繖蓝年画素雅典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92
颗粒名称: 繖蓝年画素雅典范
分类号: J228.3
页数: 2
页码: 57-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年画店角落里的一张尚未完工的作品名为《孟母断机》,描绘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年画行业中,提到《孟母断机》就会联想到“繖蓝”。在封建年代,嘉庆帝下旨“断国孝”,民间艺人改用深蓝、深灰、墨黑等冷色调创作年画,称为“繖蓝”。这种年画在国孝期间以及守孝者家中特别受欢迎,为生活增添一抹清新淡雅的色彩。杨柳青年画借此解决了色彩过于艳丽不适合特殊场合的问题,并赋予作品高古幽静的风格。这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创新。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素雅典范

内容

在一家杨柳青年画店的角落里,笔者看到一张尚未完工的画作,名为《孟母断机》,描绘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一次孟子废学而归,孟母以刀断其织,教训孟子:“儿废学,若吾断斯机也。”在年画行业中,只要提到《孟母断机》,人们还会联想到另一个词——“繖蓝”。如今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此类年画了。这次能在画店中相遇,不免让人倍感亲切。
  读到这里各位要问了,什么叫“繖蓝”呢?
  话说清嘉庆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爷驾崩。在封建年代,皇上死了都要举国同丧,更何况是这千古一帝呢?丧事当然要办得惊天地、泣鬼神,空前绝后才是。为了营造神州共悲的氛围,嘉庆帝当即下旨,一百天内民间禁止动响器、禁止穿红挂绿、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当时名为“断国孝”。
  这一下可就砸了很多民间艺人的饭碗。三个多月不能卖艺挣钱,一家老小都喝西北风去呀?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作品《八大改行》就是对此的幽默再现。虽然讲述的不是乾隆年间的故事,但也能反映出相似的时代特征。其中,对于京剧花脸名家金少山卖西瓜的那一段唱,让人至今记忆犹新。金老板拿着架子,攥着菜刀,往摊上一站,瞪着西瓜唱道:“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你们吃啊!”
  京剧大师都被挤兑得改行卖西瓜,更何况小镇上那些默默无闻的画工呢?毋庸置疑,年画是为人们新年祈求吉祥喜庆而创作的,它所表现的是世俗生活的情趣,以鲜艳明快的色彩著称。但是由于禁用艳彩,年画就难以烘托出红火的效果。年关将至,难道在这段时间里,就一张画都不做吗?这些画匠们没像相声中那样改行去做小买卖,而是在眼看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凭创新闯出了一片春天。
  这一次画师们经过反复尝试,抛弃了以前作品中抢眼的大红、大绿等艳丽的暖色,而大胆采用了深蓝、深灰、墨黑等凝重的冷色调为主体创作年画。这种淡雅的色调散发出一股清秀的气息,被后世称为“素彩年画”,行内也称之为“繖蓝”。图案既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又有京剧戏出,可谓内容丰富,形神兼备。此类年画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不仅在镇上热销,就连京津两地也颇为欢迎。这也为国孝期间枯燥乏味的市民生活增添了一抹清新淡雅的亮色。
  后来,这种年画不仅专用于国孝期间,而且还多出现在守孝者的家中。家里有长辈过世,晚辈当然要披麻戴孝、青袍白褂来寄托哀思。家居摆设也会尽力避免五彩斑斓的颜色。可是老年间很多地方有不贴年画不过年的习俗。繖蓝年画就是他们的最好选择。
  这使杨柳青年画既解决了色彩过于艳丽不适于特殊场合的问题,又给自身增添了一种清新淡雅、高古幽静的风格。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西青文史第十四册》

本书分地方文化、名胜古迹、风物掌故、寻根成果、风物掌故、历史研究、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了杨柳青年画起源管窥、杨柳青年画起源·年代·鼎盛时期的研究、杨柳青年画里的款题、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杨柳青年画与年俗漫谈、解放后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杨柳青年画作为年画之首原因何在、民俗谐趣寓意长、年画的教化功能、年画制作工艺绝活多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