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统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统计管理
分类号: C829.23
页数: 2
页码: 256-25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大寺镇解放初期至1984年乡人民政府的统计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统计网络。统计内容包括统计报表、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大寺镇 经济办公室 统计内容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解放初期,乡人民政府未设专门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由秘书负责。
  60年代至70年代,大寺公社仅设1名统计员。
  1984年6月,成立经济办公室,配备专职统计员1人,负责境内的统计工作;工业公司设统计员1人,负责工业统计工作,各村会计负责村级统计工作,至1995年,全镇有专业证书的统计人员共85人,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统计网络。
  第二节 统计内容
  一、统计报表
  1949年10月,天津县五区(今大寺乡大部分村),开始比较系统地填报农业改算负担册,包括户数、人口、大牲畜、耕地、受灾免税及征税负担、亩数报表。
  1953年,重点填报了粮食统购统销、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及互助代耕。
  1954年,统计工作主要内容有人口、户口、劳动力、农具、政治面目、阶级成份、夏收粮食作物及蔬菜播种亩数。
  1955年,增加填报园田计划产量、入社大牲畜、农具折价归社及土地分红等。
  1956年,增加“三定”(定产、定销、定购)报表。
  1962年,增加了水产品、家庭养殖业(猪、鸡、羊等)及经济作物报表。
  1963年,增加了年终收益分配方案、林业、副业、商业、水利、电力、运输、农业生产机械及收获机械报表。
  1965年,增加了化肥用量报表,同时减少了部分类别的报表。
  1974年,增加了农药用量统计。
  1976年,增加了机井建设统计。
  1981年,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
  1982年,增加了私人建房报表。
  1983年,增加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情况统计、专业户综合调查报表。
  1984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掌握经济结构变化,统计范围扩大到农村个体经济,并增加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农村国民收入等综合情况统计报表。
  1985年至1995年先后增加了农业固定资产结构和年末耐用品拥有量报表。统计上报的方法是:先由各村、乡镇企业等单位直接填报,然后由统计部门汇总,最后报区统计局等单位。另外,镇统计部门日常统计报表及有关数据,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等方式随时向党委、政府领导提供统计资料。
  二、统计调查
  60年代,统计调查资料均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自下而上,层层布置逐级汇总上报。1983年以后逐步推行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过去相比,简化了手续和工作量。1984年普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统计调查实行对称等距抽样法,获得农业产品产量数据,先抽选一定数量的地块或以户代地块作为推算总体依据,然后逐步推算总产量的数字。
  1988年,境内经济状况及人均消费水平等数据的测算均采用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属于大规模的调查一般按照上级要求采用普查的方法,如人口普查等。
  三、统计分析
  1980年以后,统计分析逐渐成为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运用工业和大农业的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结论,将反映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其规律,及时上报给有关领导,作为研究决策的依据。镇党委、政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编印统计资料反馈给有关部门。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