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杨柳青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26
颗粒名称: “大跃进”时期杨柳青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分类号: F303.1
页数: 5
页码: 163-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8年,杨柳青公社在中国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开挖干支渠、修建涵闸、建设排灌扬水站等措施,成功地将莲花淀和北大洼的土地进行灌溉和排水,改造成了水利化的稻田和水浇田,有效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抗灾能力。借助水利工程,杨柳青公社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公社党委积极组织社员参与建设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水利建设任务。然而,大跃进运动中盲目的“大兵团”作战策略也对杨柳青的耕地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这给广大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教训。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农田水利 建设工程

内容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之后,中共河北省委也发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指示》;9月,刚合并后的中共天津地委在河北沧县镇(今河北省沧州市)发出《关于积极地有步骤地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示》;中共静海县委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并制定了《关于并大社和重点建立人民公社初步意见》,旋即,撤销24个乡的党政机构,杨柳青(红色)人民公社由此诞生。1958年11月静海县撤销小甸子(火箭)人民公社,所辖各村均划属杨柳青人民公社。
  杨柳青公社是由原来的45个高级农业社组成的。全公社共有农户7272户、3.9万人,拥有耕地9万余亩,分布在莲花淀、北大洼、闫家洼等六个洼淀中。由于绝大部分耕地居于诸河下梢,地势低洼,每到雨季沥水向低洼之处汇集,造成涝灾。若遇到风多雨少的春季,土地龟裂,往往不能适时播种,春旱秋涝已经形成规律。每年约有五、六万亩庄稼往往正在生长茂盛时期,几场大雨,便沥涝成灾。农业生产受着这种自然现象的威胁,所以社员们的生活常年贫寒。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之下,经过筑堤、修渠、土壤改造,生产生活面貌逐步改变。但是分散、个体的小农经济基础,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渺小,是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威胁的。
  1955年上级提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的号召,指出了改变贫困面貌的方向。当年就利用组织起来的力量,开挖了进水渠道4条;修建涵闸3处;修筑了大小畦田式的拦水埝480条,共动用土方54万立方米。利用自然环境将5800亩旱田改为稻田,单产量195公斤,并且在低洼之处栽蒲养鱼。洼地改造获得丰收的事实,鼓舞坚定了广大农民人定胜天的信念。农业高级合作化后,改造的面积逐年扩大,截至1957年已经达到1.6万亩,粮食总产量超过1955年一倍以上,每亩的单产也提高20%左右,经过几年的改造,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因单村单社力量的限制,改造面积还是局部的,同时这些工程还不能完全抗拒旱涝灾害。1957年严重的旱情,使莲花淀未能按照季节插上稻秧,直接影响了全年的粮食产量,这就给人们提出了继续彻底地改造洼地,达到旱涝保收的任务。
  1958年2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方针,进一步激发了杨柳青镇广大农民群众继续大搞水利建设的极大热情。杨柳青镇党委在总结前几年洼地改造的经验基础上,发动了有1.5万人参加的水利建设大军,开展了以莲花淀、北大淀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工程。经过了3个月不惧严寒的艰苦奋斗,开挖了1091条干渠与支渠,数千条斗毛渠,共动用土方270万立方米。同时还修建8处涵闸,建立起27处大小型排灌扬水站,架设高压电线30公里,安装电动机38台、水泵38台,出水量达每秒钟10.98立方米,从而将莲花淀改造成为正规的干、支、斗、毛四级渠道网,灌溉管理进一步合理化,北大洼3万余亩旱田从此成为水浇田,基本实现排灌机械化、电气化。
  杨柳青人民公社成立之后,依靠公社雄厚的经济力量,除继续对莲花淀、北大淀的水利工程进行修整以外,还修建起能够控制沥水径流的拦水埝13条;拦水闸门1285个;漫水坝3890个。这样使莲花淀3万余亩以及北大洼2.8万余亩土地,成为灌水方便、排水畅通、不怕旱涝的宝贵可耕地。并且初步改造了小甸子管理区严家洼和宣家院管理区乔口洼1.4万余亩荒碱洼地。杨柳青人民公社在1958年冬至1959年春,开挖干支渠8条,新建闸涵桥梁25处,架设高压电线9公里,新建大小型排灌扬水站13处,安装电动机20台,共计656千瓦,出水量为每秒5.78立方米。动用土方27.5万立方米。这一阶段所完成的水利建设工程量比1955年至1957年工程量的总和还多一倍左右,使土地灌溉面积由1957年的4.5万亩扩大到8.5万亩,土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
