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画师张克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38
颗粒名称: 年画画师张克森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4
页码: 216-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克森是杨柳青年画著名画师,他在年画创作中展现了聪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农村采风,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讴歌农民崭新风貌的年画作品。张克森的年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认可和收藏,还参加了各类艺术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他坚持认真做人、做事,以及对年画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使杨柳青年画得以传承发展并成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张克森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关注并积极投身年画事业,为杨柳青年画的复兴和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 杨柳青镇 画师 张克森

内容

古镇悠久的历史激荡起他无限的聪颖和智慧,大运河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赋予了他无限的灵气与才情,淳朴敦厚的民风孕育了他的质朴与热情……他就是杨柳青年画著名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克森。
  张克森的艺术人生
  1941年,张克森出生在杨柳青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自18岁进入杨柳青年画社起,他就师从著名的民间画师潘忠义先生学习绘画。他天资聪慧,自幼爱好美术,加上勤奋、刻苦、悟性高,很快便掌握了彩绘技艺。由于在彩绘方面表现十分出色,他逐渐显露出对色彩和美术技法的敏锐感觉与绘画才能,得到领导的密切关注。
  1964年,年画社成立创作组,张克森成为首选人才。张克森进入创作组后,热情非常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年画的创作中。1972年,他与天津部分老画家一起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天津厅绘制大型作品。这期间,张克森虚心向老画家学习国画技法,为今后的年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4年,他又去天津美术学院年画班任教一年。1982年,张克森同画家邵文锦一行去敦煌、麦积山、西安等地参观学习,饱览了祖国的文化遗产,开拓了艺术视野,更坚定了他在艺术之路上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
  经过多年努力,张克森的年画作品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大江歌罢掉头东》参加了天津美展,并被天津觉悟社旧址纪念馆收藏,还入选了天津建卫600周年画展。《山集春来早》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美展并获第三届全国美展年画评奖三等奖。2004年元月,即甲申正月初八,张克森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访谈民间年画传统与发展的节目录制。
  在此期间,张克森的年画作品不仅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而且被天津艺术博物馆等处收藏。他曾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多部典籍。
  走近画师说年画
  在骄人的成绩面前,古稀之年的张克森说:“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信条。搞年画创作要坚持深入生活,我的灵感和动力就是来自身边的人们。”
  他创作的年画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如《山集春来早》,就是在农村采风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张克森回忆说:“当年采风,创作组成员要在一个小村子里住上好久。大家不仅参加农村的生产劳作,而且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大家与乡亲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老乡们积极为创作组的成员提供便利的创作条件,宁可放下手里的农活,也要帮助创作组的成员搞创作。大家的创作激情被老乡们的热情所激发。于是,一幅幅、一组组反映农村现实生活、讴歌农民崭新风貌的作品诞生了。”
  很多人要问,杨柳青年画为什么稳居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呢?张克森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杨柳青年画制作工艺复杂。其他地方的年画只是印制,印完就算完成了,而杨柳青年画经过刻版印刷后,还有更复杂的彩绘工序,仅脸部的彩绘工序从上薄脸、染脸、勾脸,到烘脸、罩脸、开眼、打水鬓等就有十几道。脸部彩绘十分要求技巧,要把握好‘度’,注意颜色与水均匀调开,做到含蓄、统一、均衡、呼应,使画面‘活’起来,达到生动的效果。”杨柳青年画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是因为刻工精美,手绘细腻,画面饱满,色彩艳丽,使杨柳青年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才使杨柳青年画扬名中外。
  年画的生命:传承和创新
  杨柳青年画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伟大瑰宝。2006年5月,杨柳青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能够历尽沧桑、代代相传、重获新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年画的“魂”深深扎在民心之中。它承载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之情。杨柳青年画的伟大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正是基于此。
  在四百余年的历史涤荡中,无数能工巧匠为杨柳青年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张克森说:“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在解放初期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挽救杨柳青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们。原天津文化局局长张映雪同志、原天津美术出版社社长郭钧同志,还有那些将几代人珍藏的画版奉献出来的民间艺人,如韩春荣、霍玉堂、王顺安、尹庆山等,以及那些为整理、继承、创作工作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杨柳青年画能有今天,是与他们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实,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创新发展其功劳也有张克森的份儿,他是为此奉献了毕生才华与精力的。
  采访即将结束时,张克森深情地说。“希望家乡有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积极地关注并投身年画事业,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传承和创新去贡献力量。让我们为子孙后代保留好杨柳青年画这张独特而珍贵的‘魅力名片’!”
  一个人把年画作为事业和爱好为之奉献了一辈子,这是多么难得啊!张克森与杨柳青年画的情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热爱了一辈子,耕耘了一辈子,更坚守了一辈子。让我们祝福年画画师张克森永远幸福安康,也祝愿杨柳青年画这一艺术奇葩能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2011年《西青报》采访稿)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