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816
颗粒名称: 第十五篇 文化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30
页码: 345-3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某个地区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发展历程,包括机构和设施的变化、文艺演出和音乐活动的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文化

内容

文化第一章机构与设施
  第一节 机构
  1953年7月,境内6个乡均设有专人负责文化工作。
  1954年3月,各乡设文教卫生委员会。
  1969年7月,设文教卫生组。
  1971年2月,文化工作由政办组负责。
  1980年10月18日,建大寺公社文化站,由5人组成,站长敖承荣(兼)、副站长傅金凤(女)。1995年文化站有工作人员2名,站长吕效。
  第二节 设施
  一、场所
  解放前,境内无任何公共文化设施,民间文化活动只能露天进行。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50年代,先后修建了大任庄、芦北口2个露天舞台。60年代,新建了大任庄工农兵舞台、钛铁厂礼堂、大任庄礼堂等公共场所。
  1984年始,文化站组织开展“青年之家”竞赛活动,至1987年,境内共建青年之家23个,活动室51间,室内活动面积645平方米。
  1988年,乡政府投资40万元,建起境内第一幢造型新颖、设施配套、可容纳400人的中型礼堂。
  1990年,大任庄投资47万元,建起了境内第一个花园式、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录像室、台球室、乒乓球室、文艺室等。
  1995年,境内有大、中型礼堂3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5所,各类活动室138间,总建筑面积1227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境内各种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乐器
  解放前,境内乐器主要有笙、笛、管子、锣鼓等。
  50年代始,二胡、板胡、京胡、手风琴、洋琴等民族乐器陆续为境内各文艺团体普遍使用。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境内电声乐器、西洋乐器比较盛行。
  1995年,境内共有演出用电子琴22台、小号11把、军号40把、电吉它和电贝司各4把、古典式吉它35个、架子鼓4套、锣鼓25套、腰鼓30个、小军鼓40个、其他乐器200余件。
  第二章 化艺术
  第一节 文艺演出
  一、音乐
  1、民间吹歌
  民间吹歌始于明代。解放前至60年代非常活跃。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吹歌常与念佛、超度亡灵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与佛、道两教唇齿相依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曲牌有行道章、过楼、苏武牧羊、娥娥、三归悲叹、菠荷叶、兰花梅、豆叶黄、四季歌、十五的月亮等;主要鼓牌有长行板、河西、正桥、倒正桥、斗鸡、龙须、洞子、法鼓瘸腿、鬼叫门等。
  1964年12月13日,西郊区委发出第141号文件,指出民间吹歌带有严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应加以控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间吹歌组织被打成反动会道门而强制取缔。
  80年代初开始,各村民间吹歌组织陆续恢复,并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积极排练、演奏新曲。逢年过节由文化站组织吹歌活动,积极参加乡(镇)、区文艺调演,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2、学校音乐
  课时 解放前,境内天津县峰山庙初级小学设有音乐课,每周1节。解放后,境内各校普遍开设了音乐课,每周1节。50~70年代,境内各校音乐课时经过多次调整,至1982年,小学音乐课1~4年级每周2节、5~6年级每周1节;中学初一至初三每周1节。1994年,大寺中学高中增设音乐欣赏课,每周1节。至1995年,中小学音乐课时安排无变化。
  教学设施 解放前,境内无任何教学用音乐器械。50年代开始,各校陆续添置了手风琴,至70年代仍以手风琴伴奏为主。进入80年代以来,各校先后购置了电子琴,教学设备得到改善,至1995年,各校共有电子琴、钢琴、手风琴计20台件。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解放前,教学内容有乐理(识简谱)和声乐两类。50年代增设五线谱教学。60~70年代以简谱为主,部分学校成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增加了器乐教学的内容。80年代开始,恢复了五线谱教学,并系统讲授声乐技巧。
  学校乐队 1952年,芦北口小学在张翰田指导下,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学生鼓号队,购置鼓号的款项由王朝清(当时在市内经商)赞助。1956年,各校普遍成立了课外音乐兴趣小组。70年代初,贾庄子小学教师卢金明组织成立了境内第一支学生民乐队。1974年又在大任庄小学组建了由20人组成的民乐团,主要乐器有二胡、洋琴、手风琴、阮、柳琴等。1978年解散。1986年,大任庄小学在王永厚指导下,成立了大任庄小学鼓号队,有队员60人,配有军号16
  把、大小军鼓36个、大小铜镲24付。1995年,新购三音小号10把。自境内成立学生乐队以来,每逢节日或重要集会,均组织演出活动,烘托了气氛,丰富了境内人的精神文化活动。
  3、农民乐团
  大寺乡文化站轻音乐团成立于1987年5月,负责人柳彩元。该团共有30多人,主要利用晚上时间排练节目,每逢节日或重要活动组织文艺演出。1987至1988年,乡政府先后投资万余元,购置了电子琴、架子鼓等中西乐器,并选送有关人员到天津音乐学院、志伟吉它学校等单位短期进修,还聘请区文化馆李洪年、朱友荣等担任声乐、器乐指导,提高了演出水平。
  该团乐队主要成员有:张恩贵(电子琴、长笛)、张爱华、孙巨辉(电子琴)、郭忠超、李刚(吉它)、逯洪(贝司)、田士举(单黄管)、张宝得(长笛)、柳彩元(架子鼓)。主要演员有岳趁、谢广芳、张宝云(津南区)、靳忠利、李容、孟凡云、郭忠妍、石学根等。其中,张宝云曾在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中获奖,岳趁、谢广芳在天津市声乐比赛中榜上有名。
  该团于1990年解散。
  王村轻音乐团成立于1991年,共20多人,负责人岳趁。于1993年解散。
  4、音乐创作