  由于有这些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基础,在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发挥出了它们的巨大调节作用,极大增强了抗灾能力。1959年1月至6月份,降水量只有64毫米,然而蒸发量却有7.83毫米,半年时间没降透地雨,但是开动机器,提闸放水,使3万亩小麦普浇了3~5水,从而保证了小麦稳产。
  因为发挥了扬水站的作用,闫家洼8000亩小麦得以灌水洗碱,改善土地环境,使小麦获得丰收。小甸子管理区小甸子生产队的600亩小麦,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调节作用,平均亩产70公斤,比1957年平均亩产40公斤提高42%。经1958年初冬,普灌冬水,并在1959年春墒情极好条件下播种的2.8万余亩大田作物,在1959年7、8月间虽然遇到438毫米降雨量,但发挥了所有排水站排水设备巨大作用,没有受到灾害,保证了大丰收。全公社1959年粮食平均每亩产量为139公斤,比1958年提高24.7%。伴随着电力扬水站的建立,改变了过去辘轳、小水车浇地的落后状况,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园田由1958年的1万亩,扩大到1959年春季的1.7万亩。由于有了水利工程的保证,蔬菜产量进一步提高。1959年杨柳青公社总收入达到730万元,比1958年的410万元提高78%。以粮食作物为主的12个生产队,一跃由缺粮变成余粮。当城生产队过去需要国家供应粮食几十万公斤,1959年余粮达到4.45万公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社社员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59年全体社员的人均收入为100元,比1958年提高40%。
  在党中央提出农村发展的方向是水利化、电气化之后,杨柳青公社党委及时分析了主客观条件,总结出以往的经验,充分利用地上水源,变水患为水利,变旱田为水田,勾勒电力排灌网的长远规划。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坚定不移地采取多快好省、自力更生建设方针。公社党委成立了前方指挥与后勤保障两大指挥部。在公社党委书记亲自率领下,没有工程测量技术人员,便组织起土测量队进行测量;没有建筑工程师就组织起30名会泥瓦匠的社员配合现有建筑工人去建设。建筑材料缺乏,就由社员自己筹备。这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建起大大小小扬水站30处。公社铁工厂的职工为了及时完成建设任务,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苦战实干两个月,赶制出扬水站急需的直径500毫米水泵。电工冒着风雪爬上高达13米的高压电线杆架设高压电线。为了采购足够的水利建设设备、器材,商业采购人员的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市。杨柳青公社在这段时期内的全部水利工程预算大约需要80万元,除国家支持资金15万元外,其余资金全部是社员自筹。不仅给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也促使建设工程顺利完成。
  杨柳青公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大跃进”运动初始阶段展开的,为了满足改造全部可耕地的需要,就需要开挖1000余条干、支渠;数以千条斗、毛渠。面对着这种艰巨而且时间要求相当紧迫的工程,公社党委开展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组成一支1万余名社员参加的水利建设大军,有3000余名妇女参加其中。在公社党委提出的“为幸福而战,向沙碱地要粮”口号激励下,这支水利工程大军向天寒地冻恶劣环境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十三街74岁的任大娘不畏严寒和小伙子一样下到沟渠内卷起裤脚参加挖泥劳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效,工地上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平均每人挖土7方左右。工人、军人、学生以及商业工作者5000余人也积极前来支援。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的200万方土方的艰巨任务,仅用81天就全部完成。
  “大跃进”时期的杨柳青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32万元,建立起7个流量的大型排水站2处,扬水站1处,建立起7个为农业服务的铁木联合修配、水泥、砖瓦、电器等工厂。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各个工厂支援了水泥202吨;白灰1000吨;砖120万块;电动机19台;变压器6台;水泵73台,并修配了大量提水工具,保证了水利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应当指出的是:在“大跃进”这个所谓“水稻元帅升帐”“小麦元帅升帐”狂躁之风席卷全国各个角落的时期,当时的杨柳青公社党委仍然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中共静海县委汇报粮食总产量和粮食亩产量。此外,亦折射出当时杨柳青公社的农民人均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即便按照今天的物价指数推算,完全可以判断当时农民社员物质生活十分殷实。总之,在当时“五风”影响之下,采取违背客观规律的“大兵团”作战,损失了大量宝贵的可耕地,仅1958年的水利工程就占用当时27个生产队大量耕地,同时占用劳动力6000余人,使正常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挫伤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其教训是深远的。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