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1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1
页码: 3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某个地区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发展历程,包括机构的设立和变化,以及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1953年开始,该地区的文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先后设立了专人负责文化工作的机构、文教卫生委员会、文教卫生组等,最终于1980年建立了大寺公社文化站。在设施建设方面,从解放前的无任何公共文化设施,到50年代开始修建露天舞台和礼堂,再到80年代和90年代投资兴建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从传统的笙、笛、管子、锣鼓到民族乐器,再到电声乐器和西洋乐器,反映了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现代化趋势。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机构设施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53年7月,境内6个乡均设有专人负责文化工作。
  1954年3月,各乡设文教卫生委员会。
  1969年7月,设文教卫生组。
  1971年2月,文化工作由政办组负责。
  1980年10月18日,建大寺公社文化站,由5人组成,站长敖承荣(兼)、副站长傅金凤(女)。1995年文化站有工作人员2名,站长吕效。
  第二节 设施
  一、场所
  解放前,境内无任何公共文化设施,民间文化活动只能露天进行。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50年代,先后修建了大任庄、芦北口2个露天舞台。60年代,新建了大任庄工农兵舞台、钛铁厂礼堂、大任庄礼堂等公共场所。
  1984年始,文化站组织开展“青年之家”竞赛活动,至1987年,境内共建青年之家23个,活动室51间,室内活动面积645平方米。
  1988年,乡政府投资40万元,建起境内第一幢造型新颖、设施配套、可容纳400人的中型礼堂。
  1990年,大任庄投资47万元,建起了境内第一个花园式、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录像室、台球室、乒乓球室、文艺室等。
  1995年,境内有大、中型礼堂3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5所,各类活动室138间,总建筑面积1227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境内各种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乐器
  解放前,境内乐器主要有笙、笛、管子、锣鼓等。
  50年代始,二胡、板胡、京胡、手风琴、洋琴等民族乐器陆续为境内各文艺团体普遍使用。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境内电声乐器、西洋乐器比较盛行。
  1995年,境内共有演出用电子琴22台、小号11把、军号40把、电吉它和电贝司各4把、古典式吉它35个、架子鼓4套、锣鼓25套、腰鼓30个、小军鼓40个、其他乐器200余件。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