  境内音乐创作活动始于80年代末。主要作者有张宝得、田士举、王维清、孙巨辉等。
  1988年,芦北口张宝得、田士举合作创作了歌曲《农民心里乐滔滔》,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唱出了境内农民的共同心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989年,王庄子孙巨辉,创作了热情奔放的通俗歌曲《追求》,体现了一代青年对美好明天的追求和向往,词曲刊登在1989年由西郊区青年文学协会编印的《青春风采录》封三。
  1992年,青凝侯小学教师王维清谱写了反映本乡改革开放成果的歌曲《大寺乡改革新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爱戴之情。该曲获西青区小康杯文艺演出创作三等奖。
  二、歌舞
  1、歌曲
  1945年初,境内峰山庙初级小学200余名学生学唱民国国歌。是年,大任庄小学校长吴明杰组织学生学唱抗日歌曲,遭追捕,逃至青岛。
  1958年5月1日,境内各乡分别举办了庆“五·一”歌咏大会,演唱歌曲主要有《社会主义好》、《大跃进》、《东风压倒西风》、《十五年内赶上英国》等。
  60年代初,境内流行电影歌曲,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歌手有宋秀敏、宋秀生、范培得等。
  1966年开始,“语录”歌占据歌坛。
  1979年以后,通俗歌曲、电视剧插曲进入文艺舞台,至80年代末已相当盛行,爱好者众。期间较有影响的歌手主要有张松田、张广柱、孙连美(女)、靳忠利、岳趁(女)。
  80年代末,卡拉OK歌曲在境内广泛流行,一些村、厂、学校、饭店及家庭购置了卡拉OK设备,利用业余时间自娱自乐,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乡文化站因势利导,每年组织1次卡拉OK歌手大赛,并选送优秀歌手参加市区级比赛,获得较好成绩。至1995年,境内著名歌手主要有:岳趁(女)、谢广芳(女)、刘振江、郭忠妍(女)、李燕(女)、宋金霞(女)、张欧(女)、孙连美(女)、刘振纪、张广柱、范作彪等。
  2、舞蹈
  境内舞蹈始于1945年,由中共津沽支队的陈宝金在大任庄小学组织学生50余名跳秧歌舞。
  1950年,芦北口、大寺、张道口等村成立了秧歌队,有百余人参加活动。
  1963年至1965年,芦北口、大任庄等大队的文艺组织恢复。这一时期的舞蹈主要以歌颂社会主义的歌曲及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排练和演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芦北口文艺队的《北京的金山上》、《丰收舞》等,著名演员有郑元凤、于盛兰、尚宝荣等。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境内舞蹈主要以毛主席语录、诗词及革命大批判为题材进行编排。1969年,大任庄小学成立了舞蹈队,代表作品有《蝶恋花》,主要演员有孙凤香、范用芬、王士香等。
  1975年开始,各大队幼儿园陆续恢复,幼儿舞蹈涉足舞台。同时,学校舞蹈恢复,至90年代初,各园、所、学校编排、演出的舞蹈上百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大任庄幼儿园的《赶海》、《种太阳》;南里八口中心校的《大头舞》;育英小学的《扇子舞》等30多个节目。
  80年代后期,境内霹雳舞盛行,爱好者众。
  90年代初始,交谊舞风靡境内,各类餐厅不惜巨资竞相增设豪华歌舞厅,成为交谊舞爱好者聚集、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戏剧
  清同治七年(1868),青凝侯成立戏班子,时称“荷花腔”。
  解放初期,各村纷纷成立农民业余剧团。剧种有秧歌剧、歌剧、评剧、京剧、曲剧。至1959年,编排演出的剧目达40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芦北口剧团的新编秧歌剧《送夫参军》,大任庄剧团的歌剧《刘胡兰》,南里八口剧团的评剧《艺海深仇》、曲剧《技术员来了》,贾庄子、北里八口联合剧团的评剧《刘巧儿》,门道口剧团的评剧《秦香莲》。著名演员有宋春凤、张文苹(女)、朱玉发、张冠福、宋富阴、李秀华、杨森、王学山、张恩佩等。这一时期,各剧团的演出活动非常频繁,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在境内巡演,北里八口、南里八口、大任庄、门道口各团曾到境外前三合、后三合、北马集、巨葛庄、梨园头、王稳庄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60年,各剧团先后停止活动。
  1963年至1965年,大任庄剧团编排演出了评剧《夺印》、《神椅子》、《箭杆河边》;王村评剧团自编自演评剧《计划生育好》。这一时期,境内著名戏剧演员主要有高玉芳、范培玉、吴吉山、范培珍(女)、范用凤(女)、张忠祥、张宝得等。
  1969年,各大队陆续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革命样板戏在境内逢勃兴起,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文艺宣传队有大任庄、门道口、芦北口。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忆苦剧《一块银元》(大任庄、门道口)、独幕话剧《红医》(门道口)、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大任庄、芦北口)。较著名的演员有朱玉奎、张宝得、曹俊明、孙凤香(女)、范培军、范培成、郭吉祥等。
  80年代始,传统剧目逐渐恢复。
  1987年,文化站举办了全乡戏剧大奖赛,剧种有京、评、梆,参赛者30余人,魏春玲、施德起、韩雪林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1991年,文化站举办计生杯戏剧小品大奖赛,参赛剧目21个,其中王村选送的话剧《爸爸,你还爱我吗?》获一等奖。
  1992年至1995年,戏剧伴奏磁带和激光唱盘的普及,吸引了境内众多戏剧爱好者,演唱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境内著名戏剧爱好者有朱玉奎、张松青、柳彩元、冯殿平、魏春玲、孙盛玉、范作彪、韩雪林、施德起等。
  四、曲艺
  境内曲艺始于50年代初,主要曲种有相声、快板、大鼓等。主要演员有何占喜、马进福等。
  60年代至70年代,曲艺有了新的发展,芦北口曲艺队代表了境内曲艺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单弦《蔡永祥》、京东大鼓《读毛主席的书》、天津快板《计划生育好》、快板书《劫刑车》、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山东柳琴《学习老三篇》等,著名演员有张宝得、于德宝、朱玉奎、张忠祥等。
  80年代至90年代,相声小品走俏。这一时期,著名曲艺演员主要有何占喜、吴吉民、高洪溥、李景涛等。主要代表作品有相声《今昔》、小品《吃鸡》、天津快板《计划生育好》、山东柳琴《俺们只要一个娃》等。
