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卫生
分类号: R197.62
页数: 9
页码: 390-39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寺镇行政机构和院所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情况。自1953年开始,大寺镇设立了专人负责卫生工作,随后成立了文教卫生委员会和卫生组等机构,负责管理和推进当地的卫生事业。同时,大寺镇的医疗单位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私人诊所到保健站、卫生所、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此外,文中还介绍了大寺镇的一些著名医生和医疗单位。
关键词: 大寺镇 行政机构 院所建设

内容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953年7月,境内各乡设专人负责卫生工作。
  1954年3月,各乡设文教卫生委员会。
  1969年7月,文教卫生委员会更名文教卫生组。
  1971年2月,文教卫生组撤销,卫生工作由政办组负责,并在卫生院设专职机构,具体负责境内卫生。
  1979年10月,成立卫生组,负责人马富昆。
  1980年8月,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大队建卫生检查领导小组。
  1990年,乡成立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主任杨宝成。
  1994年2月,乡卫生组更名卫生站,设工作人员4名,站长陈占树。
  第二节 院所建设
  一、沿革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境内有医士1人。
  民国至解放前夕,境内有私人诊所5家,著名中医有张忠普、张家品、尚德兴、宋玉昌、李吉甫、李春台、郭兆先;骨科医生有陈鼎铭、张开铭。
  1951年,李玉同、陈庆兴分别在芦北口、大任庄开办私人诊所。
  1953年,芦北口、大任庄建医疗诊所,有医务人员8名。
  1958年1月,建大寺诊所,是年8月与芦北口、大任庄诊所合并,建芦北口、大任庄2所乡医院。
  1960年,乡医院建置撤销,境内成立大寺、芦北口、大任庄3个保健站。是年共有医务人员13名。
  1962年,大寺保健站再次撤销,并入梨园头卫生所。
  1965年4月,各大队建红十字保健站,简称“红医站”。共有不脱产红十字医士27人。
  1966年8月,原芦北口、大任庄2个保健站撤销,建大寺卫生所。是年境内共有医务人员46名,其中医士4人、助产士1人、红十字医士21人、接生员20人。
  1969年11月,大寺卫生所改称大寺卫生院。
  1988年10月,大寺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成开业。
  1990年3月,王村建气功门诊。
  1993年,周庄子与天津中医学院联合建一附院二部。是年8月开业,1995年6月解体。
  1995年,境内有村以上医疗单位17个,私人诊所5个。医务人员65名,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师5人、中医师4人、护师1人、护士4人、助产士1人、村医23人、卫生员5人、接生员15人、其他1人。著名医生有黄志鹏、柳春森、李应勃、刘德路、宋春彪、宋德宝、于盛良、刘润柱等。
  二、医疗单位简介
  1、大寺卫生院
  1966年8月20,大寺卫生所正式建立,地址设在大寺大队,有诊室6间(土坯房),医务人员5名,所长王志正。
  1969年11月,改称大寺卫生院。是年在大寺大队征地2亩,新建卫生院,建筑面积830平方米,设内、外科、中医科、防疫科、妇产科等12个科室。医务人员15名,其中医士6人、护士8人、助产士1人。院长杭玉。
  1971年至1990年间,卫生院先后添置了显微境、无影灯、心电图、X光机、B超等医疗设备。
  1995年,卫生院有病床30张,医务人员14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5人、护师1人、护士2人、助产士1人、其他2人。院长孙巨春。
  2、村卫生所
  1965年4月,境内15个大队均建立了红十字卫生站。主要任务是预防各种传染病、饮水消毒、卫生检查等。
  1969年初,南里八口红医站在李国起带领下,开荒20余亩,种植了草红花、板兰根、瓜蒌等十几种中草药,并自行研制制药机械,以自产药材制做药丸、片剂、冲剂等,为防病治病闯出了一条新路。
  1970年,各红医站先后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为进一步做好防病治病工作,公社党委于年初在南里八口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该红医站“自种、自制、自用”经验。是年各站共种植中草药40多亩,收获各种药材2800多斤,为集体节约了大量资金。1971年,境内红医人数增到62人。
  1980年开始,对红医进行技术考核,合格的定为乡村医生,不合格的定为卫生员。是年共有乡村医生51人、卫生员7人。
  1983年,各红医站更名为卫生所,并陆续实行个人承包。
  1995年,境内有村级卫生所15个,私人诊所5个。医务人员49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4人、乡村医生23人、卫生员5人、接生员15人。
  3、大寺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1988年10月14日,服务站建成开业,总投资17万元,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有手术室、化验室、药房、病房。常年聘请主治医师1人。是年,共做各种手术217例、妇科检查209人次、为群众看病343人次。
  1990年,购B超诊断仪1台,每年为境内育龄妇女查体2次。年检量3500多人。
