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建筑之白衣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501
颗粒名称: 历史人文建筑之白衣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88-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的大王庙与白衣庙紧密相关,大王庙是明代建造的庙宇,白衣庙则是在大王庙旁边独立建立的庙宇。白衣庙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焚毁和重修,目前的遗迹尚存。这座庙宇在民国时期改为小学使用,如今已经成为文化和历史景观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建筑 白衣庙

内容

杨柳青因运河而兴,所以历史上少不了遍布运河沿岸的大王庙。而杨柳青的大王庙又与别处不同,因为从该庙又分出了一座白衣庙。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上就是大王庙紧挨着白衣庙。而如今,白衣庙旧址犹在。
  当年的大王庙信众以船户河工为主,香火收入少。于是道士在明洪熙年间募修大士殿,宣德三年(1428)建成,并筑墙与大王庙隔断,形成白衣庙。据杨柳青地方传说和地方史志记载,天启二年(1622)山东徐鸿儒率东大乘教徒起义失败,其师父、东大乘教创始人王森的儿子王好贤率所部于当年十月过杨柳青,驻扎各寺庙,不久明兵追至,放火焚毁了白衣庙。崇祯年间,当年领兵焚庙的明军监军,忏悔焚庙事,倡议捐资重修白衣庙。崇祯十六年(1643)白衣庙重修建成并镌碑二。在“寻根大运河”活动中,我们对此事进行了考证。发现作为起义主谋之一的王好贤在起义爆发后背弃前言,落荒而逃了。早在当年八月二十一日,王好贤就带着老婆、儿子及家丁等四十余人开始了逃亡。虽然,王好贤做了这次起义的逃兵,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确定他或其他闻香教起义军没有路过过杨柳青,乃至烧毁文昌阁。闻香教的“教都”在滦州石佛口,王氏的老家在蓟州。王好贤在深州的信众,或者山东义军的败兵聚集起来曾途径杨柳青逃往石佛口或蓟州以求得心中偶像的庇护也未可知。但王好贤无论如何没有带三万之众在十月份通过杨柳青北逃。“寻根大运河”活动为杨柳青澄清了一段历史。
  民国时,废庙兴学风潮中,白衣庙被改为小学,解放后学校扩大,将大殿拆盖课室,大王庙也圈入。今杨柳青第四小学旧址是也。白衣庙有重修碑存世,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有关方面抄录了碑文。现今,在白衣庙附近还有很多古迹可寻。
  说到白衣庙,必须说说曾住锡于此的眼觉和尚。释眼觉(1796—1855),字大空,俗姓杨,青县人,住锡杨柳青之白衣庵、青县城北碧霞宫。眼觉是一个非常有文采的僧人,与天津著名才子梅成栋交好。但此前西青有关文献中没有此人及其作品的任何记载,我们在“寻根大运河”活动中发现了关于他的线索。梅成栋编写的《津门诗钞》录有眼觉的《酬赠慈珍上人》等三首诗。诗皆深具禅意。梅成栋并作按语:“大空髫年落发。性明慧,日读百行,通儒书,遍阅梵典,学为吟咏。自以文翰为僧家余事,不肯炫饰。日参禅理,贫无妄求,人钦重之。”在梅成栋的诗集《欲起竹间楼存稿》也收录了他写给眼觉的《寄僧大空》等三首诗,足见二人情谊,以及梅成栋对眼觉的敬重。其中一首有“古寺藏春在,垂杨绿到楼”之句,似乎就是描写杨柳青白衣庙的。二人诗词往来,不能不说是天津文坛和杨柳青、白衣庙的一段佳话。
  如今,白衣庙遗迹尚存,如能妥善加以保护、开发必能成为西青区一处亮眼的历史文化景观!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冯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