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0
页码: 125-134
摘要: 本章介绍了天津市西青区耕地和粮食作物的历史和现状,包括耕地面积的变化和粮食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方式。此外,还介绍了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蔬菜的品种和种植情况。文章指出,自50年代以来,国家占地、企业占地、住宅及公共设施占地等因素导致该地区的耕地大量减少,同时,由于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养鱼面积不断扩大,也导致了耕地减少。该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经济作物主要有豆类、麻类、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药材等,但近年来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蔬菜主要有韭菜、大白菜、芹菜、青萝卜、番茄等,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渐增加。
关键词: 大寺镇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耕地面积
  1940年,境内有耕地7.2万亩。1995年耕地面积3.3万亩,55年间耕地减少了近4万亩,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国家占地、区划调整、企业占地、住宅及公共设施占地、渔业占地等。
  一、外部因素
  50~70年代,国家占地是境内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境内北部双林农场;西南部青泊洼农场、天津市收容所;西部河西部队;南部假山;鸭淀水库北部沿线均属本镇境域范围,其中仅青泊洼农场、天津市收容所、鸭淀水库就占用耕地13400亩。
  二、内在因素
  进入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占地逐年增加;住宅占地居高不下,特别是养鱼面积的不断扩大,使耕地大量减少。以养鱼为例,1980年,境内养殖水面734亩,而1995年猛增到13575亩,15年间使耕地减少了12841亩。1992年,西青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又使境内减少耕地3500亩。
  第二节 粮食作物
  一、种类
  境内粮食作物品种主要有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等。
  1、冬小麦
  农家品种有大红皮、葫芦头、长芒。70年代引进工农3号、科遗21、北京1号。80年代引进农大311、139、北京10号、东方红3号。
  2、春小麦
  农家品种一直延用到60年代末。70年代引进津春5号。
  3、大麦
  农家品种有长芒大麦、米大麦。70年代引进六石淮、葫芦头。
  4、玉米
  农家品种有金皇后、白马牙、灯笼红。70年代引进双跃3号、郑单7号、中单2号、白单4号、丹玉6号。80年代引进鲁原单4号、8号。90年代以种植津唐1号、津玉103号、津鲜1号为主。
  5、高粱
  农家品种有大红散码、大白散码、瞎尾巴粘。50年代有小红散码、小白散码。60年代引进多穗、千斤红、鹿邑歪头。70年代引进遗杂7号、原红10号、津杂4号、津杂9号
  6、谷子
  农家品种有大黄、绳头、金钱子、铁头碰等品种。
  二、栽培
  1、小麦
  解放前种植农家品种。为大垄、平播、稀植。多不浇水。50年代,有小面积水浇麦。1958年出现高密度种植,亩播量50斤以上,有的竟高达400斤,造成大面积减产。1967年采用“四密一稀”法,节省种子5%,比大垄平播提高产量15%。1975年推广“六密一稀法,”重座底肥,保全苗、促分蘖、成穗,并适时施拔节起身肥,巧施穗粒肥,注重保叶面系数,而后浇好冬前水,早春轧田保墒。
  2、玉米
  50年代以春播为主。70年代始有夏播,注重平整土地,选用良种。3至4片叶间苗,5至6片叶定棵。适时施拔节肥、孕穗肥、促根肥、壮秆肥。使其增加粒数、籽粒饱满。
  3、高粱
  50~60年代种植粗放。70年代始通过精耕细作,使耕地松暄细碎、地面平整。每亩施农家肥5000至8000斤,拌过磷酸钙20斤,尿素4斤与种子隔离施入。3至4片叶间苗,6至8片叶蹲苗,中耕培土,破土保墒,并适时施拔节肥,孕穗肥。
  4、谷子
  50~70年代,春谷冬耕春耙,夏谷浅耕耙耢、适时早播。施足底肥,追施叶龄肥,谷收四壮(壮苗、壮根、壮杆、壮穗)。
  第三节 经济作物
  一、品种
  境内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豆类、麻类、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药材等。
  1、豆类
  农家品种有大青豆、小金元。90年代初引进诱变33。杂豆有红小豆、绿豆、豇豆、黑豆。
  2、棉花
  解放前至60年代种植农家品种,1970年以后无种植。
  3、花生
  有大花生、小花生、伏花生。
  4、芝麻
  主要品种有霸王鞭、大八杈、小八杈。
  5、向日葵
  主要品种有黑籽、白籽,以独头伏向日葵为主。
  6、蓖麻
  以青茎刺果品种为主,60年代以后种植红茎光皮果。
  7、麻类
  主要有青麻、红麻、黄麻等。
  8、药材
  主要有红花、牛滕、枸杞、甘草、连翘、金银花、牛蒡子、板兰根等。
  二、种植
  境内种植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以豆类为主,多与粮食作物轮作、套种。蓖麻、葵花籽多种于沟边、河堤或闭散地块。
