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13
页码:
401-41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大寺镇小学教育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现形成了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关键词:
大寺镇
教育事业
地方教育
内容
第一节 私塾教育
清同治五年(1866),境内北里八口村有私塾1所,塾师李维山(号秀峰)。
私塾为文人私人办学,招收学童入学读书,收取学费,学费标准由塾师自定。1948年境内有私塾18所,塾师18人,学童400人。解放后,私塾全部解散。
私塾学制不统一,只分“常年”私塾和“冬三月”短期私塾两种,常年私塾少则二、三年,多则十余年。学童一般念到能读书、会写字、会打算盘即为学成。学馆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开学,腊月初八歇学。
私塾均由一位塾师教授所设课程,学童年龄相差悬殊,知识水平不一,塾师采取同窗分教,学童以读为主,塾师对文章只作简单讲解,极重视背诵。对学童有多种形式的体罚。
私塾教材无定规,由塾师自行选择,一般入门先学《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圣贤集》等。进而再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记》、《诗经》、《春秋》等,并把书法和珠算视为重要内容。
第二节 学前教育
一、沿革
1958年10月,为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大跃进,境内推行托儿互助化,先后成立幼儿园15所、托儿所95处。入托入园儿童3802人。
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队办幼儿园相继解散。1975年始,各大队幼儿园陆续恢复(时称育红班)。1984年以来,幼儿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乡政府设专职幼教干部加强了对幼儿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幼儿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幼儿教育由管理型转化为教育型。是年,有13个村办起了幼儿园,办园率为86%。1995年,有幼儿园12所(含校办学前班),教师22人,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100%。
二、办园形式
1975年至1989年,实行村办村管,单独设立。1990年以后,增设小学附设班、个体办园等形式。1995年有村办幼儿园3所,小学附设幼儿园6所,个体办园2所,镇机关办园1所。
三、教学内容
1983年以前,教材由教师自编、自选。1984年始,使用统编教材,开设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游戏等课程。
四、教学设施
1984年以前,多数幼儿园借用村里闲置的房屋做教室,1984年始有单独的幼儿场所。1990年,增添大型教学设备,如转椅、滑梯、荡荡船、木马等。
五、教师队伍
1958年,教师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文盲,1975年以来教师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一般为初中毕业。1989年始,幼儿师范毕业生到幼儿园任教,使幼儿教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95年,全镇共有幼儿教师24人,其中中专(含高中)文化程度的22人,占91.7%;初中文化的2人,占8.3%。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沿革
1939年,伪天津县在大芦北口村建立了天津县立第二十三短期小学。翌年,改为天津县峰山庙初级小学。1945年学校解体,同年9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在大任庄村建立了大任庄初级小学,在青凝侯村建立了管铺头中心小学青凝侯分校。1949年8月,中共天津县在境内建立了李庄子、贾庄子2所初级小学中心校,门道口分校归属梨园头中心校,青凝侯分校归属静海县管铺头中心小学。
1954年1月,境内建立了8所初级小学,即张道口乡第一小学、张道口乡第二小学,大任庄乡小学,大寺乡第一小学、大寺乡第二小学,大芦北口乡第一小学、大芦北口乡第二小学,南里八口乡小学。同年6月,8所小学合并为5所联合小学,即张道口乡联校、大寺乡联校、大芦北口乡联校、大任庄乡联校、南里八口联校。11月,张道口乡联校与大任庄乡联校合并为大任庄联校,大芦北口乡联校与大寺乡联校合并为大芦北口联校。
1955年2月,将南里八口联校、北里八口联校与前三合联校合并为前三合(现为津南区)联校。同年8月,将以地名命名的联合校改为用数字排列联校,即西郊区第十一联合校(大任庄联校),西郊区第十二联合校(大芦北口联合校)。
1958年,学校恢复以地名命名,时境内有3所联合校,即大寺联合校、大芦北口联合校、大任庄联合校。
1963年,改为“一社(乡)一校”,时境内有3所学校,即大芦北口小学、大任庄小学、青凝侯小学。原大任庄小学门道口分校、张道口分校归属梨园头小学。
1965年2月,原大任庄小学及周庄子分校、倪黄庄分校划归梨园头小学,青凝侯小学划归宽河小学。
1969年3月,学校下放到各大队管理,即一队一校,均以大队命名,时境内有小学15所。
1972年,原15所小学合并为8所联合校,即南北口联校、王石李联校、大芦北口联校、周倪联校、张门联校、大寺联校、大任庄联校、青凝侯联校。1975年9月,在南里八口小学、北里八口小学、大任庄小学、周庄子小学、青凝侯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附设初中班。
1978年4月,境内成立了4所中心小学,即大寺中心小学、大芦北口中心小学、大任庄中心小学、青凝侯中心小学。除青凝侯中心小学外,原学校附设的初中班撤销。
1990年1月,原大寺中心小学所属的南里八口分校与北里口分校合二为一,单独建校,成立南北口中心小学。1994年9月,原大任庄中心小学所属张道口分校、门道口分校、倪黄庄分校、周庄子分校合并,建立育英小学,至此境内形成了6所中心小学的布局。
二、教学
1939年,在校学生50余人,教师2名,开设课程有国语、日语、音乐、常识、修身、尺读等科。翌年,在校学生增至300人,教师7人。
1950年,在校学生800人,教师20人,开设课程为语文、算术、唱歌、图画及周会、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学制4年。
