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党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6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党的建设
分类号: D267
页数: 7
页码: 271-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寺乡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党员队伍经历了起伏,但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干部队伍得到发展和提升,年轻干部上升到领导职位;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重视,注重培养基层干部和吸纳有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入党;思想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以党的中心工作为重点,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
关键词: 大寺镇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内容

一、组织建设
  1、党员队伍
  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工作中,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1949年,境内党员由解放前夕的5名发展到39名。1951年发展到78名。这些党员多数能做到艰苦奋斗,积极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但由于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一些单位出现手续不严、审查不够和感情用事等问题,致使一些不纯分子,如土匪、叛党分子、富农分子混入党内。又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因而在一些干部和党员中出现了敌我界限不清、包庇反革命分子、贪污腐化、结党营私、压制民主、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等现象。经1952年冬季的党员集训和1953年至1954年的整建党,仅大芦北口、张道口和青凝侯3个乡就清除党员14名,其中叛刑3名。同时建设了一批好的班子,因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日益提高。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跃进年代,党员发展较多。1958年境内党员增至319名。1961年至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对现有党员进行“整顿、巩固、教育和提高”,实行有领导、有控制、有重点的接收党员。至1963年境内党员数降至295名。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的生活被迫停止,组织发展工作中断。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在“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进行吐故纳新。一些老干部、老党员被“挂”了起来或“清除出党”,一些造反派被当做“新鲜血液”吸收到党内,出现了“突击入党”和“突击提干”的双突现象。1972年境内党员增至513名,经查1970年至1978年境内有34名党员是属于突击入党的,其中为突击提干而发展的28名,符合入党手续的23名,不够条件的9名。使党的队伍造成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严重不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境内党员队伍的建设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大批优秀分子加入了党的组织。一些长期追随党、申请入党多年并具备党员条件的知识分子也被吸收入党。从1979年至1985年初,境内发展党员70名。
  1985年初开始,乡党委遵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在全乡25个支部683名党员中。分3批从上而下地进行整党。第一批是乡机关党员,第二批是村级党员,第三批是乡办企业和乡直属单位的党员。全部整党工作于1986年9月17日结束。这次整党是经过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全面整党,重点是解决党内思想、组织、作风上的不纯问题,促进经济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
  在整党中,由于采取了学文件、上党课、领导人带头一题一议及典型引路、边整边改的方法,圆满完成了市、区委指定的任务。统一了思想,整顿了作风,加强了纪律,纯洁了组织,使全体党员的基本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促进乡镇企业掘起,繁荣各业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了组织保证。
  1985年5月,乡党委提出注重在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中培养、发展党员,尤其注重培养即是专业户,又是文明户,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入党。1987年乡党委制定了入党积极分子学党章小组和党校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因此,境内党员结构有了明显改善,1995年,35岁以下党员达到党员总数的27%,妇女党员达到12%。一大批党员正朝着知识型、开拓型、管理型的方向发展,成为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的带头人。一批党员干部已成为优秀农民企业家或市、区级英模。
  2、干部队伍
  1956年8月,境内有特派脱产干部3名,几十年来境内党组织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逐步培养和训练了大批新干部,使干部队伍的规模由小到大,干部队伍的专业门类由少到多,干部队伍的素质由低到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按照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同时认真开展了干部教育和轮训。一批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顺利地实现了新老干部的交替,并建立了一支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了干部制度的改革,现正为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准备。
  50~70年代,境内专业技术干部较少。1982年,大寺公社23名干部中有专业技术干部3名,占13%,1994年全乡60名国家干部中,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6名,占干部总数的43%。1956年境内没有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1985年,全乡党、政及经济组织中的干部共100人,其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5人,占25%。
  1993年开始,乡党委、政府有领导、有步骤地兴办经济实体,对机关进行人员分流,撤并机构,简政放权,克服了机关人事臃肿现象,真正实现了“小机构大服务”的设想。
  3、基层党组织建设
  解放后,各级党组织一直很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这项工作抓得更紧。为实现经济战略目标,使基层支部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核心,每年通过乡党校对各村、厂基层班子成员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业务及文化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包括文化、年龄结构都在逐年发生变化,逐渐向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1984年始,乡党委、政府对村干部试行基本工资加效益管理工资的管理办法,通过百分考核,把他们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从1991年开始,在农村支部中开展了“达标、升级、争先”活动。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分项计分,实行双百考核,与工资、奖金挂钩。
  1988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乡党委又下力量理顺农村经济组织的设置。对已初步形成的党、政、企组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完善和提高。同时建立一整套后备干部培养制度。仅在1988、1989年两年内,就培养农村后备干部22人,其中21人上岗,担任了村、厂的主要领导职务。近几年来,乡党委进一步落实了一职一备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
