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的一面旗帜——富民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27
颗粒名称: 农业合作化的一面旗帜——富民社
分类号: F302.2
页数: 6
页码: 168-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民社是西青地区成立的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通过改造荒洼碱地,取得了丰收,并在1957年成立了富民农业社。在富民社的努力下,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这使得王稳庄乡的农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生活,并为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农业合作化 富民社

内容

富民高级农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富民社)是西青地区成立的第一个高级农业社。1954年10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总结发展互助合作的成功经验,肯定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发展互助合作的主要环节。会议提出要利用三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主要地区农业初级合作化任务。1955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他提出:“发展合作社对国家是有利的,发展合作社的原则是自愿互利。”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加速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中共静海县委于195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草案)》,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在农村大力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到1952年10月,已建立农村互助组织8128个。截至1954年6月底,全县组织长期互助组4170个;临时互助组2742个。对农业实施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共静海县委制定了《关于1953年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计划》,配备优秀干部专抓全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和巩固工作,1955年冬至1956年初,通过由各区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全县原有的1682个初级社经过合并、扩大或调整,改建为364个高级社,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今西青区王稳庄镇解放之后,曾一度隶属静海县第八区(蔡公庄区)。1953年5月,静海县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在区下设乡。将今王稳庄镇14个村(不含东台子村)划为大泊、大侯庄、东兰坨、王稳庄乡四个乡,上述四个乡构成今王稳庄镇区划规模。之后,中共静海县委按照河北省委的指示精神,实行撤区并乡改革试点工作,将大泊、大侯庄、东兰坨、王稳庄乡四个乡合并为王稳庄乡一个大乡。时王稳庄乡位于静海县最东部,东为天津市津南郊区、北为津西郊区,南为河北省沧县地区黄骅县(今属滨海新区大港)。1952年,河北省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开挖独流减河。翌年,独流减河挖竣。有独流减河与静海县为间隔,从而王稳庄乡形成一种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新中国成立前,王稳庄乡因受马场减河、赤龙河等河流的环绕,构成一个面积10万余亩的荒洼盆地,每到夏季由于沥水宣泄迟缓,土地碱化尤为严重。有的地方长满了荒草,有些地方却是白茫茫一片白碱。常年可耕种土地只有2万余亩。“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蛤蟆尿泡尿,遍地庄稼涝”这些具有讽刺性的民谣在这里长期流传着,既道出了这一代农村恶劣自然环境条件,同时也道出了广大农民群众内心的无奈。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了防涝人们多种高杆作物高粱,但往往连耩几次也仅能保住半成苗,如雨水稍大点,就都被淹死。小麦播种之后,有些年景甚至连籽种都收不回来,即便丰收年景亩产也超不过20、30公斤。因此当地的农民群众就行成春天大批外出扛长活、打短工,秋天回家打草这样的一种营生规律。尤其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大涝,全乡两千余户人家,只出门要饭乞讨的就有700余户,外出逃荒的有400余户。结果还是被饿死232人。还有一部分青壮年在日伪当局的哄骗利诱下,强行被抓走去所谓“满洲国”充当华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该乡各村相继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52年,已成立常年互助组127个,临时互助组72个。由于党和政府进行的扶持政策,是年,农业取得丰收,产量达到150万公斤,超过解放前农业最高产量的一倍。然而仍不能彻底摆脱贫困,每年政府拨给这里的生活救济粮都要调入150万公斤左右。
  1954年,各村均成立农业初级社之后,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盐碱地改成稻田”号召,为推动旱田改稻田,首先要进行拉荒洗碱。拉荒洗碱就是要抬高沟渠的水,并修建涵闸,利用淡水来冲洗旱田地表土盐碱。由于缺少资金,农业社社员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利用秫秸、胶泥、门板等代替水泥、砖、木料等建材,保证了按时放水洗碱插秧。然而,正当稻秧茁壮成长的时候,下起了连日大雨,北星社的社长陈凤鸣带领社员冒着倾盆大雨到地里开动机器向外排水。由于一时的慌乱,非常不幸的事发生了,陈凤鸣的胳膊被机器打断。但是他没有停止工作,强忍着巨大的疼痛,带领社员昼夜出动继续排水,终于征服了自然。荒洼碱地里历史性地长出了黄油油的水稻,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亩产稻谷400余公斤的丰收,加上旱田作物,全年共产粮食4300万余公斤。每户社员除留下口粮外,还分到200余元(等同今币值)现款。经过一年苦战取得胜利,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也给全乡社员群众指出生活出路。
