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诞生的前前后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30
颗粒名称: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诞生的前前后后
分类号: G268.1
页数: 9
页码: 181-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5年12月9日,天津市政府在王兰庄建立了“1936年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点旧址纪念碑”,并于1987年建立陈列馆。2003年,纪念碑更名为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纪念碑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参与“一二·九”运动的天津学生,以及他们在天津市郊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的抗日救亡活动,展示革命传统,教育人民。揭幕典礼上,参与该运动的老同志和市、区、村的负责人出席,并举行了庄重的仪式。纪念碑上的碑文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缅怀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愿景。
关键词: 天津市 抗日救亡运动 纪念馆

内容

石泽年当年在“一二·九”运动推动下,天津学生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与市郊的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成为天津革命史上光辉的典范。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教育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1985年12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王兰庄建立了“1936年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点旧址纪念碑”,并于1987年建立陈列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教育的基地。2003年,王兰庄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在义教点陈列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市文物局批准,更名为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经过5个月的筹备,于当年12月9日正式开馆。以一个村的力量建立一个全市性的纪念馆,在农村是少见的,是有远见卓识的。它必将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巨大的思想动力。笔者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亲自经历了义教点纪念碑和“一二·九”运动纪念馆的建立历程,有责任将历史情景如实反映出来,并以此文纪念“一二·九”运动77周年。
  义教点纪念碑的缘起
  1985年5月7日,贺龙同志的夫人薛明同志偕同陈凯同志轻车简从来到王兰庄,重游故地,进行访问。
  王兰庄是“一二·九”运动时期天津爱国学生开展义务教育、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点之一,也是天津郊区最早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农村之一。1936年暑期,已是中共党员的薛明以三八女中学生的身份,响应党的号召,来到王兰庄参加了农村义务教育活动。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体验到他们的疾苦,向农民传播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唤起了农民的觉悟。她和战友们一起辛勤工作,在农村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为当年秋季在王兰庄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她对王兰庄这个早年工作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思念着她,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她的心情怎不激动呢?
  汽车刚驶过王兰庄村口的桥,呈现她们眼前的王兰庄,已不是当年贫穷落后的村庄了,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新农村。薛明同志一下车,就高兴地说:这是王兰庄吗?近五十年了,变了,变化多大啊!她告诉陪同的人员:当年这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住的是土坯房,人们生活非常苦,但群众对学生非常热情,那时,我们一进村,乡亲们就拿出一摞又一摞碗,烧开水给我们喝……。通过搞“一二·九”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一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薛明同志说: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抓好青少年教育,是一件大事情。我们当年闹革命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对青少年进行理想、纪律教育,是老同志们都应当注意的大事情。又说:你虽然退居二线,仍然关心党的事业,我很受教育。我也退居二线,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就利用时间搞点调查研究,提出意见给党中央参考。青年一代教育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我们老同志要多提建议,多搞调查研究,多做点推动的工作。
