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赏花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16
颗粒名称: 正月十五赏花灯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的元宵灯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889年就有报道记述了津沽元宵节的盛况。杨柳青作为古镇,有数万户烟户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加上新春佳节的氛围,使得元宵节更加热闹。元宵节期间,杨柳青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包括花灯、纱灯和灯画等。其中以文昌阁的一套花灯最为著名,这套花灯由名画师阎玉桐设计,每一盏灯上都摘录了劝善经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格言,并由书院师生题字。这套花灯见证了杨柳青灯会的悠久历史,现已成为杨柳青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花灯 风俗习惯

内容

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去古镇,赏花灯”俨然成为津城新时尚。其实这一风俗并非源于当下,早在百余年前,杨柳青的元宵灯会就已堪称沽上闻名了。
  在天津卫,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仅次于除夕的节日。百姓们对这一天的重视程度自不必说。清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二(1889年3月3日),远在沪上的《申报》就刊登了《灯会志新》一文,记述了津沽元宵节的盛况:“天津来信云:元宵佳节,家家灯火,处处笙歌。市中自十四日至十六日,金吾不禁,玉漏无声,士女嬉游,彻夜不绝。”同时,文中还列举了东门外天后宫、河北大寺等处,集市上百货云集、五光十色,寺庙内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大街小巷,耳鬓厮磨的热闹场景。而在其中,当数杨柳青“较之津城有过之无不及”。
  “是处(杨柳青)烟户数万家,两岸河堤遍栽杨柳,每当浓春佳日,烟景迷离,行人如在画图中”。原本已是景色旖旎,又赶上新春佳节,五谷丰收,热闹景象自然更胜一筹。“杨柳青火神庙亦于十五、六两日演剧酬神……去秋年岁丰稔,是以今兹赛会益为采烈兴高”,所以才有了“较之津城有过之无不及”的评价。
  已故的美术史、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少年时代就生活在杨柳青。他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一书中曾记录下自己对儿时古镇灯节的回忆:“杨柳青商业林立,地主糜集,又是北方木刻年画著名产地,艺人辈出。画师们除绘刻年画外,尝应聘施技艺于灯画,故清代嘉道年间,杨柳青的主要街道和寺庙前,即有纱灯上绘以连环画形式的小说故事之灯彩出现。”“就笔者童年所见闻,杨柳青上元节日(元宵节的别称)灯景十分可观。”东关帝庙前与猪市大街毗邻的灯画,共有120盏之多,内容全部为《三国演义》;药王庙前的灯画,题材为《瓦岗寨》,系画家徐少轩所作,全部灯盏30对;估衣街则挂画有《七侠五义》内容的纱灯;扫垫水局前街之灯彩画《说岳传》,为王绍田摹绘;六安水局街上为《隋唐演义》故事纱灯;口直门天安水局前纱灯绘《小五义》;菜市德盛肉铺门前,有《金鞭记》一对;聚华澡堂门前挂《杨家将》壁灯一对。
  据前人估计,杨柳青花灯约千盏,而保存至今的惟有文昌阁的一套。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全镇仕绅的倡议下,于文昌阁成立崇文书院。书院成立后,曾制作一套花灯,共24盏,每盏从劝善经书《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摘录格言一句,聘请名画师阎玉桐按章句语意构思绘图。又选书院师生在图上题字落款。每年元宵佳节,张挂书院内外,引来各方人士欣赏。这套花灯从清末保存至今,仅存18盏,可谓见证了古镇灯会的悠久历史,现已成为杨柳青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