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分类号: D267
页数: 3
页码: 265-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4年10月,中共冀中区九地委在境内建立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年5月建立津南县,1945年8月底建立津沽县委和津沽县人民政府。1946年1月津沽县改称津南县。1946年2月建立天津县公署。1947年2月成立津郊区和津沽区,1948年12月津南县改称天津县。1953年设立大芦北口乡和大任庄乡并建立党委会。1963年成立青凝侯公社党委和其他村庄公社党委。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党组织瘫痪,1969年大寺人民公社党委小组成立,1983年成立中共大寺乡委员会,实行党、政、企分设体制。
关键词: 大寺镇 中国共产党 组织机构

内容

1944年10月,中共冀中区九地委建立了津南工作委员会,并陆续派干部到津南地区开辟工作,以工作组为单位,分片开展工作。时境内青凝侯、王村、大任庄一带属第六工作组活动范围,组长宋省,副组长董征。大芦北口一带村庄属第三工作组活动范围,组长李庆林,副组长傅书楷。
  1945年5月1日,建立津南县,各工作组改为区委会。境内大任庄、大寺、青凝侯一带村庄属七区,区委书记张良,区长刘志仁。大芦北口一带村庄属三区,区委书记李庆林,区长傅书楷。
  1945年8月底,天津市工作委员会(也称解放委员会)第三市分委全体干部近50人,在警卫班保护下进驻青凝侯。9月,经冀中区党委和行署批准,以第三市分委为基础,建立中共津沽县委员会和津沽县人民政府。县委书记刘镜心,县长任志远,办公地点在青凝侯。时境内大任庄、大寺、王村、青凝侯一带村庄属一区委领导,区委书记崔玉堂,副书记肖英、区长周幼农。境内其他村庄属二区委领导,区委书记李健刚,区长张英。
  1945年下半年,崔玉堂在青凝侯发展马仁俊、刘金元、周国旺、张凤鸣等人入党,建立了村党支部,马仁俊任支部书记。张凤鸣为调查员,只与区委组织委员张裕普保持单线联系,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1950年。一区委和二区委同时在大任庄、大寺、贾庄子也发展党员。大寺建立了村党支部,宋茂荣任支部书记。时境内共有党员14名,青凝侯党支部是这一地区力量最强的三个支部之一(另有王兰庄支部和梨园头支部)。
  1946年1月,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称津南县。青凝侯属七区委领导,八区委也常在这里活动。七区区委书记韩杰英、副书记张裕普,区长张镜,副区长范松云。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属八区委领导,佟泽民任区委书记兼区长。
  1945年12月30日,张镜到青凝侯。1946年2月在青凝侯设立天津县县佐公署,张镜任天津县县佐(县长),与张裕普同驻青凝侯。七区区公所设在梨园头,由副区长范松云在那里主持工作。1946年4月,张镜调任津南县县长。张镜在青凝侯期间,发展孙万诚入党。同年北里八口的陈德山入党。
  1946年6月,由于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津南县党政机关及武装暂时撤离本地区,境内党组织被迫中止了活动。
  1947年2月,津南县在马厂减河北建立津郊区和津沽区。境内津淄公路东村庄属津沽区区委领导,佟泽民任区委书记兼区长。青凝侯属津郊区区委领导,区委书记殷增元,副书记张裕普,区长范松云。区委书记也称武工队政委。津郊区以青凝侯为据点重新恢复了津郊地区的工作,青凝侯党支部5名党员和群众积极配合。
  1948年12月中旬,津南县改称天津县,天津县委、县政府进驻咸水沽。境内津淄公路东村庄属天津县五区委领导,区委阎瑞,副书记马忠。后青凝侯改属静海县砖垛区区委领导,区委书记张裕普。
  1949年,青凝侯、大芦北口、李庄子建有党支部,门道口建有党小组。境内有党员39人。1951年,门道口、大寺、王庄子相继建立党支部,境内有6个基层支部,支委12名。支部设书记1人、副书记或委员1人。
  1953年7月,区下设乡。境内建有大寺乡支部,大芦北口乡支部,张道口乡支部,大任庄乡支部,南里八口乡支部,青凝侯乡支部。乡支部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若干人。书记和乡长均为半脱产干部,其他工作人员均为不脱产干部。建乡后,中共静海县委特派赵玉书为青凝侯驻乡指导员。1956年8月,中共西郊区委特派侯庆生、王兴东分别任南里八口乡和大芦北口乡的党支部书记,以上特派人员均为脱产干部。
  建乡后,村党支部继续巩固发展,1955年底,境内津淄公路东有“二类”支部5个(张道口、贾庄子、大寺、大芦北口、王庄子),“三类”支部3个(门道口、大任庄、李庄子),个别关系村5个(周庄子、王村、石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白点村1个(倪黄庄)。
  1958年3月,境内除青凝侯外,合并为大芦北口乡和大任庄乡。两乡分别建立党委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委员若干人。1958年8月,两乡所属各村建立东风人民公社第一、二、三联村大队党支部。1959年3月,三个联村大队党支部改为三个管理区工作委员会。此时多数村庄建起支部,1960年王村建起支部后,达到村村有支部。1962年5月,根据区委指示,工作委员会和基层支部设立武装委员。
  1963年1月,青凝侯支部隶属青凝侯公社党委,张道口和门道口支部划归梨园头公社党委,境内其他村分别建立了大芦北口公社党委和大任庄公社党委,各下设6个支部。1964年12月15日,境内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3个支部也划归梨园头公社党委。境内其他大队除青凝侯外,建立了大寺人民公社党委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委员若干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2月,大寺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体化的领导体制。1969年7月,原划归梨园头公社的大任庄等5个党支部和原小卞庄公社的青凝侯支部,划归大寺人民公社党委。同年9月27日,大寺人民公社整建党领导小组成立,通过整建,基层支部相继恢复了组织活动,建立新的支部委员会。
  1983年6月,改人民公社为乡,实行党、政、企分设体制,建立了中共大寺乡委员会,对历时20余年党政不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1983年建立起来的乡党委会由7人组成,书记1人,副书记2人,组织、宣传、纪检、武装委员各1人。下设党委办公室,协助党委处理日常工作。
  1983年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崛起,企业中党的力量日益壮大。1980年境内共有24个基层支部,其中企业支部6个。1995年大寺镇党委建有总支部2个,基层支部32个,其中企业总支部1个企业基层支部14个、企业党小组21个。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