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时岁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时岁习俗
分类号: K892.421
页数: 3
页码: 435-4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区大寺镇腊八节、祭灶、元宵节、烤百病、填仓等各种时岁习俗情况。
关键词: 大寺镇 时岁 习俗

内容

腊八节,腊月初八,家家煮腊八粥(也称八宝粥,八宝饭),泡腊八醋。腊八粥是以多种粮食(玉米面、豆类、或大米、小米)和果食(枣、核桃仁、花生仁、栗子仁)煮成,象征来年五谷丰登。腊八醋是以醋泡蒜,到春节正好食用。旧时腊八节一过,家家推碾子推磨,准备过春节的米面,从此拉开了春节系列活动的序幕。
  祭灶,“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熬糖瓜儿,蒸粘糕祭灶王。传说灶王是上天派下来的家神,每年这天他要到天廷汇报。所以人们在这天揭下旧灶王神像,换上新的,并以糖瓜或粘糕粘其嘴,以防他上天后说东道西,给家庭带来灾祸。祭灶时要把旧神像和事先剪好的纸马一起烧掉,边烧边祷告:“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灶王爷上天别学舌,见玉皇,说好的。给你草,给你料,喂得马儿呱呱叫。”还要给新神像贴对联,两边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联为“一家之主”。
  “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或这天前,人们要将房屋打扫干净,家具一律清洗,不让尘土带到下年。
  “二十五,窟窿堵”,其意一为换窗户纸,一为还清旧债,并把年内所借家什一律归还。
  “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意为备好鸡鸭鱼肉,开始整治过春节的佳肴。
  “二十八,白面发”,这天家家发面,准备转天蒸馒头。
  “二十九,贴道酉”这天家家都贴春联、窗花、年画。在这天之前妇女们要把针线活做完,正月里不许动针线。有舅父的人必须理发,俗传正月理发死舅舅。这天蒸出馒头后摆供。
  三十(除夕)上午,男人们到祖坟烧纸钱,上供祭祖,燃放鞭炮。下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次家宴,男女老幼都要上桌,都要喝自己喜欢喝的酒。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包素馅饺子,并炒好花生、向日葵籽。以便转天招待来拜年的人。前半夜都不许睡觉,谓之“守岁”。夜间每个房间都得有灯火,而且通宵不灭。妇女不准出门见星星。传说这天全神下界,怕冒犯了游神给自家带来灾祸。凌晨发大纸(烧掉全神像),送全神归天。此时是春节最隆重的时刻,家家燃放长挂鞭炮,放彩花。然后用素饺子给神位换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素饺
  子,谓之“咬岁”。老人还要喝上几口酒,谓之“登岁酒”。神像桌前铺上高粱穗子,这时家庭内的晚辈给长辈拜年,谓之“踩岁”。
  解放后,大多数人家将烧香上供的习俗废止了,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笑声。
  春节,正月初一为春节的正日子。早饭后大人孩子换新衣新帽,晚辈成群结队地去给长辈拜年。长辈对登门来拜者都以烟、糖、水果、花生、瓜籽招待,有的还给压岁钱。妇女等中午撤了供方可出去拜年。拜年的贺词大都是“恭喜发财”、“见面发财”或问侯“过年过得好”等。
  解放后一段时期兴团拜,现在团拜少了。但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烈军属的活动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正月初二,早晨敬财神,放鞭炮。此日家家争相早起,往家里搬柴禾、挑水,谓之“进财进水”。这天是女婿来丈人家拜年的日子,俗称“会姑爷”。解放后,此风越来越盛,有人称这天为“女婿节”。
  初三、初四是男人出村访友的日子。
  节后的饮馔是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五包饺子,剁馅子称“剁小人嘴”,包饺子称“捏小人嘴”。初五之后便是“合子加八(初八),越过越发”、“合子加九(初九)越过越有”。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和元夕节,也称小年。早晨燃放鞭炮,晚上家家吃煮元宵,举行放灯、观灯、猜迷、唱戏等活动。
  烤百病,正月十六日晚,在村内或村外燃起一堆火,众人围火而烤,且口中念念有词,如“烤烤鞋,不长疥,烤烤腚,三年不生病,烤烤手,三年不冻手,烤烤脚,三年不发烧”等等,至此,春节期间的系列活动才算结束。
  填仓,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前日晚农民在院内用草木灰撒成好多圆圈,内放小麦、玉米、谷、豆等杂粮和钱币,谓之“打囤”。翌日早晨端簸箕绕灰囤一圈,谓之“收囤”。以此祈求一年生产顺利,粮钱满仓。
  立春,立春之日家家吃春饼(春卷儿)及青萝卜等食品,谓之“咬春”。
  龙抬头,相传农历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这天家家煮元宵,俗称“二月二吃龙蛋儿”,吃煎焖子,谓之“啃龙鳞”,吃饺子,谓之“咬龙子”。这一切都是让懒龙出窝,普降甘雨,盼望当年有个好收成。这日之前不准涮缸,当日不得进水,否则缸内会卧下懒龙,会“咝咝”地叫上一年。此日不得动刀动剪,以防伤了龙体。过了二月二日,正月里不准理发的禁忌可得到解除。此日有的村有“二月二,敲炕沿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敲炕头儿,金子银子往家流”等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禁止动火,吃冷食,以此缅怀先人。清明节是全族男人到祖茔填坟之日。解放后,青少年、学生、干部、烈士家属在这天到烈士陵园扫墓,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这天家家吃粽子,吃鸡蛋。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吃鸡蛋以强壮身体。为趋吉避凶,驱逐五毒,不染杂症,家家采艾蒿插于大门上坎,并用红布剪一药葫芦拴在艾蒿上;用红纸剪一个剪刀剪蝎子的图案贴于门侧;于幼童双肩上缝缀两个用黄布做的布老虎,或穿上绣有五毒的马褂;有的村还兴早晨到野地里采些中药,如小蓟、车前子等,以备今后应用。
  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此日常有小雨淅沥,是牛郎织女相会时伤心而泣掉下来的眼泪。此日晚上,妇女们更衣设案于庭院,布瓜果为供品,进行穿针竞赛,以提高其技艺水平。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也称鬼节、盂兰盆节和青苗节。这天民妇多在村边大道烧纸钱以祭祖先和远方死去的亲人。若遇上好年景,此时正是丰收在望之际,村上的老年人便集资做会,烧香上供,吃吃喝喝,有祈祷丰收之意。晚上由民间吹打班子吹吹打打,到河边或坑塘,把准备好的的油纸碗灯点燃后放于水中,无数碗灯或顺流而下,或被微风散开,其景有趣。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下元节和丰收节。这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大节。这天晚辈给长辈送月饼、酒、果品等礼物,家家烙糖饼,有些户还用雕出图案的模具扣糖饼,扣好后或蒸或烙。少数富户晚上吃酒吃肉。夜晚全家人坐于堂前赏月庆团圆,庆丰收。
  境内的传统节日还有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现已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每逢此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群众团体都争相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
  解放后法定的公历节日有:元旦(1月1日)、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届时有关单位召开纪念大会、座谈会、茶话会、表演文艺节目等,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