  8月10日晚,天津市委副书记张再旺、谭绍文和市顾委秘书长武承宗会见了薛明、陈凯同志。张再旺同志说: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问题,我已经在淮三同志的信上作了批示,我支持搞这项纪念活动。
  8月12日晚,刚由北京返津的天津市委书记倪志福同志来住地看望薛明、陈凯同志。倪志福同志说:我认为搞“一二·九”纪念活动很有意义,应该支持。这是革命传统教育,应该抓好……
  当薛明同志谈到1936年暑期在义教点王兰庄演出抗日救亡戏剧的土台子还在时,倪志福同志说:这个地方应该立个石碑,花不了多少钱,却可以起到教育作用。纪念“一二·九”运动,我完全同意。我已给有关单位作了布置,向中央、北京市了解一下,看中央有什么精神,北京有什么搞法,再具体考虑我们的筹备工作。
  在津期间,薛明、陈凯同志还多次同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武承宗、副主任李七和等同志交谈,希望抓紧天津“一二·九”运动资料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天津同志表示,一定不辜负老同志的期望,努力争取早日出版。
  薛明、陈凯同志返京后不久,根据中央精神,市委对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的活动进行了部署,市委办公厅转发了市委宣传部、教育工委、团市委《关于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安排的请示》,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开好一个会(即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大会,请北京的老同志参加)、出版一本书(即《一二·九运动在天津》)、建一个碑(即在王兰庄建立义教点纪念碑)。王兰庄党支部书记郭宝印向薛明介绍了村中党支部从1936年以来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党支部在当前“四化”建设中所起的战斗堡垒作用。她非常高兴。当她知道当年入党的一位党员至今依然健在,便怀着深厚的感情,和陈凯同志一起登门拜访了这位老人。
  当薛明同志来到刘振奎家里时,这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拉着薛明、陈凯同志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想念你们啦!当年的同学们来这里义教,搞抗日救亡宣传,使我这个血气方刚的农村青年学到了革命道理。我记得很清楚,同学们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那鞭子向小女孩身上一抽,台上台下人们的心都绷紧了。大伙喊口号、唱歌的声音响成一片。”刘振奎回忆说:“1936年暑期义教,党在王兰庄播下了革命种子。这年9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一些同学的绰号“王辩”、“鱼干”……说得薛明同志笑了起来。她亲自询问了刘振奎家中情况,知道刘振奎老人一家四代同堂,家中有彩色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晚年生活很幸福。薛明同志非常激动地说:“我这次是回娘家啊,看到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心里很高兴。当年搞义教,就是发动群众抗日救国,今天还是要发动群众进行‘四化’建设。”她衷心祝愿刘振奎健康长寿,并邀请刘振奎去北京到她家作客。
  从刘家出来后,薛明同志不顾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坚持步行,叫自己的勤务员搀扶着刘振奎。当走到土坡前,她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当年演剧、开会的土台子。她向陪同访问的市、区负责人介绍了当年在这里演出抗日救亡戏剧进行宣传的情景,并亲切与周围的群众谈话,感谢当地群众对学生运动的支持。随后,又来到当年义教旧址,原来的教室不复存在。经数十年的变迁,现在是一家农民的新砖房。薛明同志满怀激情地说:我们在这个旧址留个纪念吧!说罢,就拉着陈凯和刘振奎一起合影,留下了宝贵的镜头。应薛明同志邀请,市、区、乡、村的负责人一起合影留念。
  薛明、陈凯同志在村里呆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因来津的日程安排较紧,下午又有活动,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王兰庄。临上车时,薛明同志与村里的同志握手告别,并说:“我们一定再来。”上午11时,薛明、陈凯同志乘车离开了王兰庄。
  薛明和陈凯同志都是在天津经受了最初的革命洗礼,他们的革命历程都是从天津起步。在阔别半个世纪之后,重游故里,倍感亲切。尤其是从王兰庄归来,薛明同志激动得彻夜不眠。
  5月10日下午,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的石泽年同志到市和平宾馆,向薛明、陈凯同志汇报了关于义教活动资料征集工作情况,并赠送了《王兰庄党支部在抗日救亡浪潮中诞生》的资料,征集的反映当年义教活动的照片(重新洗印),搜集的当年教唱的抗日救亡歌曲录音带一盘。薛明同志高兴地说:“你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很辛苦,认真细致,做了大量的工作,搜集了很宝贵的资料,特别是‘义教’照片,这是很珍贵的。我回京后,组织一些老同志辨认。我和老同志录制了当年的歌曲,一起寄给你们,欢迎你们到北京去。”
  薛明、陈凯同志还亲自签名留念。当问到薛明同志原用名,她爽朗地笑着说:“我就是王爱珍!”
