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机具
分类号: S22
页数: 2
页码: 117-1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寺镇境内的传统农具、机械化农具及农机管理。1955年开始引进推广半机械化农具,1967年开始使用链式拖拉机,1970年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21000亩,并出现了各种配套机组和播种机、收割机等,进入8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967年4月成立大寺公社农机站,主要负责农机管理、技术培训、监理等工作,并逐渐在各村建立健全了农机管理组织。
关键词: 大寺镇 生产条件 农机具

内容

一、传统农具
  境内农业生产至今沿用的传统农具主要有:耠子、耧、砘子、耙、锄头、铁锨(平锨、沟锨)、镰刀、木锨、簸箕、四齿、三齿、扫帚、筛子、划拉子、铁杈、木杈、大马车、独轮车、小拉车等。
  1955年,境内引进推广捋稻机、脱粒机、步犁、手摇式喷雾器、气筒式喷雾器等半机械化农具,其中捋稻机、脱粒机沿用至今,其余很少使用。
  二、机械化农具
  1955年,境内农业合作社开始使用半机械化农具,靠畜力牵引,耕层浅,效率低。1967年4月,公社农机站购置了75型链式拖拉机一台,牵引双轮双铧犁、圆盘耙等农具,一机多用,担负8900亩土地的耕地任务。加深了耕层、提高了耕作效率。
  1970年4月,大任庄、青凝侯、北里八口、南里八口、张道口、倪黄庄各购一台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使境内机械化作业面积推广到21000亩。
  1975年,公社农机修造厂成立攻关小组,研制75型拖拉机配套机组(前排缺口耙、中间旋耕机、后排播种机)获得成功,实现了小麦播种一条龙作业。是年又推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8行小麦播种机,与20型拖拉机配套的12行小麦播种机和手扶105型收割机。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机配比由原来的1:0.9发展到1:2.3。1976年,芦北口大队农机修造厂研制75型液压升降耕耙机组,攻克了在潮湿和多草地块不能正常作业的难题。是年公社农机修造厂研制生产出700型小麦脱粒机104台,在全区推广使用。
  1978年,境内引进玉米脱粒机20台。1979年引进903型小麦收割机86台。1980年引进1100型小麦脱粒机8台。
  进入80年代以来,境内农业机械化程度又有新提高,至1995年,全镇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656台(部),其中耕作机械109部,收获机械699部,排灌机械341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6部;运输机械370辆,其中汽车165辆;挖掘机9部。
  三、农机管理
  1967年4月,成立大寺公社农机站,有工作人员6名,站长孙巨祥。主要负责农机管理、技术培训、监理等。
  1983年,境内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机管理,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农机站在各村建立健全了农机管理组织。各村均有专人主管农机工作,做到坏了有人修,用后有处放,常保养、常维修,不误农时,确保农业生产。是年10月,农机站派员参加了天津市农机管理工作会议,介绍了大寺乡搞好农机管理,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耕耙、统一排灌、统一制种、统一种植)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被评为市级先进站。1995年,农机站共有工作人员4名,站长张忠喜。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