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任庄是明代屯田衙门所在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08
颗粒名称: 大任庄是明代屯田衙门所在地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3
页码: 110-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时期,有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建议在京东地区开发水田,但由于朝政腐败,这些倡议未能成功。直到万历年间,左副都御史汪应蛟在天津附近的静海县开发斥卤地,成功种植水稻。这促使屯田规模扩大,沿海河下游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开发。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屯田政策未能持续下去。明代的屯田规模广泛,涵盖了从何家圈到葛沽的地区。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名胜古迹 大任庄

内容

据《明清时期河西屯田、营田始末》载:明中叶以来,即有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建议在京东地区开发水田。弘治时的大学士邱浚、都御史林俊,嘉靖时的兵部尚书李承勋,隆庆时的直隶巡按御史杨家相以及万历初年的徐贞明,皆倡言兴修水利,开发稻田。但由于朝政已日趋腐败,廷臣附合应命者少,倡议遂寝。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及二十五年(1597年)明政府两次在朝鲜抗倭(日本)用兵,派左副都御史汪应蛟驻兵天津,沿海河下游布防,其见海河西岸静海县地界,一片荒芜,萑苇丛生,询及当地百姓,说是“此地斥卤不耕种”。汪应蛟认为斥卤之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按照闽、浙沿海治地方法: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而一时文武将吏多持怀疑态度。汪应蛟遂捐俸买牛制器,开渠筑堤,先在葛沽、白塘二处种水稻两千多亩,薯豆旱稻三千亩,年内即获丰收,水稻亩收4至5石,薯豆得水灌溉,力勤者也亩收1至2石。由是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在北方推行,而各官也相信斥卤可尽变为膏腴。
  抗倭援朝战争胜利后,汪应蛟任保定巡抚,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八日上疏朝廷,建议在天津东南实行军屯,所获以充军饷,“得旨允行”。由是垦政大兴,自何家圈(今河西区境上、下河圈)以下,沿双港、白塘以至葛沽,屯田种稻,号称“十字围”(即求、仁、诚、足、与、食、力、古、所、贵)。但行之不久,因倭平撤兵,汪应蛟又上调为工部右侍郎,后续屯将执行不力,朝内党争激烈,反对者谓“得不偿失,迄无成功”,使经营有成的屯政,废于一旦。
  由此可见,明代屯田规模很大,包括了自何家圈至葛沽的海河下游广大地区,其中几乎包含大寺镇全境。
  明·汪应蛟在《海滨屯田疏》中曰:“(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保定巡抚汪应蛟奏海滨屯田试有成效,酌议留军并垦,召民兼种,以资兵饷,以永固重地。臣窃见天津、葛沽一带,咸谓此地从来斥卤不耕种,间有近河滋润种艺豆者,每亩收不过一二斗。臣窃以谓此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以闽、浙濒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计葛沽、白塘(口)二处耕种共五千余亩,内稻二千亩,其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余三千亩或种薯豆或旱稻薯豆,得水灌溉,粪多者亦亩收一二石,惟旱稻竟以咸立槁……夫天津当海河咽喉,神京牖户,自倭警震邻,开府设镇,署将增兵,而其地益重。”(《畿辅水利辑览》)
  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时,亦上《请修天津屯田疏》:“臣近到天津,历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马头、大人庄、咸水沽、泥沽、葛沽,见汪司农(应蛟)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只用八钱,可得栗三石三斗;久荒者,亩用农工一两,其挑浚旧河为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明年万石之粮可必也……(《畿辅水利辑览》)
  据乾隆《畿辅通志》卷47载,大任庄曾是明代屯田衙门所在地:“何家圈、吴家嘴、双港、白塘口、辛庄等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何家圈围,地势平坦,土性滋润,天然粳稻之乡。前明抚臣汪应蛟相度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驻札于此,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顷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顷四十亩。”
  《天津县志》卷17录“旧志”条对此有证:“汪应蛟相度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今大任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及屯田御史、屯田厅道等官驻扎于此”,故名大人庄(今大任庄)。此为“大任庄”得名的最早记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国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