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55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建置
分类号: K928.621
页数: 16
页码: 53-68
摘要: 本篇记述了天津市大寺镇的历史建制沿革。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大寺镇

内容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隶属
  第一节 境域
  1959年,天津文物考古队在境内大任庄以北2000米处,发掘出土了大量灰陶豆、夹砂红陶片、残简瓦和虎纹瓦当等文物。文化层为1~1.2米,面积4500平方米。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据传峰山药王庙(此庙已毁)的前身娘娘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被后人称为元代以来天津16座天后宫之一。原大寺村的雍熙寺(此寺已毁)建于宋朝雍熙年间(984~987)。原王村的“胡楼”(此楼已毁),建于元太祖元年至至正(1206~1368)年间。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人在此从事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1300多年前,已有村落。至明朝由于燕王朱棣“扫北”(征蒙古)和永乐初年朝廷向这里移民,境内居民和村落才逐渐增多。
  大寺镇位于天津市南部,西青区东南部。北靠外环线;东与津南区接壤;南傍鸭淀水库、独流减河与王稳庄乡交界;西与南河镇毗连。镇政府所在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3′,北纬39°,距西青区人民政府驻地杨柳青镇约23.5公里。天津的2条主要公路干线——津港路、津淄路在镇内东西两侧贯穿南北,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境内北部。全镇总面积72.3平方公里。
  第二节 隶属
  一、西汉至明清时期
  据《水经注》所载,西汉时期,境内当属渤海郡东平舒县。
  南北朝时期,境内隶属北魏、北齐之平舒县。
  隋唐时期,境内隶属鲁城县(唐称乾符县)。
  五代十国时期,乾符降为寨,其地方行政机构移驻乾宁军(军政合一的政权体制),境内隶属乾宁军。
  后晋天福元年(936),乾宁军入契丹(后称辽国)疆域,为契丹芦台军所辖,升为宁州,后更名永安县。境内隶属相随。
  北宋,改乾宁军为乾宁县,以海河与辽为界,境内属乾宁县。
  金灭辽、北宋后,于天德五年(1153)迁都燕京,今天津地区海河以南(含境内)属河北东路靖海县。太宗六年(1234)蒙古灭金,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元”,境内属中书省靖海县。
  明洪武初年(1368),将“靖海县”更名为“静海县”。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建卫。卫是军事建制,管辖范围东起渤海,南达山东德州。但行政上只限城区一隅,城西门和南门外皆属静海县。时境内全境属静海县。
  清雍正三年(1725)三月,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隶属河间府。同年九月升为直隶省直隶州,管辖武清、青县、静海3县,境内属静海县。清雍正九年(1731)二月,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6县1州,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隶属天津府天津县南路,青凝侯隶属天津府静海县北路青凝侯地练。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天津县布置地名、人口普查,绘制津门保甲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天津县推行保甲制。境内天津县所辖村庄共置7保。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津县南路改称南乡。
  二、民国时期
  1913年,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隶属直隶省天津县。原保甲建制未作变动。1941年,日本为推行其“强化治安”政策,实行大编乡保甲制,14村建峰山药王庙乡,下设6保。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改为1村1保。青凝侯村在民国初年,仍隶属静海县北路青凝侯地练。1923年,实行县、区、村制,隶属静海一区(驻地大侯庄)。1929年,实行县、区、编乡、闾邻制,改属静海县六区(驻地良王庄)青凝侯编乡。1941年,日本实行大编乡后属六区老君堂大编乡,日降后属六区老君堂乡。
  1944年,境内分属冀中区九地委津南工作委员会第三、六工作组。1945年5月1日,建立津南县,本属津南县第三区和第七区。1945年8月,天津市解放委员会第三市分委进驻本地区。同年9月建立津沽县,境内分属津沽县一、二区。1946年1月,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境内分属津南县七、八区。1947年2月以后,境内分属津南县津郊区和津沽区。1948年8月,津郊区更名为砖垛区,津沽区更名为大芦北口区。1948年12月,津南县撤销,建立天津县,境内分属天津县五区和静海县砖垛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津淄公路东14村
  1949年10月1日后,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仍隶属天津县第五区。