  一、高跷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里八口王运山组织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同乐高跷会”。解放后,王者良子承父业,成为该会第二代会头,1965年,高跷会被迫解散,1979年恢复。
  1931年,李庄子成立了境内第二支高跷会,会头李芝友,于1939年解散。
  1951年,大任庄宋春琪、宋春凤发起成立了“全家乐高跷会”,1965年解散,1987年恢复。是年,该会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女子高跷会,会头范善芝,共有会员40余人。自境内成立了高跷会以来,逢年过节及峰山庙会,各会即出会演出,足迹遍及境内14村。1956年,南里八口高跷会应市政府邀请参加了在娘娘宫举行的庆祝公私合营民间花会表演。80年代以来,南里八口、大任庄两个高跷会每逢年节即在境内巡回表演,并多次参加全区花会表演,受到好评。
  二、小车会
  1992年2月,王村成立了境内第一支小车会,会头于柱,由10人组成。是年农历正月十三,应邀参加了在天后宫举行的天津市民间花会表演,正月十五参加了全区花会表演。
  三、腰鼓队
  1992年,青凝侯小学成立了由30余人组成的学生腰鼓队,负责人张庆顺,该队自建队以来,每逢年节在本村演出,并参加乡(镇)、区文艺调演。
  第三节 民间艺术
  一、剪纸
  解放前,境内就有春节贴窗花的习俗。剪纸艺人们除自剪自用外,余者到集市销售。平时,剪、刻种类有花、鸟、鱼、虫等用于枕头花、鞋样子;逢年过节或吉庆日则有福字、喜字、财神爷、聚宝盆、肥猪拱门、年年有余等。
  解放以后,剪纸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品种越来越多。1980年,举行大寺公社首届剪纸比赛,征集作品200余幅,这一时期,大任庄孙凤兰的剪纸作品颇有盛誉。90年代初,剪纸爱好者又以人文景观为题材,创作了一批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开拓了创作领域,较著名者有柳彩军等。
  二、编织
  明朝初年,境内就以柳条、芦苇、秸杆等编织炕席、背筐、鱼篓、草帽等生产、生活用品。明万历十五年(1587),境内农民以麦杆为原料编织工艺品,在峰山庙会上出售,品种有牛、马、鸡、
  鸭、花篮、轿子等。50年代中期,因庙会被禁,编织量逐年减少,今已失传。
  50年代初始,境内以稻草为原料打苫子、草帘、草绳等自用或出售。1965年,芦北口建编织厂专门编织“提篮”出口日本。70年代,大寺供销社组织境内农民以紫穗槐等编织筐、炊帚等。
  80年代至今,境内人以塑料包装袋编篮子,除自用外,余者到集市销售。
  三、魔术、杂技
  境内魔术、杂技始于60年代初。艺人有高玉芳、刘兰亭2人。刘兰亭以戏法见长,高玉芳则集戏法、魔术、杂技于一身。1953年,高曾拜著名魔术大师孔熙胜为师。1976年,西郊区文化局以高玉芳为主组建西郊区魔术杂技团,在本市及吉林、河北等地演出。该团于1979年解散。
  1976年至今,高玉芳在境内外收徒20余人,传授魔术、杂技艺术。其子女随父学艺,亦各有所长,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之家。
  四、泥塑
  1992年,青凝侯小学教师魏国璋在该校成立业余兴趣小组,系统学习泥塑艺术,有学员10人,主要作品有武松打虎、县宫等20余件。1993年小组解散。
  第四节 美术
  一、书法
  1、软笔
  清末,境内善书法者甚少,主要有李秀峰、李汝林等几个私塾先生。
  民国年间,部分私塾开设了写仿课。这一时期,境内书法名人主要有宋春榜、李瑞林、郭兆先、张兆渭、张立端、吴明杰等。
  解放后,境内各小学均开设了书法课,至70年代,境内书法爱好者逾百人,其中,比较闻名的有周芳、周恩坡、郑元亭、杨世芳、朱玉奎、陈士英、柳春树等。
  1980年,吴明杰在大任庄开办书法学习班,至1988年,学员人数由最初的10人增至15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4岁。1986年开始,书法班部分学员先后参加市、区及全国性书法比赛,并获得了较好成绩。至90年代,在境内外有较高声誉的书法爱好者主要有汤抄疆(汤二虎之子)、宋春提、刘宗起、吴学森、吴如颜、范作连、董洪梅(女)、司华玲(女)、张士奇等。其中汤抄疆双手挥毫似一手之作,境内外有很多书法爱好者登门求教,知名度颇高。
  2、硬笔
  铁笔 解放前,北里八口李绍甲在堀井腾写社天津支店任职,学习铁笔技法。解放初期,李绍甲曾两次参加全国铁笔书法比赛,并于1961年编著出版了《方体字制版练习指导》一书。1977年又编著出版了《钢版方字刻写知识》一书,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从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铁笔刻版印刷在境内得到广泛应用,有代表性的铁笔书法者有李志森(李绍甲之子)、丁富强、郭洪霞(女)等。
  钢笔 境内钢笔爱好者众,自1980年以来,文化站曾多次举办钢笔书法比赛,并推荐优秀
  作品参加区级比赛和展览。1995年11月,在全乡硬笔书法比赛中,刘宗起、田金桐获一等奖;李凤武、朱玉奎、宋春提获二等奖;李克利、张庆顺、柳彩元、陈国卿获三等奖。
  二、绘画
  清末,北里八口村李秀峰擅长画画。同治五年(1866)考中秀才后,在本村开办私塾,并开始向学生传授绘画艺术。
  民国年间,大任庄宋春榜以翠竹见长。
  解放后,境内各小学开设了美术课,绘画爱好者逐年增多。1980年,青凝侯成立了农民绘画班,有学员20余人。是年,文化站举办了首届书法、绘画作品展览,参赛作品共140幅,其中绘画作品120幅,此后,文化站每年举办1次书画展览。
  90年代始,境内各中心校陆续成立了课外绘画小组,参加学习的学生达100余人,同时,一些年岁较大的绘画爱好者为追求绘画艺术的真谛,不辞路途遥远,自费到天津美院进修。至1995年,境内绘画爱好者500余人,其中造诣较高者有汤抄疆、李长春、周家尧、周家颜、张贵春、宋富山、谢恩庆、魏国璋等。
  三、摄影
  解放前,北里八口李绍甲酷爱摄影艺术,曾拍摄了境内峰山药王庙内外景观数十张珍贵照片,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失落。
  解放后至60年代末,境内照像器材短缺,人们留影只能到市内照像馆拍照。
  1970年,境内有120型像机1架。
  1980年,大任庄小学“美光”照像馆开业。是年,境内有座机1架,120型像机2架,135型像机1架。照片以黑白为主,彩片是在黑白照片上着色而得,费时废力,收费较高。
  1982年,芦北口谢光利办起了私人照像馆。1985年,南里八口李树仁个体照像馆开业,并开始拍摄彩色照片。是年,境内共有座机3架、120型像机6架、135型像机45架,摄影爱好者20余人。其中造诣较深的有谢光利、王永厚、李树仁等。这一时期,谢光利的摄影作品《呼唤》、《卫士》、《期待》、《晚归》曾在区摄影作品大赛中获奖并在《天津日报》上发表。
  80年代末,傻瓜(全自动)像机进入家庭,彩色照片盛行。至1995年,境内共有各类像机669架,摄影爱好者逾千人。