1956年,学生考核百分制改为五分制。1958年,恢复百分制,并增设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等课程,学制改为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校陷入一片混乱。1969年春,学制改为5年,实行春季始业,学校使用天津市自编半日制小学教材。1974年,恢复秋季始业。
1977年,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各科教学大纲,并试用全国统编全日制教材。1979年,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
1982年,恢复6年制学制,增设手工、劳动、健康等课程。
1988年,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思想得到优化,并增设思想品德课等。
1993年,学制改为5年,学校自行增设英语课,并针对学生实际,组织各种兴趣小组。1995年,大任庄小学开设电脑课。是年,全镇拥有7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病残儿童、少年入学率96%,毕业合格率100%。专职教师212人,其中高级41人,一级102人,二级52人,三级17人。
附:耕读小学
1965年春,试办耕读小学14所,共48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入学率96.5%,有民办教师50人。1967年,耕读小学与国办小学合并。
耕读小学由村队自办、半耕半读,招收对象为没有进入国办小学且年龄稍大的少年儿童。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有全日制班、半日制班、早班、晚班、午班。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其他课程因地制宜,不求统一。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普通中学(大寺中学)
1965年,建立大寺初中班,性质为农业中学。学生既要在课堂学习,又要到“实验基地”实践。开设课程为语文、数学、政治、农业基础4科。是年,在校学生30人,教师2人。
1966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学秩序混乱,学校不招生,学生不升学,直至1968年才得以恢复。1969年,学校性质改为普通中学,使用全市统编教材,增设政治、生物、物理、体育、音乐、美术、学工、学农等课程。1969年改为完中校,学制为“二、二”制。
1977年,学制改为“三、二”制,1983年,实行“三、三”制,并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86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8年,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5年,全校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083人,教职员工112人,专任教师102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23人,初级教师74人。高考升学率53.8%,毕业率100%。
二、初中班
1968年,青凝侯小学附设初中班。1975年9月,在南里八口、北里八口、大任庄、周庄子小学采取小学代帽形式开办附设初中班,由小学教师任教。1978年撤销。
1995年,青凝侯初中班,在校学生174人,教师17人,其中中学一级1人,二级10人,三级6人。
1968—1995年大寺镇中学教育基本情况表
第五节 成人教育
一、初等教育(扫盲)
1950年,境内开展扫盲运动,村村办起了“夜校”。1956年建立乡扫盲协会,设专职人员负责扫盲工作。是年,文盲入学率为34%。1958年,扫盲运动掀起高潮,境内建扫盲“夜校”15所,有2656人参加扫盲学习,文盲入学率为81.47%。学习内容以语文、算术为主。时间安排灵活多样,有早班、中班,一般为晚班,亦称夜校,农民学习热情极高,出现许多“夫教妻、妻教郎、子女教爹娘”的动人事迹。老弱病残不能到校学习者,由小学生负责包教包会,送字上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夜校停办。
1980年,恢复扫盲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是年,扫除文盲721人,1989年,实现无文盲乡镇。
二、中等教育
60年代初期,部分大队始建业余中学班,招收小学毕业未升入中学或是小学阶段失学的青少年入学,以学语文、数学、政治课程为主。
1983年,境内办业余中学班16个,招收学员485人。1985年,开办乡办企业职工文化补习班6个,有192人参加学习,占应补习人员的70%,结业150人。1989年以后,业余中学班逐渐减少,余者并入成人技术学校。
三、技术教育
1981年,开办农民初级技术班1个,为期10个月,招收学员48名,开设植物学。内容有:遗传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小麦、玉米栽培等课程。翌年,农校及科技站与各大队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巡讲团,活跃在境内15个大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1984年,开设农业技术初级班1个,招收学员28人,开办一般技术班2个,招收学员96人,短期培训班23个,培训学员1036人。
1987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职工教育迅速发展,是年,开办初级技术班35个,招收学员1623人,所设专业以企业管理、会计、医药化工、电工、司炉工为主。
1990年,开办大专层次会计学历班1个,招收学员24人。1992年,办林果专业中专学历班1个,学员24人。
1995年,开办各类技术班294个,受教育人员10368人次,其中企业管理专业大专学历班1个,学员33人;中专学历班3个,学员122人;短训班290个,受教育人员10213人次。
四、成人学校
1981年,建立农民技术学校。1986年更名为成人技术学校,是年,有教室1间,建筑面积58平方米,课桌椅50套,并配有电视机、录放像机、显微镜、照像机等教学工具。1994年,成人技术学校更名为成人培训中心,有教室3间,办公室2间,建筑面积228平方米。
第六节 教师队伍
一、师资发展
