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隶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隶属
分类号:
K928.621
页数:
3
页码:
55-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南部的大寺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隶属沿革等情况,包括了遗址、庙宇、手工业、村落、公路干线等元素。
关键词:
大寺镇
历史文化
隶属沿革
内容
第一节 境域
1959年,天津文物考古队在境内大任庄以北2000米处,发掘出土了大量灰陶豆、夹砂红陶片、残简瓦和虎纹瓦当等文物。文化层为1~1.2米,面积4500平方米。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据传峰山药王庙(此庙已毁)的前身娘娘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被后人称为元代以来天津16座天后宫之一。原大寺村的雍熙寺(此寺已毁)建于宋朝雍熙年间(984~987)。原王村的“胡楼”(此楼已毁),建于元太祖元年至至正(1206~1368)年间。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人在此从事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1300多年前,已有村落。至明朝由于燕王朱棣“扫北”(征蒙古)和永乐初年朝廷向这里移民,境内居民和村落才逐渐增多。
大寺镇位于天津市南部,西青区东南部。北靠外环线;东与津南区接壤;南傍鸭淀水库、独流减河与王稳庄乡交界;西与南河镇毗连。镇政府所在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3′,北纬39°,距西青区人民政府驻地杨柳青镇约23.5公里。天津的2条主要公路干线——津港路、津淄路在镇内东西两侧贯穿南北,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境内北部。全镇总面积72.3平方公里。
第二节 隶属
一、西汉至明清时期
据《水经注》所载,西汉时期,境内当属渤海郡东平舒县。
南北朝时期,境内隶属北魏、北齐之平舒县。
隋唐时期,境内隶属鲁城县(唐称乾符县)。
五代十国时期,乾符降为寨,其地方行政机构移驻乾宁军(军政合一的政权体制),境内隶属乾宁军。
后晋天福元年(936),乾宁军入契丹(后称辽国)疆域,为契丹芦台军所辖,升为宁州,后更名永安县。境内隶属相随。
北宋,改乾宁军为乾宁县,以海河与辽为界,境内属乾宁县。
金灭辽、北宋后,于天德五年(1153)迁都燕京,今天津地区海河以南(含境内)属河北东路靖海县。太宗六年(1234)蒙古灭金,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元”,境内属中书省靖海县。
明洪武初年(1368),将“靖海县”更名为“静海县”。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建卫。卫是军事建制,管辖范围东起渤海,南达山东德州。但行政上只限城区一隅,城西门和南门外皆属静海县。时境内全境属静海县。
清雍正三年(1725)三月,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隶属河间府。同年九月升为直隶省直隶州,管辖武清、青县、静海3县,境内属静海县。清雍正九年(1731)二月,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6县1州,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隶属天津府天津县南路,青凝侯隶属天津府静海县北路青凝侯地练。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天津县布置地名、人口普查,绘制津门保甲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天津县推行保甲制。境内天津县所辖村庄共置7保。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津县南路改称南乡。
二、民国时期
1913年,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隶属直隶省天津县。原保甲建制未作变动。1941年,日本为推行其“强化治安”政策,实行大编乡保甲制,14村建峰山药王庙乡,下设6保。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改为1村1保。青凝侯村在民国初年,仍隶属静海县北路青凝侯地练。1923年,实行县、区、村制,隶属静海一区(驻地大侯庄)。1929年,实行县、区、编乡、闾邻制,改属静海县六区(驻地良王庄)青凝侯编乡。1941年,日本实行大编乡后属六区老君堂大编乡,日降后属六区老君堂乡。
1944年,境内分属冀中区九地委津南工作委员会第三、六工作组。1945年5月1日,建立津南县,本属津南县第三区和第七区。1945年8月,天津市解放委员会第三市分委进驻本地区。同年9月建立津沽县,境内分属津沽县一、二区。1946年1月,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境内分属津南县七、八区。1947年2月以后,境内分属津南县津郊区和津沽区。1948年8月,津郊区更名为砖垛区,津沽区更名为大芦北口区。1948年12月,津南县撤销,建立天津县,境内分属天津县五区和静海县砖垛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津淄公路东14村
1949年10月1日后,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仍隶属天津县第五区。
1953年5月20日,天津县建制撤销,天津市津西郊区建立。同年7月实行区、乡、村制,分别设立区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村公所。津淄公路东各村分属大任庄、张道口、大寺、大芦北口、南里八口5个乡。
1956年6月,津西郊区建制撤销,建立了天津市西郊区人民政府,境内津淄公路东各村隶属西郊区人民政府。
1958年8月,西郊区建立了“东风”、“红旗”2个人民公社,境内14村属东风人民公社,也称东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领导体制。原各小乡建制撤销,津淄公路东14村分别建立了东风人民公社第一、二、三联村生产大队。
1958年9月26日,撤销西郊区建制,境内3个联村生产大队随东风人民公社并入南开区。1959年3月,境内3个联村生产大队,分别改为大任庄、大寺、大芦北口3个管理区。管理区为公社派出机构,建立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
1959年5月4日,东风人民公社更名为卫南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境内的3个管理区随卫南人民公社划归和平区。1962年1月恢复西郊区建制,卫南人民公社隶属西郊区。
1963年1月,卫南人民公社及管理区建制撤销,境内津淄公路东的12个村分别建立了大任庄人民公社和大芦北口人民公社,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3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分别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和生产队队委会。
1964年12月,大芦北口人民公社扩大,更名为大寺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队纷纷更名,人民公社各级党政领导受到冲击,生产工作由临时组建的生产班子负责安排。1967年10月,大寺人民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68年2月建立大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对公社各项工作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各生产大队也相继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1980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各大队也改革委会为管委会。1983年6月,将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大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1995年12月5日,经市政府批准,大寺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2、青凝侯村
1950年8月,青凝侯村属静海县二区(驻地管辅头),1954年属静海县二区青凝侯乡(青凝侯乡辖青凝侯和陈台子),1957年8月属静海县大南河乡,1958年8月属静海县团泊洼人民公社(驻地洋闸)大南河管理区(后称阎庄子管理区),1960年2月1日,划归天津市南开区卫南人民公社,1960年10月随卫南人民公社划归和平区,1961年3月划归郭村人民公社,1963年1月划归青凝侯人民公社,1964年12月,划归小卞庄人民公社,1969年7月并入大寺人民公社。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