  1953年5月20日,天津县建制撤销,天津市津西郊区建立。同年7月实行区、乡、村制,分别设立区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村公所。津淄公路东各村分属大任庄、张道口、大寺、大芦北口、南里八口5个乡。
  1956年6月,津西郊区建制撤销,建立了天津市西郊区人民政府,境内津淄公路东各村隶属西郊区人民政府。
  1958年8月,西郊区建立了“东风”、“红旗”2个人民公社,境内14村属东风人民公社,也称东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领导体制。原各小乡建制撤销,津淄公路东14村分别建立了东风人民公社第一、二、三联村生产大队。
  1958年9月26日,撤销西郊区建制,境内3个联村生产大队随东风人民公社并入南开区。1959年3月,境内3个联村生产大队,分别改为大任庄、大寺、大芦北口3个管理区。管理区为公社派出机构,建立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
  1959年5月4日,东风人民公社更名为卫南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境内的3个管理区随卫南人民公社划归和平区。1962年1月恢复西郊区建制,卫南人民公社隶属西郊区。
  1963年1月,卫南人民公社及管理区建制撤销,境内津淄公路东的12个村分别建立了大任庄人民公社和大芦北口人民公社,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3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分别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和生产队队委会。
  1964年12月,大芦北口人民公社扩大,更名为大寺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队纷纷更名,人民公社各级党政领导受到冲击,生产工作由临时组建的生产班子负责安排。1967年10月,大寺人民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68年2月建立大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对公社各项工作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各生产大队也相继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1980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各大队也改革委会为管委会。1983年6月,将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大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1995年12月5日,经市政府批准,大寺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2、青凝侯村
  1950年8月,青凝侯村属静海县二区(驻地管辅头),1954年属静海县二区青凝侯乡(青凝侯乡辖青凝侯和陈台子),1957年8月属静海县大南河乡,1958年8月属静海县团泊洼人民公社(驻地洋闸)大南河管理区(后称阎庄子管理区),1960年2月1日,划归天津市南开区卫南人民公社,1960年10月随卫南人民公社划归和平区,1961年3月划归郭村人民公社,1963年1月划归青凝侯人民公社,1964年12月,划归小卞庄人民公社,1969年7月并入大寺人民公社。
  第二章 区划更易
  第一节 清朝时期
  据清道光丙午年《天津县志》载,当时境内津淄公路东14村共置7保,即梨园头、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大寺、王村、贾庄子;大芦北口;王庄子、李庄子、石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
  据清同治年间《静海县志》载,时青凝侯地练经营10村,即青凝侯、大南河、小南河、傅家村、牛家坨、宽河、老君堂、大圈子、小圈子、东琉璃城。此制沿袭至1923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
  一、国民党政权区划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沿袭旧制,政区未变。
  1941年,日伪时期实行大编乡制,峰山庙大编乡置6保。即张道口、门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大寺、王村、贾庄子;大芦北口;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
  日本投降后,峰山庙乡置17个保,即大寺;王村;大芦北口村2保;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南里八口村;北里八口村;团洼;贾庄子;周庄子;大任庄;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长泰村。全乡共设164甲。
  1947年改为6保,区划与原6保同。
  二、共产党政权区划
  津南工作委员会时期,境内大任庄、大寺、青凝侯一带村庄属第六工作组活动范围,大芦北口一带村庄属第三工作组活动范围。1945年5月,建立津南县,各工作组改为区,原第六工作组活动范围改属第七区,原第三工作组活动范围改属第三区。
  津沽县时期,境内大任庄、大寺、青凝侯一带村庄属津沽县第一区,其他村庄属津沽县第二区。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后,境内津淄公路(原称津盐公路)以东属津南县第八区,青凝侯属津南县第七区。