  50年代,所产油料作物除留足种子外其余全部由国家收购。1962年,国家实行交售油料作物奖售食油政策,芝麻、花生等作物面积一度略有增加。
  1968年,经济作物面积1900亩,豆类占98%以上。
  70年代,各红医站陆续建立药材基地,1970年药材种植面积40余亩。1980年以后退药还粮。
  90年代以来,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及种类逐年减产,至1995年,境内经济作物只有豆类、蓖麻籽、葵花籽等。
  第四节 蔬菜
  一、品种
  1、韭菜
  农家品种有窄叶青韭、宽叶犀薄韭、马兰韭、弯钩。50年代引进大黄苗、大青苗。80年代引进汉中冬韭。
  2、大白菜
  农家品种有小核桃纹、中核桃纹青麻叶。1980年引进新河中纹。1983年引进新立村中纹。1990年引进津青9号。
  3、芹菜
  50年代种植农家品种,70年代引进双庙白芹。1983年引进津南实芹。
  4、青萝卜
  50年代种植当地农家品种,天津土里鳖、青圆脆。60年代引进卫青、葛沽圆、沙窝萝卜。
  5、番茄
  50年代有北京早红、大黄。70年代引进强丰、中蔬4、中蔬5。1986年引进丰白果、东农704。
  6、黄瓜
  50年代种植农家种油条、秋七寸。70年代引进长春密刺、津研2、津研4。80年代引进津杂4、津春4。
  零星种植的其他品种有葱、辣椒、茄子、菜豆、茴香、芫荽、菠菜、甘蓝、芥菜、胡萝卜、南瓜、冬瓜、丝瓜、菜瓜、甜瓜、紫菜头、蚕豆、油菜、豌豆、白麻叶等。
  二、栽培
  1、韭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境内园田有小面积露地种植。50年代,以风障栽培为主,垫塄加单层苫子。同时出现小面积“扣盆”生产黄韭。1954年,在张道口、大任庄、南里八口3个乡发展阳畦温室韭菜。1964年,大任庄韭菜生产基地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栽种面积达482.3亩,总产361.7吨。
  1972年推广中、小拱棚保护地种植,栽种面积达1136亩,总产1675吨。
  80年代末,境内韭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大任庄、贾庄子、青凝侯。
  1995年,保护地韭菜2560亩,总产5337.5吨。主要分布在青凝侯、贾庄子。
  2、大白菜
  50年代境内普遍种植半结球变种直筒型青麻叶,以直播为主,生长期90天左右。1964年,种植小纹青麻叶,立秋前2天或立秋后3天直播,定棵后6至7片叶蹲苗,以后适时浇水,立冬前收获。
  1982年,种植叶球紧、叶片较薄的优良品种7578亩,总产8615吨。90年代以来,境内重视种植商品细菜,大白菜种植逐年减少,1995年仅种植550亩,总产1785吨。
  3、芹菜
  60年代初,境内普遍种植露地秋芹菜,7月上、中旬播种,9月上旬定棵,11月下旬收获。
  1988年始,以李庄子为基地,大面积发展中、小拱棚保护地种植芹菜,是年种植面积1530亩,总产8968.8吨。1995年种植面积缩小,仅栽培800亩,总产4000吨。
  4、青萝卜
  50年代以前零星种植。8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收获。70年代末,因外贸畅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2年种植面积1059亩,总产5030.2吨。
  1995年种植面积1021亩,总产3063吨。境内青萝卜产区以李庄子为主,其品味可与“沙窝萝卜”相媲美。
  5、番茄(西红柿)
  50年代始,风障露地春季种植,面积很小。1972年大面积利用塑料地膜进行覆盖种植,可比露地定植提前5至6天,收获期提前10天左右。1975年,推广大棚保护地栽培。是年种植面积1380亩,总产593.5吨。
  进入80年代,推广大棚保温栽培技术,利用地膜进行地面覆盖,棚内吊一层“天膜”,四周立单苫,同时出现小面积棚内生火加温种植。1990年种植面积1355亩,总产4300吨。
  6、洋葱
  清宣统二年(1910),境内已普遍种植。40年代,以门道口村为主种植天津荸荠扁,除畅销京、津及东北等地外,还远销日本等国。至50年代,洋葱一直是境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并出口香港。60年代,洋葱种植面积不断缩小,至70年代绝种。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害
  1、病害
  有锈病、黑穗病、斑病、白粉病、稻瘟病、炭疽病、枯萎病、疫病、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
  2、虫害
  有蝗虫、螟虫、粘虫、蚜虫、棉蛉虫、红蜘蛛、蛴螬、蝼蛄等。
  二、防治措施
  解放初期以除虫为主,一般都是手捉、土埋、火烧等。1952年7月24日,天津县政府举办防治病虫害训练班。月底各村成立了病虫害防治委员会。开始对玉米钻心虫及水稻百穗病进行除治。
  60年代初,由单纯的除虫发展到综合防治。农药也由原始的无机药物发展到有机杀虫杀菌剂。通过广泛使用手摇喷粉器和气桶式喷雾器防治病虫害效果更为明显。7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背式喷雾器,并已使用高效农药。
  80年代,农药发展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先进水平。
  1990年除治大白菜蚜虫5000亩,除治大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780亩。1995年除治病虫害20余种,每年可增收蔬菜63吨。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