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7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路
分类号:
F542.3
页数:
5
页码:
229-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郊区的公路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市级公路、区级公路和村镇公路。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人力车、畜力车逐渐被机动车所取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逐渐专业化,货运量和周转量也不断增加,并且已经基本结束了靠人力、畜力运输的落后局面。
关键词:
大寺镇
交通
公路
内容
一、公路建设
1、市级公路
津淄公路 天津至山东淄博市的跨省公路,起自天津市红桥区勤俭桥,由李七庄乡梨园头村入境,经门道口、大寺、王村、芦北口、至青泊洼桥出境入王稳庄乡界。境内里程7.7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9米。1965年建,原为灰土路面,1966年改筑沥青路面。
津港公路 外环线与解放南路交汇处以南到大港的市级公路,经大任庄、周庄子、贾庄子、南里八口出境入津南界,境内里程8.097公里,路基宽26米,中间隔离带宽2米,两侧上下行道各宽11米,1991年8月建成通车。
外环线 市内干线公路,由梨园头村入境,经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出境入津南界。此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占地宽100米,其中路基宽50米,内有边沟,外设灌溉农田的外环河。1986年10月动工兴建,1987年9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0月1日通车。在路基宽50米内有6米宽的中央分隔带,两侧上下行道各宽11米。后经1988年、1989年的路面拓宽和路基整修,1990年进行路面二期罩面工程,现今上下行车道各宽18米,境内里程7.4公里。
2、区级公路
梨双路 梨元头至津南区双港镇,由梨园头入镜,经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北里八口出境入津南界。境内里程7.766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9米,此线在原有梨白大车道(梨园头至白塘口)的基础上改建。1956年加宽路面至10米,加高1米,动用土方11.3万立方米,并表面处置炉灰。1975年再次增高拓宽路面并以碎石表面处置。1984年,裁弯取直拓宽路面,并用沥青渣油表处路面,1985年10月通车。
芦北路 全线均在境内,由芦北口经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至北里八口与梨双路交合,全长6.493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此线在原乡间小路基础上兴建,1957年加宽路面至10米,加高1米,动用土方4.2万立方米。1970年6月再次修筑,1987年拓宽路基,并以沥青渣油表处路面,遂称芦北路。
3、村镇公路
镇级公路 ①津淄线至大寺村公路:1981年10月筑成,是境内第一条村镇公路,共投资11万元,动用土方3500立方米,全长1公里,路宽7米,沥青渣油表处路面。②倪黄庄至大寺村公路:1985年10月筑成,全长1.2公里,路宽5米,动用土方8000立方米,投资20.2万元。沥青渣油表处路面。③津淄线经泉集里至大寺村公路:1994年6月建成,全长1.15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沥青渣油表处路面。
村级公路1985年始,周庄子率先修筑村级公路,并在境内得到迅速发展,是年,建成公路8条,总长12.02公里,路面宽4~7米,沥青渣油表处路面。至1988年全长达25.09公里,铺设面积13.2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4条。
1995年,境内共有村级公路14条,全长28公里,铺设面积17.6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9条,铺设面积6.2万平方米。
二、交通运输工具
1、人力车
民国时期主要有独轮车、自行车沿用至今。解放以后,至50年代初期始见脚踏三轮车。60年代始,使用小拉车。自行车迅速普及。1978年有自行车8000辆,至1995年达28000辆。
2、畜力车
民国时期主要有木轴木轮大车,其载重量不足1吨,随后木轴改为铁轴,载重量增至1.5吨。1956年始见胶轮马车,至60年代得到普及,载重量为2~3吨,沿用至今,但已不多见。
3、机动车
1970年4月,大任庄、南里八口、张道口、倪黄庄、北里八口、青凝侯各购1台手扶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及运输。1975年始见130型汽车,以后机动车迅速增长,至1995年,全镇各种机动车已达1313辆,其中汽车712辆。
三、公路运输
1、货运
解放初期,车辆、牲畜多数用于农田或拉脚,从事专业运输的寥寥无几。
1955年,西郊区成立运输大车委员会,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是年境内有30余辆大车加入该组织。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各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田水利建设上,运输大车回归农业,只有在农闲时,由区有关部门分配运输车辆指标。
1978年以来,以机动车为主的现代运输工具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88年以后,汽车占据主导地位,加速了城乡物资交流,已不限于市区范围,南下广州,北上黑龙江,东至港口,西达山西,逐步发展到全国各地。至1992年,货运量为10535.6千吨,周转量19066.6千吨/公里,其中汽车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99.3%和99.1%,基本结束了有史以来靠人力、畜力运输的落后局面。1995年,货运量510.8千吨,周转量6982.4千吨/公里,机动车运量占100%。
2、客运
短途客运 1970年,161路客运线开通,由市区南营门沿津淄公路南下经大寺、芦北口站出境至大港火车站,是境内第一条过境客运线。随后,170路、178路客运线先后贯境。1990年7月,大任庄村率先开通96路客运专线。翌年,北里八口、青凝侯、李庄子村专线通车。1992年始,186路客运线过境,是年,过境客运线达7条,日通车59班次。1993年以来,个体客运发展迅速,有沿津淄公路运营的小客车,亦有穿梭于境内公路的出租汽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客运网络。
长途客运 1995年,由市区发车沿津淄公路过境的长途客运,有天津至广饶、天津至盐山、天津至惠民、天津至无棣、天津至荣城、天津至济南、天津至邹平等线。
四、公路养护
1、市级公路养护
1938年成立伪天津工程局,负责津盐公路养护,并规定沿路村为“爱护村”,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整修一次公路。
解放初期,沥涝频繁,侧重雨后抢修和春秋两季补修,日养护差。
1951年上半年,沿津盐公路各距2.5公里的村庄为“业路村”,村内成立修路大队,下设护路道班,每班10~15A不等。
1963年3月,成立第三公路管理所,由李七庄道班负责津盐公路(津淄公路)养护,公路养护从此走向科学化。
津港公路由周庄子道班代养护;外环线由市外环线道班养护。
2、区级公路养护
1956年始,建立西郊区养护队,负责境内区级公路养护。
1964年,实行公路保养建勤制度,成年男女社员和生产队的役畜,全年出勤日分别为5天、3天和2天。1965年底,西郊区建立民工建勤养护道班,由南里八口道班(后变更为周庄子道班)负责梨双路、芦北路的养护,平均每人养护0.8公里至1.2公里,至今。
3、村鎮公路养护
1986年3月,乡政府成立乡村公路领导小组,下设养护队,暂为6人,各村相应成立了村公路管理养护小组。
村镇公路以自建、自养、自管为原则,各负其责,各包其段。道路日常养护,实施“养早、养小、养好”,勤检査、勤上路、勤维修以及雨中巡视,雨后抢修的措施,保证了村镇公路完好畅通。
五、运输管理
1984年8月,成立运输管理站,负责境内机动车、畜力车运输证的发放与管理,代缴交通运输管理费和综合税金,代办托运,代收养路费以及营调、运输结算业务。1995年,有工作人员5名,站长于德成。
截至1995年,共发放公路交通运输证408本,其中大货车74本,小货车334本。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