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武装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4
页码: 327-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芦北口村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在津南区东北部,海河二道闸西侧,距咸水沽镇政府驻地5公里,西距天津市区10公里。海河南北流向过境1公里。东至东大沽与东丽区相望,南至海河与葛沽镇相邻,西至海河与双桥河镇相邻,北至海河与北辰区相邻。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地方武装 军事

内容

第一节 旧武装
  一、民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乱以后,南乡土匪常来境内搔扰。各村为防匪患,均摊钱买枪,成立民团,实行联防,一处发现匪情,四处出击。时峰山庙乡14村联防;峰山庙乡与青凝侯、大泊、大侯庄、小孙庄等十几村联防。倪黄庄民团自己造子弹,并因事故炸死1名团丁。
  1937年闹大水后,南乡土匪窦同义(外号大老窦),率队乘船来本乡各村掠夺时,被民团击败。民团乘船追至芦洼,窦落荒而逃。过后窦增兵前来报复,时正值秋收季节,当地百姓都不敢下地收秋。后经人出面说和,各村民团交出所有枪支,并送了礼,窦才罢兵而去。此后窦对境内的骚扰从未终止,致使百姓日夜不宁。据传,窦氏哥俩儿系外地人,原在境内李庄子卖短为生,后起兵为匪。窦在天津沦陷后,于南乡众匪首中坐了头把交椅,一时成为津南的“东霸天”,后充当了日本侵略者的走狗。
  同年,闹大水后,大孙庄的土匪万连玉率队乘船到青凝侯,由于匪徒的船只用布蒙着,村民不知底细,到了村边匪徒们亮出了武器。民团抵挡了一阵子,匪徒打进村,将各户的麦子抢走了大部分,装满了两大对槽。匪徒在村中还打死了刘茂安、刘德明、刘广友的妹妹、孙文仲、张恩珍的父亲等5人,打伤致残的有孙茂合夫妻、王士元等6人。张恩珍的父亲被土匪打死后,13岁的张恩珍找了块破席头,将父亲的尸体裹了,放在村东三官庙台上的水坑里。第二天起了大风,尸体被大水飘走,尸骨无存。二、自卫团1938年至1945年,民团改为自卫团。本乡和邻乡共有3个自卫团分队。第一分队是峰山庙乡,第二分队是蔡台子乡,第三分队是广发窑地。其性质、任务是充当日军走狗,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在卫南建立日本的“模范治安区”。第一分队长是汉奸侯长德,率众13人,持长短枪19支,其活动范围在大任庄以北、以西及津盐公路一带村庄。
  三、还乡团
  1946年3月初,峰山庙乡14村(即现在本镇津淄公路东14村)的反动地主、伪政权上层人物及奸特分子,背着津南县八区政权,在灰堆成立了自卫团。利用从百姓中搜刮的民脂民膏,购置了步枪、自动步枪、机关枪、手枪等70余支,六○炮1门,聚众120余人。同年3月底,奉天津县令将乡、村自卫团编为“义勇壮丁队”。后大芦北口、大寺一带的“义勇壮丁队”被津南支队击溃。1946年5月,流亡在津的反动地主和兵痞,二次组织“义勇壮丁第二大队”,亦称还乡团,以后改称常备队和游击队。由伪副乡长沈治丰任大队长,下设中队和分队。专门从事反共反人民的武装还乡活动。
  与此同时,各村相继成立了联防自卫队,大村自建,小村联建。村民按18~40岁入册,每日轮流持枪守夜,发现情况,击鼓为号。由于建队时一般是中等户出钱,穷户出人,所以当地百姓有“收了粮食归保长,养活了儿子归老蒋”之说。
  四、保安队
  1948年5月,常备队(亦称游击队)改编为河北省保安十四团三营十二连。团部设在国民党天津县驻地咸水沽,连下设3个排,一排驻地咸水沽,二排驻地贾庄子,三排驻地大芦北口,全连人数136名。主要装备有机枪3挺,步枪96支。该连经常四处窜扰,劫掠运往解放区的物资。搜捕区村、干部,抢夺民财,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
  五、其他匪军
  大孙庄土匪万连玉部、静海县土匪赵德谦部、蔡台19村还乡团郭七部和静海县国民党警备队李景文部常到境内为患,尤以万连玉为患最甚。
  第二节 旧军队
  一、日伪军
  1937年11月,日军佐藤部派一大队进驻大芦北口村。在村北设有调堡,并在村北建造了1座日本建设总署。依靠该村地主分子,建立伪保甲制,对群众横征暴敛,并经常骚扰周围一带村庄。
  日军刚进村时,在村中鸣枪、抢鸡、抢鸭、掳掠妇女。一些妇女集中在于德润家,日本鬼子要进房强奸,被一日本翻译劝阻,后得知这一日军翻译是中共地下工作者。一次,1名日本士兵在大街上追赶一名妇女,被村民于文会拦截制止,日本士兵要向于开枪,于瞪起眼,用手拍着自己的脑门说:“你朝这儿打,我不怕!”鬼子放下枪,伸出大拇指说:“你是中国人的这个”。