解放初期,境内教师主要是当地闲散的知识分子,1957年以来,中等师范学校逐年向境内输送师资。1969年,选用一些社会上的知识青年充实教师队伍,俗称民办教师。70年代末,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亦逐年向境内输送师资。1994年,民办教师通过考核,全部转为国办教师。至1995年,普通中、小学教职员工由1969年的158人(含民办教师66人)发展到324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二、师资培训
1958年,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小学教师进修了文化、业务知识。1979年,西郊教师进修学校的建立,使境内教师进修工作全面展开。随着中、小学教师文化、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教师进修高等院校课程。
1、在职进修 1979年以来,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学历合格的教师进修高一层次学历。至1995年,小学教师有25人取得大专学历;中学教师有7人取得大专学历、6人取得大本学历。
2、脱职进修 1983年至1984年,有11名民办教师脱职到西郊教师进修学校进修,经过2年学习全部取得中专学历。
3、其他进修 1985年始,中、小学教师学历不合格者,系统学习教材,分期、分批地进行“教材过关”考试,至1990年,中、小学教师教材“过关”率达100%。1991年8月始,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至1995年,全镇中、小学教师均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
三、教师待遇
解放初期,教师每人每月领小米110斤。1956年始,实行货币工资制,小学教师月工资为38元;中学教师月工资为43元。
1979年以来,教师工资待遇逐步提高,是年8月,实行班主任津贴,1985年,实行教师工龄补贴、教龄津贴。1987年,教师工资加发10%。至1995年,小学教师月工资平均为575元,中学教师月工资平均为610元。
1979年至1995年,按政策将10名教师的23名家属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1986年始,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均由教育部门颁发纪念章、荣誉证书和纪念物品。1987年始,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每年均奖励各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1990年1月,乡政府投资19万元,在大任庄和芦北口建教师宿舍25所,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25户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
解放前,教师地位低下,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地位逐年提高。1993年有1名教师当选为区人大代表,1名教师当选为乡人大代表,1名教师当选为区政协委员。
四、教研成果
1978年以来,中小学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并撰写论文进行交流。截止1995年底,获市级展示课11节,区级展示课56节,市级论文5篇,区级论文48篇。
第七节 教育经费
一、来源
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及学杂费收入。1984年,大搞集资办学,走个人、集体、国家共同办学之路。1986年始,国家从企业税收中征收教育事业附加费,按一定比例返回乡真。1995年起,境内常住公民按全村人均纯收入的2%交纳教育附加费,弥补了经费不足。
二、用途
国拨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即教师的工资、福利等;集资款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如建校舍、购桌椅等。
第八节 教育管理
一、机构
1953年7月,境内各乡均设有专人负责教育工作。
1954年3月,各乡设文教卫生委员会。
1969年7月,设文教卫生组。1974年1月,更名为教育组,教育组设主任1名,工作人员3名。
1979年10月,教育组更名为业教办公室,设负责人1名,工作人员2名。
1986年9月,成立大寺乡教育委员会,由15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6名,1995年工作人员减至3名。
二、体制
1949年,教育由天津县文教科负责管理。1953年,由于行政体制变更,普通教育由区教育部门直接管理。
1955年,学校均设教导主任1人,负责学校具体事务。
1965年,试办耕读小学,1967年与国办普通小学合并。
1969年3月,小学下放到各大队管理,中学下放到公社管理,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学校只设教师代表。
1972年,贫下中农代表与教师代表相结合,负责学校日常行政工作。1976年9月,贫下中农代表撤出学校。
1979年,教育复归区教育部门直接管理,重新考察、任命了校长或教导主任。
1986年9月,普通小学实行区、乡、村三级管理、三级办学体制。1994年,中学实行区、乡共管体制,至今。
第九节 教学设施
解放初期,校舍都是借用民房或庙宇,课桌椅五花八门,多数为土坯垛或在土坯垛上放木板,少数为学生自带板凳、条案、八仙桌等。
1954年始,境内小学先后迁建校舍,但多数为土木结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至1968年,境内中、小学均有了专用校舍,建筑为砖木结构,课桌椅整齐划一。
1976年,唐山、丰南地震波及境内,中、小学校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经费不足,除少数房屋重修外,大部分房屋以加固方式维持使用。
1984年始,进行集资办学,境内学校开始翻建或大修教室,补齐围墙,整修地面,配齐玻璃。翌年,迁建青凝侯小学。1987年,贾庄子分校翻建竣开。1989年,王村分校和芦北口中心小学翻建竣工。
1992年,南北口小学竣工,这是一所设计新颖,造型别致,错落有序,花园式平房校舍,至此,境内校舍面貌大为改观。
1993年,造型美观的育英小学教学楼落成,标志着境内校舍建设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94年,功能齐全的大任庄小学教学楼竣工,该教学楼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化室、音乐室、美术室等,标志着境内的教学设施、设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