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3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养殖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7
页码: 134-140
摘要: 本站介绍了1978年以前养殖业的主管部门和1979年后养殖业管理机构的变化,并列举了养殖业中的几种主要动物类型及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马、骡、驴、牛、猪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的饲养情况和疫病防治情况。文章中还提到了当地畜牧业疫病防治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当地畜牧业中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情况。
关键词: 大寺镇 农业 养殖业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78年以前,养殖业由农业组设专人主管。1979年6月,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设2人主管养殖业。1988年7月,撤销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养殖站,设工作人员3名,站长许新田。1995年,养殖站共有工作人员2名,站长王家友。
  第二节 畜牧业
  一、家畜
  1、马
  以内蒙马居多,其次为伊犁马。1958年,李庄子、南里八口从河北省坝上地区引进8匹张北种马,自繁自养。1971年又从察北牧场引进苏高血种马10匹。1949年,境内有马51匹,1976年饲养量高达1049匹。1995年降至102匹。
  2、骡
  分驴骡和马骡。抗逆性强、役用性好,易饲养。其耐力与使用寿命均高于马。1949年境内有骡46匹,1984年饲养量达904匹,1995年仅83匹。
  3、驴
  为本地灰毛驴,饲养粗放,很少精料喂养。1949年境内有驴67头,1978年增至478头,1995年仅77头。
  4、牛
  为本地黄牛,系蒙古、山东黄牛杂交后裔,饲养粗放,体大力强,行走缓慢。1966年至1972年为饲养高峰期,1970年饲养量高达520头。1985年以后出现了奶牛专业户,役用牛逐年减少。1995年饲养量170头,均为奶牛,是年产奶256.5吨。
  5、猪
  解放初期为本地土种猪。50年代后期引进巴克夏、北京黑等。60年代中期引进长白猪,以圈养为主,食泔水、糠、野菜等。1964年,王村办起了集体猪场,开始自繁自养。1970年贯彻“队繁户养、以户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各村均办起了养猪场,饲养量逐年增加,1976年生猪饲养达10985头,出栏5012头。1988年引进瘦型猪2300头。是年大寺村5户农民利用地热水暖棚养猪176头。90年代以来,饲养方法除圈养、棚养外,还出现了垃圾土放养专业户。1995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到14400头,出栏9910头。创历史最高记录。
  6、羊
  以绵羊为主,主要种类为小尾寒羊。70年代半细毛羊发展较快。山羊为本地山羊,个头小、产肉量低,但适应性强。近年来由于无大洼草场,数量逐年减少。1980年以后,出现了养羊专业户,以放养为主。1984年饲养量为5200只,1995年730只。
  7、兔
  50~60年代,饲养短毛灰、白兔,青草为料,食用为主。70年代开始先后引进西德长毛兔、青紫兰、比利时、大耳白等品种,以剪毛销售为主,1982年饲养量3171只。1988年以后,由于兔毛市场疲软,价格波动,23个专业户和零散养兔户陆续倒闭。
  二、家禽
  1、鸡
  50~70年代,以农户散养为主,产蛋量低。品种有柴鸡、九斤黄、太和鸡、芦花鸡等。80年代中期,出现了养鸡专业户,改散养为阶梯式笼养或网养,产蛋量大幅度提高。品种有京白11—111系、星杂288系、星杂579系。1985年末,境内蛋鸡存栏72270只,产蛋434吨,1995年底存栏67500只,产蛋530吨。
  2、鸭
  50~70年代,饲养麻鸭。80年代中期专业户饲养康贝尔、高邮鸭。1984年至1991年,饲养量均超过万只。1985年境内养鸭13200只,产蛋72.6吨。1992年以后饲养量下降。1995年6321只,产蛋34.7吨。
  3、鹅
  解放初期,为苏联花鹅和本地白鹅,以散养为主。1985年,境内存栏1827只,产蛋10.1吨。1995年存栏1357只,产蛋7.8吨。
  三、疫病防治