  1992年,服务站设接生站,1993年因出现接生事故而撤销。
  1995年,服务站有病床12张,医务人员2名。
  4、天津市中医学院一附院二部
  该院于1992年破土动工,1993年8月8日开业,总投资340万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院址在外环线17号桥。院内设有内、外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妇产科、骨科、针灸科、手术室、住院部等。主要设备有CT、B超、X光机、心、脑电图等。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技术力量雄厚的新型医院。1994年,共有病床110张,医务人员86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14人、医师30人、药剂师3人、护师1人、助产师1人、护士14人。其它勤杂15人。院长张洪林。
  1995年6月,该院因亏损而解体。
  第三节 预防保健
  一、接种
  清末,境内已开始接种“牛痘”。
  民国至解放前夕,境外的张宝行、冯其忠在境内流动接种,每粒收大麦3升。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预防和根治各种疾病纳入卫生工作的重点。1950年始,普遍进行了霍乱疫苗注射。1952年,开展了鼠疫、乙脑、四联疫苗注射。1953年始,实行免费接种牛痘,至1954年,天花、鼠疫、霍乱等严重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境内疫苗注射工作从50年代至今从未间断。1954年霍乱疫苗注射2633人,1955年3857人。1956年伤寒疫苗注射12272人。1964年霍乱疫苗注射6250人;伤寒疫苗注射2500人。1965年开始接种麻疹疫苗。1966年进行“白百破”疫苗注射。1988年始,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注射。1995年,境内卡介苗等7种疫苗注射人数达9112人次。
  二、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
  解放前,境内经常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霍乱、天花、鼠疫、伤寒、痢疾、麻疹等,死亡率甚高。
  解放后,开展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了防疫工作,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天花、霍乱等严重疫病已不多见,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麻疹、伤寒、痢疾、脑炎、肝炎、肺结核等。
  1、麻疹
  俗称“生疹子”。解放前发病率为99%以上,死亡率高达40—50%,在个别家庭达70%以上。解放后,对麻疹病人采取了医疗措施,死亡率逐年下降。
  1955年1月,境内普遍发生麻疹,各诊所医务人员日夜巡回出诊,对病人采取了治疗措施。1957年,境内麻疹发病77例,无死亡。1958年再次暴发流行,全年发病13737人,市内各医院紧急抽调医务人员下乡,对并发症病人进行护理和治疗,治愈13721人。1963年,境内仅芦北口乡就发病70例,死亡1例。1965年开始,境内使用抗菌素并注射麻疹疫苗,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70年以后趋于稳定,偶有1~2例,亦无死亡。
  2、伤寒
  1954年,境内发现伤寒3例,1957年2例,均采取了治疗措施。1964年7月发病5例,卫生部门立即采取隔离及治疗措施,无1人死亡。是年8月对境内男女老幼进行疫苗注射和加强剂注射,至8月中旬共注射13322人,占总人口的70%,控制了疫情。1970年以后,由于饮水条件的改善,伤寒病已基本绝迹。
  3、乙脑
  1952年,境内北里八口村发现乙脑1例,天津县政府接到疫情,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奔赴现场,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在该村接种乙脑疫苗150人。
  1957年,乙脑再次流行,主要分布在大任庄、张道口。发病3例,经治疗无1人死亡。
  1966年发病1例,死亡。
  1978年至1980年,每年发病1例,无死亡。
  1981年至今未见发病。
  4、流脑
  50~60年代初,年发病率为0.1%。病人重者死亡,轻则留有后遗症。
  1965年,流脑大面积流行,发病41例,死亡3人。主要分布在南里八口、北里八口一带。
  1968年开始,对0—12岁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是年共注射5120人。
  1978年发病1例。未亡。
  1979年以后,发病者无。
  5、痢疾
  痢疾是境内比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1950年至196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45%。
  1950年发病124例,占总人口的0.99%,是发病率最高的一年。为控制痢疾蔓延,卫生部门采取了“防重于治”的方针。每年搞1次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饮水消毒,发病率逐年下降。1953年发病87例,较1950年下降了30%。1957年发病59例,占总人口的0.4%,无一人死亡。
  1970年,痢疾再次流行,发病20例,主要分部在南里八口、大任庄一带,死2人。
  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卫生知识得到普及,痢疾已不多见,偶有发病,亦无死亡。
  6、肝炎
  俗称“黄病”。1960年以前,因无肝功化验,即有死者,亦不知其因。
