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2
页码: 3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某个地区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文艺演出和音乐活动的发展情况。民间吹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解放前至60年代非常活跃,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反动会道门而强制取缔。80年代初开始,各村民间吹歌组织陆续恢复,并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积极排练、演奏新曲。学校音乐方面,解放前只有一所小学设有音乐课,解放后各校普遍开设了音乐课,并且教学设施和教学内容也不断得到改进和丰富。学校乐队方面,从50年代开始陆续成立了学生鼓号队、课外音乐兴趣小组、学生民乐队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文化艺术

内容

第一节 文艺演出
  一、音乐
  1、民间吹歌
  民间吹歌始于明代。解放前至60年代非常活跃。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吹歌常与念佛、超度亡灵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与佛、道两教唇齿相依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曲牌有行道章、过楼、苏武牧羊、娥娥、三归悲叹、菠荷叶、兰花梅、豆叶黄、四季歌、十五的月亮等;主要鼓牌有长行板、河西、正桥、倒正桥、斗鸡、龙须、洞子、法鼓瘸腿、鬼叫门等。
  1964年12月13日,西郊区委发出第141号文件,指出民间吹歌带有严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应加以控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间吹歌组织被打成反动会道门而强制取缔。
  80年代初开始,各村民间吹歌组织陆续恢复,并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积极排练、演奏新曲。逢年过节由文化站组织吹歌活动,积极参加乡(镇)、区文艺调演,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2、学校音乐
  课时 解放前,境内天津县峰山庙初级小学设有音乐课,每周1节。解放后,境内各校普遍开设了音乐课,每周1节。50~70年代,境内各校音乐课时经过多次调整,至1982年,小学音乐课1~4年级每周2节、5~6年级每周1节;中学初一至初三每周1节。1994年,大寺中学高中增设音乐欣赏课,每周1节。至1995年,中小学音乐课时安排无变化。
  教学设施 解放前,境内无任何教学用音乐器械。50年代开始,各校陆续添置了手风琴,至70年代仍以手风琴伴奏为主。进入80年代以来,各校先后购置了电子琴,教学设备得到改善,至1995年,各校共有电子琴、钢琴、手风琴计20台件。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解放前,教学内容有乐理(识简谱)和声乐两类。50年代增设五线谱教学。60~70年代以简谱为主,部分学校成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增加了器乐教学的内容。80年代开始,恢复了五线谱教学,并系统讲授声乐技巧。
  学校乐队 1952年,芦北口小学在张翰田指导下,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学生鼓号队,购置鼓号的款项由王朝清(当时在市内经商)赞助。1956年,各校普遍成立了课外音乐兴趣小组。70年代初,贾庄子小学教师卢金明组织成立了境内第一支学生民乐队。1974年又在大任庄小学组建了由20人组成的民乐团,主要乐器有二胡、洋琴、手风琴、阮、柳琴等。1978年解散。1986年,大任庄小学在王永厚指导下,成立了大任庄小学鼓号队,有队员60人,配有军号16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