  解放前,畜禽疫病经常流行,民间兽医屈指可数,且医术低下,以猪、马、牛、驴阉割为主,也用中草药方治疗常见病,但效果不佳,畜禽死亡时有发生。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加强了防治工作,使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1964年4月,对大牲口“口蹄疫”进行了预防注射。1969年10月,大寺公社兽医站正式成立,并在各大队培养了专职兽医,形成了防治网络,有效控制了疫情,促进了农业生产。
  1、炭疽病
  60年代发病率较高,死亡大牲口80多个。70年代初已根治。
  2、传染性贫血病
  又称3号病,该病对马匹危害最大,属不治之症。1960年患病13匹,全部捕杀深埋。是年对大牲口普遍进行疫苗注射,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马鼻疽病
  偶有发生。1972年彻底根治。
  4、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1957年,三大传染病在境内大面积流行,是年死亡1300头。翌年春秋两季,对所有猪只进行防疫注射,1984年免疫密度达95%以上。
  5、口蹄疫
  又称5号病,为人畜共患之传染病。发病快,传播迅速。1960年偶有发生。1970年至1980年在境内蔓延,生猪发病180头,死亡125头。1980年以后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得到有效控制。
  6、鸡新城疫
  又称鸡瘟,对雏鸡、成鸡危害极大。1979年发病最为严重,达13000只,死亡8700只。1980年开始进行防疫注射,今已彻底根除。
  7、禽霍乱
  6070年代疫情严重,每年8月份呈区域性流行。1982年鸡死亡率为28%,鸭、鹅死亡率为31%。1983年对家禽普遍进行防疫注射,死亡率下降到0.2%以下。
  第三节 特禽特畜
  一、大任庄鹿场
  1992年5月,大任庄建养鹿场,占地面积55亩,养鹿96只。1995发展到120只,其中成鹿30只,年产鹿角5公斤,出口韩国。
  二、王村特禽场
  1994年2月,王村建特种禽养殖场,占地面积300亩,至1995年底繁养鸽子0.2万只,鹧鸪0.2万只,火鸡1.2万只,山鸡2.5万只,鸵鸟98只。成为天津市重点特禽养殖基地。
  第四节水产业
  一、自然水产
  境内水源十分充足,盛产河鱼、河虾、河蟹、鳖等。尤以鱼类品种繁多,有鲤鱼、鲫鱼、鲇鱼、黑鱼、梭鱼、草鱼、泥鳅、鳝鱼、麦穗等。
  丰富的水产资源,使境内淡水捕捞业得到发展。早在明代,先民就以捕鱼为业,积累了丰富的治鱼经验,发明了多种治鱼方法流传至今。解放前夕,境内共有大小鱼船770只,渔民810户。治鱼工具主要有张网、抢网、搬网、打网、挂网、拉网、捞网、扒网、赶网、鱼钗、箔等。直至1955年仍有渔民30户,渔船38只。
  1968年,境内农田大面积污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鱼类大减,虾蟹绝迹。
  二、淡水养殖
  1951年,大任庄成立鱼业互助组,利用窑坑进行成鱼粗养,养殖面积163亩,投放鲫、鲤鱼苗,不喂食物,任其生长,春放秋捕,产量极低。
  1965年,大任庄建成环道工人孵化池,是年孵化链鳙鱼苗15100万尾,实现了鱼苗自给。
  1980年,青凝侯利用地热水养殖罗非鱼获得成功。是年境内养鱼水面扩大到734亩。1982年开始大规模开发鱼池,并加大养殖密度,投肥投铒,调节水质,提高了亩产量。1985年,市财政在境内投资建设商品鱼基地2454亩。至1988年,境内养鱼水面发展到17184亩,在养殖技术上采用投放大规格鱼苗、多种维生素饲料、人工增氧等方法,单位产量由1984年的200.8斤/亩,提高到398.4斤/亩。
  90年代以来,采用多层精养法(即上层鲢鳙鱼、中层草鱼、鲂鱼、底层鲫鱼、鲤鱼),并实行鱼禽结合、鱼牧结合、鱼苇结合,发展鱼业生产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境内养殖水面13575亩,总产5600吨,单位产量达到825斤/亩,比1988年增加了435.6斤。
  三、鱼病防治
  1、主要病害
  境内鱼类常见病有出血病、白皮病、坚鳞病、烂鳃病、肠炎、球虫、车轮虫、九江头槽绦虫病、中华鳋、锚头鳋、小三锚金鳋、跑马病、鱼怪病、赤皮病、水霉病、气泡病、中毒病等,犹以肠炎、氨氮中毒、小三锚金鳋病危害最大。
  2、防治措施
  80年代初,各种鱼病时有发生。1985年以后,注重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一是采取老塘清坑法,二是在疫病流行前进行药物防治,三是选购抗病力强的品种。
  药物防治有挂篓挂袋(漂白粉)、浸洗法(高锰酸钾)、涂抹法(磺胺胍)、口服法(土霉素、金霉素)、遍洒法(敌百虫、硫酸铜、漂白粉)。全池泼洒泥浆是治愈小三锚金鳋病的最佳方法,有效率达85%以上。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