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音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2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音像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4
页码:
361-3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某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广播、电视和电影发展情况。广播方面,从解放初期的业余宣传员到建立广播站,再到小喇叭入户,广播逐渐普及并发展。电视方面,从最初的黑白电视机到闭路电视的安装,再到摄像技术的发展,电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方面,介绍了大寺公社电影队的成立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电影
内容
第一节 广播
—、广播站
解放初期,各村设有业余宣传员,持纸筒站在房顶上喊话,大村要设若干个传送点,一句句接力式传送,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各家各户。
1958年2月,大任庄乡购50W扩大器1台,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广播站。1959年3月,以大任庄、大寺、大芦北口为中心建管理区广播站,总输出功率为1500W。
1962年,以管理区广播站为基础,分别在大任庄、大寺、大芦北口建立大队联营广播站。
1963年1月,管理区建置撤销,队办广播站正式形成。1969年10月,成立大寺公社广播站。主要设备有前级机1台,L-601型盘式录音机1台。播音员由电话站话务员兼任,通过电话线路向各大队输送广播信号。
1972年,广播站随公社机关迁址。是年,区拨500W电子管扩大器1台,广播线路改为专线,全长24.5杆公里。
1983年,乡广播站对原有线路进行了更新改造,架设北5村(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广播线路6.5杆公里,并将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贾庄子3个村的12号线更换为8号线。是年,新增800W扩大器1台,安装高音喇叭38个,输出功率达到2250W。
1984年,实现机房与播音室隔离。
1991年,对原播音室进行了改造,并将单项输出改为多项输出。时境内有村级广播站15个,总输出功率为5525W,广播线路31杆公里。有专用广播室15间、录音机15台、高频喇叭125个。
1994年下半年以来,广播线路多处发生故障,修复工作进展缓慢。至1995年9月,乡广播站被迫采取向各村发放录音复制带的办法,以解决乡级广播站的广播宣传问题。
二、节目
1958年,建站初期,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每次30~60分钟,除定时转播中央台和天津台节目外,每晚自办节目20分钟,内容主要是农事方面的报道。
1962年7月,每天早、晚2次转播区站节目。
1970年开始,公社广播站每2天录制1套节目,主要内容是报刊、杂志、境内新闻及文艺节目;大队广播站除按时接收区、社节目外,每天1套自办节目。是年起,公社广播站建立了通讯报道队伍,丰富了播音内容。
1983年开始,乡广播站每天制作1套节目,主要栏目有“本乡生活”、“文艺天地”、“专题报道”、“为听众服务节目”等。是年,全乡有通讯报道员17人,共采稿件352篇,被报社、电台采用3篇。1985年,增设了“政策与学习”、“致富信息”栏目。是年乡广播站获区自办节目二等奖。1986年至1989年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
1991年,乡广播站开辟了“企业之声”、“热门话题”及“我们身边的新鲜事”等栏目。是年共采稿675篇,市电台采用3篇。
1994年以来,乡广播站各专题节目陆续取消。1995年开始,根据形势需要,录制磁带,由村播放。
三、小喇叭入户
1955年3月,境内首次推行小喇叭入户工作。除青凝侯外,14村共安装小喇叭1791个,占总户数的85%。
1965年5月,再次推行小喇叭入户工作,每1~3户安装1个舌黄喇叭,境内共安装小喇叭2186个。
1984年7月,第三次推行小喇叭入户工作,首先在大任庄、门道口进行试点,共安装小喇叭1320个。至1995年,小喇叭推广工作不仅无进展,而且连已经安装的小喇叭也所剩无几。
第二节 电视
一、闭路电视
1963年,贾庄子购北京牌17吋黑白电视机1台,为境内第一台电视机。
1970年,境内有黑白电视机20台。
1980年,电视机发展到155台,其中彩电4台。至1985年发展到5244台,其中彩电553台。
1989年,周庄子投资13万元,率先安装了闭路电视。
1990年,大任庄、倪黄庄、门道口3个村陆续安装了闭路电视。是年,境内电视机发展到6711台,其中彩电3115台。
1991年,全乡15个村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其中,大任庄、倪黄庄还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可同时接收15家电视台的节目。1995年,全镇拥有电视机7970台。
二、录像放映
1987年,乡文化站购日本产G—10录像机1台,为境内第一台录像机。
1988年,文化站成立“录像放映队”,负责人柳彩元。是年,在境内15个村及企事业单位巡回放映315场,观众达2.8万人次,创收1万余元。
1989年4月,录像队解散。是年,境内各种型号的录、放像机达237台。1994年增至401台。
三、摄像
1989年,钛铁总厂购M—7000型摄像机1台,为境内第一台摄像机。
1991年,境内摄像机增至7台,大任庄、门道口、北里八口等村通过闭路电视办起了自办节目。其中大任庄村的自办节目质量最佳,主要栏目有“本村新闻”、“求医问药”、“法律天地”等。是年,由孙胜明制作的专题片在全区评比中获第一名。
1995年,境内摄像机发展到14台,广泛用于大型会议、参观旅游、结婚等事项。
第三节 电影
一、大寺公社电影队
1974年12月,大寺公社电影队正式成立,放影员郑洪凯、王汉长。翌年,在境内15个大队巡回放映320场,观众30万人次。
1981年9月7日,电影队解散。
1983年6月1日,成立电影管理站,站长王克勤。
1985年10月,电影管理站撤销。
二、村电影队
1976年,芦北口成立了境内第一个队办电影队,放影员于庆贵等3人。是年,境内2个电影队共放映425场、45万人次。
1980年,有队办电影队8个,即北里八口、大寺、青凝侯、大任庄、贾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王村。是年,境内9个电影队共放映1180场、450万人次。
1987年,电影队减少到5个。
1989年,乡文化站狠抓了电影队恢复工作,除贾庄子外,北里八口、王村、李庄子3个电影队陆续恢复。但观众人数大幅度下降。
1991年,境内仅芦北口、大寺2个电影队,年放映230场,观众1.5万人次。
1992年,境内电影队全部解散。
三、芦北口电影管理站
1987年,芦北口建电影管理站,站长于庆贵。
1991年6月24日,管理站撤销。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