  第五节 孔版画
  境内北里八口村李绍甲是中国孔版画艺术的创始人。1937年,李绍甲留学日本,系统学习孔版画印刷技术,归国后专门从事孔版画研究工作。1945年,李绍甲在天津市创办文荟社,首创腾写版印刷术。
  解放后,李绍甲孔版印刷成果陆续问世。1951年,李绍甲腾写版专用油墨研制成功,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1952年以后,李绍甲先后编著出版了《腾写版器材常识》、《艺术孔版画集》、《孔版画技法
  的新表现》、《拓溃版法研究成就》等学术论著。
  1995年,80岁高龄的李绍甲先生仍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与研究,经常外出讲学,传授孔版技法,为中国孔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节 文学创作
  清末,北里八口李维山(字秀峰)酷爱作诗,有《四季花》流传至今。
  解放后,群众性文学创作活动在境内蓬勃兴起。
  50~70年代,境内各文艺团体以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朴实、感人的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作者有李金涛、曹俊明、孙巨芳(女)等。
  1984年,芦北口朱国成的小说《暧流》、散文《凉油的故事》等4篇作品先后获西郊区优秀作品奖及天津市“心中的海河”征文三等奖。标志着境内文学创作进入了新领域。1986年,文化站组织发起“民间文学三集成”征文活动。是年共搜集、整理民间故事90篇、民谣20首、民谚41首,至1989年,被中国民间文学天津西郊分卷收录的文学作品达108篇。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作者有朱国成、傅金凤(女)、沈明兰(女)、赵宝凤(女)、朱立海、柳彩元等。
  90年代以来,代表境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作者主要有朱国成、张广凤(女)、王富颖(女)、杨芝荣等。代表作品有朱国成的散文《清醒的十年清醒的人》等3篇,分别获天津市征文比赛及第二届、第四届文化杯文学评奖三等奖。至1995年,朱国成先后编辑出版了《津西民间文学作品选》等资料、文学作品集19册,著有《峰山庙传说》等专辑7册,在各级刊物发表各类作品728篇(件)300多万字。张广凤的诗歌《爱的思潮》、散文《苦果》、小小说《无题》;王富颖的诗歌《春》、《小天地》等作品分别在“柳风报”和《青年文学作品选》上发表。杨芝荣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磁带》、《她活着还是死了》等作品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第三章 音像
  第一节 广播
  —、广播站
  解放初期,各村设有业余宣传员,持纸筒站在房顶上喊话,大村要设若干个传送点,一句句接力式传送,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各家各户。
  1958年2月,大任庄乡购50W扩大器1台,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广播站。1959年3月,以大任庄、大寺、大芦北口为中心建管理区广播站,总输出功率为1500W。
  1962年,以管理区广播站为基础,分别在大任庄、大寺、大芦北口建立大队联营广播站。
  1963年1月,管理区建置撤销,队办广播站正式形成。1969年10月,成立大寺公社广播站。主要设备有前级机1台,L-601型盘式录音机1台。播音员由电话站话务员兼任,通过电话线路向各大队输送广播信号。
  1972年,广播站随公社机关迁址。是年,区拨500W电子管扩大器1台,广播线路改为专线,全长24.5杆公里。
  1983年,乡广播站对原有线路进行了更新改造,架设北5村(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广播线路6.5杆公里,并将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贾庄子3个村的12号线更换为8号线。是年,新增800W扩大器1台,安装高音喇叭38个,输出功率达到2250W。
  1984年,实现机房与播音室隔离。
  1991年,对原播音室进行了改造,并将单项输出改为多项输出。时境内有村级广播站15个,总输出功率为5525W,广播线路31杆公里。有专用广播室15间、录音机15台、高频喇叭125个。
  1994年下半年以来,广播线路多处发生故障,修复工作进展缓慢。至1995年9月,乡广播站被迫采取向各村发放录音复制带的办法,以解决乡级广播站的广播宣传问题。
  二、节目
  1958年,建站初期,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每次30~60分钟,除定时转播中央台和天津台节目外,每晚自办节目20分钟,内容主要是农事方面的报道。
  1962年7月,每天早、晚2次转播区站节目。
  1970年开始,公社广播站每2天录制1套节目,主要内容是报刊、杂志、境内新闻及文艺节目;大队广播站除按时接收区、社节目外,每天1套自办节目。是年起,公社广播站建立了通讯报道队伍,丰富了播音内容。
  1983年开始,乡广播站每天制作1套节目,主要栏目有“本乡生活”、“文艺天地”、“专题报道”、“为听众服务节目”等。是年,全乡有通讯报道员17人,共采稿件352篇,被报社、电台采用3篇。1985年,增设了“政策与学习”、“致富信息”栏目。是年乡广播站获区自办节目二等奖。1986年至1989年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
  1991年,乡广播站开辟了“企业之声”、“热门话题”及“我们身边的新鲜事”等栏目。是年共采稿675篇,市电台采用3篇。
  1994年以来,乡广播站各专题节目陆续取消。1995年开始,根据形势需要,录制磁带,由村播放。
  三、小喇叭入户
  1955年3月,境内首次推行小喇叭入户工作。除青凝侯外,14村共安装小喇叭1791个,占总户数的85%。
  1965年5月,再次推行小喇叭入户工作,每1~3户安装1个舌黄喇叭,境内共安装小喇叭2186个。
  1984年7月,第三次推行小喇叭入户工作,首先在大任庄、门道口进行试点,共安装小喇叭1320个。至1995年,小喇叭推广工作不仅无进展,而且连已经安装的小喇叭也所剩无几。
  第二节 电视
  一、闭路电视
  1963年,贾庄子购北京牌17吋黑白电视机1台,为境内第一台电视机。
  1970年,境内有黑白电视机20台。
  1980年,电视机发展到155台,其中彩电4台。至1985年发展到5244台,其中彩电553台。
  1989年,周庄子投资13万元,率先安装了闭路电视。
  1990年,大任庄、倪黄庄、门道口3个村陆续安装了闭路电视。是年,境内电视机发展到6711台,其中彩电3115台。
  1991年,全乡15个村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其中,大任庄、倪黄庄还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可同时接收15家电视台的节目。1995年,全镇拥有电视机7970台。