  津郊区、津沽区建立后,境内津淄公路东属津沽区(后称大芦北口区),青凝侯属津郊区(后称砖垛区)。
  津南县改建为天津县后,境内路东14村属天津县第五区(驻地稍直口),青凝侯改属静海县砖垛区。1949年3月,天津县第二次调整区划后,路东14村仍属第五区(驻地梨园头)。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政权区划未变。
  1950年7月,天津县第三次调整区划时,将原第四区的部分村庄和原第五区的大任庄、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贾庄子合并为天津县一区(驻地咸水沽),境内津淄公路东其他村庄仍属五区。
  1953年,天津市津西郊区建立后,原并入天津县一区的大任庄、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贾庄子及长泰村划归津西郊区。
  1953年7月,路东各村分别建立了5个乡,即张道口乡:辖张道口、门道口、倪黄庄、周庄子;大任庄乡:辖大任庄、长泰村;南里八口乡:辖南里八口、北里八口;大寺乡:辖大寺、王村、贾庄子;大芦北口乡:辖大芦北口、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
  1955年3月31日,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津西郊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大任庄乡所辖继泰
  (即长泰)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津南郊区巨葛庄乡。
  1958年3月,西郊区将28个乡合并为15个乡时,大寺乡和大芦北口乡合并,称大芦北口乡,辖7个行政村,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大任庄乡、张道口乡、南里八口乡合并,称大任庄乡,辖7个行政村,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8月,东风(后称卫南)人民公社成立,公社以下建联村生产大队,时境内有三个联村生产大队。
  第一生产大队:辖大芦北口、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
  第二生产大队:辖大寺、王村、贾庄子、南里八口、北里八口。
  第三生产大队:辖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
  1959年3月,在3个联村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建立大芦北口、大寺、大任庄3个管理区。
  1963年1月,卫南人民公社及管理区建制撤销,境内允别成立大芦北口和大任庄2个人民公社。大芦北口公社辖大芦北口、王庄子、石庄子、李庄子、大寺、王村6个生产大队,大任庄公社辖大任庄、南里八口、北里八口、周庄子、倪黄庄、贾庄子6个生产大队。张道口、门道口并入梨园头人民公社。
  1964年12月,大芦北口人民公社增加南里八口、北里八口、贾庄子3个生产大队,成立大寺人民公社。原大任庄人民公社撤销,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也并入梨园头人民公社。
  1969年7月,梨园头人民公社的大任庄、周庄子、倪黄庄、张道口、门道口5个生产大队和小卞庄人民公社的青凝侯大队并入大寺人民公社。至此镇区划稳定下来。
  第三章 村庄居委会
  第一节 村庄
  一、大任庄
  位于境内东北部,西与周庄子交界,东与北里八口村接壤,北与河西区为邻。明建文二年(1400)有范、柳2姓来此定居,始称“草柳庄”,后改称“汪大人庄”,久传为“大任庄”。建村分中、东、西3个台,因过去中台最穷,故有民谣曰:“东台儿银子翅儿,西台儿麦子囤儿,中台穷汉子市儿。”
  该村占地7.3平方公里,居民1271户,人口4323人。耕地3603.65亩,其中稻田403亩,旱田649.65亩,菜田1162亩,果园1389亩。渔池487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75.9万斤,蔬菜总产量3286吨,水果总产量325吨,鱼总产量283.9吨。
  1978年以前,该村只有几个作坊式的小厂,1979年,建成渤海化工厂;1984年,建成现代化工厂;1988年,建成中津制药厂三个支柱企业。1991年,有工业企业12个,年产值12385.3万元,跨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村行列。1993年,天津市北方制药厂建成并投产。1994年,在津门百强榜乡镇企业总收入百强村中,名列第十一位。1995年,大任庄农工商总公司下设1个集团、2个总厂、3个公司,共13个企业,创产值43217万元,创利2508万元。人均收入3845元。
  该村北靠天津市外环线,西傍津港公路,梨双公路穿村而过,村内街道整齐,路面铺设柏油,通186路、96路公共汽车,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有民房6814间,人均住房面积22.1平方米。已建成单元住宅楼2幢,村委会办公大楼1幢。公园占地5000平方米,内设老年活动中心及青年文化活动阵地。饮用自来水,公共设施还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网点多处,集贸市场1处。1994年建小学教学楼1座,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示范校。大任庄198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3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1995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样板村。