  北星社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乡人民向荒洼碱地大进军,征服大自然的斗志。1955年全乡29个初级社全面开始向洼地大进军,男女老幼不分昼夜紧张挑沟挖渠,经过两个月的苦战,66万余立方米工程全部完成,一片片荒洼碱地布满渠道网。全乡1.39万亩稻田获得了丰收,亩产210公斤,但是由于对水的管理使用缺乏协调性,加之各初级社规模较小,在水的使用问题上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出现因争水洗碱发生群体性的斗殴。浪费了劳动力,对大面积粮食增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1955年冬,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指示下达以后,全乡29个初级社迅速合并为一个大社,这就是王稳庄乡富民农业社,全社共有2400余户社员。在全国农村合作化高潮鼓舞下,召开全社社员代表大会,经代表讨论,大会确定了奋斗目标,洼改面积由1955年的1.39万亩扩大到1956年初的2.3万亩。旋成立洼地改造委员会和水利管理委员会,并且从各村挑选出熟悉各洼土地高低的老农和有经验的社干部组成测量队,只用半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5条大干渠、37条支渠的渠道长、宽、深测量任务。之后,素有“土专家”之称的于家章绘制出洼地改造的总施工图。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数千名社员昼夜奋斗在挑挖渠道的工地上,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将26公里长、10米宽、2米深的五条大干渠和37条支渠,总计120万立方米土方工程全部完成。由于将一部分旱田改造为稻田,会插秧的技术人员显得又太少了,为了不耽误农时,组织了65名熟悉插秧技术的社员,分散到各村进行教练,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训练出2500名男女插秧手,为夺取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1956年富民社依靠群众的智慧,发挥出创造精神,克服了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夺取了2.28万亩改种水稻的丰收。
  1957年富民社广大社员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夺取农业大丰收”的口号鼓舞下,提出“跃进57年,争取收一年吃四年”的奋斗目标。这一年,全社总耕地面积扩大到3.54万亩,其中稻田3.07万余亩。虽然遇到天旱和水源不足等不利因素,平均亩产仍然达到160公斤,生产粮食750万余公斤,每人分粮470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增加了7倍,卖给国家余粮250万公斤,比丰收的1952年粮食总产量还多一倍半。全乡有1.38万人,每人余粮款收入是114元。生活由过去的“糠菜半年粮”变成“白米饭、热面汤”。小金庄村有110户,新中国成立前35岁以上没娶上媳妇的光棍汉有29人,1957年其中的25人娶上了媳妇。一些只有在城里见到的生活日用品,几乎家家都购买了。随着生产的提高,公共积累也逐步增加,至1957年底富民社公共积累达到23万余元。由于有了一定经济基础,1957年和1954年相比较,畜用胶轮大车增加25辆;双轮双铧犁增加169架;柴油机增加62台;锅驼机增加2台;大牲畜增加315头。并且购置煤炭机49台。这些添置为扩大再生产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1958年,富民社为了给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彻底改变自然面貌,提出了新的进军计划:稻田扩大到5.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2810万公斤;争取卖给国家余粮2300万余公斤。为了实现这个计划,1957年冬和1958年春要平整土地4万余亩;完成80万立方米土方工程;积肥保证每亩10~15车。面对这一艰巨任务,社长廉玉崑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向党提出了保证。1957年冬,富民社掀起了新的生产高潮,投入各项生产的男女劳动力达到总人口60%以上。为了完成土方工程和翻地任务,各处均是“白天红旗飘扬、夜晚灯火辉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有一个青年突击小组分配到土方任务后,提出了“白天九方土,晚上五分地”雄壮口号。从早晨开始,打着灯笼火把一直干到后半夜才收工,十天的工作量四天就顺利地完成。在严寒的“三九”天,地表土冻层达到一尺多厚,人们就用洋镐凿,沟底的水冻成冰,就掀开冰盖挖稀泥。天气虽然降到零下十几度,但社员群众的劳动热情却达到了沸点。富民社不仅要将荒洼碱地变成米粮仓,同时还对全乡绿化进行了规划,要努力建成“花果之乡”,提出1958年要在50公里的公路、河(渠)堤旁植树17.6万株计划。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1958~1962年)将富民社建设成为生产先进、粮食满仓、文盲全无、四害绝迹、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当时的富民社社员自豪地说:“想想过去受的苦,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了五八年生产大跃进,天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我们的决心大!”
  为了迎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指示,大力发展生产力。富民社开展了农村“四化(托儿所、公共食堂、缝纫组、机磨房)运动”。1958年7月,富民社第二十四生产队(今王稳庄镇小泊村)组建起静海县第一的农村公共食堂。人们梦寐以求愿望实现了,全队84户、480人欢呼雀跃迈进了共产主义社会,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1958年夏,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来到今王稳庄镇,拍摄了大型彩色纪录片《洼地上的丰收》,真实地记录了富民社广大社员群众为改造低洼盐碱地辛勤劳动并夺取农业大丰收的喜悦场景。
  1958年8月下旬的一天,当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在静海县蔡公庄乡庆祝静海县团泊洼人民公社(初称:渤海人民公社)成立时侯,静海县王稳庄乡富民高级农业合作社悄然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改为政社合一体制的静海县团泊洼人民公社王稳庄管理区。富民社仅存在约3年时间,但它在静海县、在西青区农业发展史册上留下光辉一页。我们不能忘却富民社在发展农业生产力、改造自然环境方面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