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河、故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2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古河、故道
分类号: K878.4
页数: 2
页码: 235-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赤龙河在清康熙十四年已有记载,乾隆年间为泄卫南洼水势,挑挖河道,其中3条过境河流。何家圈引河、双港引河和白塘口引河在境内与赤龙河相重合或相通,后人统称赤龙河,现已为废河,但河迹尚存。卫津河是李鸿章命淮军盛营于清光绪十六年仲春挖掘的,从市区八里台至白塘口,全长25公里,有八条支河通向北里八口、巨葛庄等地,总长40公里。津盐公路在清朝前期已有天津至盐山的大道,后国民党将领宋哲元修建津盐公路,现较畅通。峰山庙大道在清光绪十年已有天津城南至峰山庙的大车道,现张道口村东侧尚有遗迹。
关键词: 大寺镇 交通 古河

内容

—、古河
  1、赤龙河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对赤龙河已有记载,时称出龙河。乾隆年间为泄卫南洼水势,挑挖河道,其中有3条过境。
  何家圏引河亦名青宁河,其南与秋漠港、大波洼相连,西与波水洼(今称跑水洼)相通,从青凝侯逶迤东流,经芦北口、大寺、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与凌家口引河汇合。又在大寺村分支
  向东北流至上何圈,由西岸入海河,其中大任庄至何家圈段长约7.7公里,清乾隆十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3次挑挖。
  双港引河 由青宁河在倪黄庄分支向东流经周庄子、大任庄至双港,由西岸入海河,其中大任庄至双港段长约7.1公里,清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六年2次挑挖。
  白塘口引河 南与黄花泊、大波洼、秋漠港相连,西与波水洼相接,北通青宁河,由芦北口东流,经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至白塘口,由西岸入海河,清乾隆五年、十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4次挑挖。
  上述3条引河,在境内与赤龙河相重合或相通,后人统称赤龙河,现已为废河,但河迹尚存。
  2、卫津河
  清光绪十六年(1890)仲春,李鸿章令卫军门统领淮军盛营,沿白塘口引河旧迹开挖,由市区八里台至白塘口,以泄卫南洼之水,挖正河计25公里,并在白塘口、双港、北里八口、巨葛庄通支河八道,长40公里,其中境内正河长5公里,工程告竣后,李鸿章命名卫津河。
  二、故道
  1、津盐公路(即津淄公路)
  清朝前期,已有天津至盐山大道,亦称天津济南大道,由天津城一直往南入境,经门道口、张道口、大寺、大芦北口出境入津南大韩庄,直至盐山,但此路多为蹊径小路,地处荒野,河汊较多,故正线不固定,至清光绪年间,列为州县大道。
  1935年,国民党将领宋哲元主持修建津盐公路,在原线的基础上,弯取直,填高路基0.5~1米,拓宽路面7~8米培修而成,从此津盐公路正线比较畅通。
  2、峰山庙大道
  清光绪十年(1884),已有天津城南至峰山庙的大车道,由黑牛城入境过张道口、大寺至峰山庙(王村)。今在张道口村东侧尚有遗迹。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