  根据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党委采取了加强培训,强化考核和放宽视野,起用能人及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具体帮助等措施,狠抓了后进班子的建设。1994年以来,在实现“二次创业”,争创小康乡(镇)的工作中,加大了工作力度。1984年至1995年,多次选派机关党政干部下村任党支部书记及其他重要领导职务,改进工作,培养和选拔基层干部。经过奋力拼搏,不同时期存在不同问题的后进班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工作。使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干部不断增多,大任庄党支部于1994年至1995年连续两年被中共天津市委授予“红旗党总支”称号。1995年,境内区级先进党组织达到4个。
  二、思想建设
  1、宣传工作
  1951年,境内天津县五区的10个村共有宣传员100人。宣传形式多为在高房上贴大字标语;口头传递;文艺演出及广播、黑板报等。1958年大跃进时期增加了壁画、赛诗会等形式。60年代初期普遍利用有线广播。“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畸形,大搞毛泽东思想长征队、宣传队,制造“红海洋”,标语、大小字报和传单满天飞,自行车上挂语录牌,打电话双方先念毛主席语录,一日三餐要搞三请示、三汇报等等。
  1983年以来,乡党委为适应农村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建立起一支新的政治宣传队伍,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宣传工作网,这支政治宣传队主要是由“八员”组成。
  宣传形式增加了闭路电视、知识竞赛、演讲赛、有奖征文、集体观影、外出参观等。宣传内容在各个历史时期均以党的中心工作为轴心。1978年以来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宣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开展了“创十佳”、“刹三风”(赌博风、婚丧事大操大办风、封建迷信风)、“评双户”(文明户、遵纪守法户)、建设文明村、厂的宣传,开展了普法及综合治理教育。1991年、1992年区委派社教工作队进驻各村、厂,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基层干部和群众解决知社会主义、信社会主义、爱社会主义及怎样干好社会主义的问题。1993年以来开展了“换脑筋、抢高速、达小康、奔大富”,建设小康村和明星小康村的宣传。1995年,动员一切宣传力量和宣传工具,使“九五”奋斗目标和“二次创业大干六年再造一个大寺乡”的宏伟蓝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党校
  1987年,成立大寺乡党校,校务委员由党委正、副书记、党办主任、专职干部和专职教师组成。
  为系统地积累资料和备课,提高教学质量,除党委政府的9位领导人任兼职教师外,还聘请了天津市第95中学原高级教师吴耀华任专职教师。党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党委书记、副书记等领导人即是学员又是教员,经常亲自讲课。党校设有410套课桌椅的大教室和设有50套课桌椅的小教室及教师办公室,为教学购置了放象机、彩色电视、音响设备等。为教师订报刊十几种。
  党校建校9年来,通过办长短培训班和以会代训、送课到村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集中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不但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而且学到很多业务知识和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机关和村厂各级干部、党员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共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17次,参加学习者达32924人次。
  1987年4月,党校对乡村两级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强化商品意识”培训班。参加听课的人数岀乎意料地与日俱增。听课者都说顿开茅塞,大开眼界,对发展商品经济增强了信心和干劲。
  1989年,为机关干部120人举办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及企业管理学习班,每周用两个半天,历时4个月,乡党政领导人带头参加学习,党委书记杨文成在这次办班中,自学完《辩证唯物主义十讲》,并整理了近5万字的学习笔记。
  党员轮训,每年集中搞1次(分散搞多次)。每次4~6天,根据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
  1、理想和信仰的教育,澄清一些党员在奋斗目标方面产生的模糊认识。
  2、党的宗旨和革命人生观教育,以增强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抵制能力。
  3、新时期党员标准的教育,以指导争做合格党员和优秀党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
  4、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以增强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感,头脑清醒地做好党的工作。
  5、党的纪律教育。
  6、反腐倡廉教育。
  7、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新党员及举办其他各种类型的学习辅导班。
  1991年,大寺乡党校被中共天津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校。1992年5月,承担了由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教学观摩课,得到区党校及9个乡镇听课人员的好评。
  3、党员教育
  党委宣传部门与组织、纪检部门紧密配合,了解、掌握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会同组织部门制定和落实党员教育工作计划,主持党员轮训和党课教员的培训,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员中进行了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章修改草案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在党员中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和争做优秀党员的教育。1983年上半年分12讲,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
  1987年,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中央1号、5号文件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党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上来。同时对党员进行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新时期党员形象的教育。
  从1989年起,对党员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实行了目标管理。年初每位党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个人自定、党小组修定、支部审议的程序,提出个人的责任目标,再同支部签订个人年度目标责任书,然后由支部建册、“上墙”,以便上下共同监督。同时围绕经济建设。各党小组开展了“为家乡立功,为经济建设出力,为党旗增辉”的“三为”竞赛活动。
  1993年,在党员学雷锋做好事的奉献月活动中,全体党员为孤老户、困难户捐款3414元。1995年开展了学习孔繁森,学习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系列教育活动。
  1988年以来,年年坚持对党员的年终评议制度。评议时邀请群众代表参加。从历年评议结果看,基本不合格、不合格党员逐年减少,合格党员和优秀党员逐年增多。1988年基本不合格党员21人,1989年专为他们举办了争做合格党员学习班,经过一年的帮助教育,除1人掉队外,其他20名党员都升了格。1992年至1995年,基本不合格党员仅1人。1992年全乡评出优秀党员77名,1994年增至181名。
  三、纪律检查
  1956年6月18日,中共西郊区委下发了《关于指定各乡、企业、机关支部书记、副书记兼管党的监察工作》文件。多年来乡村两级一般都是由副书记兼管纪检工作(无副书记的由书记兼管)。至1991年,除党委副书记兼管外,又增设1名纪检委员,各基层支部仍由副书记或支委分管。
  解放初期,党内纪律检查、监察工作的重点是查处贪污、浪费和压制民主等违法乱纪案件。1979年至1986年,主要是清查三种人和“打砸抢”案件,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
  1987年至今,主要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纪及反腐倡廉、甘当人民公仆的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保证党风根本好转的制度和措施。9年来党委对党员、干部积极开展预防教育。每年基层纪检干部集中培训一次。党校每年轮训党员干部时也将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并动用一切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形式,预防不同时期容易出现的带有共性规律的问题。
  1988年开始,乡纪检工作人员每月最少用两天时间下基层调研,并规定每月30日为纪检日。各村厂也相应建立了党群监评小组和理财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查处案件方面,坚持对上访人员两不公开(即不公开姓名、不公开上访内容),对广大党员和群众实行两公开,即公开办事制度和办案结果。坚持做到专信专办,落实到人。一般案件月内处理结案,大案要案在3个月内处理结案。坚持多办少转,能办不转,转办协查的原则,努力提高办案质量。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