  1943年以后,芦北口驻有伪军1个班。日夜守在日军修建的碉堡里。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撤离。
  二、国民党军队
  民国前期,大芦北口村曾驻国民军1个排,30多人,装备一律是步枪。
  1946年4月,国民党为固守天津,在天津外围设立第二道防线,首先派十六军1个团攻打并驻扎在大芦北口,后退出,又由新二军1个营进驻大芦北口。
  1946年5月(农历四月下旬),牟廷芳的九十四军1个连来大芦北口换防,后由林伟俦的六十二军九十五师某团三营换防。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先后在大芦北口驻九十四军1个营、六十二军的1个营,后改为连。
  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驻大芦北口后,强迫百姓为其修建大碉堡4个,挖护村河1道,还砍尽周围一带村庄的树木做桩,架铁丝网和篱笆墙。其武装一律美式,班配备轻机枪1挺,排设迫击炮1门,连有重机枪1挺。他们在村南津盐公路西侧(现西青水利局第二排灌处西)建了l道防御工事,设有碉堡和战壕等。
  这一时期,中共地方武装,经常攻打大芦北口,小的战斗每三两天就有一次。中共武装于夜间派两三名战士至大芦北口村外,放几枪,扔几颗手榴弹,转头就回,国民党军队就会枪声大作。以此骚扰、消耗和麻痹国民党驻军,为中共武装打大仗创造有利条件。
  1946年至1948年,大芦北口村还驻有国民党国防部二厅特务谍报八连。本地参加此组织者有20余人。这是个秘密军事组织,专门从事搜集中共军事情报活动。
  1946年至1948年,大芦北口村还驻有国民党中统局天津经济调查站,下设4个调查组。其主要任务是封锁由天津运往解放区的物资,并以“禁运”为名,在津盐公路上设卡,肆意抢夺过往车辆和行人的财物。1947年至1948年间,迫使中共解放区的行人和车辆,绕道青凝侯往来天津,在青凝侯的土道上,整日车马行人络绎不绝。
  1947年至1948年6月,大寺村驻有国民党公安三连和四连。1948年,天津保警第七中队三分队40余人,虽驻地在灰堆,但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境内各村,其武器装备是轻机枪3挺,掷弹筒3门,步枪33支。
  第三节 人民武装
  一、抗日战争时期
  1943年初,中共津南游击队30余人,奉冀中第八军分区之命,进驻青凝侯村,在周围一带村庄开展抗日活动,1943年7月13日撤出。
  1943年6月,以冯景泉为首的武工队在老君堂、青凝侯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并经常打击日本侵略军。
  1943年8月,津南支队特派员梁永泰率手枪队40余人,来到津盐公路两侧地区,在大芦北口、老君堂等地进行抗日活动。
  二、解放战争时期
  津沽县在青凝侯成立之后,于1945年11月,天津工委派2个连与津沽县警卫班合并,组成津沽支队,共300余人,经常在境内活动。政委刘镜心(兼),支队长储国恩。津沽县撤销后,改为津南支队。1947年12月,改编为渤海军分区二十一团,储国恩任团长。
  津沽县时期,还有一区队和二区队在境内活动。
  1947年3月初,津郊区武工队和津沽武工队成立,津郊武工队政委殷增元(兼),副政委张裕普,队长沈金钟。津沽武工队政委佟泽民(兼)、队长冯长发(后为李明)。津沽区、津郊区更名为大芦北口区、砖垛区后,改称区小队。
  在境内活动和战斗过的人民武装还有三十七团、三十八团、津南县县大队、渤海军分区津沧中队二分队等。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包围天津时,境内各村都驻满了军队。在王村西,靠津盐公路一侧,设立了支前物资供应站,占地40余亩。在大任庄、大寺设立了伤病员临时救护转运站,亦称战地医院。此时大任庄还住有国民党“拍呱队”2个连(因他们手中都没有枪,故群众称他们“拍呱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天津解放以后,渤海军分区二十一团的1个连进驻大芦北口,1个多月后撤走。
  1957年至1959年,大芦北口和青凝侯各驻空军三六四〇部队探照灯排1个,执行防空任务。
  1965年,大任庄、门道口各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部队1个连。
  1967年至1970年,“假山国防工程”部队1个营驻大芦北口、石庄子、王庄子、李庄子。
  1968年9月至1973年,大任庄驻1个空军探照灯排。
  1970年3月至199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一四舟桥部队的1个连在卫南洼农场以东至津港运河一带建立农场,占地4000余亩。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