  二、周庄子
  位于大任庄村西,北靠梨双公路和外环线,东靠津港公路,西与倪黄庄为邻,南傍西青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年间,周姓来此立村,故名“周家庄”,后称“周庄子”。
  该村占地2平方公里,居民381户,人口1294人。耕地227亩,皆为菜田和果园。1995年产菜506吨,水果26吨。有村办企业7个,从业职工1580人。其中周华电焊条厂自1993年投产以来,经济效益较好。油砖厂自1985年建厂,经济效益也与日俱增。通利轧钢厂生产的钢材远销全国各地。该村于1994年跨入天津市乡镇企业百强行列。1995年人均收入3640元。
  周庄子建设规范,街道整齐,有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志成道和中心行,路面铺设柏油。有民房1729间,人均住房面积16.8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楼和青、老年人活动中心。饮用自来水,自1986年起家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网点多处,设有周庄子集贸市场。1993年和门道口、张道口、倪黄庄合建育英小学教学楼。198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88年被国家建委、卫生部和农民日报社评为“全国文明卫生村”。1993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三、倪黄庄
  位于周庄子村西,北临外环线,西距津淄公路2公里,南与西青经济开发区为邻,梨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清康熙年间,倪、黄2姓逃荒于此落户,后来者皆为倪、黄2姓的佃农。清雍正年间,倪、黄2姓将庄子卖给咸水沽李家(李家曾在徽州作官,在咸水沽有原兴玩具号),起村名“倪黄庄”为念。清咸丰五年(1855)前后,李姓又将庄子卖给宦官周树深及钟×,一年后,周、钟2姓又将庄子分4股分别卖给静海县的黄、马、杨、陈4姓。清宣统年间,以上4姓迫于佃农的自发反抗,又将庄子卖给外村地主和本村佃农。
  李家统领庄子时,有佃农30余户,共租种2400亩地(佃农自己有少量的红粮地),佃户中有郭、高、李3大户,另外还有张、王、孙、孟、靳、范等佃租为四六分成,园田租金每亩为一吊二。土地盐碱低洼,连年不收,农民生活很苦。
  该村占地1.5平方公里,居民404户,人口1522人。因建西青经济开发区,占用该村全部粮田,仅剩菜田174亩,果园150亩,渔池298亩。1995年,蔬菜总产量498吨,水果总产量95吨,鱼总产量90.8吨。有外环钢管厂、福利气体厂等4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187人。1995年工业产值11303万元。年人均收入3386元。有民房2561间,人均住房面积26.3平方米。已建二楼别墅103幢,每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该村饮用自来水,卫生保健及商业网点齐全,建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3年被评为小康村,1994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四、张道口村
  位于倪黄庄村西,北临外环线,南与西青经济开发区为邻,梨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初年有张姓来此立村,因天津至山东驿道穿村而过,成天然道口,故名“张家道口”,后简称为“张道口”。
  张道口村地域面积1.7平方公里,居民365户,人口1369人。有耕地1173亩,其中稻田664亩,菜田和果园509亩,渔池150亩,粮总产量56.5万斤,蔬菜总产量860吨,水果总产量187吨,鱼总产量45.9吨。有村办企业1个,1995年创产值300万元。年人均收入2074元。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饮用自来水。有民房2924间,人均住房面积27.5平方米。建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5年被评为小康村。
  五、门道口村
  位于张道口村西,西临津淄公路、李港铁路和津港运河与李七庄乡梨园头村交界,北隔梨双公路和外环线与天津振华毛纺厂为邻,南与大寺村接壤,是赤龙河和津港运河交汇之处,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明永乐初年,山东的门姓在此落户,后续张姓。建村后,因天津至山东驿道穿村而过,成天然道口,故名“门家道口”,后简称“门道口”。门姓在清光绪年间绝户,将庄子卖给王台的程姓,20多年后,程姓又将庄子卖给大盐商天津八大家之一杨长园。1920年,杨姓将旱田6000余亩,园田200亩,以12500大洋卖给佃农。时佃农共70余户,大户人家有赵、王、马、史、刘、潘等姓。程家统领庄子时,佃农按“三大堆”交租,园田每亩交高粱3斗。地势低洼,非旱即涝,佃农苦不堪言。
  该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居民400户,人口1493人。耕地1575亩,其中稻田1105亩,菜田和果园470亩。渔池324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17.1万斤,蔬菜总产量1290吨,水果总产量37吨,鱼总产量120.8吨。
  1986年以来,工业飞速发展。1988年成立天津市腾达工业公司,1989年有企业7个,年产值4560万元,利润170.4万元。1994年工业总产值31759万元,居全镇第二位,跨入天津市百强村行列。1995年,已形成化妆品、自行车、橡胶制品、文教用品、采暖器材5大生产系列,15个企业,从业1975人,年工业产值43400万元。年人均收入4890元。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
