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4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产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境内自然水产资源的丰富和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在自然水产方面,境内水源充足,盛产河鱼、河虾、河蟹、鳖等,尤以鱼类品种繁多,但在1968年由于农田大面积污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鱼类大减,虾蟹绝迹。在淡水养殖方面,1951年大任庄成立鱼业互助组,利用窑坑进行成鱼粗养,但产量极低。随着时间推移,养殖技术不断改进,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增加,亩产量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大寺镇 养殖业 水产业

内容

一、自然水产
  境内水源十分充足,盛产河鱼、河虾、河蟹、鳖等。尤以鱼类品种繁多,有鲤鱼、鲫鱼、鲇鱼、黑鱼、梭鱼、草鱼、泥鳅、鳝鱼、麦穗等。
  丰富的水产资源,使境内淡水捕捞业得到发展。早在明代,先民就以捕鱼为业,积累了丰富的治鱼经验,发明了多种治鱼方法流传至今。解放前夕,境内共有大小鱼船770只,渔民810户。治鱼工具主要有张网、抢网、搬网、打网、挂网、拉网、捞网、扒网、赶网、鱼钗、箔等。直至1955年仍有渔民30户,渔船38只。
  1968年,境内农田大面积污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鱼类大减,虾蟹绝迹。
  二、淡水养殖
  1951年,大任庄成立鱼业互助组,利用窑坑进行成鱼粗养,养殖面积163亩,投放鲫、鲤鱼苗,不喂食物,任其生长,春放秋捕,产量极低。
  1965年,大任庄建成环道工人孵化池,是年孵化链鳙鱼苗15100万尾,实现了鱼苗自给。
  1980年,青凝侯利用地热水养殖罗非鱼获得成功。是年境内养鱼水面扩大到734亩。1982年开始大规模开发鱼池,并加大养殖密度,投肥投铒,调节水质,提高了亩产量。1985年,市财政在境内投资建设商品鱼基地2454亩。至1988年,境内养鱼水面发展到17184亩,在养殖技术上采用投放大规格鱼苗、多种维生素饲料、人工增氧等方法,单位产量由1984年的200.8斤/亩,提高到398.4斤/亩。
  90年代以来,采用多层精养法(即上层鲢鳙鱼、中层草鱼、鲂鱼、底层鲫鱼、鲤鱼),并实行鱼禽结合、鱼牧结合、鱼苇结合,发展鱼业生产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境内养殖水面13575亩,总产5600吨,单位产量达到825斤/亩,比1988年增加了435.6斤。
  1、主要病害
  境内鱼类常见病有出血病、白皮病、坚鳞病、烂鳃病、肠炎、球虫、车轮虫、九江头槽绦虫病、中华鳋、锚头鳋、小三锚金鳋、跑马病、鱼怪病、赤皮病、水霉病、气泡病、中毒病等,犹以肠炎、氨氮中毒、小三锚金鳋病危害最大。
  2、防治措施
  80年代初,各种鱼病时有发生。1985年以后,注重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一是采取老塘清坑法,二是在疫病流行前进行药物防治,三是选购抗病力强的品种。
  药物防治有挂篓挂袋(漂白粉)、浸洗法(高锰酸钾)、涂抹法(磺胺胍)、口服法(土霉素、金霉素)、遍洒法(敌百虫、硫酸铜、漂白粉)。全池泼洒泥浆是治愈小三锚金鳋病的最佳方法,有效率达85%以上。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