  二、录像放映
  1987年,乡文化站购日本产G—10录像机1台,为境内第一台录像机。
  1988年,文化站成立“录像放映队”,负责人柳彩元。是年,在境内15个村及企事业单位巡回放映315场,观众达2.8万人次,创收1万余元。
  1989年4月,录像队解散。是年,境内各种型号的录、放像机达237台。1994年增至401台。
  三、摄像
  1989年,钛铁总厂购M—7000型摄像机1台,为境内第一台摄像机。
  1991年,境内摄像机增至7台,大任庄、门道口、北里八口等村通过闭路电视办起了自办节目。其中大任庄村的自办节目质量最佳,主要栏目有“本村新闻”、“求医问药”、“法律天地”等。是年,由孙胜明制作的专题片在全区评比中获第一名。
  1995年,境内摄像机发展到14台,广泛用于大型会议、参观旅游、结婚等事项。
  第三节 电影
  一、大寺公社电影队
  1974年12月,大寺公社电影队正式成立,放影员郑洪凯、王汉长。翌年,在境内15个大队巡回放映320场,观众30万人次。
  1981年9月7日,电影队解散。
  1983年6月1日,成立电影管理站,站长王克勤。
  1985年10月,电影管理站撤销。
  二、村电影队
  1976年,芦北口成立了境内第一个队办电影队,放影员于庆贵等3人。是年,境内2个电影队共放映425场、45万人次。
  1980年,有队办电影队8个,即北里八口、大寺、青凝侯、大任庄、贾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王村。是年,境内9个电影队共放映1180场、450万人次。
  1987年,电影队减少到5个。
  1989年,乡文化站狠抓了电影队恢复工作,除贾庄子外,北里八口、王村、李庄子3个电影队陆续恢复。但观众人数大幅度下降。
  1991年,境内仅芦北口、大寺2个电影队,年放映230场,观众1.5万人次。
  1992年,境内电影队全部解散。
  三、芦北口电影管理站
  1987年,芦北口建电影管理站,站长于庆贵。
  1991年6月24日,管理站撤销。
  第四章 图书 档案
  第一节 图书
  一、大寺镇图书室
  1972年,建大寺公社图书室,面积15平方米,藏书800余册,管理员宋连英。是年,借阅人次4500余人。
  1983年10月,大寺乡图书室藏书量增至1.5万册,图书室面积扩大到30平方米。管理员于德荣。
  1989年,因科室调整,房屋紧缺,图书室被迫关闭。
  1991年重新恢复,图书大量减少,年借阅人次不足200人。至1995年,图书室仍设在原乡政府驻地,借阅十分不便,借阅人廖廖无几。
  二、基层图书室
  50年代,境内各小学陆续建立了图书室,总藏书量3500册。
  1956年,芦北口村建起了境内第一个村级图书室,有私房1间,面积14平方米,藏书2000
  册,是年借阅量为400人次。
  1958年8月,根据区人委51号文件精神,境内各联村大队纷纷建立了图书室,是年,共建图书室6个,面积90平方米,藏书7000余册。
  1964年,各大队均建起了图书室,面积增至225平方米,藏书达1.2万册。是年12月,区文化馆对境内各大队的图书管理员进行了培训。
  1966年,图书室纷纷关闭,图书散落民间。
  1974年,青凝侯、王村等10个大队的图书室陆续恢复。
  1985年,境内共有图书室10个,藏书量达1.8万册。
  1995年,全镇基层图书室达到21个,其中学校图书室5个、企业图书室1个、村图书室15个,总面积460平方米。总藏书量6.4万册,年借阅量2.5万人次。
  第二节 档案
  一、大寺镇档案室
  1989年6月14日,建大寺乡档案室,面积35平方米。设专职5人、兼职35人,主任李国起。
  建室初期,档案工作人员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积极发动各部门收集、整理各类档案资料。是年,共装订案卷1203卷。
  1990年开始,档案室在区派干部赵宝清帮助下,完成了“大寺乡”1953年至1989年大事记及“大寺乡组织沿革”、“大寺乡全宗介绍”的编写工作。是年,乡档案室被评为区一级达标单位。
  1991年,档案室工作人员编辑完成了“大寺乡1969—1990年资料汇编。”
  1993年12月18日,乡档案室达到二级标准。
  1995年,档案室面积增至48平方米,有组合式档案柜7套。主任陈宝贵、专职管理员王宝花。从1989年至今,档案室共整理、装订各类档案2560卷,其中文书类1550卷、会计类816卷、建房类191卷、声像类3卷。档案利用率达100%,查准率达100%。
  二、村、厂档案室
  1、天津市中津制药厂档案室
  该室建于1989年8月,面积16平方米,有档案柜4套,设兼职管理员1人。现存各类案卷587卷。
  2、天津市宏利集团档案室
  该室建于1989年,面积16平方米,有档案柜3套,设兼职管理员1人。现存档案364卷。
  3、天津市钛铁实业总公司档案室
  该室建于1988年,面积16平方米,有档案柜3套,设兼职管理员1人。现存档案425卷。
  4、天津市现代化工厂档案室
  该室建于1989年10月,面积16平方米,有档案柜4套,设兼职管理员1人。现存档案316卷。
  第五章 文物
  第一节 大任庄遗址
  1959年,在大任庄以北2000米处,发掘出土了大量灰陶豆、夹砂红陶片、残筒瓦和虎纹瓦当等文物。文化层1—1.2米,面积4500平方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任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
  第二节 寺庙
  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版《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境内(不包括青凝侯)共有庙宇10座,土地庙5座。这些庙宇除少数于解放前被洪水冲垮外,其余均毁于解放初期。
  “大寺” 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大寺在城南蜂儿窝,旧名观音奄,明代建”。该庙有前、后两层大殿,内供观音及5位娘娘。1953年前殿拆除,1978年全部拆除,今庙地闲置,无建筑。
  娘娘庙2座 大任庄、门道口各1座。大任庄娘娘庙,旧名龙王庙,清末重修以后更名娘娘庙。该庙为1层大殿,配有东西厢房,内供观音及5位娘娘。解放初期曾用作学校,后改为大队部、红医站。1970年全部拆除。今庙台建筑为幼儿园。门道口娘娘庙始建于清代,于解放初期拆除。
  三官庙2座 北里八口、青凝侯各1座。庙内供“尧、舜、禹”塑像。1939年均被洪水冲垮。1941年,青凝侯村又重修此庙,于1966年拆除。
  菩萨庙2座王石庄、芦北口各1座,均建于清代。其中芦北口的菩萨庙曾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2层大殿,内供观音及5位娘娘。另有壁画2幅,前殿为“尧、舜、禹”,后殿为“三皇姑出家十二节”。于1963年拆除。
  火神庙 在南里八口村,建于清代,2层殿,内供火神爷。于解放初期拆除。
  关帝庙 在芦北口村北,建于清代,1层殿,内供关公,另有壁画1幅——“桃园三结义”。1939年被洪水冲垮。
  文昌庙 在李庄子,建于清代,于解放初期拆除。