  该村饮用自来水,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村庄建设焕然一新。有民房1324间,人均住房面积14.8平方米。街道皆为水泥路面,路两侧植树木花草,下设排水管道。公厕达标。通讯设施有50门电话交换台。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3年与3个邻村合建育英小学教学楼。同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1995年评为明星小康样板村。
  六、大寺村
  位于大寺镇政府东侧,西靠津淄公路、津港铁路和津港运河与青凝侯接壤,东与贾庄子毗连,南与王村为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宋朝雍熙年间建雍熙寺,该村以寺得名,古称“南大寺庄”,后改称“大寺村”。
  该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居民526户,人口1833人。耕地2597亩,其中稻田1456亩,旱田707亩,菜田314亩,果园120亩,渔池673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64.6万斤,蔬菜总产量880吨,水果总产量100吨,鱼总产量300.8吨。企业有表盘厂、工艺标牌厂、高能电池厂、消防器材厂、拔丝厂、煤气设备制造厂、化工厂。从业职工380人,1995年创产值2596万元。人均收入3110元。
  该村村庄建设发展较快,新建住宅区整齐美观。有民房2816间,人均住房面积19.9平方米。其中二楼别墅98幢,总建筑面积24010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楼和青、老年活动中心。饮用自来水,大寺卫生院、大寺商场、大寺粮站均坐落在大寺村西。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点多处,集贸市场1个,有大寺中学、大寺小学和幼儿园。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七、王村
  位于大寺镇政府南侧,津淄公路和李港铁路东侧。明永乐初年建村。原有王台、许台、于台、胡楼、张台5个自然村组成,统称“王家村”,后改称“王村”。
  该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461户,人口1595人。耕地1984亩,其中稻田1305亩,旱田529亩,菜田150亩,渔池130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68.8万斤,蔬菜总产量420吨,鱼总产量584.5吨。
  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万元,负债37万元。1984年以后,工业发展很快。至1991年已建起永生钢材改制厂、津钢轧钢厂等13个企业,跨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村行列。1995年,宏利集团公司有工业企业16个,从业职工2645人,工业总产值47000万元,实现利润1874万元。1993年后,逐步形成多行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企业扩展到精细化工、日用化学、食品加工、电器设备、塑料制品及家禽、特禽、淡水养殖等。1995年人均收入3719元。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该村村庄建设整齐,街道全部铺设柏油。1989年利用荒地6000平方米建造了水上乐园,备鸭形游乐船10只。民房1926间,人均住宅面积15.3平方米。其中有六层住宅楼1幢,共6000平方米,二楼别墅10幢,共2000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大楼及青、老年活动中心。有小学校1所,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经营点多处。峰山药王庙遗址坐落在村南侧。1993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八、贾庄子
  位于大寺村东,北邻西青经济开发区,南邻南里八口村,东靠津港公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成化元年(1465),贾姓文人迁此建村,故名“贾家庄”,后改称“贾庄子”。
  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285户,人口1035人。有耕地1563.9亩,其中稻田1180亩,旱田103.9亩,菜田28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16.8万斤,蔬菜多为小拱棚保护地韭菜,总产量770吨,1995年人均收入2350元。全村共有民房1750间,人均住房面积31.8平方米。建有村委会办公楼,街道路面全部铺设柏油,饮用自来水,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卫生保健站和商业网点齐全。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九、芦北口村
  位于大寺镇南部,津淄公路东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初年建村,先有朱、杨2姓来此定居,后续屠、刘2姓。建村时因这里是一片芦苇塘,北有出口,故名“芦北口村”。
