星钱”,即把7个铜钱分为头一、双肩二、后心一、双胯二、腿间一摆好。上床板后,死者一手持铜钱(买路钱),一手持打狗饼子,再将1枚铜钱放在死者胸部,1枚铜钱放入死者口中,这噙口钱要在入敛时取出。死者绝气后,其长子持一饭勺,在门框上敲3下,口呼“爸爸(妈妈),上西天大路拣好道走!”如此重复3遍,众子女方可痛哭。
  报丧 人死后,床板前放上桌子,点着长明灯,上香,摆上米饭、糕点等供品,立即派人到亲友家关信,谓之“报丧”。给未婚夫(妻)家送信儿,一般把“白孝”置于门口或窗台上,再报出姓名、地点。
  殃榜 殃榜也称“桌前纸”,用灰或白纸剪成。每张纸斜分4段相连,其张数与死者年龄相等(一般都虚几张)。将殃榜挂于大门口,男挂左侧,女挂右侧,直至入殓时取下。
  奔丧、吊纸 长辈死后,其子女不管身处何方,得信后火速回家,奔丧的至亲一进村即放声大哭。人死后乡邻亲友携纸钱前往吊唁。入棺前吊唁者多为女性,由儿媳、女儿等陪灵。转天入殓后男性亲友吊唁,由男性遗属陪灵。
  孝服 孝服能告诉人们着孝者的身份。死者的嫡系子孙披麻戴孝,旁系子孙只戴孝不披麻,长子、长孙的孝帽上有结儿,孙子的孝帽上有一个红叶儿,曾孙的孝帽上有两个红叶儿,外孙子则挂蓝叶儿。凡未婚之亲着孝服均以红作标志,如未婚儿媳是顶红、白箍子条儿,着红、白孝褂子。未婚夫着红、白孝服,顶红白孝帽,扎红、白腰带。着孝讲究很多,古今有异,各地也不尽相同,不赘述。
  报庙 长子手捧面罗,内装高粱、麦麸、酒和黄纸钱,其他亲人随长子后痛哭前行,到本村土地庙祭祀。如此一日三报,直到入棺为止。报庙的参加者都要脱掉一只鞋,如父母都已亡故要脱掉两只鞋。报庙回来的路上见到长辈要跪下磕一个头,意为替死者谢罪(免罪),所谓“孝子头、遍地流”即指此事。
  入殓 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下午进行大殓入棺,谓之“入殓”或“成殓”。入殓前用红布铺棺里儿,由众人架起苇席遮住阳光,由长子抱头最小的儿子抱脚,其他儿子按位分别抱其他部分,将死者搭到庭院,仰面放入棺内,塞上七个垫尸灰包,在死者衣袖内放两个打狗饼子。盖馆前长女持铜钱蘸香油擦拭死者的五官,边擦试边念颂词,如“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着香”等,开光时禁哭声。开光后盖棺,撒去遮光席。接着从儿子开始依次由儿女们用锒头钉盖钉,此时哭声达到高潮,围观者莫不泪下。
  入殓前一般都在院内搭建灵棚,在灵棚正面挂灰棉(布制为帘状,成灵棚之门)。灰棉上贴有挽联,一般横批为“福寿全归”或“硕德流芳”、“魂游阆苑”等。两边的上下联因男女有别,不尽相同。丧男者如“万里云天归落日,一门雨泪洒麻衣”,丧女者如“女星沉宝姿,仙驾返瑶池”等,各村挽联很多,不赘述。
  送路 入殓后的晚上,由忙活人拖着点燃的苇把子照明带路,死者的亲属一行人每人手持一根点燃的香,按选定的路线往村西为死者“送路”。行走时吹吹打打或奏哀乐,在选定的地点
  烧纸轿、纸车、纸马等迷信祭品。回家时不走回头路,不许回头看。归来后,亲属均在灵前行跪拜礼,称之为“行家礼”。约在夜间11点左右,在户外选定的地点烧纸糊的纸褡裢,纸搭裢内装有纸钱。
  出殡 死后第三天早晨或上午,将棺木抬出庭院,放于选定地点,由司仪按所排礼单顺序进行拜灵。不在礼单的最后自行抢拜。然后由长子或长孙在材前摔孝盆,扛引魂幡,长媳抱罐,其他亲属相随,起程到墓地。灵柩一般为四人抬或八人抬。一路上抛撒纸钱,每逢过桥或拐弯处放鞭炮。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
  下葬 到墓地后孝子们先给祖上各坟头烧纸钱。如果已先死去一位老人,亲属们还要哭一场方能破土挖穴。穴成之后,众亲属把从家里带来的“腰揣馒头”咬一口后扔进坟坑,还扔些硬币,然后落棺入穴。如果是两位老人合葬,棺材头要摆齐。俗传男棺蹿前发儿子,女棺蹿前发女儿,男女棺齐了是子女一起发。入穴后还要用一条红布搭在两棺之上,俗称“搭桥带”。埋土时孝子和其他亲属各抓一把土埋上,后由忙活人埋成坟形。此时才叫“入土为安”。葬后,儿媳们均抢一把坟土,俗称“抢财土”,俗传谁先跑回家谁发财。进家门时要迈火吃糖。
  “圆坟”和“烧七” 死者埋葬第三天,男女亲属到坟前祭祀,用高粱秆七根,横三竖四插在坟头,名曰为死者“插房子”。坟头重新添土。谓之“圆坟”。从死的那天算起,每七天一祭,直到七七为止。每七的祭祀活动均由女人去做。一七烧1个纸钱包,二七烧2个,三七烧3个,四期不烧,五期最隆重,人员要齐,烧5个用红纸包成的纸钱包。同时还烧些纸扎糊的陪葬品。
  棺木 各户棺木的大小好差不等,富户所用棺木多以松柏为料,讲究“十三段”(即用十三块整木)。一般户多以杂木为料且小。贫困户也有用苇席裹尸埋葬的。在材头题柩必须用扁字题写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及死亡年代等,常见的词是:“公元一九××年先考×太公寿终享年××岁之灵柩”。男性称“先考”、“太公”,女性称“先妣”、“太君”。夫妻亡一人,柩的字数为单数,夫妻全亡,字数为双数。若在材上直接书写,须由孝子在旁跪陪,直至写完为止。另在材头书“寿”字若干,材的两侧描龙画凤,材尾画莲花。
  坟图 坟图分“大昭穆”和“小昭穆”两种。大昭穆是祖坟前设明堂,祖坟下,明堂东侧葬子,西侧葬孙。子孙均按年龄依次从内向外排列,再住下,孙下葬曾孙,子下葬玄孙,依此类推。俗称“怀揣子,脚蹬孙”。小昭穆是一排之内,明堂两侧是同辈人,按大哥东、二哥西、三哥东、四哥西,从明堂向外排列。境内多数家庭使用的是小昭穆。
  按境内习俗,孤坟不准进坟地。
  解放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旧丧俗严重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极为不利。因此各级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境内从1973年1月开始实行火化。1983年7月乡政府就殡葬管理问题重新作出规定,规定境内居民死亡一律火化。对不听劝阻者实行经济处罚。1993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刹三风”(刹赌博风、婚丧事大操大办风和封建迷信风)教育活动,乡政府及各村厂均订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了红白理事会组织,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广大农民群众免除了因婚丧事大操大办而造成的损失,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倒头
相关专题
上床板
相关专题
报丧
相关专题
殃榜
相关专题
奔丧、吊纸
相关专题
孝服
相关专题
报庙
相关专题
入殓
相关专题
送路
相关专题
出殡
相关专题
下葬
相关专题
棺木
相关专题
坟图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