  土地庙5座 座落于王石庄(王庄子、石庄子的合称)、张道口、周庄子、贾庄子、大寺。均于解放初期拆除。
  第三节 峰山药王庙
  一、庙宇简介
  峰山药王庙,俗称“蜂窝庙”。坐落于大寺镇王村以南,芦北口以北,西临津盐公路。离庙台不远便是赤龙河。庙地约3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磨砖对缝青砖古建筑。大殿共分3层,一层高似一层,即前殿、中殿、后殿。中殿当院配有东西厢房,后殿配有东西耳房。四周有转墙环绕。庙门前有一蹬条石,下为溜坡台阶,台阶两侧分别矗立两棵旗杆,高约7丈,杆顶上有约40〜50斤重的铜制“风帽”。上挂杏黄色黑牙条儿旗,旗长约5〜6丈,宽约1.5尺,旗上各有28个字,双旗共计56个字。下垒2米高、3米见方的砖台固定。
  庙内共塑神81位,多数实有其人,少数源于神话。在40多位“人”神中,著名医学家有7位(孙思邈、张仲景、华佗、扁鹊、雷公、李时珍、王叔和),学者2位(孔子、老子),余者多为帝王将相。
  此庙于解放前闻名华北各地,许多军阀、政客、地富老财等上层人物为庙宇题额挂匾,一些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侨胞及日本人亦常来朝拜进香。
  二、庙内诸神
  1、前殿
  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东汉杰出医学家,被尊为“医圣”。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到三世纪。他广泛地研究了《内经》等古典医籍,博采劳动人民治疗疾病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首倡对伤寒六经辩证和杂病的八纲辩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对中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至今多数仍行之有效。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孙思邈 (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博通经史百家,少年时因病学医,长期在家乡隐居。采集唐以前许多医药文献,结合个人经验,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各科医学的成就,尤其重视妇、儿等科。在疾病分类、证候记述、治疗等方面,理法方药俱备,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雷公 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名医。《素间》、《灵枢》中有黄帝与雷公谈论医药、针灸的记述。后人也称南北朝药学雷毂为雷公。雷毂著有《雷公炮炙论》,对中国古代的药物炮炙方法、宜忌等方面做了总结。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后世的本草书中,对中国药物炮炙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医界有《雷公药性赋》钞本流传。
  黄帝 神话传说中人物。轩辕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姬姓,以云为官。其部落原定西北高原,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并肩协力,在涿鹿之野击败九黎族,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发明创造很多(如宫室、舟车、蚕丝、医药、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术、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赋予帝王形象。黄帝元妃媛祖为养蚕业始倡者,被后世尊为蚕神。黄帝神像左金童托经书,右玉女持葫芦。王灵官 亦称“玉枢火府天将”。道教奉祀的护法神。相传姓王名善,宋徽宗(1100—1125)在位时人。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索再传弟子。谓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中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年间(1426—1435)中改“火德观”。道观内塑王灵官像,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为镇守山门之神。
  华佗 (?—208)东汉杰出的外科学家。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擅长外科,在医学上有很高成就。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做腹腔肿物切除等手术。主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仿虎、鹿、熊、鸟的动作,创编《五禽戏》。著述已佚,现存《中藏经》系托名之作。
  前殿除塑有上述6尊神像外,尚有28宿置于两侧,填满空间。
  2、东配殿
  孙思邈
  扁鹊 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鄚郡(今任丘县)人。有丰富医疗经验,尤善诊脉。史书曾载:“言脉由扁鹊始”。他是一位反对巫术迷信的杰出民间医学家。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书,均已失传。
  王叔和 西晋著名医学家。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说山东兖州)人。曾任太医令,精研脉学。集前代有关论脉文献,结合自己临证体会,编成《脉经》,总结为24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有最早的脉学专著,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另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在保存这部古籍方面做出了贡献。流传甚广的《王叔和脉诀》(一卷)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之作,因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流传甚广,后经明代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行世。