  1985年是“一二·九”运动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这次来津,薛明、陈凯同志代表在北京的老同志向市委负责同志提出了由天津市委组织纪念活动的建议。
  8月7日下午,市委顾问委员会主任张淮三同志会见了薛明、陈凯同志。他说:“我赞成北京老同志们的意见,并转告倪志福、张再旺同志,在天津组织一次有在北京的老同志参加的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活动,很有必要。通过搞“一二·九”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一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薛明同志说: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抓好青少年教育,是一件大事情。我们当年闹革命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对青少年进行理想、纪律教育,是老同志们都应当注意的大事情。又说:你虽然退居二线,仍然关心党的事业,我很受教育。我也退居二线,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就利用时间搞点调查研究,提出意见给党中央参考。青年一代教育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我们老同志要多提建议,多搞调查研究,多做点推动的工作。
  8月10日晚,天津市委副书记张再旺、谭绍文和市顾委秘书长武承宗会见了薛明、陈凯同志。张再旺同志说: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问题,我已经在淮三同志的信上作了批示,我支持搞这项纪念活动。
  8月12日晚,刚由北京返津的天津市委书记倪志福同志来住地看望薛明、陈凯同志。倪志福同志说:我认为搞“一二·九”纪念活动很有意义,应该支持。这是革命传统教育,应该抓好……。
  当薛明同志谈到1936年暑期在义教点王兰庄演出抗日救亡戏剧的土台子还在时,倪志福同志说:这个地方应该立个石碑,花不了多少钱,却可以起到教育作用。纪念“一二·九”运动,我完全同意。我已给有关单位作了布置,向中央、北京市了解一下,看中央有什么精神,北京有什么搞法,再具体考虑我们的筹备工作。
  在津期间,薛明、陈凯同志还多次同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武承宗、副主任李七和等同志交谈,希望抓紧天津“一二·九”运动资料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天津同志表示,一定不辜负老同志的期望,努力争取早日出版。
  薛明、陈凯同志返京后不久,根据中央精神,市委对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的活动进行了部署,市委办公厅转发了市委宣传部、教育工委、团市委《关于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安排的请示》,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开好一个会(即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大会,请北京的老同志参加)、出版一本书(即《一二·九运动在天津》)、建一个碑(即在王兰庄建立义教点纪念碑)。在市委宣传部组织领导下,市、区各部门开始了筹备工作。
  纪念碑筹建的点滴
  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意见,由西郊区负责义教点旧址纪念碑碑文撰写工作,由我起草了碑文,并与区委办公室主任张维森同志一起修改定稿,并请杨柳青镇农民书法家郭丕成书写初稿,而后报市委宣传部审定,经市委副书记谭绍文,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张丁华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查,一致同意碑文内容及书稿。碑文的内容是:
  碑文
  (正面)
  一九三六年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点旧址纪念碑
  (背面)
  一九三六年夏,在“一二·九运动”推动下,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法商学院、三八女中、中西女中、女师、汇文中学、扶轮中学等校的进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我市的王兰庄、小园、姜井等地开展义务教育,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为当年秋在王兰庄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教育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特立此碑,以志纪念。
  天津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九日
  同时,在市委宣传部组织领导下,市有关部门(含本区建委)积极投入了纪念碑的筹建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于当年12月初顺利建成。
  王兰庄义教点旧址纪念碑高1.9米,宽1.3米,碑座为黑色花岗岩,碑身选用白色大理石,碑文呈金字,矗立在王兰庄村内广场上。
  为了迎接纪念碑揭幕仪式,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进行了紧张的筹备工作,组织有关同志对“我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展览进行了整理。以“义教、抗日救亡、建党”为主要内容,在王兰庄村搞了一个小型陈列,供老同志们参观。同时,抓紧洗印了6幅反映当年义教活动的历史照片,并将搜集当年教唱的抗日救亡歌曲辑印成册,以此作为向老同志赠送的礼物。
  庄严隆重的纪念碑揭幕仪式
  1985年12月9日是一个雪后晴朗的日子。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王兰庄举行了纪念碑揭幕典礼。
  当年在天津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李居华、薛明、程宏毅、杜文敏、姜思毅、朱光、庄林、王绶昌、徐克立、陈志远、陈晶、陈凯、安琳、丁一岚、姚大衡等二十多位老同志出席了揭幕典礼。上午9时许,市委副书记谭绍文为纪念碑揭幕,市委常委张丁华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副市长姚峻主持了揭幕典礼。
  张丁华在讲话中说:五十年前,在“一二·九”运动推动下,天津学生响应党的号召,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36年夏,北洋大学、南开大学、三八女中、汇文中学等学校的进步学生,在王兰庄、小园、姜井等村庄,开展义务民众教育,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们和农民群众生活在一起,通过教识字课、讲时事、唱抗日救亡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把贫苦农民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为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当年九月,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王兰庄支部,成为领导当地农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堡垒。在王兰庄建立纪念碑,是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功绩,教育人民,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革命传统,实现四化,振兴中华。
  当年在王兰庄参加义教活动的老同志陈志远讲了话,他以一句“父老乡亲们”引起了全场群众的共鸣。大学生代表在会上发了言。
  党组织在王兰庄发展的第一名党员、七十八岁的刘振奎及西郊区的负责人、王兰庄村负责人、当地群众、中小学校学生共五百多人参加了揭幕典礼。
  揭幕典礼后,老同志们和市、区、村的负责人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泽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