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的公园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07
颗粒名称: 杨柳青的公园变迁
分类号: G246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作为天津西青区的民俗生态旅游区,拥有千年古镇的历史底蕴。石家大院是该地的一处著名景点,被誉为华北第一宅。杨柳青公园在1984年建成,为游客提供了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运河河道的修复和园林景观的建设进一步增添了这一地区的魅力。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公园 变迁

内容

世纪之交的2000年,天津市就将西青区定位为“民俗生态旅游区”。杨柳青作为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青砖灰瓦,街巷幽深,高门大院,鳞次栉比。其中的“石家大院”有“华北第一宅”的美誉。这里因河而生,依水而兴,京杭大运河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这里“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是名闻华夏的木版年画之乡。如今,这里更是堪称津西的一座历史文化的大公园。
  然而,若是提到在杨柳青筹建公园的历史,这还要追溯到1933年。当时,国民党天津县第三区区长刘增璠向天津县政府提交了在杨柳青筹备建筑公园的呈文。当年(1933年)8月8月,天津《益世报》全文刊载了此请示报告:
  “呈为呈请事,窃职属杨柳青镇,居民六千余户,人数三万余口,人烟稠密,地势狭小,流通空气,不敷吸用。区长有鉴及此,拟在该镇村外,建设公园一处,使民众任意游览,换吸清新空气。惟事关建设非财莫举,区长拟集合该镇绅商组织一筹款委员会,负责筹款,兴办此事,是否可行。理合具文呈请钧府鉴核示遵云。”
  上世纪30年代,杨柳青人口已逾三万,地少人多,空气污浊。为改善环境,才有了筹建公园的提议。可是此后,不知何故,未有下文,以致此事不了了之。这一等就是五十多年。
  直到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杨柳青公园才得以兴建。公园建成后,树立“建园纪念碑”,碑阳由津门著名书法家王颂余先生书“杨柳青公园”。碑阴则由谢玉明先生撰文,郭丕成先生书丹,记述建园经过。其中写道:“古镇杨柳青……向背子牙、运河之间,村闾古雅,渔船皆便,享誉北国江南。然而,风雨百年,缺杨少柳,又多断壁残垣。建国后,兴百业,镇容变,人烟渐稠,众望兴建游园。一九七二年为根治海河,乃将镇内运河南迁,遗留故道遂成泥湾。兹为兴利除弊造福人民,始于一九八四年填土建园……至一九八七年五月告竣。”
  2003年,为进行景观提升,杨柳青恢复了运河故道,并在运河两岸建设多处园林小品及休闲广场,同时栽种苗木。从而使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移步异景,形成绵延几公里的运河风光带。
  据西青文史学者冯立介绍,在杨柳青公园建成前,曾有一处人民公园,位于镇北。旧时,杨柳青多坑塘,有“小江南”之称。镇北有一地,四周荷塘环绕,中间为圆形花园,南面有一条3米宽的甬道通往园中。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定名为“人民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1956年,天津专区工会在此建立劳动人民俱乐部,院中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礼堂,内有图书、借阅、舞厅等设施,园内修建了灯光球场。每周开放6天,晚上常举办舞会、比赛活动。1957年,年轻时的田连元(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在杨柳青说书期间,拜风云老会岳家林为师学武,每天早晨即到此练功。1958年,天津专区迁往沧州,此园移交给杨柳青镇政府。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该地仍保持着四周环水的状态。
  纵观在杨柳青地区建设公园的历程,这一路走来,正是一个古镇变迁的印记。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