  该村在解放前盐碱低洼,十年九涝,农民生活很苦。但因地处交通要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以此为战略重地,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驻军也曾在此设重兵把守,致使战事频繁。
  该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居民1170户,人口4092人。耕地4666亩,其中稻田3200亩,旱田793亩,菜田353亩,果园320亩。渔池146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390.4万斤,蔬菜总产量882吨,水果总产量195吨,鱼总产量540.9吨。1980年以前,只有几个工业小厂,1980年至1995年,先后建起化工、钢材改制、铸钢件、汽车装具等7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980人。1995年工业产值13139万元,人均收入2350元。
  该村有民房4939间,人均住房面积15.6平方米,街道路面铺设柏油,建有村委会办公楼和青、老年活动中心。有小学校1所,卫生保健站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经商点多处,集贸市场1个。1993年被评为小康村,1994年被评为明星小康村。
  十、王庄子村
  位于芦北口村东1公里,芦北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明朝初年王姓迁居于此,清康熙年间,山东孙姓也来此定居。雍正年间,孙姓的先祖孙士进在天津府为官时,得朝廷恩准,在此跑马圈地1万余亩,人称“孙百顷”。时村名与石庄子合称“王石庄”,后独立建村时改称“王家庄”,久传为“王庄子”。
  该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居民187户,人口634人。耕地737亩,其中稻田300亩,旱田397亩,菜田40亩,渔池430亩。1995年产粮68.7万斤,菜120吨,鱼160.3吨。1969年开始建有电镀厂、碳素制品厂、保温材料厂、构件装饰公司等4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150人,年工业产值510万元。1995年人均收入1751元。
  该村有民房1336间,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经商点多处和青、老年活动中心。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一、石庄子村
  西距芦北口村1公里,北距王庄子村0.5公里,东与李庄子交界。明成化十七年(1482)廖姓来此定居,后续户均给廖氏当佃户。后来廖氏生活变故,由佃户12股将庄田买下,起村名“辛庄”,取“辛辛苦苦得来”之意。清雍正年间,石姓已成为大户,与王庄子合称“王石庄”。后单独立村,更名“石家庄”,久传为“石庄子”。民国初年刘凤山来此收买很多土地致富,后遭土匪绑票而死。继起大户石元第也因土匪绑票致死。历代佃农,生活很苦。
  该村总面积0.8平方公里,居民182户,人口646人。耕地1095亩,其中稻田606亩,旱田470亩,菜田19亩,渔池300亩。1995年产粮88.9万斤,蔬菜54吨,鱼112吨。村办企业有印刷制版厂。1995年工业产值21万元,人均收入1591元。有民房669间,人均住房面积13.5平方米。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5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二、李庄子村
  位于石庄子村东0.5公里处,北靠芦北公路,西连津淄公路,东连津港公路与南里八口村交界。明朝初年建村,建村人外号“周郎鱼”,由山东而来,家势很大,因后人败家而破产,遂将土地卖给长工李富德。从此村名为“李富德村”。1938年改称“李家庄”,久传为“李庄子”。
  该村总面积6.1平方公里,居民686户,人口2311人。耕地3028.95亩,其中稻田600亩,旱田2028.95亩,菜田400亩,渔池2017亩。这里小拱棚保护地芹菜和青萝卜,多年来享有盛名。1995年产蔬菜1720吨,产粮207.4万斤,产鱼709.1吨。1989年起先后建成汽车变速箱厂、铸钢件厂、铸锻件厂和钢材改制厂4个村办企业,从业职工122人。1995年工业产值1095万元,人均收入1953元。
  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点多处。机井1眼,饮用地下水。民房1846间,人均住房面积15.1平方米。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5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三、南里八口村
  位于大寺镇东部,西邻李庄子村,北邻北里八口村,东与津南区交界。西靠津港公路,芦北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初年建村时名为“南流口”,后疑与北邻大任庄犯克,故在村北夹篱笆一道,从此改村名为“南篱笆口”,久传为“南里八口”。盐碱低洼,农民生活很苦。
  该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居民748户,人口2584人。耕地3850.25亩,其中稻田1100亩,旱田2425.25亩,菜田200亩,果园125亩。渔池220亩。1995年产粮306.5万斤,菜570吨,水果30吨,鱼82吨。企业有电视机冲压件厂等4个工厂,从业职工402人,1995年工业产值1268万元。人均收入2310元。
  该村有卫生保健站1所,商业网点齐全,与北里八口村合建小学1所,设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四、北里八口村