  1963年,发现肝炎患者43例,经治疗后,于1964年根据天津市对6种疾病的防治要求,对上述病人进行了复查,已治愈38人。
  1964至1977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29%,1978至1986年,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0.2%。
  1988年始,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疫苗接种,是年共接种396人,至1995年累计接种3234人。
  7、肺结核
  俗称“痨病”。解放前患此病者即为绝症,死者无数。解放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特效药品不断推出,此病已被列为常见病。1978年发病6例,1981年发病3例,均已治愈。
  8、其他疾病
  解放后,医学事业飞速发展,各种诊断仪器相继问世,对过去不为人知的癌症、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有了新的认识,并重预防。但至今仍无彻底根治的良药,成为威协境内人生命的主要疾病。
  三、妇幼保健
  1953年开始,对境内28名老娘婆进行了培训,推行新法接生。
  1955年,境内6个乡都建立了接生站,并开展了产前检查。是年培训青年接生员18名。
  1956年,境内新法接生率达90%以上。
  1958年,境内建产院3处(大任庄、张道口、大寺),有新法接生员16名,幼儿园15处,托儿所95处,入托、入园儿童3802人。
  1972年,境内开展了全民健康检查,其中,妇女儿童19051人,占总人口的64.7%。
  1978年,境内实行了儿童四苗计划免疫,建立了卡片。
  1983年开始,各小学设专(兼)职卫生教师,每年对学生进行1次身体检查,2次视力检查。
  1988年开始,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并在全乡育龄妇女中开展了“五期”教育活动。是年,受教育人数2019人,占育龄妇女总数的80.7%。大任庄村对在职女工每年1次妇科检查,费用由各厂负担。
  1989年开始,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对境内已婚至49周岁育龄妇女每年2次健康检查。
  1994年,由乡妇联牵头,完成了对境内6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检查,并查出妇科及心脏病、高血压患者57人,均得到有效治疗。
  1995年,境内有幼儿园12所,幼儿教师22人,入园儿童400人,入园率为100%,早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孕妇一律实行产前检查,孕期查体6~7次,产后访视3~4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年共有接生员15人,均经过考核持证上岗,保证了孕妇及婴儿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无一意外事故发生。
  四、医疗制度
  1、公费医疗
  1952年8月开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发医疗证,到指定医院就诊,医药费报销。
  1958年10月至1961年12月,人民公社化时期,境内各阶层一律实行公费医疗。
  1962年11月始,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包干负责制,医药费由各单位自行掌管,超支不补。
  1969年8月,恢复实报实销。
  1993年12月,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机关公费医疗管理的意见》,自1994年起实行医药费包干。每人每年以360元为基数,根据工龄划分报销比例,即工龄在30年以上的报销90%;20年以上不满30年的报85%;10年以上不满20年的报80%;不满10年的报70%。离休干部及二等乙级残废军人全年1500元包干,超出部分自费。退休干部全年1200元包干,超出部分自费。对癌症、公伤等特殊情况,医药费报销实行扣除基数,其余自费15%后全部报销。对干部家属每年给予一次性医药补助费150元。
  2、合作医疗
  1970年4月始,各大队实行合作医疗,由大队、个人共同投资,比例由各大队自定,享受者每年交基金1~5元不等,就诊时最低享受半费,个别大队因经济状况较好,公费比例达70~80%。
  1975年1月,实行社队联办合作医疗,由公社、大队和个人三级投资,享受者100元以下的公社负担30%、大队负担40%、个人负担30%。100元以上的由公社管委会研究决定。
  1980年至1983年间,各村合作医疗陆续取消。卫生所归个人承包。
  1985年1月,乡村联办合作医疗解体。
  1991年,各村重新制定医药费报销制度,对象主要是困难户和重病号。报销比例则根据各村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掌握在30~50%之间,疑难病报销比例适当增加。
  第四节 除害灭病
  一、环境卫生
  1950年,各村普遍开展了卫生宣传活动,对大街小巷、粪堆等进行了突击清理。
  1951年6月7日,大芦北口村被评为天津专区模范卫生村。
  1956年开始,每年组织1次捕雀灭鼠活动。
  1958年4月,发动境内男女老少驱赶麻雀,使之无立足之地,累死之雀随处可见。8月组织灭蚊战役,对距村100米以内的坑塘、稻田进行药雾消毒。是年,各村成立了清洁队,建立了固定积肥场,设立了垃圾箱、污水桶,粪便日清日封,并对露天公厕进行改造,改善了卫生环境。
  1964年8月,境内开展了以预防各类传染病为中心的卫生突击月活动,共出动3271人次,清除粪便2790车,封肥2166立方米,拆除不合格公厕63个,新建或改建25个。并对原有垃圾箱,污水桶进行翻新。是年,各大队普遍制定了卫生公约,建立了保洁制度,巩固了卫生队伍。
  1969年,芦北口被评为无蝇单位。
