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蔬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3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蔬菜
分类号: F326.13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津南区的经济作物品种和栽培方法。经济作物包括韭菜、大白菜、芹菜、青萝卜、番茄、黄瓜等,还有洋葱。不同作物在不同的年代和时期种植,种植面积和品种也随着政策和社会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 大寺镇 种植业 蔬菜

内容

一、品种
  1、韭菜
  农家品种有窄叶青韭、宽叶犀薄韭、马兰韭、弯钩。50年代引进大黄苗、大青苗。80年代引进汉中冬韭。
  2、大白菜
  农家品种有小核桃纹、中核桃纹青麻叶。1980年引进新河中纹。1983年引进新立村中纹。1990年引进津青9号。
  3、芹菜
  50年代种植农家品种,70年代引进双庙白芹。1983年引进津南实芹。
  4、青萝卜
  50年代种植当地农家品种,天津土里鳖、青圆脆。60年代引进卫青、葛沽圆、沙窝萝卜。
  5、番茄
  50年代有北京早红、大黄。70年代引进强丰、中蔬4、中蔬5。1986年引进丰白果、东农704。
  6、黄瓜
  50年代种植农家种油条、秋七寸。70年代引进长春密刺、津研2、津研4。80年代引进津杂4、津春4。
  零星种植的其他品种有葱、辣椒、茄子、菜豆、茴香、芫荽、菠菜、甘蓝、芥菜、胡萝卜、南瓜、冬瓜、丝瓜、菜瓜、甜瓜、紫菜头、蚕豆、油菜、豌豆、白麻叶等。
  二、栽培
  1、韭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境内园田有小面积露地种植。50年代,以风障栽培为主,垫塄加单层苫子。同时出现小面积“扣盆”生产黄韭。1954年,在张道口、大任庄、南里八口3个乡发展阳畦温室韭菜。1964年,大任庄韭菜生产基地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栽种面积达482.3亩,总产361.7吨。
  1972年推广中、小拱棚保护地种植,栽种面积达1136亩,总产1675吨。
  80年代末,境内韭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大任庄、贾庄子、青凝侯。
  1995年,保护地韭菜2560亩,总产5337.5吨。主要分布在青凝侯、贾庄子。
  2、大白菜
  50年代境内普遍种植半结球变种直筒型青麻叶,以直播为主,生长期90天左右。1964年,种植小纹青麻叶,立秋前2天或立秋后3天直播,定棵后6至7片叶蹲苗,以后适时浇水,立冬前收获。
  1982年,种植叶球紧、叶片较薄的优良品种7578亩,总产8615吨。90年代以来,境内重视种植商品细菜,大白菜种植逐年减少,1995年仅种植550亩,总产1785吨。
  3、芹菜
  60年代初,境内普遍种植露地秋芹菜,7月上、中旬播种,9月上旬定棵,11月下旬收获。
  1988年始,以李庄子为基地,大面积发展中、小拱棚保护地种植芹菜,是年种植面积1530亩,总产8968.8吨。1995年种植面积缩小,仅栽培800亩,总产4000吨。
  4、青萝卜
  50年代以前零星种植。8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收获。70年代末,因外贸畅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2年种植面积1059亩,总产5030.2吨。
  1995年种植面积1021亩,总产3063吨。境内青萝卜产区以李庄子为主,其品味可与“沙窝萝卜”相媲美。
  5、番茄(西红柿)
  50年代始,风障露地春季种植,面积很小。1972年大面积利用塑料地膜进行覆盖种植,可比露地定植提前5至6天,收获期提前10天左右。1975年,推广大棚保护地栽培。是年种植面积1380亩,总产593.5吨。
  进入80年代,推广大棚保温栽培技术,利用地膜进行地面覆盖,棚内吊一层“天膜”,四周立单苫,同时出现小面积棚内生火加温种植。1990年种植面积1355亩,总产4300吨。
  6、洋葱
  清宣统二年(1910),境内已普遍种植。40年代,以门道口村为主种植天津荸荠扁,除畅销京、津及东北等地外,还远销日本等国。至50年代,洋葱一直是境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并出口香港。60年代,洋葱种植面积不断缩小,至70年代绝种。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