  南距南里八口村1公里,北邻大任庄村,东与津南区三合村交界。北傍梨双公路,西靠津港公路,芦北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明永乐初年建村,先有范、刘二姓来此,后续杨、李、郭三姓。村名“北流口”,后疑与大任庄犯克,故在村北夹篱笆一道,从此改村名为“北篱笆口”,久传为“北里八口”。民国时期,这里大部分土地被天津大资本家刘桐舟霸占,日伪时期,日本人又在这里强占土地,开办日本大和农场和增兴农场。广大佃农生活困苦。
  该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居民557户,人口2028人。耕地3881.6亩,其中稻田1436.6亩,旱田2039亩,菜田406亩,渔池124亩。1995年产粮295.1万斤,菜1118吨,鱼46.2吨。1992年以来,村办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至1995年已有村办企业9个,从业职工569人,年产值2618万元。兴旺鱼粉厂生产的干鱼粉出口日本。1995年人均收入2684元。
  有民房1547间,人均住房面积14.8平方米。卫生保健和商业网点齐全,街道铺设柏油路面。有机井1眼,饮用地下水。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3年被评为小康村。
  十五、青凝侯村
  位于大寺镇西南端,靠近独流减河,南与王稳庄乡毗连,北与南河镇小南河村接壤,东邻芦北口村。
  明永乐初年有周、刘、魏、董、邵5姓来此,后续孙姓,起村名“白圩圩”,清代更名为“清凝侯”,后简化为“青凝侯”。
  该村清末民初为武术之乡,爱国武术家韩慕侠出生于此地。1916年,已宣布退位的清王朝醇亲王(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因慕该村村名扮哑乞到此私访,小住7日而返。民国初年,曹锟在此购地3600亩,起名“曹家圈”,年年收租,至1951年土地改革为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津南县和津沽县的堡垒村。
  该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居民920户,人口3485人。耕地4577.69亩,其中稻田2584.29亩,旱田20.4亩,菜田1973亩,渔池5578亩。1995年产粮290.1万斤。蔬菜大部分为小拱棚保护地韭菜,1995年产蔬菜6000吨。渔业中有地热水罗非鱼养殖场1个。1995年全村鱼总产量2458吨。建有村办企业2个,从业职工130人,1995年工业产值1040万元,人均收入3249元。
  该村有专线公路通津淄公路,161路包线公共汽车日日畅通。村内街道全部建成柏油路。有民房4672间,人均住房面积17.2平方米。村东建有楼区。村内有小学校1所,多年来附设初中班,为9年一贯制学校。有卫生保健所1个,供销社门市部1个,个体商业点16处,设有集贸市场,建有除氟机井2眼,饮水入户。建有青、老年活动中心。1994年被评为小康村。
  第二节 居委会
  泉集里
  泉集里住宅小区位于大寺镇政府南侧,西傍津淄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该楼区始建于1994年,至1995年底竣工6幢,迁入居民120户,人口360人。1994年12月15日建立居民委员会。每幢楼设楼长1人,协助居委会负责组织、宣传、治安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居委会建有居民登记册和规章制度,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居民饮用自来水,集体供热采暖。有清洁队和自行车存放处。并建有134.4平方米的服务场所,其中有早点部、台球厅、砂锅居等。
  附 驻镇单位
  驻镇市管单位有天津市青泊洼农场,天津市卫南洼农场,天津市第二玛钢厂,天津市新星阀门厂,天津市地震局水化学实验室,大芦北口变电站。
  驻镇区管单位有大寺派出所,大寺法庭,大寺卫生院,大寺税务所,大寺工商行政管理所,大寺信用社,大寺供销合作社,大寺食品供销服务站,大寺粮油购销管理站,大寺中学。
  上述单位中的多数单位,已在有关篇章中有所介绍,以下只简介部分单位。
  一、天津市西膏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市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6月22日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大寺镇北部、东靠津港公路、西靠津淄公路、北临外环线。第一期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这是西青区委、区政府经过优中选优确定的投资黄金地带。在市内所确定的开发区中,它具有距市中心最近,地势最平坦,交通最便捷,基础设施最完备等优势。
  西青经济开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距市中心仅15公里。紧靠市金融中心、高教中心、各大宾馆和娱乐中心,交通畅达,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交织成网。经外环线东行15公里直抵天津机场;东去45公里可达天津新港,客运、货运十分便利。
  西青开发区成立3年来,先后投入3.5亿元人民币,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其中填土200多万方,使地面高度达到大沽水平3.5米;以天津市空前的高速度、高质量,建成了双电源110KV变电站,可提供6对35KV供电间隔和6对10KV供电间隔;自来水工程从西侧津淄公路引进一条0600毫米的供水管线,从东侧津港公路又引进一条0800毫米的供水管线,形成双水源环状供水。区内布设供水管网15311米;高质量地建成了排放能力为5.6立方米/秒的排污泵站,并铺设了全部雨、污分流排放管线;新建了四万门程控电话局;修柏油路18万平方米。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西青开发区还于1994年上半年建成了储量为200吨的液化气站。西青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能力满足8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利用。