  李时珍 (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其父李言闻是当代名医。他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收药1892种,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等)也做出贡献。国内外评价很高,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行世。此外,尚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张仲景
  3、西配殿
  西配殿正中无神像。
  泰山娘娘 左右各陪站一仙女,手执宫扇。
  黄三爷
  王三奶奶 据说此神请自山西,干瘦,盘腿笑坐。
  柳七爷
  狐大爷
  白五爷
  灰六爷
  峰山药王庙平面图4、腰殿
  观世音 (脚下有红孩儿陪站)“西方三圣”之一,佛教把他描绘成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因唐讳太宗世民之名,故唐以后多略称“观音”。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据称其生日是夏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夏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夏历九月十九日。观音在中国寺院的塑像常作女相。女观音的造像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以后。
  黄帝
  伏羲 神话传说中人物。相传从伏羲起,始结绳为网,进入渔猎经济生活。又传他与女娲氏兄妹族外成婚,始创嫁娶,正姓氏。由血缘家庭向氏族过渡。一说伏羲即太。
  神农 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作烈山氏、厉山氏。相传从这时起,才发明原始农业,进入种植农业、家畜饲养时期,并始用药材治病,民间传说神氏尝百草发明药物创立药学。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韦驮 佛教天神。传说姓韦,名琨,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4天王32将之首,传自唐初道宣梦此神后,佛教列为护法神。其塑像一般穿古武将服,手持金刚杵,被安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载,道宣梦见此神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敕弟子护持赡部(即南赡部洲一按)遗法”。
  增福
  燧人氏 神话传说中人物,原始人工取火的发明倡导者。一称燧皇。相传上古之民茹毛饮血,伤害肠胃。他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减少疾病。
  炎帝 相传为姜姓部落首领。原定居西北高原,与黄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又转而合作,战胜其共同敌人蚩尤,结成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颛顼 传说为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氏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太 相传为东夷部族首领。一作太昊、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东夷共分九支,故亦称“九夷”,其最大一支被奉为共同首领,为夷人想象中的祖先。活动中心在陈(今河南淮阳),后沿淮河北岸向东发展,转趋黄河下游,控制济水流域一带。一说太即伏羲氏。
  后羿 夏朝东夷族首领,有穷氏部部长。一作夷羿。妘姓。神话中说他是射箭神手,当时十日并出,禾苗焦死,草木尽枯。他赫然震怒,挽弓射落其九。后因不理家事,被家人所杀。
  文王 即周文王姬昌。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又称伯昌。
  武王 即周武王姬发。西周建立者,文王次子。文王临终嘱其“早图灭商”。继位4年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联合各方国部落,一举攻入商都朝歌,推翻了暴君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号称“宗周”,庙号“武王”。
  汤 卜辞作“唐”。商朝建立者。原名履、天乙,卜辞称太乙、高祖乙。子姓。灭夏后,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
  禹 夏后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建立者。姒姓。他治水接受前人教训,立足于疏导,并亲临工地指挥,历时10年之久终于战胜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由此深得民心,取得政治优势,
  加强国家机构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统治者。后有“禹铸九鼎”之说。
  舜 传说中有虞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姚姓,一说妫姓,名重华,史称虞舜。活动据点在虞(今河南虞城北),他接尧位前后,使禹平水土,选用各部落人才,扩大设官分职。禹治水成功后,让位于禹。一说他遭到禹的放逐,死于南方苍梧(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之野。
  尧 传说中陶唐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名放勋,史称唐尧。陶唐氏为黄帝嫡裔,原居冀方(今河北唐县一带),后徒晋阳(今山西太原)。他任联盟首领后,再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后由舜继其位。
  仓颉 传说中黄帝时史官,汉字创造发明者。一作苍颉。
  财神 即赵玄坛,亦称赵公元帅。为道教所奉之财神。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谓张陵修炼仙丹,奏请守护神,玉皇遣之,授“正一玄坛元帅”。据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李靖 即托塔天王”。
  5、后殿
  如来佛
  太上老君
  孔子
  金童 (托拂尘)。
  玉女 (托竹简)。
  弥勒佛
  女娲 神话传说中人物。《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太平御览》卷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除“女娲造人”外,尚有“女娲补天”之说。
  三、建庙沿革
  据庙碑(初建时庙碑,现已遗失)记载,峰山药王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当时是个荒郊小庙。宋天圣年间(1023—1032)重修,使之初具规模。金天会四年(1126),金灭辽后大举进攻北宋,该庙被金兵放火烧毁。