  1970年,王庄子成立了由解放军、红医、队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军民爱委会,入户宣传卫生常识,发动群众分片包干,常年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是年,该大队被评为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1971年,王庄子、大任庄、南里八口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
  1983年3月,公社管委会制定《爱国卫生暂行条例》,对环境卫生、粪肥管理、户内及个人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广泛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
  1984年8月,乡政府对各村(厂)实行卫生工作百分考核奖罚办法。促进了卫生工作的开展。
  1986年,境内开展了以预防狂犬病为中心的灭犬活动。是年11月18日,乡政府在《关于犬类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均不得养犬。准养犬必须进行免疫注射并佩带标志,否则一律捕杀。是年共做免疫797只;捕杀246只,至1995年,每年1次灭犬活动,累计灭犬685只。
  1987年3月,境内掀起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灭鼠活动。乡村两级都成立了灭鼠指挥部。乡政府共抽调干部15人,分片包村,全乡共培训投药员358人,共有53个单位与乡政府签订了灭鼠合同。3~4月共投药8492.9公斤,灭鼠13480只,踏格率由灭鼠前的8.48%下降到0.15%。灭鼠效果为98.23%,是年,大寺乡被评为灭鼠工作一级达标单位。此后每年均由卫生部门对鼠情进行布格监测,适时投药,至1995年,鼠密度一直在0.5%以下。
  1995年,境内15个村都实现了街道柏油化,修建了下水道、垃圾池等卫生设施,建立健全了保洁组织。是年,境内共有合格公厕152个,其中水冲式公厕4个。保洁队16个,专用卫生车35辆,保洁员58名,使卫生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饮食卫生
  1、食品卫生
  1953年,对饮食业人员进行了卫生知识教育。
  1955年2月,根据西郊区行业卫生委员会的指示,境内各乡建立了食品卫生检查小组,对食品卫生进行监督管理。
  1958年,对境内38个公共食堂定期进行检查,要求做到四洁,即厨房洁、饭厅洁、炊具洁、饭菜洁。并对144名炊事员和管理员进行了体检。在操作时要求身着工作服、带口罩,妇女带发帽。添制了防尘防蝇设备,保证了食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1964年,要求饮食行业遵纪守法,不得出售变质食品,保证肉食、副食品的新鲜卫生,工具售货。同时对个别门市部违反市人委关于食品卫生的十项规定,继续出售变质糕点等行为进行了处罚。
  1971年,大寺供给服务站加强了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推广了大任庄门市部做好食品卫生的经验,做到柜台勤擦洗、房屋勤打扫、商品勤整理、决不出售变质食品。1981年开始,对个体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不合格者不准营业。
  198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正式实施。境内广泛开展了学习、贯彻《食品卫生法》活动。成立了食品卫生检查小组,平时对各门市部、食堂、饭店进行检查,对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批评教育、停业整顿或罚款。保证了《食品卫生法》的贯彻实施。
  2、饮水卫生
  解放前,境内饮用河水,很不卫生。
  1950年始,各村普遍开展了饮水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对水源进行了投药消毒。
  1953年,境内建大芦北口饮水消毒站,设消毒员1人。
  1955年4月,境内各乡都建立了饮水消毒站,培养了义务消毒员,逐户进行饮水消毒。是年,境内饮用河水人数占85%、井水12%、坑水3%。
  1964年8月,区人委提出了“不喝生水、河水、坑水”的口号。截至9月份,共打井41眼,其中土井26眼、砖井14眼、机井1眼,建开水站19处。各大队消毒员对井水集中消毒。是年喝井水人数达到97.9%。大任庄实现了饮用深井水。至1972年,境内15个大队都实现了饮用深井水。境内地下水含氟量较高,据检测,境内15眼深水机井深度为290~520米,含氟量为2.5~4.2%。因此导致人体骨质脆弱、牙齿发黄,严重威胁着境内人的身体健康。
  1984年,乡卫生部门在周庄子村作除氟试点取得了经验。翌年起在全乡推广。周庄子、大任庄、门道口、芦北口、大寺、王村、倪黄庄、南里八口、青凝侯、贾庄子10个村先后实现了饮水除氟,受益人口22794人,占74.7%。
  1991年开始,大任庄、周庄子、张道口、门道口、倪黄庄、大寺、贾庄子相继实施引入市内自来水工程。至1995年,饮用自来水人数达到13200人,占43.3%。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富昆
相关人物
杨宝成
相关人物
陈占树
相关人物
清道光
相关人物
张忠普
相关人物
宋玉
相关人物
李吉甫
相关人物
李春台
相关人物
郭兆先
相关人物
陈鼎铭
相关人物
张开铭
相关人物
李玉同
相关人物
陈庆兴
相关人物
周庄子
相关人物
黄志鹏
相关人物
柳春森
相关人物
李应勃
相关人物
刘德路
相关人物
宋春彪
相关人物
宋德宝
相关人物
于盛良
相关人物
刘润柱
相关人物
王志正
相关人物
杭玉
相关人物
孙巨春
相关人物
李国起
相关人物
张洪林
相关人物
张宝行
相关人物
冯其忠
相关人物
张道口
相关人物
于治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