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况
分类号: S511.019.221
页数: 1
页码: 1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位于津南区边界,交通便利,境内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沿河两岸先民种稻,随着时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关键词: 大寺镇 小站稻 概况

内容

大寺镇东与津南区接壤,津港公路开通后,距小站镇仅17公里。境内古河道“赤龙河、卫津河”流经津南区双港、白塘口、何家圈等小站稻产区。自明清以来,沿河两岸先民凭借充足的水资源,屯田种稻。
  境内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据《当代天津农村》(1990年第一版)载: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汪应蛟驻兵天津,创导屯田。募农垦田五千亩。水田占四成,亩收四、五石。田利大兴,开成十围,设闸穿渠,水稻生产扩展到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码头、大任庄、咸水沽等处。”
  清雍正五年(1727),“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倾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倾四十亩,围南有大任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兵驻扎开荒洗碱种稻。”(见《重修天津府志》)。
  清光绪二十年(1894),“开垦大任庄水田、延河旧迹犹存,可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一两其挑浚旧河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翌年万石之粮可必也。”(见《重修天津府志》)。
  1940年春,日本侵略者在大任庄建“长泰”农场,垦荒种稻700亩;在北里八口村东建“大和”农场,改旱种稻1500亩;在北里八口村南建“增幸”农场,种水稻7000亩(其中北里八口500亩,今津南区6500亩)。
  1947年,国民党第20兵团196师在长泰农场四周又新垦水田498亩,后因战乱而荒废。
  1949年,境内种水稻1198亩。1958年至1961年稻改旱。
  1962年恢复种稻。1972年至1973年稻改旱。翌年又旱改稻,播种水稻87亩。此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境内水稻面积15940亩。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