  三年来,由于西青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建厂。截止1995年底,已有182家中外企业在西青开发区登记注册,其中50多家企业在西青开发区投资建厂,吸引资金达12.8亿美元。
  在西青开发区受让土地的客户中,比较大的有:
  1、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该公司投资7.2亿美元,在西青开发区占地约32万平方米,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芯片厂,预计该厂将于1997年底建成投产。
  2、美国P&G公司
  该公司在西青经济开发区占地30万平方米,建设洗涤、化妆品的生产基地,该公司的投资总额将达2亿美元。
  3、日本东洋油墨株式会社
  该公司与天津油墨股份有限公司在西青经济开发区合资兴建了“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投资总额4400万美元。
  4、日本武田制药株式会社
  该公司与天津市力生制药厂在西青经济开发区合资兴建企业,投资总额达2620万美元。
  5、日本松下电子株式会社
  该公司与天津电子仪表局在西青经济开发区合资兴建生产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
  另有一批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正在与西青经济开发区洽谈,在受让土地客户中,已有41家企业动工兴建,其中22家已建成投产。
  西青经济开发区第一期规划面积中,可出让土地约160万平方米,第二期约2平方公里正在开发中,并适时开发津港公路以东的生活娱乐配套区。第二期土地的基础设施工程已全面开始建设,预计到1996年7月可望全部完成。目前,第二期土地已出让30万平方米,并已提供了建设条件。为进一步完善西青开发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西青经济开发区和天津市宁发集团公司已于1995年12月中旬,开始建设一个近25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区,包括别墅、商贸和生活娱乐等设施,到1996年10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天津市卫南洼农场
  该场位于境内大芦北口村西,始建于1963年3月23日,属民政部门对自流人口安置性农场,承担收容、安置自流人口工作任务,执行国家民政部和公安部的有关规定。1976年6月恢复“天津市收容所”名称及建制,实行所、场(农场)并存,合署办公的体制,承担社会职能和经济效益双重任务。1992年底,根据改革的需要,将所(场)划分为以下3个单位:
  1.天津社会福利院,属国家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收容社会上的呆傻人员。
  2.天津市流乞人员教育基地(卫南洼农场),属国家事业单位,承担对收容人员的思想教育及劳动教养任务。
  3.天津市收容遣送站分站,主要承担社会性收容任务。
  三、天津市青泊洼农场
  该场位于境内青凝侯村东南,王稳庄乡大泊村西北,故起名为青泊洼农场,始建于1961年。该场系一片低洼地,地面高度2.5~2.8米。农场占地面积近800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该厂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近几年来每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每年可向市民提供鲜奶60万公升,鲜蛋20万公斤。
  四、天津市地震局水化学实验室
  位于境内北部张道口村附近,于1978年在此投入监测,担负京、津、唐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地下水中的离子分析,放射性气体、稀有气体和常量气体分析,来做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
  五、天津市西青区卫南排灌处
  原称卫南水利站,1994年3月更名为卫南排灌处。办公地址在境内南部,近靠青泊洼农场。隶属西青区水利局领导,下设11个扬水站,即:
  1.第三杨水站,位于大寺镇北里八口村南卫津河上,排灌能力为4立方米/秒。
  2.第九扬水站,位于大寺镇李庄子村南污水支河渠上,排灌能力4立方米/秒,最高扬程4米。
  3.跑水洼扬水站,位于大寺镇王村西津港河西侧,排灌能力4立方米/秒,最高扬程4米。
  4.第一扬水站,位于青泊洼农场污水河上,排灌能力5.4立方米/秒。
  5.大台子扬水站,位于东台子村马厂减河上,调水能力6立方米/秒。
  6.第二扬水站,位于建新村南,独流减河北堤下侧,排水能力5.6立方米/秒。
  7.小泊扬水站,位于独流减河北堤,小泊闸东745米处,排水能力6立方米/秒。
  8.小孙庄扬水站,位于独流减河北堤28+400公里桩以北,排灌能力10立方米/秒。
  9.大侯庄杨水站,位于大侯庄村北、鸭淀水库东堤7+300公里桩处,排灌能力8立方米/秒。
  10.鸭淀水库二期扬水站,位于大寺灌区南部,污水河北岸,排灌能力10立方米/秒。
  11.陈台子杨水站,位于陈台子村东,独流减河北堤下侧,排水能力8立方米/秒。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