  明万历十五年(1587),此庙又重新修复。供奉孙思邈、张仲景2个牌位。
  清乾隆七年(1742),青凝侯张一龙得外财万余两白银,再次重修峰山庙,推倒土庙,建砖木结构大殿1层,庙内诸神由牌位改为神像,并在正中塑上轩辕黄帝,王灵官背对轩辕,药王孙思邈和医圣张仲景移至东侧。庙内神像均为泥塑,唯药王孙思邈为木雕,且关节部位可以活动。此后,峰山庙在方圆百里已小有名气,香火日盛。清咸丰年间(1851—1861),峰山庙第4次重修。除修缮大殿外,又加修了中殿和后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庙宇不慎失火,大殿被焚,峰山庙主持通果钉手于庙门,悲痛欲绝。芦北口太上门大爷杨勇起钉化缘修缮。
  1925年,中殿起火。1928年,由二和尚化缘,第6次重修,增建了东西配殿,但因资金不足,中殿及东西配殿均未塑神,代之以牌位。1941年冬,天津县知事王景山奉命组织各界人士募捐,共集大洋36000元。庙宇扩大,新盖山门,新竖旗杆,庙里庙外,彩绘一新。
  1951年5月,峰山庙主体建筑被拆除,砖木运抵灰堆,筑起天津县办公楼1座,今尚存。
  1957年,该庙全部拆除,成为一片废墟。
  1991年,王村人重筑庙台,高约2米。并于1992年农历四月二十日恢复了传统庙会(后于1997年再次重修,是年前殿竣工。1998年中殿、后殿同时开工)。
  四、进香朝拜
  自建庙以来,每逢庙门一开,香客拥来。“峰山庙在城南三十里,俗称蜂窝,供奉药王颇著灵爽,相传圣诞系四月二十八日,庙门于四月二十一日预启至四月二十八日始闭期间,香客最多,游人最多者系二十五、六日,肩摩毂毂,拥挤异常,凡天津庙场皆百毕,集而峰山庙,则罗列求售者农具居多,饶有古风,沿路茶棚数座,以便憩息。及庙宇颓败不堪,尚待修葺,唯中有一联曰泽加于农遮几无疾病,援之以手如见其肺肝,集四书句颇觉浑成”(载自《津门杂记》。足见香客之多。其中有许愿的还愿的,请神医、求仙水、讨圣药的,还有做买卖、看热闹、找活钱的。
  香客因进香的目的和许愿大小不同,朝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首先,叩头的起始点不同,许大愿的往往刚到梨园头便一步一叩首,及至庙地,血染其颜,有的到大寺庙开始叩头,也有到神位前才叩头的。走过赤龙桥,来到山门前,即是净地,不准出售杂物,只准买卖香、烛。更多的“侍者”是备以清水一盆、毛巾一条,为香客“净手”,而“净手”就得付钱,这是最肥的差事了。
  当年峰山庙周围的水土草木都被视为神药,穷者乞富者买。庙门一开,白花花的银子便滚滚而来。
  1956年8月,境内各村及梨园头、程村、辛院等地11个乡上万人在峰山庙旧址烧香拜佛,求医讨药,史称“闹庙事件”。经区、乡干部宣传劝阻,至1957年4月15日才渐平息。
  1992年5月22日至5月29日,王村举办首届峰山艺术节,每日客流量达万人之多。做买卖的特别是卖香、卖纸钱的借此大发横财。1993年开始,各级政府明令禁止在庙会期间烧香叩头,搞封建迷信活动,并组织治安人员严加管理,使朝拜进香活动受到限制。
  五、庙财管理
  解放前,每逢庙会,14村公所便派员做“服务工作”,每位神像前都有1名专职人员,看守钱匣。庙门大开七、八天,收入相当可观,由14村公所和庙内和尚按成分配。
  第四节 古墓
  一、北里八口墓群
  该墓群位于村东300米处,共4座,其中,圆型砖室墓3座,长方型土塘竖穴墓1座。1972年清理1座,出土的文物有瓷器、铜器、陶器、铁器和铜钱等。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鉴定,该墓为明代墓,被定为区县级文物。
  二、南里八口墓群
  位于村东北200米处。1974年窑地取土时暴露10座,均为小型砖室墓,据有关专家考证,该墓为明代墓,被定为区县级文物。
  第五节 韩慕侠墓
  韩慕侠墓坐落于境内赤龙河西、马家河北、芦北口村北与王村交界处。占地3~4亩。葬有韩慕侠祖父韩良模、父亲韩长恩及韩慕侠3座合葬墓。
  墓地始建于1915年,时有石桌1个及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韩九师堂”墓碑1尊(今已失落)。墓地4角各埋石柱1根。植杨、柳树。此墓一直由芦北口赵家(与韩慕侠是表亲)看管。
  解放后,几经平改,棺木位置已难确认。1994至1995年,大寺镇志办工作人员经多方考查,确定了墓地位置。
  第六节 碑文
  一、重修峰山药王庙记
  正面 万古流芳
  重修峰山药王庙记峰山药王庙建自明代为津邑最富有历史性之古庙每于农历四月间举行庙会期以半月各方善男信女焚香顶礼者途为之塞香火之盛较之安国药王庙殆有过之惟以七七事变前不慎于火全庙付之一炬仅余正殿数楹庄严佛地沦为瓦砾之场此膜拜信奉之士所以徊慨叹者也有民国三十年冬景山奉芳命调署斯邑鉴于保存古庙系于昌明佛教防范人心者甚重爱议兴修广为劝募籍以重新庙貌以壮观瞻所幸各方仁人君子踊跃输将未兼旬而集成钜款又未经月而工事告成斯固各善之功德无量要亦神庥之默佑也新庙落成同人事谍维护斯庙俾垂不朽计组立保管委员会执行庙内一切事务遮足以保护佛地于久远云尔是为记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一日立
  背面募集捐款委员姓名列左
  王委员景山共募洋三仟元正
  鲍委员馨远共募洋三仟元正
  刘委员宝璋共募洋三仟元正
  袁委员文会共募洋三仟元正
  李委员子清共募洋三仟元正
  贾委员寿山共募洋三仟二佰元正
  汪委员世卿共募洋三仟元正
  吴委员国瑞共募洋二仟元正
  李委员子箴共募洋三仟元正
  张委员兆逵共募洋三仟元正
  白井委员寿彦共募洋三仟元正
  杨委员锡庆共募洋三仟元正
  郑委员口祥共募洋一□□□
  宗委员镜□共募洋一仟□佰元正
  魏委员□文共募洋二仟八佰拾元正
  □□□□□口委员共募洋一仟元□
  共募洋三万六仟□佰六十元□
  二、新开卫津河碑记(摘自《天津县新志》卷二十四)
  (李)伯相爱于辛卯仲春特下创开河渠之令檄总统淮军盛营卫军门汝贵专董斯役军门固甚乐为民去害而即利者也上由八里台以达卫南波水柳殿秋麦港等洼开挖正河计五十余里并于白塘口双港里八口聚宝庄各等村共通支河八道统计正河支河一百三十余里桥十一座今岁五月而全工告竣河成(李)伯相锡命曰卫津。
  新造桥十一道
  津邑李富德庄:□□□ 李德□
  大寺庄:□□□□□□□□□
  张家道口:吴贞 马德
  贾家庄:王金□陈□□□□□
  北里八口:郭堂 范昆
  门家道口;唐金铎潘义顺
  芦北口:□文□张□口朱□口张庠□王家村:张学□刘文才
  王家庄:孙□□孙□□孙□□于家台:于万□于□口
  张许台:张书堂许桂林 周家庄:王国泊郭义来
  倪黄庄:范喜和韩□才
  后道口:冯有崔立功
  吴胡功德碑
  大任庄:李雁林 范朝玉 大寺庄:宋新清 张玉
  芦北口:朱永全 王天顺 于家台:于万柯 于骥
  门道口:唐金铎潘义顺 张道口:吴贞马德
  倪黄庄:范喜郭才 后道口:冯有 崔立功
  峰山庙僧:通果
  三、村碑
  1987年10月,西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境内15个村各立村碑1座。碑文见《天津市地名志》11—西青区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